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赟  田浩明 《药品评价》2009,6(11):427-430
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是血糖高于正常水平,但是还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高血糖状态,又称为糖调节受损(impaired glucoseregulation,IGR),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和葡萄糖耐量减低(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或IFG合并IGT。根据1999年WHO推荐的糖尿病诊断标准,若空腹血糖6.1~7.0mmol/L且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后2h血糖〈7.8mmol/L,则为IFG;若空腹血糖〈6.1mmoUL且OGTT后2h血糖7.8~11.1mmol/L,则为IGT。  相似文献   

2.
李洪梅 《药品评价》2010,(13):37-37
糖尿病前期糖调节已受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和葡萄糖耐量损害(IGT)。后者系指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水平介于正常人与糖尿病患者之间的特殊代谢状态。其诊断标准为在口服75g葡萄糖糖耐量试验(OGTT)中,2h血浆糖在7.8~11.0mmol/L。目前一般认为IFG和IGT是糖尿病的前期表现,在2型糖尿病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空腹血糖受损与糖耐量减低的心血管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前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减低(IGT),是介于正常糖耐量及糖尿病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两种糖代谢异常有病理生理学方面的差异。本研究旨在分析比较IFG、IGT在心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不同糖耐量受损人群胰岛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抵抗特点,为临床干预和治疗糖尿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分析763例OGTT和胰岛素释放试验结果,根据空腹和餐后2h血糖水平,分为正常糖耐量(NGT)组、空腹血糖受损(IFG)组、糖耐量减低(IGT)组、IFG合并IGT(IFG+IGT)组和糖尿病(DM)组,并评估各组胰岛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抵抗指标.结果 ①IFG组、IGT组、IFG+IGT组和DM组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均显著低于NGT组(P<0.01),IFG组、IGT组、IFG+IGT组和DM组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指数(1stPH)均显著低于NGT组(P<0.05),IGT组、IFG+IGT组和DM组INS120显著高于INS60(P<0.05),IGT组和IFG+IGT组ACUins显著高于NGT组和DM组(P<0.05).②IGT组、IFG+IGT组和DM组HOMA-IR显著高于NGT组(P<0.05),胰岛素敏感指数ISI(comp)Matsuda显著低于NGT组(P<0.01).结论 不同糖耐量受损状态具有各自胰岛β细胞功能和IR的特点,从NGT、IFG、IGT、IFG+IGT到DM发展过程中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1stPH和IR受损加重,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伴随血糖升高的胰岛素代偿性分泌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5.
田浩明 《药品评价》2009,6(11):425-425,430
糖尿病前期又称糖调节受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减低(IGT)或二者并存。IFG主要表现为空腹血糖升高,IGT则主要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IFG主要是由于肝脏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或基础胰岛素水平不足,导致基础状态下肝糖输出相对增加;而IGT则提示同时存在外周胰岛素抵抗,以及早、晚期胰岛素分泌功能缺陷,导致餐后血糖利用减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知识分子糖尿病的发病情况。方法 :每人接受问卷调查 ,按WHO要求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空腹时测量身高、体重、腰围。结果 :(1)体重指数(BMI)≥25者 ,糖尿病 (DM)、糖耐量减低 (IGT)与空腹血糖受损(IFG)患病率高于BMI<25的人群。(2)DM、IGT与IGF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 ,60岁以上组DM、IGT患病率分别达12 9%、19 5%。(3)不同性别间DM、IGT与IFG患病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肥胖及年龄是DM、IGT与IFG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无糖尿病病史的高血压患者糖代谢异常发生情况,及其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方法:对15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根据血糖分为正常葡萄糖耐量(NGT)、糖调节受损(IGR)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葡萄糖耐量减低(IGT)和糖尿病组,分析各组的发病率.对各组的血脂(LDL)、颈动脉内膜-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受损(IFG)与糖耐量减低(IGT)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尿微量白(MA)蛋白浓度变化。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比浊法检测空腹血糖受损与糖耐量减低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尿微量蛋白浓度。结果IFG组的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Hs-CRP均比正常对照组增高显著(P〈0.05),尿MA增高不明显。IGT组的FBG、FINS、HOMA-IR及Hs-CRP、尿MA均比正常对照组增高非常显著(P〈0.01)。结论IFG、IGT患者Hs-CRP、尿MA增高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目前采用的WHO 1999年标准中,将在糖耐量实验(OGTT)中2 h血糖(2 hPG)≥7.8 mmol/L,但<11.1 mmol/L者定义为糖耐量减低(IGT);而将空腹血糖(FPG)≥6.1 mmol/L,但<7.0 mmol/L者定义为空腹血糖受损(IFG)[1].在诊断标准里,IGT和IFG统称为糖调节受损(IGR),不作为糖尿病(DM)的分型,而是被看做是糖代谢的一种状态,是糖尿病发展的一种阶段,认为是发生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CVD)的危险因子[2].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IGT和IFG与DM和CVD的关系非常密切,起最终出现DM和CVD的机会比普通人群要高得多.本文旨在阐明IGT和IFG在临床研究的一些现状,以引起人们对其的重视,并尽早采取干预措施以降低DM和CVD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正>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受损(IGT)被称为糖调节受损(IGR).目前认为,这两种情况是正常人发展为糖尿病(DM)的移行阶段.研究证明,IFG和IGT均伴有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具有相似的β细胞损害,胰岛素抵抗(IR)2型糖尿病直接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1.
