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昊兰富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1):3224-3225
目的:观察了解胆囊三角区有关胆囊动脉、胆囊管的解剖结构,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安全入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全麻下300例LC患者,用三维立体腹腔镜对胆囊动脉、胆囊管在胆囊三角区解剖进行三维形态学观察。记录胆囊动脉、胆囊管解剖,与毗邻结构的关系。结果:胆囊动脉在胆囊三角区内型288例,在胆囊三角区外型11例,炎症疤痕胆囊三角形态失常不能判断1例。胆囊管以锐角汇入肝总管右壁221例,汇入肝总管左壁14例,汇入肝总管后壁13例,与肝总管并行一段后汇入肝总管32例,汇入右肝管1例,胆囊管过短19例。结论:三维立体镜下胆囊三角区详实的胆囊动脉、胆囊管解剖特点及定位规律,提示后入路手术的可行性,顺行性切除胆囊的优点在于准确辨认组织层次,对肝面潜在的出血危险及胆管损伤有重要防治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结合钝性冷分离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效果。方法对拟行LC的581例患者术前常规行MRCP检查,共发现胆总管结石13例,胆囊管变异29例,副肝管5例,Mirizzi综合征2例。完成LC共556例,切断胆囊管前均常规采用钝性冷分离法处理Calot三角,明确肝总管和胆总管后再切断胆囊管。结果全组无胆总管结石残留及胆道损伤病例。13例中转开腹手术;1例出现术后腹腔出血,行剖腹探查术后痊愈出院。结论 LC术前常规行MRCP检查可准确显示无征兆胆总管结石及胆管解剖变异;根据术前MPCP评估,结合术中钝性冷分离方法解剖Calot三角,可有效防止术中的胆道损伤。  相似文献   

3.
《江苏医药》2012,38(13)
目的 探讨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结合钝性冷分离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效果.方法 对拟行LC的581例患者术前常规行MRCP检查,共发现胆总管结石13例,胆囊管变异29例,副肝管5例,Mirizzi综合征2例.完成LC共556例,切断胆囊管前均常规采用钝性冷分离法处理Calot三角,明确肝总管和胆总管后再切断胆囊管.结果 全组无胆总管结石残留及胆道损伤病例.13例中转开腹手术;1例出现术后腹腔出血,行剖腹探查术后痊愈出院.结论 LC术前常规行MRCP检查可准确显示无征兆胆总管结石及胆管解剖变异;根据术前MPCP评估,结合术中钝性冷分离方法解剖Calot三角,可有效防止术中的胆道损伤.  相似文献   

4.
米里斯综合征的磁共振胰胆管造影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术(MRCP)对米里斯(Mirizzi)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自1998年1月至2005年5月行MRCP检查并经手术证实Mirizzi综合征患者14例,其中8例术前MRCP明确诊断。结果MRCP可显示胆囊颈或胆囊管结石嵌顿的位置,肝总管狭窄、阻塞水平及程度,以及肝内胆管的扩张。本组14例患者中,术前诊断为Mirizzi综合征8例,另外6例中误诊为肝总管、胆总管结石5例,肝门部占位1例。采用McSherry分类法将14例患者分为两型:Ⅰ型6例,Ⅱ型8例。结论MRCP可提高Mirizzi综合征的术前诊断符合率,避免对胆总管的医源性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归纳在应用腹腔镜行胆囊切除术中预防、处理右副肝管及右肝管损伤的经验。方法对于30例应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右副肝管或左右肝管低位汇合、胆囊管汇入右肝管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术中的分析肝门的解剖结构、胆道系统的造影,30例病例中,发现存在23例右侧的副肝管(类型为I~V型),7例低位左、右肝管汇合、胆囊管与右肝管相连(类型为Ⅵ型)。其中,在右侧副肝管患者中,14例在术中发现,4例未做处理;8例术中钛夹夹闭,术后无发现胆漏;2例在术中缝合,术后存在胆漏,保守治疗。9例右副肝管损伤,6例术中钛夹夹闭;1例转开腹式吻合;2例术后胆漏。7例低位左、右肝管汇合、胆囊管与右肝管相连(类型为Ⅵ型),其中,术中发现3例;2例损伤,2例转开腹式端端吻合。结论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为预防右肝管、右副肝管的损伤,需熟悉各种胆管的类型、胆囊三角的正确解剖、术中胆道造影的合理应用、术后放置引流管等。  相似文献   

6.
1病例介绍1.1例1女,69岁。因胆囊、胆总管结石入院。择期行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术中解剖胆囊三角时发现胆囊管汇入胆囊三角中一异常肝管,该管直径约3 mm,起自右前叶,汇入肝总管右侧壁,胆囊管呈直角在其下方汇合,汇合点距肝总管约10mm。探查胆总管时证实左右肝管汇合于肝内,切除胆囊。胆  相似文献   

