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准噶尔盆地中部油气成藏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车-莫古隆起形成演化控制了盆地中部中生界油气成藏与演化:中晚侏罗世油气较大规模充注,形成了早期“车-莫古油气聚集带”,侏罗纪末期地层抬升剥蚀,部分油藏遭受破坏;早白垩世末-古近纪油气大规模充注,形成了中期“车-莫古油气聚集带”,是中央坳陷带侏罗系和白垩系原生油气藏的主要成藏期;新近纪以来,“车-莫古油气聚集带”的最赞破坏和中央坳陷带现今油气分布面貌的最终形成;总体而言,早期(J2~E)隆起背景控制中央坳陷带中生界的油气富集,晚期(N~)构造调整决定该区现今的油气分布。车-莫古隆起及两翼油气资源丰富,尤其是其南翼中上侏罗统剥蚀区,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2.
准噶尔盆地中部车-莫古隆起控藏作用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车-莫古隆起是中晚侏罗世准噶尔盆地处于小型陆内前陆坳陷演化阶段形成的一个前缘隆起,其形成和演化经历了隆起形成发育(J2x-J3)、隆起埋藏(K-E)和隆起消失(Nt-Q)3个主要阶段.不同构造期次形成的隆起与生烃凹陷的时空配置关系在宏观上控制了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格局,车-莫古隆起对准噶尔盆地中部中生界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①早期(J2x末-J3)成藏,并部分遭受破坏;②中期(K1末-E末)为主要成藏期;③晚期(Nt晚期-Q)油气藏调整.车-莫古隆起区有利勘探区带首选南翼永进地区,其次是车莫古隆起北翼沙窝地、庄东北地区.  相似文献   

3.
准噶尔盆地车莫古隆起的演化及其对油气藏的控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古隆起构造单元的演化不仅反映了构造运动在区域上活动的过程,而且对于区域地层的沉积及油气的运移和聚集成藏都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发育干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的车莫古隆起,从中、晚二叠世开始隆升,直至新近系最终消亡,可以划分为3个演化阶段,其中侏罗纪时期是其活动最强烈、最重要的阶段。车莫古隆起在早侏罗世发生低幅隆升,在中、晚侏罗世则强烈隆升,并使中、上侏罗统地层遭受了严重的剥蚀。随着车莫古隆起的逐步演化,盆地的沉积格局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车莫古隆起成为隆起南、北沉积体系的汇聚区或分水岭。车莫古隆起在演化过程中对准噶尔盆地腹部油气藏起到了调整改造的作用,由岩性圈闭及不整合面圈闭形成的油气藏是今后该区油气勘探的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4.
LF35-1-1井钻探证实,潮汕坳陷确实是一个中生代残留坳陷,坳陷中充填有白垩纪陆相沉积及中-晚侏罗世海相沉积,其中中-晚侏罗世海相沉积具有良好的石油地质条件.LF35-1构造位于东沙隆起岩浆活动活跃带,因此LF35-1-1井所揭示的烃源岩热演化特征不能代表整个潮汕坳陷的热演化史;推测远离东沙隆起岩浆活动活跃带的中南部地区是潮汕坳陷中生界油气勘探的有利方向.  相似文献   

5.
准噶尔盆地腹部隐蔽油气藏类型与成藏主控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准噶尔盆地腹部现今处于前陆盆地坳陷中。侏罗纪车莫古隆起的发育,一方面为早期成藏提供了构造背景,另一方面古隆起控制了河流三角洲砂体发育,不整合、地层超覆的分布。故本区形成了地层、岩性、断层三者复合的隐蔽油气藏发育区。后期剧烈的掀斜,导致古隆起周围圈闭类型、圈闭有效性发生变化或减弱。油藏多经历了后期调整、晚期充注,且类型多样。腹部地质背景及其演化,决定了油气形成与分布主要与古隆起及演化有关。  相似文献   

6.
准噶尔盆地中部1区块油气的成藏受车莫古隆起演化的影响较大,晚白垩世及古近纪时期是主要成藏期及调整期。文中通过目的层选取、计算地层残余厚度、去压实校正、建立压实参数平面分布模型等步骤,求得油气成藏调整期车莫古隆起的真实地层沉积厚度,以此来反映古构造特征及演化,据此分析目的层古油藏的规模及油气运聚规律,指出下一步有利勘探方向。研究表明:区内晚白垩世存在2个古背斜,是油气有利运聚方向,并通过含油包裹体、测录井、试油资料综合确定了古油水界面及古油藏的规模。工区古近纪初北部开始隆升,古背斜逐渐消失,到现今古背斜调整成为低幅构造梁。古构造破坏后,部分圈闭仍存在,能保留大量原生油气,为原生保留型油藏,部分油气经微幅构造梁调整后,在现今有利构造位置处的圈闭聚集,形成调整再聚集型油藏。建议围绕古背斜及与古背斜形成优势运移路径进行勘探。  相似文献   