2006年11月WHO、IDF(国际糖尿病联盟)组建的联合技术制定组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会议回顾更新了现行的WHO指南,提示中间高血糖的概念指出:不赞同将IFG(空腹血糖受损)与IGT(糖耐量减低)称为糖尿病前期,建议糖尿病前的这一阶段为中间高血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空腹血糖受损(IFG)与糖耐量受损者(IGT)胰岛素抵抗及胰岛B细胞功能的不同。方法参照2003年ADA专家委员会建议标准,选择正常糖耐量者(NGT)51例,空腹血糖受损者30例,糖耐量受损者27例。测身高、体质量、血压、血脂及OGTT5点血糖值及胰岛素值。采用HOMA-IR评价IR,HBCI、△I30/△G30、MBCI分别评价基础状态下及糖负荷后的胰岛素分泌功能。结果校正年龄、性别、BMI后,IFG、IGT组HOMA-IR均明显高于NGT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T组HOMA-IR与IFG组比较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年龄等因素后,IFG组HBCI较IGT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T组MBCI较IFG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T组△I30/△G30与IFG组比较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空腹血糖受损人群与糖耐量受损人群均存在明显胰岛素抵抗,空腹血糖受损人群主要表现为基础胰岛素分泌缺陷,而糖耐量受损人群为胰岛素早期分泌受损。  相似文献   

13.
姚涤非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4):2174-2175
糖调节受损(ICR)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受损(IGT)。目前将此期看作任何类型糖尿病(DM)均可能经过的、由正常人发展至DM患者的移行阶段。研究发现IFG和IGT具有相似的B细胞早期损害,均伴随胰岛素抵抗综合征。胰岛素抵抗(IR)是2型DM直接的致病因素,又是代谢异常综合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住院原发性高血压伴糖代谢异常患者的数据,为全面干预危险因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住院高血压患者均进行空腹血糖(FPG)检测,空腹血糖(FPG)〈6.1mmol/L,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的298例住院患者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后2h的血糖测定。观察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高血压病程、血压水平、血脂等参数与OGTT后2h血糖的关系。结果 (1)298例患者中检出糖尿病患者42例(14%),空腹血糖受损(IFG)21例(7%),糖耐量受损(IGT)66例(22%)。(2)正常糖耐量组与糖代谢异常组间比较空腹血糖(FP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糖代谢异常的比例高,对于空腹血糖正常的高血压患者均应进行OGTT测定,以早期发现可能存在的糖代谢异常,早期干预,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血糖人群血清脂联素、胰岛素抵抗(IR)指数和血管内皮功能变化及相关性。方法从35~55岁健康体检人群经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筛选出糖耐量正常(NGT)43例,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47例,糖耐量受损(IGT)52例,糖尿病(DM)41例,检测并比较血糖、血清脂联素水平、IR指数及血管内皮功能。结果空腹胰岛素水平在IFG、IGT、DM3组均高于NGT组(P0.05);餐后2h胰岛素水平从DM、IGT、IFG组到NGT组依次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FG、IGT、DM组IR指数明显高于NGT组,DM组IR指数高于IFG和IGT组(P0.05)。血清脂联素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在NGT、IFG、IGT、DM组依次降低(P0.05)。脂联素与空腹血糖、IR指数呈负相关(P0.01)。结论血清脂联素水平、IR指数和血管内皮功能可作为OGTT异常人群动脉硬化的早期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fastingglucose,IFG)和糖耐量减低(impairedglucosetolerance,IGT)都是指患者介于正常人与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之间的一种中间糖代谢状态,又称为糖调节受损,同属于糖尿病前期。有研究结果表明,IFG是糖尿病独立高危因素,且IFG女性患者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更大。如果预防IFG的发生,可减少DM发生的风险。同时,IFG具有可逆性,在IFG时期采取有效措施,也可阻止或延缓其发展为糖尿病的风险。