7.
胆囊管和胆总管并行扩张的手术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囊管的变异较多 ,临床上多见的是与肝总管并行一段后再汇入。如在十二指肠以上汇入可易辨认 ,但在十二指肠后或更下方汇入 ,尤其是两者为前后位并行又同时扩张时 ,则极易将前方的胆囊管误认为胆总管。欲行胆总管探查时 ,实际上切开探查的是前方的胆囊管 ,而胆总管或肝总管内的病变并未探查和处理 ,术后将出现严重的后果。现结合临床浅谈胆囊管和胆总管并行扩张时的手术处理。1 胆囊切除以后胆总管探查 切开被误认为是胆总管的胆囊管时 ,探条探查上下端会发现异常 ,即上端因胆囊颈的结扎而闭塞 ,无左右肝管的分支 ,且上方无胆汁流出 ,而…  相似文献   

8.
胆囊床胆管包括:Lusch—ka胆管、胆囊肝管、右前肝管及其分支。Luschka胆管,又称胆囊床下肝管。该胆管直径1~2mm,解剖学发生率报道各异,从1%-50%。有报道其发生率11.1%,且均为单支,全部位于胆囊床右侧的肝组织表面与胆囊间的结缔组织内向肝门穿行,绝大多数汇入右肝管,少数汇入肝总管,行程中一般无血管伴行。本组病例所见相同。  相似文献   

9.
游学明 《中国医药》2012,7(7):866-867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处理异常胆囊管的方法,以期降低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发生率.方法 总结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421例LC中引起胆道损伤及中转开腹的原因,并对39例胆囊管异常的临床操作进行探讨.结果 421例行LC的患者中成功完成418例,成功率为99.3% (418/421),中转开腹3例(均为胆囊管异常:1例为迷走胆管漏,行迷走胆管结扎,腹腔引流后痊愈;1例副肝管损伤行开腹,于胆总管处放T管引流,缝合漏口;1例为胆囊管结石嵌顿挤压无效行开腹切除胆囊).39例胆囊管异常中,胆囊管病理异常31例,占79.5% (31/39):无胆囊管2例,胆囊管增粗、局部膨大13例,胆囊管及胆囊壶腹结石12例,胆囊管变短(<0.4 cm)4例;胆囊管解剖异常8例,占20.5%(8/39):副肝管迷走胆管汇入胆囊管3例,胆囊管细长3例,胆囊管汇入胆总管2例;36例经由LC完成,手术成功率为92.3% (36/39).39例胆管异常患者LC术中胆管损伤2例,发生率为5.1% (2/39),均为副肝管迷走胆管汇入胆囊管所致.术后置腹腔引流管39例,有6例可疑胆漏,经对症治疗后痊愈.未出现胆管狭窄、胃肠道损伤、肠瘘及腹腔出血等并发症,无死亡病例.所有患者随访6 ~12个月均无肠粘连、肠梗阻等远期并发症.结论 胆囊管异常为医源性胆道损伤的高危因素,准确分辨、分离及正确处理胆囊管可降低胆道损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原因。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19例医源性胆管损伤患者的诊治进程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病原因、诊断手段、治疗手段以及治愈情况等。结果医源性胆管损伤的主要原因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在本次的19例医源性胆管损伤患者中,术中发现一期手术处理13例,术后发现6例,其中2例经引流痊愈;再次手术的有4例。全部病例经随访愈合良好。结论医源性胆管损伤的主要原因可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类,主观因素在手术过程中过于自信,对三管未作仔细确认,草率断管。客观因素是术中病理因素以及解剖变异造成。术中预防的关键是重视胆囊、胆管手术,仔细辨认胆囊管和胆总管、肝总管的解剖关系,合理的把握手术指证及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处理胆囊管结石嵌顿的经验。方法 对32例胆囊管结石嵌顿病例,其中12例术前先行MRCP而后行腹腔镜下胆囊管切开取石,20例术中行胆囊管切开取石而后术中胆道造影,再完成LC。如术中胆道造影发现合并胆总管结石,则予以中转开腹手术。结果 全组病例LC成功25例,7例中转手术,术后住院时间LC为3~5d,中转开腹手术为7~2ld,均痊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大部分胆囊管结石嵌顿病人可用胆囊管切开取石方法完成LC,并结合术前MRCP或术中胆道造影,可避免胆总管结石的遗漏。  相似文献   

