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8):1513-1514
选取我院普通外科2012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8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研究组接受选择性肝门阻断的方法下行肝段或肝叶切除手术,对照组接受经典Pringle肝门阻断的方法下行肝段或肝叶切除手术。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肝功能情况及并发症数据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术后第3d总黄疸指数(35.3±17.1μmol/L)及谷丙转氨酶平均数232±65U/L均低于对照组的总黄疸指数(58.3±23.6μmol/L)及谷丙转氨酶(492±98U/L),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基于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时选择解剖性肝门阻断的方法行肝段或肝叶切除手术方案效果突出,可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部分肝脏切除术中长时限持续性应用肝门阻断法的安全性,分析其与间断性肝门阻断法的效果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采用入肝血流阻断部分肝脏切除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血流阻断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持续阻断组39例和间断阻断组47例。两组采用同样的手术方式,但在入肝血流阻断时,间断阻断组每阻断15 min后复流5 min,之后重复直至手术完成;持续阻断组阻断时间最长为50 min,超过50 min后复流,并根据术中情况再行阻断。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肝功能影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累计总阻断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持续阻断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低于间断阻断组,而创面对拢者比例高于间断阻断组(P均<0.01),持续阻断组术后1、3、7 d TBIL水平低于间断阻断组,术后AST水平在1、3 d低于间断阻断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部分肝脏切除术可以安全耐受持续性长时限肝门阻断法血流阻断,相对间断性血流阻断法,超过30 min持续阻断对剩余肝实质损伤无明显增加,且降低了术后输血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钳夹法与射频辅助肝癌切除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105例肝癌手术患者分为钳夹法组和射频辅助法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切肝时间、肝门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切肝出血量、平均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结果射频辅助切肝组切肝时间、肝门阻断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切肝出血量较少。两组平均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射频辅助肝癌切除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手术根治是肝脏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案,而在新发肝癌患者中,仅少数早期患者有手术机会。对于肿瘤巨大或肿瘤多发患者,剩余肝体积(FLR)不足会在术后导致肝衰竭,也被认为不适合手术治疗。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LPPS)可快速增加FLR,给患者带来了康复曙光,但也存在许多弊病及争议。本文就二步肝切除术的出现与发展、FLR增生机制、ALPPS术式的争议及基于ALPPS术式改良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巨大肝肿瘤的手术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皮经肝选择性门静脉栓塞术(SPVE)的技术要点和安全性.方法 对41例肝脏肿瘤患者(包括原发性肝癌13例,转移性肝癌28例)行SPVE,对其中32例同期行TACE术(SPVE+ TACE组),9例未行或未同期行TACE术(单纯SPVE组).术后回顾性分析SPVE的技术要点、并发症及临床安全性.结果 对41例均成功完成SPVE术,成功率100%;术后第3天患者ALT、AST、TB较术前升高,SPVE+TACE组升高更为明显,至术后第7天均明显下降.5例出现SPVE相关并发症,包括2例异位门静脉栓塞、1例暂时性肝功能衰竭、1例肝包膜下出血和1例肝内门静脉-静脉瘘.结论 SPVE作为肝脏外科手术和TACE术的重要辅助技术是可行的,但术后相关并发症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晚期肝癌患者肝门阻断时间、出血量与肝功能变化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手术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295例,随机分成2组,分别用间歇肝门阻断法(A组)和一次性肝门阻断法(B组)切除肝脏。结果A组肝门阻断时间为3065min,平均35.6min;出血量2004000ml,平均830ml;输血2003500ml,平均800ml;术后1个月死亡4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3.0%、71.9%、22.7%。B组肝门阻断时间为1555min,平均22.3min;出血量501050ml,平均350ml;输血01000ml,平均310ml;术后1个月死亡3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0.0%、75.8%、33.3%,术后5年生存率明显提高(P<0.05)。B组较A组术后肝功能指标恢复相对较快。结论对中、晚期肝癌患者,应采用一次性肝门阻断法完成肝切除。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影像导航鼻内镜系统与传统鼻内镜手术治疗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疗效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选取41例患者为导航组行影像导航系统下鼻内镜手术,36例患者行传统鼻内镜手术,观察两组病例的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导航组与传统组的术前准备时间、术中出血量、复发率和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对于鼻内翻乳头状瘤患者,影像导航鼻内镜手术是合理的选择,能提高手术疗效及精准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模态神经导航联合电生理技术在颅底肿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颅底肿瘤患者进行术前MRI、CT及MRA等影像多模态融合,三维重建病灶,术中实时导航进行手术切除;其中17例在颅底附近贴附6个MARK,分别于开骨瓣前及切除病灶后检查是否发生移位,评估术中实时导航的精确性,并对后组颅神经进行全程电生理监测,保护相关颅神经。结果:多模态神经导航对肿瘤组织及其周围结构定位精确;在结合电生理监测下,手术全切除19例(73.1%),次全切除4例(15.4%),大部分切除3例(11.5%);对全部病例进行术后随访6~32个月,远期生活质量行为状态(KPS)评分80~100分,其中3例复发。结论:多模态神经导航融合可为术者提供全面的影像学信息,对术前合理设计手术切口和入路及预判大脑功能结构提供指导,增加手术的安全性;结合电生理技术能够最大化地切除病变肿瘤组织,并降低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林晓荣  陈龙林  罗泽斌 《新医学》2013,44(5):326-331
