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进入持力层不同深度对单桩承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讨论了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对单桩极限承载力的影响,提出了持力层的临界深度和临界厚度的参考数据。这是根据桩端进入粉砂持力层的两根桩(按进入深度变化分11个阶段进行试验)及进入硬粘土持力层的两根桩(按进入深度分12个阶段进行试验)的静载荷试验资料。用静力触探法估算了相应的单桩极限承载力及其侧摩阻力和端阻力。  相似文献   

2.
结合郑州东区某工程,分析了静压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按规范建议的静力触探法计算值和试桩实测值产生差异的原因,指出了不同地区的地质特征差异性和静力触探法在计算单桩极限承载力的局限性,提出了用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确定桩端阻力和桩侧阻力的修正系数来计算静压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  相似文献   

3.
感谢陈如连先生对“钻孔灌注桩承载力异常现象分析”一文 (以下称原文 )的关注 ,现就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 (1)关于深度效应问题。原文主要就施工因素导致钻孔灌注桩承载力异常现象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比较对象基本是同一场地、同一桩型、同一几何尺寸的桩 ,进入持力层深度相同 ,因此未涉及深度效应对桩端承载力的影响问题。根据现有的初步成果 ,钻孔灌注桩桩端承载力的深度效应有以下一些特点。由于孔底沉渣的存在 ,使桩端持力层的承载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也就是说桩端极限承载力对土层特性影响的敏感性下降了 ,这只要对照有关规范中的预制桩与钻孔灌注桩的桩端极限承载力分布范围就不难理解 ,因此钻孔灌注桩桩端承载力  相似文献   

4.
葛卫 《江苏建筑》2014,(5):95-97
静压桩压桩力曲线与静力触探曲线的变化规律大致相同,通过静力触探资料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方法也已较为成熟,由静力触探资料来确定静压桩压桩力也有了不少研究成果。文中通过静力触探曲线对静压桩压桩力和单桩竖向承载力进行了分析,在两者之间建立起了联系,并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静力触探机理和桩的作用机理类似,静力触探相当于沉桩的模拟试验,我国双桥探头静力触探试验已有30年历史,积累了不少的数据和经验,但在很多地区工程实践中却应用不多.本文通过工程实例分析了经验参数法与静探法估算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的应用及对比情况,得出结论,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笔者近日学习了郑刚等先生的“软土中超长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研究”一文 (《岩土工程学报》2 0 0 2年第 6期 ,以下简称“原文”) ,获益甚丰。针对文中一些观点 ,谈谈自己的看法 ,与原文作者商榷。(1)原文在“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性状及破坏模式试验”的分析中提出“不考虑 9#桩 ,7个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加荷至破坏时沉降量 s与承压板 b之比s b 平均为 0 .0 19,考虑到桩土相互作用影响 ,复合地基破坏时桩间土反力较小 ,远未达到天然地基极限承载力” ,这个结论似乎缺乏充分的试验依据 ,至少仅从文章中提供的试验数据得不到这样确切的回答 ,如果只是凭文献中的一些资料进行推测得到的  相似文献   

7.
贾献忠 《四川建筑》2002,22(3):68-68
1 前 言在桩基础设计中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可根据建筑桩基等级采用现场静载荷试验、静力触探、标准贯入等原位测试和经验参数估算等方法确定。其中较多采用的是现场静载荷试验法或经验参数估算法。现场静载荷试验法是通过静载试验确定 ,在同一条件下 ,试桩数量不少于总桩数的 1% ,并不少于 3根。试验得出的极限荷载计算平均值 ,要求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 30 % ,取此平均值的一半为单桩承载力设计值。经验参数估算法 ,则根据桩的工作原理 ,桩的承载力来自桩尖处土对桩的支承作用和桩四周土对桩的摩擦作用之和 ,因此可用R =qpAp+…  相似文献   

8.
乔津 《山西建筑》2010,36(27):123-124
结合《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中相关规定,分别介绍了用静力触探试验成果,标准贯入试验成果及经验参数估算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方法,并针对计算结果出入较大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以期指导地基基础设计。  相似文献   

9.
采有静力法估算单桩承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静力法估算单桩极限承载力是一种较准确可靠的方法,经与单桩静荷载结果对比分析,准确性优于《规范》中的经验方法。为保证桩基础工程的安全、避免浪费,建议在勘察设计阶段采用此种方法估算单桩极限载力。  相似文献   