12.
医源性胆管损伤的诊治及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原因及防治原则。方法对39例医源性胆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胆道手术所致33例(84.6%),胃大部分切除术3例(7.7%),肝脏手术所致3例(7.7%)。损伤部位在胆总管24例(61.5%),肝总管4例(10.1%),肝总管与胆总管交界处7例(17.9%),左右肝管汇合部2例(5.1%),左右肝管各1例(共5.1%)。胆管完全性损伤19例(48.7%),部分性损伤20例(51.3%)。所有病例均行手术处理。术中立即发现7例,采取直接修补或对端吻合,T管支撑引流术5例,直接置合适T管引流1例,胆总管与空肠ROUX-EN-Y吻合术1例,效果满意。术后发现32例,行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19例,肝总管与十二指肠吻合6例,胆总管置管引流4例,胆总管缺损用空肠瓣修补术1例,拆除胆总管前后壁缝线2例。全组死亡2例,生存37例,33例获随访,疗效优良率为90.9%,疗效差的4例分别于术后3个月至4年再次作胆肠ROUX-EN-Y吻合术治愈。结论要警惕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发生,及早诊断,及早修复胆道的连续性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讨论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前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某院2008年10月~2010年5月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前怀疑胆总管结石而行MRCP检查的56例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结果:经MRCP检查发现胆总管结石15例,其中6例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LC术,6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LC+LCBDE),3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LTCBDE)。未发现胆总管结石的41例仅行LC术,术后3例出现胆管炎表现,经ERCP证实胆总管结石,行EST取石。讨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对于可疑伴有胆总管结石的胆囊结石病人,MRCP检查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同时可根据MRCP检查结果,选择不同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发生胆道损伤的原因,探讨胆道损伤的修复方法。方法对15例LC胆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患者中胆总管横断伤8例,右肝管电灼伤1例,穿孔性胆管损伤3例,钛夹部分夹闭3例。经相应治疗痊愈出院。结论 LC术中仔细操作,仔细辨别胆囊管周围的解剖关系,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降低LC胆道损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胆总管囊肿的CT表现及鉴别要点。方法总结本院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总管囊肿的CT资料,全部病例均作CT平扫,5例同时做CT增强扫描。结果CT能够清晰显示病变形态、大小、密度及邻近脏器关系。6例术前CT正确诊断。1例可疑性诊断,1例误诊为胰腺假性囊肿。结论胆总管囊肿的CT表现上有某些特征性表现,CT对于胆总管囊肿的诊断及指导手术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邢雅翕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3):1924-1925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管损伤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6年的527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其中胆管损伤6例,包括胆总管横断2例,胆总管夹闭1例,胆囊管残端漏1例,胆囊迷走胆管损伤2例。胆总管损伤患者均行一期手术,胆囊迷走胆管损伤患者置管引流治愈。结果:本组患者1例因发生胆管狭窄后再次手术行Roun-en-y吻合术,其它患者恢复顺利。结论:严格规范的操作,胆囊三角良好的显露,辨清肝总管、胆总管和胆囊管之间的关系,必要时中转开腹,是避免肝外胆管损伤和预防胆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后胆总管结石的相关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研究本院2006年2月~2011年11月诊治的2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例LC术后胆总管结石患者中,16例(80%)年龄≥60岁,13例(65%)行急诊手术,18例(90%)患者术前未行MR-CP、ERCP检查,术中亦未胆道造影;13例行内镜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eterotomy,EST)取石,4例行开腹胆总管探查取石引流术,3例保守治疗排石治愈。结论 LC术后出现发热、反复腹痛或黄疸的患者要警惕胆总管结石,可据实际情况选择EST取石、开腹胆总管探查取石引流术或抗炎、解痉、护肝、利胆保守治疗排石法处理,术前准确的B超诊断和必要的ERCP、MRCP等检查,术中正确判断及操作,有助于预防胆总管结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莫迪司排泄性磁共振胆管成像(MR cholangiography,MRCG)图像中胆管信号与直径的动态变化情况,探究莫迪司在胆管中的排泄规律及最佳排泄期扫描时间窗,以优化排泄期扫描序列,并进一步评价MRCG在胆道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莫迪司MR增强检查时胆管于排泄期显影的患者30例,对比分析注射对比剂后1、2、3 h的排泄性磁共振胆管成像(MRCG-1h、MRCG-2h、MRCG-3h)图像中的左肝管、右肝管、肝总管和胆总管的信号值与直径的动态变化情况,对这3个排泄期的MRCG的胆管显示效果进行影像学评估,并对MRCG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初探。结果3个排泄期MRCG中所有胆管的信号值均显著高于增强T1~*像(P<0.05),MRCG-2h与MRCG-3h中肝总管与胆总管的信号值均显著高于MRCG-1h(P<0.05),MRCG-2h中肝总管的信号值显著高于MRCG-3h(P<0.05)。3个排泄期MRCG中左右肝管和肝总管的直径均显著大于MRCP(P<0.05),MRCG-2h和MRCG-3h中胆总管的直径均显著大于MRCP(P<0.05),MRCG-2h中左右肝管、肝总管和胆总管的直径显著大于MRCG-1h和MRCG-3h(P<0.05)。3个排泄期MRCG对右肝管的显示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CG-2h对胆管系统的总体显示效果均优于MRCG-1h和MRCG-3h(P<0.05)。结论理想的排泄期扫描时间是注射对比剂后2 h。莫迪司排泄性胆管成像作为无辐射损伤、无创性检查能够"一站式"完成胆道形态与排泄功能评估,对于胆道系统疾病具有潜在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