目的:探讨反Trendelenburg体位实现低中心静脉压(LCVP)在肝癌肝切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及对患者术后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拟行肝癌肝切除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LCVP组和常规中心静脉压组(NCVP组),每组各30例,LCVP组患者在术中采用反Trendelenburg体位实现LCVP,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肝门阻断时间、手术总出血量、离肝时出血量、术后肝肾功能、手术前后血浆乳酸含量的变化、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LVCP组患者手术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均少于NCVP组(P均<0.05),术后白蛋白补充量少于NCVP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肝肾功能、血浆乳酸水平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反Trendelenburg体位实现LCVP可以减少肝癌患者肝切除过程中的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对血液制品的需要量,且患者术中不会出现组织缺氧,不会影响患者术后凝血功能以及肝肾功能的恢复,不会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动脉阻断钳、门脉钳在半肝血流阻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近3年来62例采用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进行大肝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62例术中均采用动脉阻断钳阻断肿瘤侧半肝入肝血流,门脉钳阻断出肝血流的半肝血流阻断方法.结果:62例大肝癌切除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00~150 min,平均120 min.术中出血量50~750 mL,平均360 mL,未输血40例;术后恢复良好并痊愈出院,无肝功能衰竭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采用动脉阻断钳、门脉钳进行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不但获得了良好血流阻断效果,使出血更加容易控制,而且最大限度保护了患者的肝功能,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肝脏血流阻断工具.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晚期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经皮经肝门静脉栓塞术的护理。方法对3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经皮经肝门静脉栓塞术的护理方法进行总结。结果3例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其中2例成功实施联合肝叶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手术切除,l例因发生腹腔转移未进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结论完善术前准备、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以及胆道引流管的护理,术后做好并发症的观察及预防是晚期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经皮经肝门静脉栓塞术的护理关键。  相似文献   

12.
黄保成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14):2057-2059
目的探讨经尿道等离子腔内剜除术治疗对前列腺增生的临床效果及对手术时间、出血量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65例前列腺增生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采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研究组33例,采用经尿道等离子腔内剜除术治疗。结果研究组患者在术后同样时间内的勃起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手术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尿道等离子腔内剜除术治疗前列腺增生效果满意,可以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降低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减轻患者痛苦的同时加快了患者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个体化三维数字模型在后腹腔镜下单纯多发性肾囊肿去顶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体会。方法选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2013年9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单纯性多发性肾囊肿患者30例,依据是否术前行个体化三维重建分为两组,每组15例,研究组患者三维建模后,依据模型进行相应的术前规划及术中导航,分别对两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及平均住院日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15例患者采用个体化三维数字模型术前规划、术中导航辅助手术治疗,平均手术时间45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2 ml,平均术中并发症发生率6.7%,平均住院日5.0 d;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65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50 ml,平均术中并发症发生率26.7%,平均住院日5.2 d。经统计学检验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及平均住院日天数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个体化三维数字模型辅助手术治疗收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肝癌切除术后影响并发症出现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10名肝癌切除患者术后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回顾性总结,选取11个可能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s分析,分析各因素与术后并发症之间的关系。