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宋元学案》百年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元学案》是黄宗羲继《明儒学案》之后学案体例运用的又一次成功尝试,是对700年来儒学发展的厘定与总结。《宋元学案》成书百余年来,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具体分为《宋元学案》始撰之年讨论、《宋元学案》的总体评价、黄宗羲、黄百家、全祖望等对《宋元学案》的贡献、《宋元学案》的编纂体例、《宋元学案》的门户之见、黄宗羲等学术史观、《宋元学案》对理学内部纷争的处理、《宋元学案》释误举例等。  相似文献   

2.
研究宋元学术思想史,《宋元学案》无疑是最好的一种之一。该书注重人物之间的师承传授关系,对人物的家世、家学、门人、私淑乃至再传等俱有标注。然该书瑜不掩瑕,纰漏颇多。本文试举一例见之。  相似文献   

3.
《论语·先进》第二章记述孔子困于陈蔡之事,但此章“德行”以下部分是否应该与之前部分为同一章,至今并无定论.郑玄《论语注》与皇侃《论语义疏》就存有不同观点,后朱熹认为是一章,刘宝楠、程树德、杨伯峻却认为是两章,即从“德行”开始,当另为一章.后一观点虽得到学界广泛认同,但与《论语》成书情况不符.笔者立足于《论语》成书过程,通过考察全书中孔子对弟子的称呼方式,判断章中材料有不同来源,认为《论语》一书虽成于众手,但体例谨严,一章之内主题、时地、人物集中,非随意杂凑.故《陈蔡章》当为一章.  相似文献   

4.
《洪范》总结了西周以前的治世理念和政治智慧,开启、影响了此后中国传统政治的基本精神。它既开儒家的道统观念之源,也初步确立了道统与治统之别,并试图以道统来统摄治统。这一思想高扬了道的至上性,消解了君权的神圣性,激励着后世儒家弘道践道的价值追求和独立思考的精神。同时,《洪范》所论九畴内涵丰富,各有侧重,关系密切,互为呼应,且诸畴因皇极之建用而汇聚、贯通为一体。借助九畴之说,《洪范》构建了一个寓意丰富、体系宏大的政治哲学体系,展现了先民深厚的生存智慧和深刻的治世理念。而在关于王道理想的构建中,《洪范》对于君道的阐释与发挥尤为令人深思:君极之立与否,实际上构成了其能否召唤、凝聚天下人心以及王道能否得立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5.
《墨子》在古文《尚书》考辨中扮演重要角色,考辨者或据《墨子》以辨其伪,或据《墨子》以辨其真。对古文《尚书》真伪的考辨由来已久,但是直到清人才开始用《墨子》来考辨古文《尚书》的真伪。我们认为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二点:一,辨伪者运用的方法有区别;二,各个时代墨学发展的兴衰不同。  相似文献   

6.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作为一部解题目录书,其史部在分类上颇有特点,且解题形式多样,并对于录入著述多有评论,反映了晁公武在史学批评方面的见解和成就,在中国古代史学批评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从宇宙演化论或生成论的角度来理解<老子>的"道统有无"说及"道论",是相当普遍的现象.但实际上,<老子>的"道统有无"说及"道论"主要是一种存在论而不是宇宙论,<老子>的"道"也主要是由人的思维对存在作出本原性思考而得到的一种认识,即"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最终根据;而这种本原和根据又体现为多层次的"有"与"无"相互依存的结构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明儒学案》补编的编著与研究是以明代(1368-1644年)为界、儒者为主、学案体为框架构建的明代儒学学案体学术史;是在黄宗羲《明儒学案》未录人员或仅仅提示(部分有案主传记、案主评价)而没有案主传记、案主评价、案主重要文献资料汇编的基础上补编的明代儒学学案体学术史;是以完善《明儒学案》为目的的文献学著述。  相似文献   

9.
刘洪生 《殷都学刊》2013,34(1):49-53
张松辉先生的《庄子疑义考辨》,在古今多家注庄的基础上,就一些疑难点,予以考辨,疏通了很多盘结在《庄子》注解问题上的疑难肯綮之处。既是一种巧妙灵活的注释经典形式,又极具学术价值。本文仅就其中一、二异议之处,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0.
《四库总目》言所收《吴越春秋》为元本,叶德辉在《郋园读书志》中已有考订,但对《吴越春秋》原序和《总目》提要中的信息挖掘不够深入,对版本的分析也时有"臆测"的成分,并不准确,推论略显粗糙简单。该文就目前所见资料加以整理,对《总目》所用《吴越春秋》做版本、内容两方面的考辨。  相似文献   

11.
12.
《云梦学刊》2006,27(5):F0003-F0003
该书为湖南省新闻出版局重点出版规划。其接承《清儒学案》之学术统绪,收录了民国时期254个著名学人,系统而全面地对民国时期的学术思想进行了梳理,直实地反映了民国时期学术文化界思潮迭起、  相似文献   