7.
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凸起构造演化动力学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隆起构造是沉积盆地内的大型正向构造单元,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由于沉积盆地的多旋回叠加演化,隆起的形成发育表现为复杂的动力学过程。隆起在沉积期、(油气)成藏期、调整期与定型期具有不同的地质结构,决定了油气形成、聚集与分布的地质环境,因此,隆起构造演化动力学是含油气盆地构造分析的核心。从古构造分析的角度,解析了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凸起的构造演化史。莫索湾凸起是在石炭纪“基底”隆起的背景上,经二叠纪构造运动发育起来的大型隆起构造;在经过三叠纪—中侏罗世西山窑组沉积期的稳定沉降与埋藏之后,在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遭受强烈改造;其后,在早白垩世再次稳定沉降,晚白垩世—古近纪发生“振荡”运动,在新近纪随着南侧昌吉坳陷的急剧挠曲沉降而发生向南倾斜。莫索湾凸起经历了雏形期、发育期、埋藏期、改造期、调整期与定型期等6个地球动力学阶段的演化,现今成为深埋藏的大型背斜,具有优越的成藏条件。  相似文献   

8.
为了揭示车莫古隆控制范围内沉积体系和砂体展布控因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利用岩心、地震、测井等资料,采用多种方法恢复了车莫古隆起的古地貌.提出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是车莫古隆起发育期,中侏罗世末是其发育的鼎盛时期,古隆起提供的内物源,控制着围绕车莫古隆起的沉积体系和砂体展布;古隆起的发育和潜伏埋藏期对古油气藏形成起控制作用;两期掀斜调整、内物源砂体展布、断裂体系和现今构造共同控制着油气调整、运移及次生油气藏的分布.围绕车莫古隆起的内物源砂体与现今构造匹配区是岩性地层油气藏发育的有利区,斜坡带是下一步勘探的主攻领域,据此认识部署的莫17井取得突破,围绕车莫古隆起腹部岩性地层油气藏是勘探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9.
敦煌盆地五墩凹陷是河西走廊新发现的含油气凹陷,对其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通过二维地震和钻井的精细解释,综合分析凹陷的结构特征和构造演化历史,研究认为,根据凹陷的结构特征,将其划分为北部斜坡带、中央洼陷带和南部断阶带3部分;构造演化史可分为5个阶段,即早-中侏罗世断陷期、中-晚侏罗世坳陷期、早白垩世断陷期、晚白垩世-新近纪挤压抬升剥蚀期、新近纪-第四纪走滑-逆冲坳陷期。五墩凹陷下侏罗统大山口组和中侏罗统中间沟组沉积期,有利于主力烃源岩的形成,北部斜坡带发育的辫状河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和南部扇三角洲为有利砂体,是下一步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中部地区侏罗系三工河组储层中广泛发育固体沥青,记录了重要的油气成藏信息。基于岩相学、反射率、激光拉曼光谱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结合构造和成藏演化史,探讨了沥青的成因、来源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指示意义。研究区三工河组储层沥青主要赋存在构造缝中,裂缝面存在弯曲变形,矿物显微构造变形明显,指示沥青形成与构造活动破坏古油藏有关。沥青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与油源对比结果指示沥青主要来源于二叠系风城组和下乌尔禾组的烃源岩,具有混源成藏特征。沥青成熟度较低(等效镜质体反射率为0.62%~0.79%),且具强烈生物降解特征,说明为生物降解成因沥青,同时生物标志物指示沥青受到晚期原油充注的影响。古油藏成藏时间在中侏罗世车—莫古隆起形成初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古隆起抬升遭受强烈剥蚀,古油藏遭受破坏进而引发轻烃组分散逸,并伴随生物降解作用演化形成沥青。早白垩世,下乌尔禾组烃源岩晚期油气开始充注后,三工河组储层没有再发生强烈构造活动,随储层再次埋深和油气充注,最终形成现今油气藏。虽然研究区三工河组储层曾经历构造活动调整,但油气的再次充注使其仍成为有利的勘探对象。   相似文献   

