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骨折愈合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学、生物学、内分泌及生物力学的动态过程,其机制非常繁杂.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和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逐渐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降低生存期的生活质量.由于骨质疏松症本身的病理特点,决定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过程不同于正常骨折愈合过程.因此,鉴别认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特点及机理,是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发展,是针对其病理本质进行靶向治疗的核心问题.笔者立足人体骨骼系统生理及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从组织学改变、细胞学机制及分子生物学机制等角度深入地阐述了骨折愈合的机制,提出临床药物治疗中要正确鉴别认识青壮年骨折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特点,着眼两种不同骨折的愈合特点,把握其由内分泌因子、细胞因子、转录因子、受体及受体拮抗等分子调控的复杂信号传导通路机制,以拟定更科学的临床治疗方案,促进骨质疏松症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2.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研究进展田纪伟刘传军*⒇综述沈志鹏审校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降低,骨组织显微结构发生退变,导致骨脆性增加,骨强度下降,最终使骨折危险性增大为特征的一种老年性疾病。它通常引起髋部骨折,腰椎压缩性骨折以及桡骨远端骨折,这些骨折及其并发症给...  相似文献   

3.
骨微结构与骨质疏松性骨折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0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召开的关于骨质疏松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大会把骨质疏松症定义为“以骨强度下降而易于骨折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质疏松症严重影响公众,尤其是老年人的健康。其发病率高,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社会的老龄化,这一问题更是日益突出,倍受关注。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危害是并发骨折即骨质疏松性骨折,其主要包括椎体骨折、桡骨远端骨折及股骨近端骨折。  相似文献   

4.
骨质疏松性骨折后预防再骨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骨骼退行性疾病——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将急剧增加,预计到2020年,每两个50岁以上的美国人中就会有一个可能患有骨质疏松症或是成为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骨质疏松症所产生的最大问题就是骨折,但骨质疏松症又常常是直到骨折才被发现的静悄悄的流行病。在美国每年约有150万人因骨骼疾病而发生骨折,骨质疏松则是导致骨折最常见的原因。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特别是绝经后妇女,大约每10个50岁以上的白人女性就有4个可能会发生桡骨远端骨折、椎体骨折及髋部(股骨近端)骨折。将来随着人的寿命增长,所有各种骨折发生率还会提高。  相似文献   

5.
骨质疏松与骨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晶  王全平  邵萍 《颈腰痛杂志》2003,24(2):119-121
骨质疏松症主要危险是脊椎压缩性骨折、髋部骨折和桡骨远端骨折。这种骨质疏松性骨折可加重原发性骨质疏松,易发生再骨折。创伤性骨折,治疗过程中多发生局部或全身性骨质疏松。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折后骨质疏松及再骨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骨质疏松与骨折相互影响、病理机理、诊断及预防和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骨质疏松症是骨强度下降导致骨折危险性升高的一种骨骼疾病。随着老年人口增多,社会老龄化,骨质疏松症导致的脆性骨折日益成为社会所关注的问题。骨质疏松性  相似文献   

7.
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9,他引:0  
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群进人老龄状态。因此,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逐年增加。骨质疏松最常见的并发症是骨折,常见部位是椎体、髋部和桡骨远端。妇女在进入绝经期后骨量丢失明显,如无适当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容易导致桡骨、脊柱和髋部的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定义是:在骨质疏松症中,脆而弱的骨低于骨折阈值,从而受到轻微的外力就易发生骨折。目前,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包括外科干预、积极应用抗骨质疏松性药物、功能锻炼等。然而,由于骨质疏松症本身的病理特点,决定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过程不同于正常骨折愈合过程。本文就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过程和各种实验性以及临床治疗方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最严重后果,所以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最终目的是降低骨折的发生率。20世纪80∽90年代,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由于骨密度和骨强度下降,导致了骨折的发生。所以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主要是提高骨密度和骨强度。但近年来,有作者报道50%的老年骨折病人没有罹患骨质疏松症,而许多骨质疏松症的病人也并  相似文献   

9.
老年脊柱疾病患者常伴发骨质疏松症,以进行性低骨量及微构筑损坏为特征,最终导致脆性骨折。随年龄增长,骨丢失及骨折发生率明显增加。骨折危险性的增加明显与骨质疏松相关。粗略估计,50岁后女性约1/2、男性约1/3会发生与骨质疏松相关的骨折。女性由于峰值骨量较低及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降低,发病率是男性的3倍。目前,我国老龄人口急剧增长,骨质疏松症易患人群也迅速增加。  相似文献   

