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劳动力产权具有不同于物质资本产权的特征.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论述人民公社时期劳动力产权制度产生的原因、构成和效率,并指出劳动力产权残缺是人民公社失败的经济原因.人民公社时期劳动力产权主体在与国家博弈中有着自身的行动逻辑.  相似文献   

2.
运用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了人民公社产生的可能性.人民公社是国家为推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而全面控制农民剩余的一种制度安排.人民公社是以农村公共产品私人供给制度经合作供给向政府供给制度的变迁为契机而建立的,是农村公共产品合作供给制度转化为农村所有产品合作供给制度、进而转化为农村所有产品政府供给制度的产物.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变迁符合公共产品的特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因而受到了农民的欢迎或至少不反对.而当农村所有产品政府供给制度形成时,人民公社随之产生.  相似文献   

3.
信念、权威与制度选择——基于中国人民公社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制度选择的决定因素及其选择机理的分析,以往的视角主要集中在技术结构、资源禀赋和文化方面,这种解释的最大缺陷是对人的作用重视不足。该文借助于中国“人民公社制度”选择的逻辑分析,构造了一个内生信念与权威的模型,系统论述了制度选择的机理。文章的观点是,任何一项制度的选择都是为了其特定的功能,制度选择的决定因素是个人信念和权威;个人信念经过主导集团的认可、加工与宣传,最终成为社会信念,以社会信念为基础的制度选择过程是不同利益集团的博弈过程。  相似文献   

4.
通过引进一个决策层承担制度安排成本的框架,对进行全流通上市制度创新的障碍和路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不存在多方共赢的制度创新方案。在决策层任期短期化的条件下,一个可行的制度创新路径在于继续运行现有制度的情况下,开辟一个新的全流通上市制度安排,通过制度竞争来达成有优势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5.
制度"创新"与农村人民公社的缘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共中央直接领导和促成了人民公社化前我国农村社会的深刻变革,为公社制度的确立准备了必要的政治、经济和组织等方面的条件。公社化的最终实现,是在中央的领导和规范下完成的。人民公社的制度模式是按毛泽东和其他中共领导人的构想设立的。即使是人民公社最激进、最具空想色彩的制度"创新",或得到了中央的首肯,或与他们的设想相吻合,在这方面农民群众所表现出的"首创精神",充其量是中共领导人构想的具体化。  相似文献   

6.
制度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一个一般分析框架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最深刻动因;制度创新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强制性制度创新,一种是诱致性制度创新.因而对制度创新的作用还需做历史地具体考察,不能泛泛而谈.本文认为,在市场化改革的起步阶段,以地方政府推动的制度创新,即强制性制度创新占主导作用是合理的;但随着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应适时地转换制度创新方式,即由强制性制度创新为主过渡到诱致性制度创新为主,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民谣是民众情感的真实流露。在人民公社时期的不同阶段,随着人民群众对人民公社态度的变化,人们创造了许多能反映一定社会问题的民谣。人民公社初期的民谣体现了群众对人民公社持有的赞扬与肯定态度;人民公社弊端逐渐暴露之后的民谣体现了群众对公社持有的批评态度;在公社瓦解时期,出现了赞扬大包干的民谣。这些不同时期的民谣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人民公社及当时农村政策态度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心声。  相似文献   

8.
人民公社制度与兵团农垦制度的比较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公社制度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是国家同时代在我国农村和边疆地区为实现国家战略目标进行的制度创新,二者具有可比较的基础和内容。通过二者的比较旨在吸取人民公社制度解体的经验教训,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借鉴和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9.
食品安全是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部分.它既具有经济属性,又具有公共属性.强化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监管成为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监管职能的分散、监管职责的不明晰,容易产生食品安全市场监管领域的"反公用地悲剧";同时政府作为监管主体,具有"经济人"特性,必然出现政府监管失灵、低效问题,导致政府供给公共产品的社会成本增加.治理食品安全市场监管的失灵,需要整合各种监管资源和力量,培育和支持第三部门参与,加大食品违法成本;同时,建立消费者监管的利益驱动机制,提高消费者监管的动力.  相似文献   

