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单肺通气是胸内手术麻醉普遍采用的通气方式,它能防止患侧肺的分泌物流入对侧肺,有效地把患侧肺和健侧肺隔开,保护健侧肺不受污染,并使手术野保持相对清晰,有利于手术操作。单肺通气时若潮气量过小可能会引起小气道过早关闭,易发生低氧血症;若采用双肺通气(TLV)时的潮气量有可能会导致肺泡过渡膨胀引起气压伤。本研究拟观察单肺通气时小潮气量对血气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单肺通气时无通气肺持续给氧对PaO_2的影响吉林省人民医院王晓璐,于俊杰单肺通气是指在胸科手术中,选择性地进行非手术侧肺通气,手术侧肺萎陷不张,为手术提供一个胸腔内安静的环境,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同时防止血及分泌物溢入下肺,保持气道通畅和良好的通气功...  相似文献   

3.
代志刚  何芳 《农垦医学》2009,31(6):545-548
单肺通气(简称OLV)目的是为了防止术侧肺的分泌物或血液进入健侧肺,确保气道通畅、防止交叉感染和病原扩散,避免术侧肺膨胀,以利手术.进行OLV会影响患者的通气功能、通气-灌流V/Q比值以及血液动力学状态,造成严重低氧血症.本文旨在对不同单肺通气方式对肺内分流及氧合的影响,以期提高单肺通气的效果,使单肺通气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4.
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 OLV)是胸科手术中常用的通气方法。OLV在胸科手术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但此种方式会增加术中肺损伤的发生风险,术后易出现肺部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康复,目前临床上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近年来,术侧肺持续中低流量给氧对单肺通气期间的肺保护作用逐渐成为临床研究热点。本文讨论了术侧肺持续中低流量给氧对单肺通气期间的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Univent-导管在胸部手术中的临床使用方法,单肺通气配双腔导管(DLT)进行比较,方法:35例择期胸部手术病人,全麻诱导下常规行气管内插管,调整导管深度后,将内套管置入手术侧,经纤维支气镜定位检查,确定位置准确后,行单肺通气。对部分低肺功能病人,间断给予术侧高频通气,结果:所有病人插管顺利,左侧支气管堵塞8例,右侧支气管堵塞27例,术中有1例单肺通气阻塞不全。余术中肺萎 陷满意,单肺通气良好。3例低肺功能病人,术中间断给予术侧高频通气。生命体征平稳,术后无麻醉并发症。结论:Univent-导管是单腔通气麻醉较理想的导管,对于胸腔镜手术,单纯地切除,需要肺萎陷的肺外手术以及老年,肺功能较差以及肺减容术后须进行呼吸支持的手术,应是其最佳适应证。  相似文献   

6.
随着胸外科手术的发展,单肺通气术也不断提高和完善,单肺通气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术侧肺的分泌物或血液进入健侧肺,确保气道通畅、防止交叉感染和病原扩散,避免术侧膨胀,利于手术操作,减轻对肺实质的损伤;目前使用的单肺通气术主要有三种:单腔支气管导管、双腔支气管导管、支气管阻塞导管。  相似文献   

7.
程远大  董硕  张春芳 《医学综述》2012,(24):4187-4189
急性肺损伤(ALI)是胸外科手术后潜在并发症,单肺通气是引起ALI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损伤机制主要与牵张性肺损伤、低氧血症及氧化应激有关。保护性通气策略减少了单肺通气过程的机械应力,术中患侧肺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联合健侧肺呼气末正压通气以及高频正压通气等模式改善了单肺通气过程中的低氧血症,提高了单肺通气中动脉氧合。一些新的麻醉方式和麻醉药物的应用也减少了单肺通气过程中ALI的程度。  相似文献   

