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心房按需起搏后阈值变化的长期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心房按需起搏(AAI)后阈值变化的情况及其基本特征。方法对20例AAI起搏患者,在起搏后不同时间进行起搏阈值测定,并与同期收治的10例心室按需起搏(VVI)患者进行比较。结果AAI起搏后不同时间的平均阈值较VVI起搏后高0.2~0.8μJ,第1周达高峰(2.15±0.15μJ),2周时趋于平衡(1.70±0.16μJ),随后速即转为稳定状态。心内电图P-R段抬高幅度与阈值呈负相关(r=-0.5186,P<0.05),低阈值组P-R段抬高幅度达0.28±0.12mV,显著高于高阈值组的0.17±0.10mV。结论AAI起搏后的阈值在2周后即趋向稳定状态;心内电图P-R段抬高幅度对保证理想的阈值水平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起搏阈值、起搏阻抗和感知阈值的变化,对42根心房电极和49根心室电极进行了随访。结果显示:心房电极慢性期起搏阈值为1.17±0.35V/0.5ms,出现波动者6例(27.3%),心室电极为1.27±0.38V/0.5ms,出现波动者7例(30.4%);19根电极的起搏阻抗在急性期均有波动,慢性期为585.6±150Ω,慢性期出现波动者2例(10.5%);11根心房电极慢性期感知阈值(P波振幅)与植入时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对33例植入心房电极者进行起搏阈值的随访,结果表明:起搏阈值峰值为1.44±0.74V/0.5ms,出现在植入后两周内;慢性期起搏阈值为1.22±0.40V/0.5ms;伴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慢性期起搏阈值(1.70士0.37V/0.5ms)明显高于不伴器质性心脏病者(1.16±0.37V/0.5ms),P<0.01;激素电极的起搏阈值峰值(1.12±0.29V/0.5ms)和慢性期起搏阈值(0.77±0.17V/0.5ms)均显著低于非激素电极(1.80±0.68V/0.5ms和1.40±0.33V/0.5ms),P<0.05及0.001。提出在非特殊情况下,将出厂时的电能由5.0V/0.5ms降至2.5V/0.5ms既可保证有效起搏,又可节省电能,从而延长起搏器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4.
为确定食管定向弯曲电极导管(自制导管)在食管内行心脏起搏、心室除颤及监护的效果和安全性,用自制导管定向弯位(甲)与定向直位(乙)及国产10F双极导管(丙)对13只犬进行心房起搏效果对照观察。结果表明:起搏阈值甲、乙、丙分别为12.6±0.3,17.4±0.6.30.2±1.6V,P<0.01;起搏夺获率甲、乙、丙分别为100%、53.58%、18.18%,P<0.01.对食管进行组织学检查,起搏安全值脉宽为5ms、电压≤70V、频率200~220ppm、连续起搏时间≤180min;极限值的脉宽、频率同上,电压=80V,连续起搏时间=90min。除颤安全值电能≤200J,总电能≤600J;电烧伤值电能达300J,总电能达1400~1500J。本研究为心脏有效的复苏提供一种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几种食管心房调搏方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降低有效起搏阈值、减轻刺激疼痛是顺利完成经食管心房调搏(TEP)检查的必要条件。将150例患者等分成三组,分别采用常规法(常规电极、常规极间距)、互换法(两个电极可交替作为刺激电极)、宽距法(常规电极、宽极间距)和粗极法(电极直径6mm)行TEP检查,观察指标有起搏成功率、起搏阈值、插入成功率等。当刺激电压<25V时,互换法与粗极法起搏成功率(分别为90%与84%)均高于常规法(64%)和宽距法(70%);粗极法100%成功时的起搏阈值(17.0±5.0V)低于其他三种方法(25.2±10.0,19.0±8.0和21.0±13.0V,P均<0.05),其电极插入成功率最低(84%)、鼻衄率最高(26%)。认为互换法具有起搏阈值较低,在一定电压范围内成功率高、并发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研究起搏周期突然改变对窦房结有效不应期的影响及临床意义。对照组34例,病窦组31例,经食管心房S1-S2-S2刺激法测定SNERP。试验起搏周期选择PCLt/PCL=1.10、1.05、1.00、0.95、0.90共5个周期。随着PCLt突然缩短,全部对照组及92.3%的病空运组SNERP延长。  相似文献   

7.
应用三维超声心动图(3-DE)测定8例植入双腔起搏器病人心室功能参数,观察按需型起搏(VVI)、房室顺序型起搏(DVI)、心房按需型起搏(AAI)三种不同起搏方式对左心功能及左室壁活动的影响。结果发现:AAI起搏较DVI、VVI起搏的每搏量分别增加13.6%,35.2%(P<0.01)。AAI与VVI比较左室壁节段收缩率弱的面积减少,节段收缩率强的面积增加。认为AAI起搏既保持了房室顺序同步性又维持了心室收缩舒张顺序的同步性,是较理想的起搏方式。3-DE是研究心脏起搏血液动力学变化的一种无创伤及更为准确可靠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心房起搏的远期随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了解心房起搏的远期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对66例心房起搏患者进行了临床、心电图、起搏参数的定期随访,随访时间为38±204个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无1例心衰及死亡。术中、术后心电参数符合起搏要求。16例术前阵发性心房颤动者,术后发作频率及时间明显减少(P<001、005)。15例(227%)发生过感知,电极移位4例(61%),房室传导阻滞2例(30%)。结论心房起搏是一种安全的起搏方式,可保持正常的房室收缩顺序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效果,而明显优于心室起搏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心室频率适应式起搏(VVIR)对老年人的应用价值,对18例安置VVIR的老年患者按单盲交叉法随机程控为VVIR及VVI两种起搏方式各四周,起搏期间作有关症状的定量评分、生活质量量表评价,并对患者进行自行选择起搏方式的调查。16例完成上述研究者显示VVIR方式起搏时乏力与气急症状评分值较VVI方式起搏时增加(3.8±1.3vs3.5±1.4,4.5±0.8vs4.3±1.0,P均<0.05),即症状好转;而心悸、头晕、胸闷、胸痛症状评分及每日硝酸甘油用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VVIR方式起搏时总体生活质量、精神状态及认知能力、社会参与性评分值较VVI方式起搏时明显提高(132.6±12.1vs125.0±17.2,40.4±4.4vs38.4±5.7,17.1±2.7vs15.8±2.1,P均<0.05)。选择VVIR方式起搏者多于选择VVI者(62,P<0.05)。结果提示:VVIR起搏较VVI起搏更能改善老年患者的自觉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作者对23例安装永久性起搏器患者,采用二维超声,比较起搏器植入前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显示;植入后心房按需起搏(AAI)组和心室按需起博(VVI0组的心排血量均明显增加(P〈0.05),分别增加40.6%和21.2%,但植入后VVI组在左室射血分散,每搏量,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均降低(P〈0.05),AAI组无变化。研究表明AAI生理性起搏对于中层得血流动力学的改善优于VVI非生理性起搏,心排血量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