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白刚  吕莲凤 《理论月刊》2004,1(2):61-63
旧哲学由于其形而上学性,把世界理解为抽象的精神或孤立的自然,只是在寻求世界的最高“统一性原理”,并对世界作出永恒的终极解释,因而只能是“解释世界”;而马克思哲学由于其实践性,把世界理解为现实的人的实际活动过程,不断地为人们提供变革和协调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世界观理论”,因而是在“改变世界”。只有马克思哲学,才在实践的基础上完成了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转变,并使“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之间保持了一种“必要的张力”,从而真正实现了哲学的革命。  相似文献   

2.
《新东方》2014,(1)
本文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为研究文本,从思维方式、阶级属性和理论旨趣三个维度对马克思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及一切旧哲学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之"新"主要体现在":实践思维方式"对"直观思维方式"的超越;"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立脚点对"市民社会"立脚点的超越;"改变世界"原则对"解释世界"原则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张云阁 《新东方》2014,(1):8-12
本文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为研究文本,从思维方式、阶级属性和理论旨趣三个维度对马克思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及一切旧哲学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之"新"主要体现在":实践思维方式"对"直观思维方式"的超越;"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立脚点对"市民社会"立脚点的超越;"改变世界"原则对"解释世界"原则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扩张解释是刑法解释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却不易把握。从一起“组织同性卖淫案”出发,探讨刑法扩张解释方法的几个界限划分,对扩张解释方法的运用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沈明敏 《岭南学刊》2020,(3):109-114
当前对法律解释功能的研究呈现出一种标准不一的列举倾向,此种研究路径往往缺乏逻辑上的周延性。借鉴哲学上知识的获得需经历发现与证立两个阶段,我们可以把法律解释的功能在逻辑上划分为法律发现与法律证立。作为法律发现的法律解释主要解决的是事实与规范的获得,而作为法律证立的法律解释则主要是论证事实与规范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具体司法实践中可能难以清晰地区分二者,但这并不构成对其所具有两种功能的证否。  相似文献   

6.
李娜 《传承》2008,(12):86-87
解读历史需要历史的解释,但我们在解释历史的过程中难免会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因而如何处理好历史解释过程中的主观性与客观性、解释的历史性与发展性、以及解释与理解等关系,对于我们研究历史很有意义,本文拟就历史解释中的一些小问题予以小议。  相似文献   

7.
当前,世界格局深刻变化,各种思潮风云激荡。我国的改革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实践表明,发展的关键期也是矛盾的突显期、思想的活跃期。越是这样的历史时刻,我们就越需要在根本问题上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相似文献   

8.
从现实 传统与未来三个维度看“八荣八耻”荣辱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着眼当代中国现实,汲取传统文化精华,面向国家民族未来,凸显了其实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从现实、传统和未来三个维度把握“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对于重构社会认知体系,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其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性。一、现实需要———必须处理好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与多元价值观的关系,在尊重多元价值观基础上积极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社会价值观面临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后遗症,道德虚无主义影响了文革时期和文革以后的…  相似文献   

9.
立法委员申请宪法解释程序的法定要件分为:申请主体、申请条件和解释对象.在界定这些法定要件时,是否考虑申请主体的主观利益、政治立场?台湾地区在将德国宪法解释制度移植于本土法治环境时,对于上述问题都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和争议,而这些分歧与争议主要源自对宪法解释程序功能定位的困惑,而这一困惑又源自于违宪审查永恒的难题,政治与法律的界分.  相似文献   

10.
刘金峰 《岭南学刊》2022,(5):122-128
在哲学的作用上,存在着“哲学万能论”和“哲学无用论”的争议,二者均有偏颇,当前尤其要注意消除“哲学无用论”的负面影响。哲学的作用体现在四个维度:建构观念,提供总体上把握世界的理性分析框架;发挥影响,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阐释意义,引导个体实现人生价值;训练思维,全面提升反省思辨能力。深刻认识哲学的作用,对于弘扬我们党学哲学用哲学的好传统,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都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姚伟 《长白学刊》2009,(3):105-109
当前中国的转型并非简单的市场转型,而是向由政府再分配制度、市场交换制度、社会网络资本多元共生、动态互补的综合性制度结构转型,这必然对我国社会分层机制和阶层结构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我们应把社会网络纳入社会分层研究,在把相对独立的社会网络分层机制作为研究主题之一的同时,综合功能论、制度建构论、网络结构观与个体建构论的分析视角,强调社会分层的网络嵌入性。  相似文献   