10.
王蕊 《河南建材》2011,(3):47-49
结合实际工程中的基坑开挖实例,建立起有限元分析模型,得到单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力和位移关系,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并利用现行规范的相关公式,计算桩在开挖前、开挖后的竖向极限承载力.并对以上两种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修正后的单桩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上海及东南沿海软土地区的静力触探资料与118根钢筋混凝土打入桩静荷载试验对的比分析,提出了利用静力触探估算单桩极限承载力的经验公式。并对上述桩的估算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2.
根据福建泉州市区12个工程桩基的静载试验资料,初步分析了桩基工程经常出现质量事故的原因;指出该区多层建筑人工挖孔桩基础宜选择残(坡)积砂质粘土作为桩端持力层;对于此类桩的单桩极限承载力主要取决于受施工扰动“软化”程度及清孔情况影响的极限桩端阻力值,而增大桩端扩头直径和嵌入持力层深度对提高单桩极限承载力不起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3.
无桩靴夯扩桩单桩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土层静力触探法估算单桩承载力对山东地区无桩靴夯扩桩的静载荷试验资料进行分析,计算出粘性土、粉土相关的q_s、q_p值,为正确估算无桩靴夯扩桩单桩承载力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在红层的人工挖孔嵌岩桩中预埋测试元件,研究了嵌岩段端阻力和侧阻力的发挥与嵌岩比的关系,得出了最佳嵌岩深度和最大嵌岩深度,并从工程实践角度,用试验数据讨论了嵌岩深度的含义。讨论了用桩基规范推荐的公式计算红层中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的修正系数取值问题,初步给出了较为合理的取值。最后探讨了高应变动测法检测红层嵌岩桩承载力的可靠性,表明高应变动测结果较实际略有偏高。  相似文献   

15.
通过采用静力法估算单桩极限承载力,对不同地区的工程进行优化设计,降低基础造价,促进静压管桩技术在东北地区的广泛应用。通过对静力法理论研究及实际工程中试桩的实验研究,将估算结果与静载荷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采用静力法估算单桩极限承载力是一种较准确可靠的方法,准确性优于《沈阳市静压管桩规定(暂行)》中的经验方法。为保证桩基工程的安全、经济合理,建议东北地区在勘察设计阶段采用此种方法估算静压桩单桩极限承载力。  相似文献   

16.
 通过研发具有强贯入能力的新型步履式静力触探,使之能够对强风化岩等较硬岩土层进行测试,从而满足端承型桩勘察深度的要求,同时在原有双桥静力触探的基础上增加总贯入力的测试,并称之为三桥静力触探。通过三桥静探试验与钢管桩沉桩试验的对比研究,以整个岩土层作为一个系统考虑,提出一套较精确估算指定桩径和深度下的压桩力,或指定压桩力和桩径下桩入土深度的新方法。并通过三桥静探试验与静载荷试验的对比研究,总结出珠三角地区端承型桩极限承载力的估算新方法,填补了目前规范的空白。以上研究成果表明具有强贯入能力的三桥静力触探能够为桩基础的设计、施工和检测提供非常有用的指导。  相似文献   

17.
后注浆桩技术(5)——后注浆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沈保汉 《工业建筑》2001,31(9):72-75
提出确定后注浆桩极限承载力的两种方法 :对试验完整的桩采用s lgP法 ;对试验不够完整的桩先用逆斜率法拟合外推 ,而后采用s lgP法。此外还提出按桩顶沉降量确定极限承载力和单桩承载力标准值 ;最后提出用Q Qu-s su法定量地确定后注浆桩的桩侧极限摩阻力和桩端极限阻力。  相似文献   

18.
曾照明  王石  张友林 《山西建筑》2012,38(25):87-89
以滨州某工程为例,采用静力触探法、经验参数法和标准贯入试验成果法对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分别进行估算,并对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标贯法计算的单桩极限承载力相对偏大,静力触探法估算的单桩极限承载力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9.
本文比较了部分工程用经验参数法,静力触控法估算出的单桩极限承载力和静载荷试验结果。探讨如何在本地区准确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相似文献   

20.
刘万锋 《建筑安全》2006,21(6):46-48
本文根据工程实践,介绍了桩基施工前,根据地质勘察资料,用经验公式法(按土的物理性质指标查表法)估算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单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值、竖向承载力设计值。在打桩机型号确定后,用打桩公式法(动荷载试验法)试算该桩的单桩竖向容许承载力值、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竖向承载力设计值和打桩经验贯入度。把以上估算、试算的单桩竖向承载力三项值和打桩经验贯入度作为控制打桩质量的初步指标。然后结合高应变动力检测法取得工程桩试桩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竖向承载力标准值、竖向承载力设计值和最终贯入度。结果表明,以上三种单桩竖向承载力值均满足了设计要求的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从而确定用打桩最终贯入度为主。控制打桩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