本次研究对贵阳市城区正常血糖的老年人进行随访,探讨老年人IFG的发病率和危险因素,为预防IFG和DM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社区人群糖尿病和糖耐量减低患者血糖与血脂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流调1232人,隔夜禁食12小时以上,空腹采血5ml,测定血糖(BS)、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结果1232人中,糖尿病(DM)161例,首诊DM病人66例;糖耐量减低(IGT)93例.首诊和IGT病人空腹以及餐后血糖为6.1±2.4mmol/L、7.9±6.1mmol/L;TG、TC、LDL-C为2.3±0.8mmol/L、5.7±0.7mmol/L、4.8±0.9mmol/L,均高于正常对照组,HDL-C1.1±0.3mmol/L,低于正常对照组;空腹和餐后血糖与TG、TC、LDL-C水平成正相关,P<0.01.结论糖尿病和糖耐量减低患者存在血脂异常,加强糖尿病患者血脂相关知识教育及普查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有关糖尿病前期人群的研究甚多,目前认为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受损(IGT)均是由正常糖耐量(NGT)向糖尿病(DM)转化的过渡阶段.此阶段为可逆阶段,了解和研究该阶段病理及临床特征,干预其发展,可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为此我应用二甲双胍治疗IFG、IGT,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青年人群中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糖代谢情况及其高危因素分析。方法:对260例青年人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根据OGTT结果分为糖耐量正常(NGT)、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减退(IGT)和糖尿病(DM)4组,分析各组的发病率,对各组的血脂(TG、TC、HDL、LDL)、体重指数、腰围、胰岛素抵抗(HOMA-IR)、β细胞功能(HOMA-β)、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空腹及餐后2h胰岛素等进行比较。结果:青年人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近2/3有糖代谢异常,发病率非常高,但知晓率很低;随糖代谢异常的加重,脂肪肝患者的体重指数、腰围呈上升趋势,IFG和NGT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IGT或DM组与NGT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脂异常也越加明显,TG、TC、LDL呈上升趋势,HDL则下降;IGT组HOMA-IR明显升高(P<0.01),与DM组比较无差异;IGT组HOMA-β细胞功能升高,与其它3组间比较无差异,DM组和IGT组ISI下降。结论:青年人群中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存在明显的糖耐量异常,随着糖耐量异常的加重,其他代谢异常也恶化。有必要对青年人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进行OGTT,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预防糖尿病对心、脑、肾等脏器损害所致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生活方式、二甲双胍及罗格列酮早期干预对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患者的糖调节受损且胰岛自身抗体阳性同胞的保护效应。方法将符合标准的241例患者分为自然转归组、生活方式干预组、二甲双胍干预组、罗格列酮干预组。自然转归组不愿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及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组:提供书面饮食、运动指导方案;二甲双胍干预组: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服用二甲双胍0.5 g,3次/d;罗格列酮干预组: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服用罗格列酮4 mg,1次/d。干预治疗5年。记录患者的身高、体重、血压、肝肾功能、空腹血糖(FPG)、葡萄糖负荷后2 h血糖(2hPG)、空腹胰岛素(FINS)和C肽、葡萄糖负荷后2 h胰岛素(2hINS)和C肽、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抗体(IAA)阳性率及糖尿病发生率。结果生活方式干预、二甲双胍及罗格列酮可显著改善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自然病程,三组分别恢复为正常糖耐量的61.9%、62.7%及66.1%。三组胰岛B细胞功能(空腹、负荷后2 h)中,C肽、胰岛素降低,胰岛素分泌指数增加,进展为LADA的发病率降低。结论生活方式、二甲双胍及罗格列酮干预对胰岛B细胞功能损伤具有保护效应,能有效减少或延缓LADA患者胰岛细胞抗体阳性同胞的空腹血糖受损(IFG)、葡萄糖耐量受损(IGT)、IFG合并IGT患者进展为LAD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