8.
肺隔离术是现代胸科手术常用的呼吸管理方法,双腔支气管插管是最常用的方法,此法操作简单,对双侧气道可控性强,双腔支气管插管行单肺通气为胸科手术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更重要的是能将健侧肺与患侧肺隔离,可选择性进行单肺通气,确保健侧肺有效通气和免受患侧肺分泌物污染。我院2007年5月~2008年7月行双腔支气管插管单肺通气麻醉55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在电视胸腔镜手术单肺通气时,患侧持续供氧,预防低氧血症,延长单肺通气时间,减少单肺通气并发复张性肺水肿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胸腔镜手术病人50例,男43例,女7例,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n=28例,术中单肺通气时.患侧支气管开放并持续低压供氧,(2-3L/min);对照组n=22例,单肺通气时,患侧导管常规封闭停止通气.术中持续监测ECG,BP,HR,SpO2,PETCO2及持续单肺通气时间,(SPO2下降<93%为双肺通气指标).结果 胸腔镜手术操作时,SpO2,PETCO2,及连续单肺通气时间,复张性肺水肿发生率,两组呈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胸腔镜手术中单肺通气时,患侧低压持续吸氧有助于维持正常SpO2,PETCO2,延长单肺通气时间,减少单肺通气并发症,利于手术的连续性,是一举多得的电视胸腔镜手术麻醉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在电视胸腔镜手术单肺通气时,患侧持续供氧,预防低氧血症,延长单肺通气时间,减少单肺通气并发复张性肺水肿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胸腔镜手术病人50例,男43例,女7例,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n=28例,术中单肺通气时.患侧支气管开放并持续低压供氧,(2-3L/min);对照组n=22例,单肺通气时,患侧导管常规封闭停止通气.术中持续监测ECG,BP,HR,SpO2,PETCO2及持续单肺通气时间,(SPO2下降<93%为双肺通气指标).结果 胸腔镜手术操作时,SpO2,PETCO2,及连续单肺通气时间,复张性肺水肿发生率,两组呈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胸腔镜手术中单肺通气时,患侧低压持续吸氧有助于维持正常SpO2,PETCO2,延长单肺通气时间,减少单肺通气并发症,利于手术的连续性,是一举多得的电视胸腔镜手术麻醉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1.
刘扬  代志刚 《当代医学》2011,17(22):25-26
单肺通气(OLV)的目的是对术侧肺的分泌物以及血液进入健侧肺进行防止,保证气道的通畅、防止病原扩散和交叉感染,对术侧肺的膨胀进行了避免,以方便手术。本次针对不同通气模式在老年患者单肺通气的进展进行了研究,与过去传统的疗法作比较,主要对单肺通气对肺内分流及氧合的影响以及不同通气模式对肺内分流及氧合的改善作用做出了阐述,为以后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尧永华  邬子林 《河北医学》2006,12(8):733-735
目的:探讨应用一种持续气道正压(CPAP)系统,对单肺通气下开胸病人的无通气肺施加持续气道正压,观察无通气肺接受持续气道正压时对动脉氧合的影响。方法:择期需在单肺通气下开胸手术病人20例,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CPAP组(B组),每组各10例。A组在单肺麻醉期间非通气侧肺的支气管导管直接开口于大气中;B组单肺通气期间非通气侧持续给予CPAP(P=0.3kPa)。于仰卧双肺通气30m in、仰卧单肺通气30m in、侧卧单肺通气30m in、60m in、关闭胸腔双肺通气时,分别采取动脉血样做血气分析。结果:单肺通气后,B组氧合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单肺通气期间,非通气侧持续给予CPAP,有助于提高氧合,减少肺内分流,可明显降低低氧血症的发生率,提高病人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双腔支气管导管在胸科手术的临床应用。方法插管时间、定位时间、导管移位例数、侧卧位后气道峰压增加率、方便术侧肺的吸引和供氧、单肺通气和双肺通气可以相互转换例数、肺萎陷程度、具有多种形式的两肺分别通气功能、咽痛声嘶发生率。结果与B组比较,A组导管移位例数、单肺通气和双肺通气可以相互转换例数、方便术侧肺的吸引和供氧、具有多种形式的两肺分别通气功能、肺萎陷程度均降低(P〈0.05)。结论双腔支气管插管技术是大多数胸科手术病人首选的肺分隔技术,与单腔支气管堵塞导管相比较,导管移位例数、单肺通气和双肺通气可以相互转换例数、方便术侧肺的吸引和供氧、具有多种形式的两肺分别通气功能、肺萎陷程度均降低。  相似文献   

14.
为防止血液、脓液由病侧肺进人健侧肺是双腔支气管插管、单肺通气的绝对指征.双肺交叉感染后可能造成广泛肺不张、脓毒血症和肺炎.支气管胸膜漏或气管皮肤漏则表现为正压通气时气道阻力下降,不能产生足够的肺泡通气;而巨大肺泡在正压通气时可能发生肺泡破裂.目的 讨论胸科手术麻醉中的单肺通气.方法 对该类病人应给予双腔插管,两肺分别选择性通气.结论 行胸腔镜检查时,如不是保留自主呼吸,在肋间神经阻滞下操作,全麻时单肺通气更有助于病侧肺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减少非通气侧肺血流在单肺通气期间对肺内分流和血气的影响。方法 15例择期胸科手术患者,ASAⅠ~Ⅱ级,术中采取部分阻断非通气侧肺动脉的方法减少非通气侧肺血流(使肺动脉压(PA)不超过30mmHg为宜)。分别在单肺通气前1分钟(T1)、单肺通气后阻断前1分钟(T2)、阻断后30分钟(T3)、开放前1分钟(T4)各时刻抽取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行血气分析,并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结果 T2时刻肺内分流率较T1时刻显著增加,动脉血氧分压较T1时刻显著下降。T3、T4时刻肺内分流率较T2显著降低,接近T1时刻。动脉血氧分压较T2明显回升。结论减少非通气侧肺血流在单肺通气期间可减少肺内分流,明显改善动脉血氧。  相似文献   