11.
南羌塘坳陷中侏罗统布曲组含油白云岩中发育有大量与烃类活动有关的流体包裹体,其记录了油藏带油气运移、聚集和成藏过程。在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包裹体显微荧光分析和均一温度测试,并划分了油藏带原油类型,讨论了油气充注过程。结果表明:①油藏带表现出多幕次油气聚集成藏特征,存在4类不同成熟度的原油包裹体和1类干气包裹体充注,尽管4类原油包裹体在隆鄂尼区块和昂达尔错区块的显微荧光颜色存在差异,但光谱波峰形态相似,而主峰波长和红绿熵参数则明显不同,推测其来自同一烃源岩的不同成熟度阶段。②油藏带主成藏期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期间,是盆地经历最大埋深阶段油气充注时期;但在早白垩世时期,局部的构造活动导致原生油藏发生二次调整,油包裹体呈非均一相,平均均一温度和盐度均发生变化;新近纪中晚期(盆地第二次生烃高峰时期),差异性沉陷或局部的热异常致使部分油气转化成干气,并伴随流体运移、捕获、充注于白云石颗粒和方解石胶结物中。  相似文献   

12.
济源-中牟-黄口坳陷带热演化史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济源-中牟-黄口坳陷带的上古生界烃源岩经历了复杂的构造热演化历史。在中三叠世之前,坳陷带具有相似的热演化史,而于侏罗纪晚期-白垩纪发生的差异性沉降导致各构造单元上古生界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出现差异。济源凹陷在三叠纪之后没有或轻微抬升,连续沉积中、新生界,侏罗纪-古近纪为主要生烃期;中牟凹陷自新生代以来大幅沉降,古生界持续升温,主要生烃期为古近纪;黄口凹陷从侏罗纪开始沉降,晚始新世再度沉降,热演化程度低,白垩纪-古近纪为主要生烃期。  相似文献   