13.
西汉武帝初年,举贤良文学,策问诸儒,董仲舒对以《天人三策》,东汉时始收入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流传于世。董仲舒三篇对策很可能不是一时之作,而是在唐代颜师古校定《汉书》时,才将三者合为一体。《天人三策》并非该文章固有之题目,而是《汉书》颜师古注本出现之后,由唐宋学者赋予的特称,此篇名直到南宋时方才广为人知。《天人三策》虽然对后世试策文章影响很大,但就其本身而言,文体性质应属于奏疏一类,而不是专门的考试性文体。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不少学者认为朱熹有怀疑<古文尚书>为伪的思想,本论文在对朱熹<尚书>学文献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后,对这一看法提出了质疑,并认为:朱熹不仅疑<古文尚书>,而且也怀疑<今文尚书>;虽然朱熹看到了古文和今文两者的盖距.但他并不认为古文和今文有优劣之分,更从来没有从文本的真实性角度怀疑过古文或者今文;朱熹虽然提出了"<书>有两体"之说,但不是为了维护<古文尚书>,而是为了要求读(或解)<书>时有疑则阙,重在意迭而不是字字有解.  相似文献   

15.
李剑国先生在《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一书中认为唐小说《许生》四鬼中言语瞻视疾速者、少年神貌扬扬者、长大少髭髯者分别为王涯、舒元舆、李训。笔者对其论据进行了辨析,并提出了新的观点:言语瞻视疾速者、短小器宇落落者、少年神貌扬扬者分别为舒元舆、王涯、贾铼。  相似文献   

16.
受韩愈的影响,欧阳修《新五代史》有道和道统的双重关照.探讨《新五代史》史论与欧阳修的“三论”(“经论”、“史论”和“政论”)关系,可知“经论”体现了欧阳修对道与道统的基本认识,是《新五代史》史论阐发的义理根据;“史论”与《新五代史》史论直接相关,而《新五代史》成书较晚,其史论基本上可代表欧阳修的吏观;“政论”与《新五代史》史论相通,使《新五代史》体现了当世性.《新五代史》折射出欧阳修及其时代的学术和政治,也使欧阳修成为唐宋时期道和道统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人物,这些都超出了五代之外.  相似文献   

17.
《金瓶梅词话》是一部世界奇书。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花俏。虽然《金瓶梅词话》之谜还没有揭开,但在世界许多名家的关注下,通过诸多学者的辛勤探讨,不久的将来,肯定会金瓶打开。梅花绽放!笔者天都草民,埋身金瓶中,坐瓶观天,不知天何其大也;伸手红梅里,弄梅坠地,才晓地有斯人矣。近卅年来。苦心经营“黄金屋”,对《金瓶梅词话》的研究一犁耕到脚。特别是对全书的方言研究,精眼觅缝,循音辩字。辨字赋音,终成一家言。  相似文献   

18.
华云刚 《船山学刊》2019,(4):96-102
《天下》是《庄子》的最后一篇,从郭象解读《天下》篇后的数百年间,人们对此篇缺少关注。自宋林希逸、明潘基庆以来,学界逐渐重视《天下》篇作为《庄子》之序,具有总结全书的作用。晚清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学术范式的影响以及《庄子》研究的发展变迁,学术界注重挖掘《天下》总结先秦学术的重要作用,突出强调了该篇在庄子学术史乃至先秦学术史上的重要价值。《天下》篇的研究发展经过三个学术史阶段:战国至宋代的低潮沉寂期,明清的复苏期,以及近代以来繁荣发展时期。这三个阶段也正是《天下》篇不断经典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在面对《孟子》文本中并没有引用《易》的相关内容的情况下,宋儒仍坚持孟子是知《易》的,并从义理的角度加以阐释.他们之所以重视孟子和《易》的关系,其原因在于:一是为了肃清汉儒解经的繁琐与随意,力求恢复儒家经典的义理思想;二是从道统传承的角度出发,认为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集大成者,以此来抬高孟子和《孟子》一书的地位,重...  相似文献   

20.
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对艺术想象问题作了系统而全面的论述 ,但对艺术想象问题的认识和探讨 ,并不是从刘勰开始的。关于想象的作用、想象的基本特征、想象展开时的精神状态等问题 ,刘勰吸收了陆机《文赋》的认识成果 ,但在整体认识上 ,刘勰的视野更开阔 ,论述更系统。不仅对什么是艺术想象、艺术想象的重要作用等问题作了更深入的论述 ,而且论述了想象构成的心理要素及关系、产生艺术想象的必要条件、构思与表达之间的矛盾特征等诸多问题 ,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想象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