10.
11.
农地制度是由外在制度与内在制度及其实施机制构成的,农地外在制度与内在制度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农地内在制度是从人类经验中演化出来的,农地外在制度是人为设计的;农地内在制度应用的灵活性与外在制度应用的确定性;农地内在制度与外在制度实施的差异性。如果人为设计的外在制度不能适应内在制度的要求,则外在制度的效率会下降,我们设计的农地外在制度要能够有效实施,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农地外在制度能够与内在制度相适应。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内,运用比较分析法,选取覆盖面、交易成本、可持续性三个指标对我国农户间自由借贷制度的效率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从总体来看,农户间自由借贷制度的效率较高,但该制度的效率正面临着逐渐衰减的趋势。这一结论的政策含义是:要提高农户融资制度的效率,必须引入正式金融中介,增加正式融资制度的供给。  相似文献   

13.
人民公社在发展过程中,毛泽东逐渐认识到人民公社混淆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界限、否定了价值法则和等价交换、没有处理好生产和生活的关系以及"实际上造成了一部分无偿占有别人劳动成果的情况"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通过实地调查研究,采取将基本核算单位下放到生产队,取消公共食堂和供给制,对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无偿调拨的劳动力和财产进行退赔和调整社、队规模等具体措施对人民公社进行调整,部分纠正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左"倾错误,这对于解决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1998年3月,张乐天教授的学术专著《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由东方出版中心正式出版,费孝通先生为该书题写了书名,陈锡文先生为该书写了"序"。该书一经出版,就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1998年3月12~14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为该书召开了一次全国学术研讨会。1998年底,《中国社会科学》刊发了《中国社会人类学研究的新突破》的长篇书评。2005年,上海人  相似文献   

15.
中国粮食政策补贴转变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中国粮食政策经历了一个从间接补贴到直接补贴的制度变迁过程。从制度收益视角分析了中央政府、主产区政府和农民的潜在制度需求,认为粮食直补、粮食安全成本分担机制和粮食销售协会都可以使这些主体获取制度收益;而从制度成本视角分析了不同制度主体的潜在制度供给,认为三类制度安排都须付出制度成本。三个制度主体和三类制度安排的制度成本和制度收益对比关系决定了中国粮食补贴制度变迁的方向为粮食直补,选择的模式为强制性制度变迁。粮食间接补贴到直接补贴的变迁经历了一个由制度均衡到制度非均衡再到制度重新均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存的城乡二元结构,由户籍制度衍生的各种社会福利制度的实质就是“国民待遇”非均等化,这使农民工不能与城市居民获得平等的国民待遇,成为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碍。对此,应坚持以迁徙自由化为户籍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通过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户籍制度的环境,使其进一步法制化,切实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7.
征收社会保险缴款的交易费用分为征收费用和损失费用。制度的变迁将使征收费用发生分流和转移,其承担主体也会发生变动。在中国社会保险缴款征收制度变迁过程中,交易费用的存在形式是不断变化的。决策机构在进行社会保险税的制度设计时应考虑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社会保险费改税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效益在整个制度变迁的进程中的分布将会是不均衡的。  相似文献   

18.
革命取得胜利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巩固社会主义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首要课题。毛泽东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主要代表为此进行了艰辛的探索。50年代后期开展的史无前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模式的构想初步形成,充分肯定“人民公社”的历史地位,又适当对不足之处进行调整,是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实践的特点。60年代大大发展的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构想含有更多的左的和空想的成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总结和分析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思路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运用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分析框架,把招聘单位作为系统层次上的理性行动者,研究招聘单位性别偏好的产生机制,可以深刻认识这种现象普遍发生的原因,即招聘单位的性别偏好是组织认知结构和环境中的制度虚置这两个方面共同作用产生的.组织认知结构源于传统性别文化对组织的塑造,而环境中的制度虚置则是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的不相容与正式制度的实施机制软化这两个方面造成的.  相似文献   

20.
风险投资业的出现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了重要的资本支持,对整个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只有从制度以及制度变迁的角度审视和理解风险投资,才能深刻把握风险投资内涵.这一点对构建风险投资体系,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业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