结果110例肝癌切除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38例(34.5%),对可能影响并发症的各因素行单因素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术前HBV DNA水平、术前Child分级、前白蛋白水平、PT情况、肝门阻断与否、术中出血量等6个因素和术后出现并发症有显著相关,而年龄、性别、有无附加手术、有无基础疾病、BMI等因素则和术后出现主要并发症无明显相关。将上述单因素分析中与术后并发症显著相关的6个因素再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术前Child分级、前白蛋白水平、术中出血量是术后出现主要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癌手术的并发症情况主要受术前肝功能储备情况及术中出血量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渐进式肝门阻断法在肝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2例肝切除病例,术中采用Pringle手法阻断肝门。根据肝门阻断方式分为渐进组36例与对照组26例。比较2组肝门阻断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肝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渐进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肝门阻断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 0. 05),而术后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及术后48 h腹水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无显著差异(P 0. 05)。结论渐进式肝门阻断法能够显著减轻因肝门阻断导致的肝损伤及腹腔渗出。  相似文献   

1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8):1516-1517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90例子宫异常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38例)和研究组(52例),对照组行刮宫术治疗,研究组行电切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病因检出和并发症。对照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与研究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子宫内膜息肉、不典型增生、癌变、子宫内膜单纯型增生及子宫内膜复杂型增生无显著差异,且病因检出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异常出血患者在宫腔镜下行电切术比行刮宫术治疗效果更为理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RI)鉴别诊断肝硬化增生性结节与小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45例肝硬化伴肝内结节患者纳入肝硬化增生结节组,另选取同期44例小肝癌患者纳入小肝癌组。均进行多模态MRI检查,比较两组MRI参数差异及MRI参数对肝硬化增生性结节与小肝癌的鉴别价值。结果:肝硬化增生结节组表观弥散系数(ADC)、纯扩散系数(D)、伪扩散系数(D*)水平均高于小肝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f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以ADC、D、D*为检验变量,1=肝硬化增生结节组、0=小肝癌组为效应变量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ADC的曲线下面积(AUC):0.954,95%CI:0.915~0.992;D的AUC:0.882,95%CI:0.816~0.949;D*的AUC:0.981,95%CI:0.959~1.000。结论:在临床上对肝硬化增生性结节与小肝癌患者进行鉴别诊断时,可采用多模态MRI,由于其具有的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在肝癌半肝切除术中的临床价值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肝癌半肝切除术病例,讨论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在肝癌半肝切除术中的应用。结果2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恢复良好,未出现肝衰竭并发症。结论对于适应证明确的肝脏疾病,通过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后行半肝切除术,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该术式又为肝癌半肝切除术提供了一个合理安全的术式,尤其是肝硬化患者,有利于术后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自制新型腹腔镜肝门阻断设备,并探讨其应用于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手术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其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手术室常用气管导管(7.5mm)及输液用普通一次性输液器制作新型腹腔镜用肝门阻断设备。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接受腹腔镜下肿瘤部分切除术的合并肝硬化的HCC患者(n=20)作为研究对象。按肿瘤部位、大小、切除范围进行匹配,患者被分为肝门阻断组和肝门非阻断组(n=10)。肝门阻断组在术中采用上述自制设备进行入肝血流阻断,术中采用腔镜超声评估肝门阻断后血流阻断效果;肝门非阻断组采用同样术式,术中不阻断肝门。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术中超声显示自制新型腹腔镜肝门阻断设备能够有效阻断入肝血流。肝门阻断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短于肝门非阻断组[(102.0±32.5)min vs(136.5±45.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肝门阻断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肝门非阻断组[(80.0±69.4)mL vs(170.0±163.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两组患者术后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自制新型腹腔镜用肝门阻断设备制作简单方便,适用于各级医院;将其应用于腹腔镜肝肿瘤切除安全、有效,可显著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回顾分析我科在1999~2002年为肝癌患者施行不阻断肝血流状态下的肝癌肝切除术的治疗体会。总结手术的经验。根据术中探查结果,首先游离左、右三角韧带,左、右冠状韧带,肝圆韧带及肝镰状韧带后,将肝脏托出;在不阻断肝门血流状态下。围绕肿瘤,用7号丝线间断绞索缝扎一周,阻断肝脏局部通向肿瘤的血流。在缝扎线外侧切开肝被膜,边切除,边对条索状物钳夹。结扎,切断;完整切除肝肿瘤。该方法最大优点:(1)能够较好控制手术野血供,减少术中出血。(2)能最大限度保护残余肝脏功能,避免受到缺血一再灌注的损害。(3)不需要解剖肝门等复杂手术技术。(4)不需要特殊的器械和材料,是一种简便、值得推广的肝脏外科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