16.
Coopdech支气管阻断导管在胸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尔丹  肖旺频 《浙江医学》2009,31(5):621-622
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胸部微创手术,在密闭狭小的胸腔内通过器械进行精细手术操作,对单肺通气要求比传统开胸手术更高。支气管阻断导管利用套囊堵塞支气管,使该侧肺萎陷,从而实现单肺通气,与经典的单肺通气工具双腔支气管导管相比,具有插管和定位简单,损伤小,对病人生理干扰小等优点。有研究认为支气管阻断导管中的Univent导管可在VATS中提供安全有效的单肺通气。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高频喷射通气辅助非通气侧肺通气在胸科单肺叶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为提高单肺隔离技术后动脉血氧分压提供一种新的通气模式.方法选择实施开胸单肺通气下肺叶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分成A、B 2组,每组30例,A组(常规单肺通气组):术中非通气侧肺(患肺)与大气相通,B组(常规单肺通气+非通气侧肺辅助高频通气):非通气侧肺与高频喷射通气机相连,使用HFJV模式(频率60次/min、气道压力0.5kg/cm2)辅助通气.分别记录术前双肺通气后10 min(T1)、单肺通气后15 min(T2)、单肺通气后35 min(T3)、单肺通气后60 min(T4),恢复双肺通气后10 min(T5)各时间点的HR、SpO2、MAP、Ppeak值、动脉血血气分析结果,通过血气分析结果中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 DO2)、计算肺内分流(Qs/Qt),同时观察2组肺萎陷分级.结果与A组相比,B组T2T4时间点动脉血氧分压升高,肺内分流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1、T5时间点相比,2组患者T2T4时间点动脉血氧分压... 更多  相似文献   

18.
黄燕娟 《医学文选》1999,18(5):824-826
普通胸外科手术麻醉常用单肺通气技术,目的是为了防止术侧肺的分泌物或血液进入健肺,确保气道通畅、防止交叉感染和病原扩散,避免术侧肺膨胀以利手术。单肺通气主要的并发症是低氧血症,管理上有其特殊性,本文就其适应症、通气方法、低氧血症的因素与防治方面进行介绍。1 单肺通气的适应症[1]1.1 防止病侧肺的分泌物或血液流入健侧肺 支气管扩张、肺脓肿、脓胸、支气管胸膜瘘、肺囊肿合并感染、肺结核(痰中结核菌阳性者)、肺包虫囊肿、支气管肺癌、大咯血。1.2 控制通气分布 支气管胸膜瘘、支气管胸膜皮肤瘘、单侧肺大泡或巨大肺囊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术侧肺持续正压通气对开胸手术患者单肺通气时的肺保护效应。方法选取2011-05~2014-03间于本院择期行开胸肺癌根治术、ASA分级Ⅰ~Ⅱ级的126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3例。单肺通气期间,对照组术侧肺自然萎陷,观察组术侧肺以2 L/min氧流量持续正压通气。于单肺通气开始时及通气后每半小时,行动脉血气分析,测定肺动脉和桡动脉血清IL-6(白介素-6)和IL-8(白介素-8)的浓度、血清肺泡表面蛋白(SP-D)的浓度,计算IL-6和IL-8的净释放量及呼吸指数( RI)。取1.0 cm ×1.0 cm ×1.0 cm肿瘤细胞阴性的边缘肺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和肺损伤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各时段IL-6和IL-8净释放量、SP-D浓度和RI与对照组相比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持续正压通气能减轻开胸手术单肺通气时双肺的炎症反应,对肺功能具有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单肺通气时紧闭与开放非通气侧肺对减少肺内分流。预防低氧血症的作用。【方法】择期食管癌剖左胸手术病人30例,随机分二组,常规全麻诱导双腔气管插管后,先期施行双肺控制通气;手术切开肋间肌将近剖开左胸时,改为单肺通气控制呼吸。Ⅰ组:单肺通气(OLV)期,非通气侧肺萎陷后该侧导管紧闭,与大气不相通,作为观察组;Ⅱ组:在单肺通气期,非通气侧肺的导管开放,与大气相通,作为对照组。两组病人在麻醉前、剖开胸前及剖开胸后OLV30、60min分别取动脉血样即时血气分析测定,根据有关数据值计算肺内分流率(Qa/Qt)。【结果】在单肺通气30、60min时,两组病人OLV期Qa/Qt比较:OLV30min时,Qa/QtⅠ组为17.32±4.52显著小于Ⅱ组21.65±3.14(P<0.05);OLV60min时,Qa/QtⅠ组为18.98±3.75仍小于Ⅱ组的22.51±2.10(P<0.05)。【结论】单肺通气期间,紧闭非通气侧肺可以减少肺内分流,减小低氧血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