13.
四川盆地加里东古隆起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里东古隆起是四川盆地中西部震旦系及下古生界重要的含气领域,近年来在该区连续取得了天然气勘探突破。为厘清该古隆起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的关系,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开展了新一轮的研究工作。结果表明:①该古隆起自发育以来,经历了震旦纪晚期的整体掀斜与雏形发育、寒武纪—奥陶纪的同沉积隆升、志留纪的联合隆升、泥盆纪—石炭纪的长期隆升剥蚀、二叠纪的整体沉降沉积与区域盖层形成、三叠纪—侏罗纪的古隆起东段高点南迁、白垩纪—新近纪的古隆起西段强烈变形等7个主要演化阶段;②震旦系—下古生界的油气聚集,经历了志留纪—三叠纪古油藏形成、侏罗纪—渐新世古气藏发育与中新世以来的气藏差异演化等3个主要时期;③震旦系—下古生界古油藏和古气藏主要发育于乐山—资阳—高石梯—龙女寺一带及其以北地区,尤其是喜马拉雅晚期以来,古隆起西段构造运动强烈,而古隆起东段构造运动相对稳定,更有利于天然气的聚集与保存。结论认为,高石梯—磨溪—龙女寺构造带及其北翼,不仅是下古生界构造圈闭型气藏最有利的发育区,而且也是寒武系与奥陶系顶部岩溶型岩性圈闭气藏最有利的发育区;后者将成为该区重要的油气勘探对象。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中西部燕山期构造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中国中西部地区燕山期构造运动具有普遍性,首先表现在白垩系与侏罗系呈不整合接触,甚至第三系直接与侏罗系呈不整合接触;其次,中西部地区各盆地均具有燕山期的古构造;再次,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拉萨地体和羌塘地体沿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发生碰撞挤压,地壳抬升,在羌塘盆地和拉萨地块沉积了一套红色磨拉石建造,白垩系与侏罗系形成明显的角度不整合。燕山期构造运动的特征为:区域性构造抬升,盆地沉积范围收缩,构造变形相对较为微弱;在造山带前缘普遍发育大套的砂砾岩粗粒沉积;以及造山带内部局部地区的岩浆活动。燕山期构造运动对油气成藏的意义主要是①加速烃源岩热演化作用,致使中、西部地区发育的晚古生界和上三叠统-早中侏罗统两套主要的煤系烃源岩,分别在燕山晚期进入生、排烃高峰期,或开始生烃;②燕山期古构造与烃源岩生、排烃适时配置,有利于油气早期聚集成藏;③经喜山期构造运动对油气重新调整后,在邻近燕山期古油(气)藏的新圈闭中利于重新聚集成藏,形成次生油气藏;④燕山期的构造抬升,以低水位体系域沉积的粗粒碎屑物质形成良好的储集砂体,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15.
西昆仑山前主要发育下石炭统和什拉甫组、下二叠统普司格组和中侏罗统杨叶组3套烃源岩。通过西昆仑山前柯东—柯克亚构造带烃源岩特征、油气特征和油—源对比与气—源对比分析,指出柯东—柯克亚构造带原油主要来自二叠系类型较好的Ⅱ型有机质,热演化程度较高;天然气主要来源于二叠系源岩,有部分侏罗系和石炭系天然气混入。从柯东1井和柯克亚含油气构造的构造演化、流体包裹体、油气成藏演化史出发,分析了成藏演化过程,总结出柯东—柯克亚构造带油气成藏演化模式,得出其成藏可分为4个阶段:原油初始充注时期、主充油时期、主充气时期和油气调整时期。搞清柯东—柯克亚构造带油气来源及油气成藏过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可为该区甩开勘探、进一步扩大勘探成果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准南前陆盆地玛纳斯背斜油气动态成藏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玛纳斯背斜是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盆地的典型含油气构造,随着油气勘探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复杂的油气特征及来源问题使其成藏过程亟待准确剖析。为此,应用流体包裹体、储层沥青显微观察、储层定量颗粒荧光测试等技术手段,结合多种油气地化参数分析资料,剖析了该区油气成藏期次与动态成藏过程。结果表明:①玛纳斯背斜主要存在2期成藏,第一期成藏时间在距今11 Ma左右,以源自下白垩统吐谷鲁群湖相烃源岩的中低成熟原油充注为主,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古油藏,第二期成藏时间在距今3 Ma左右,以源自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的天然气充注为主,伴随下白垩统较高成熟度原油充注;②后期大量高成熟天然气的注入导致原古油藏发生“气侵分馏”作用,并逐渐改造形成现今的凝析油气藏,与此同时,伴随“气侵分馏”作用的进行,古油水界面在保持古油藏布局的基础上经过后期的逐渐向上调整,形成了现今的气水界面。结论认为:玛纳斯背斜油气藏经历了2期成藏,表现出“早油古藏,晚期气侵”、改造调整的动态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中上扬子地区燕山运动及其对油气保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中上扬子地区不同部位侏罗—白垩系中不整合面、构造活动定年及构造变形的系统分析,将中上扬子地区的燕山运动分为4幕,分别发生在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初、早白垩世末与晚白垩世。发生在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初的燕山Ⅱ幕是该期构造变形的主变形期。燕山期构造运动是中上扬子地区的重要构造转换事件,燕山早期的构造运动(燕山Ⅰ,Ⅱ幕)表现为多向挤压、块体旋转、多向冲断走滑和复杂的联合复合关系等特点,而燕山晚期的构造运动(燕山Ⅲ,Ⅳ幕)则呈现"西挤东张"的构造格局,与之相应的盆山关系、变形样式及其动力学机制均有较大差异。同时,发生在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初的燕山运动Ⅱ幕亦是影响中上扬子地区油气保存的最重要构造事件,它决定了中上扬子区隆升与沉降、以及海相油气保存的区域性差异,从而决定了不同构造带油气勘探前景的优劣。具体表现为,四川盆地持续沉降,油气保存条件好,经历了早期油藏、油气转化、晚期调整等3个成藏阶段;上扬子区周缘褶皱—冲断带,表现为持续抬升剥蚀,油气保存条件较差,只经历了早期油藏、晚期改造与破坏等2个阶段;中扬子地区在该期构造运动后转入陆内断陷沉积体系,油气保存条件的优劣取决于重建型陆相盖层的封盖性能,油气成藏受限于二次生烃的有效性。四川盆地内,上、下组合均为良好的勘探领域;在黔中隆起周缘及齐岳山断裂以东的湘鄂西地区,寒武系膏岩层之下的下组合可能有一定的勘探前景;江汉盆地南部坳陷区陆相盖层之下可能有较好的二次生烃、晚期成藏及保存条件。   相似文献   

18.
李素  姚旭 《断块油气田》2011,18(5):564-567
周口坳陷北部凹陷构造相对较简单,是坳陷内部油气勘探的一个重要区域。以地震剖面详细分析解释为基础,将该区古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早古生代稳定沉一抬阶段;晚古生代稳定沉降阶段;中生代隆起剥蚀阶段;古近纪断陷沉降阶段;新近纪坳陷沉降阶段。在构造演化史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埋藏史图。认为上古生界沉积之后经历埋深、剥蚀、再埋深的过程.最终形成一系列断块。本溪组到下石盒子组的煤层段和暗色泥岩段作为该区主力烃源岩,自古近纪以来进入二次生烃阶段,并大量生成天然气。区内上古生界油气藏聚集类型多样,上古生界油气成藏模式分为3种:自生自储、新生古储和古生新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