10.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骨质疏松患者一旦发生骨折,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可致残或致死,而由此产生的治疗和护理费用给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因此进行骨折风险评估、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显得尤为重要。WHO推荐FRAX作为骨折风险的预测工具,国外对此已有诸多报道,而国内使用FRAX评估骨折风险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报道仍较少。本文就FRAX在国内各类疾病患者、不同地区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旨在探讨FRAX对国人的适用性,预测未来骨折风险,降低骨折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骨质疏松性骨折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松质骨骨小梁变细、断裂、数量减少;皮质骨多孔、变薄)为特征,以致骨的脆性增高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症的最大危害在于骨折,20%的骨质疏松症患者有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北京社区绝经后女性骨折发生情况,探讨骨质疏松性骨折二级预防策略。方法 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11月就诊于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香河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绝经后女性,共2 866人。填写自行设计的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调查问卷,了解受访者骨折发生的类型(暴力性或非暴力性)、部位和发生年龄。分析女性一生中不同年龄段骨折发生的特点。结果 受访的绝经后女性平均年龄(62.39±6.94)岁,受访的2 866人中有635人(19.61 %)在受访时至少已有一次骨折史,其中有73人(2.54 %)发生了两次或两次以上骨折。58.64 %的暴力性骨折发生在绝经前,80 %的脆性骨折发生在绝经后,这两种类型骨折发生的年龄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在所有的典型部位脆性骨折当中,前臂远端骨折占比最大,为50.43 %,发生的平均年龄为(56.0±11.76)岁;髋部骨折发生占比8.33 %,平均发生年龄为(59.8±12.69)岁。结论 女性绝经后发生的骨折主要是脆性骨折,其中前臂远端脆性骨折较髋部脆性骨折至少早3年发生。加强对已发生前臂远端脆性骨折的绝经后女性的管理,对预防再发骨质疏松性骨折(尤其是髋部骨折)的效益较大。  相似文献   

13.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骨疾病.其特点是骨量减少和骨组织的微细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骨强度降低而容易发生骨折.我国部分地区统计资料表明由于骨质疏松导致骨折的发生率达7.31%~12.2%.目前临床上主要依靠DEXA测定骨密度来诊断骨质疏松,被称为金标准.但将近一半的脆性骨折发生在骨量减少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密度联合脊柱骨折评估在风湿病患者骨质疏松症、重度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3月在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风湿病的绝经后女性或年龄> 50岁的男性患者388例,所有患者均以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DXA)检测骨密度和脊柱骨折评估。结果:骨密度正常(T≥-1.0)患者136例(35.05%),低骨量(-2.5 -2.5相比,脊柱骨折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346,P <0.001)。脊柱骨折评估加骨密度加临床脆性骨折史可确诊骨质疏松症174例(44.85%)、重度骨质疏松症65例(16.75%),与单纯骨密度诊断法相比,骨质疏松症诊断率提高11.60%(P <0.001);与传统骨密度联合临床脆性骨折史诊断法相比,骨质疏松症诊断率提高7.22%...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住院老年骨质疏松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为指导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提出干预措施。方法 选择2010年5月~2012年 5 月在我院住院的203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出现骨折分为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组和老年骨质疏松症无骨折组,采用自编问卷的方法收集符合条件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危险因素。结果 骨密度是骨质疏松症并发骨折的保护因素,而年龄、低钙饮食、跌倒、脆性骨折史及骨折家族史是发生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骨质疏松症并发骨折受多种因素影响,可从饮食、体育锻炼及药物等多方面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6.
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股骨近端骨折包括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和股骨头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多发于老年的骨折,同时股骨近端骨折也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治疗难度大,预后较差,严重者易致残甚至死亡。随着人类预期寿命的延长和老年社会的到来,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发病率的增加,都会导致股骨近端骨折发生率的增加。如何有效地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近端骨折,成为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骨骼系统疾病,其特征是骨量减少和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导致骨骼脆性增加,骨折风险增高。根据其发病原因可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和继发性骨质疏松两大类。本指南仅针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引起的脆性骨折所制定。脆性骨折亦称为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最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8.
骨质疏松与脊柱压缩性骨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骨质疏松与脊柱压缩性骨折戴力扬,贾连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常常发生脊柱椎体的压缩性骨折,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骨密度的减低,脊柱压缩性骨折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据统计,男性胸椎骨折的发生率在55~65岁时为15‰,65~75岁时为19‰,而75岁后可达28‰...  相似文献   

19.
骨质疏松症是常见的骨骼疾病,绝经后女性为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骨折风险评价工具(fracture risk assessment tool,FRAX?)是一款研究、应用广泛的骨折风险评估工具。近年来研究表明,虽然FRAX?尚不完美,但对女性人群的骨折具有合理的预测能力,结合其他骨折危险因素对该工具进行调整、改进的研究也多见报道。设立符合本国国情的FRAX?阈值有助于医生更好地使用该工具和进行临床决策。美国设立了固定的FRAX?阈值,英国则是按年龄分层的阈值。国内对FRAX?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暂无特异的干预阈值,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该工具在我国的推广使用。笔者回顾了国内外FRAX?对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测能力、骨量异常的诊断能力、在合并其他疾病的女性人群中的应用和干预阈值的研究等最新成果,为临床医生了解FRAX?的研究进展、探索针对我国人群干预阈值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64层螺旋CT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的临床研究价值。方法收集临床诊断为腰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并进行64层螺旋CT检查患者840例,将其中轻、中度骨质疏松各300例分别编为A组和B组,重度骨质疏松240例偏为C组,判断骨质疏松程度引起的病理性骨折风险。结果 A组和B组引起压缩性骨折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引起压缩性骨折概率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组引起压缩性骨折的危险度明显高于A组和B组。结论 64层螺旋CT能够判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质疏松程度,并能预测出引起病理性骨折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