12.
“现实的个人”之人本维度及其与历史维度的关系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唯物史观从"现实的个人"出发,从他们的实践活动出发揭示社会发展规律.但是,"现实的个人"不仅有其历史维度,也有其人本维度.尽管马克思并没有从这个角度出发分析社会历史,但是"现实的个人"之人本维度贯穿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始终."现实的个人"之人本维度与其历史维度是密切联系着的.  相似文献   

13.
王昕 《理论月刊》2009,(6):65-68
西方现代艺术不断摆脱它对社会教化以及世俗的功能性关联,转而与人自我的存在联系在一起,艺术自律是我们今天探讨艺术意义问题不可忽视的重要的一元.与此同时,我们对艺术历史性的理解是建立在对当代社会技术统治的客观主义的反抗基础之上的,历史性绝非抽象的概念而是与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根本问题息息相关.因此,对历史性概念的认识与重建必须纳入对这个时代的基本生存的理解之上,否则我们不仅不能理解历史性概念的内涵,同时也无法理解当代艺术具有的真正出路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从反全球化运动看全球化的未来趋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末期,当全球化运动如火如荼推进时,反全球化运动突然爆发。反全球化运动形成的根据,源于全球化进程中的缺陷与失弊,如国际社会的不平等;世界性生态危机;全球政治、化的冲突和摩礤。反全球化运动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现象。反全球化运动不可能阻止全球化进程,却对全球化产生合理的制衡、规范意义。从反全球化角度审视,21世纪的全球化发展将呈现理性、公正、可持续发展、多样化等特征。  相似文献   

15.
又美学的维度探寻法与美的情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文明的高层境界是法律与美育的交融互摄。美和法均追求"真"和"善"的永恒价值,美学和法学所遵从的都是美的本质。法虽然表面上丧失了令人愉悦的直观趣味,实质上却隐蔽了法学所内蕴"真"与"善"的美学价值。从"美"的特征与"法"的属性探究二者内在关系发现,和谐与秩序构成法学与美学的共同交会点。法美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的高级操练,是"美"为"法"体现美的内在价值,司法的价值在于最终实现和谐的美。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日本防卫战略逐步实现了从“本土防御型”向“对外干预型”的重大转变。从日美安保体制的角度加以审视,我们可以发现:战后日本防卫战略转变的酝酿、策划和实施的阶段正好与日美安保体制的建立、重构和加强的历程相吻合,这说明二之间存在着某种因果联系。国内因素固然是促使日本防卫战略发生蜕变的根本原因,但日美安保体制也是纵容日本走向军事大国道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通过对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阶级关系等进行全面、深入地考察和研究而得出的科学结论.文章从资本主义现实出发,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股份制、国有企业、经济全球化等现象进行分析,论证了"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科学性和规律性.  相似文献   

18.
何云峰 《长白学刊》2010,(1):134-139
在七千人大会上,来自各方面的与会者议论纷纷,表达了一个共同心声,期盼政治沟通正常化。党中央和毛泽东顺应人心,果断决策,让大家“出气”,使得会议的政治沟通充分开展,让大家舒心满意。但七千人大会也留下了遗憾,由于未能建立保证政治沟通正常充分展开的制度和机制。大会所开创的政治沟通的良好局面未能持续多久就发生逆转。  相似文献   

19.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制度性问题,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制度设计存在先天性缺陷.在此制度基础上,1980年代金融制度创新出现了异化:既有制度创新过剩,金融衍生产品过度扩张,杠杆效应无限放大;又有制度创新不足,金融衍生产品蔓延,监管缺乏无所约束,最终引发全球金融危机.避免或减弱全球金融危机的关键在于打破对游戏规则制订权的垄断.  相似文献   

20.
“看”是哲学的独特方式。西方哲学的“看”自古希腊起就显现出了其样式。到了近代,“看”被僵执化为二元分立的认识论模式,失却了时间性和历史性,导致了一种“静观”和“自闭”的立场,漠视了人的生存的鲜活与真实。中国哲学的“看”专注于内在的修养与发扬,重视生成与“缘”性,但却寄托于“心”之觉知,失之于神秘晦暗。马克思的辩证法开启了“看”的合理视域,立足于感性实践之基础,着眼于人的现实的生存活动,使人的和历史的辩证本性真实地显现出来。马克思的“看”的视域充满开放,从根本处超越了近代哲学的现成状态,实现了“看”之方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