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补充政府部门关于如何选择社会资本方的理论解释,建立了政府部门与社会资本方的 stackelberg 博弈理论模型,分析效益最大化下政府选择何种特征的社会资本对其更有利。结果表明:不论政府方是风险中性还是风险规避,从政府补偿、激励支出及项目初始投资最优来看,风险规避度低、公平偏好度高的社会资本方是其最佳选择,能够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并针对提高民营企业参与 PPP 项目的积极性提出了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PPP项目风险分担及实物期权理论的基础上,将政府部门的互惠偏好以及项目参与方的风险偏好加入博弈模型,分别讨论两阶段和三阶段讨价还价博弈模型如何实现期权价值分配,并对比两种博弈模型得出的结论。通过数值分析得出:只有当政府的互惠偏好程度高于一定值时才能实现有效的激励效用。  相似文献   

3.
公私合营(PPP)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合理的政府担保对促成政府部门和投资者协议的达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担保实质上是一种看跌期权,然而该提供多少担保,如何使项目风险在政府部门和投资者之间得到合理的分配成为了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实物期权理论基础上,采用讨价还价博弈理论,基于政府部门和投资者不同的风险偏好,对政府担保的期权价值进行了分配,同时建立了PPP项目超额收益分配原则。数值模拟说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与政府提供的担保量呈负相关,与超额收益分配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从政府"政策风险"和企业行为"道德风险"规避的角度出发,基于委托代理理论,构建风险规避模型。通过各方收益最大化时政府激励行为的分析,揭示将企业的收益直接与项目总收益挂钩是政府较优的激励措施;提出树立信用型政府形象可以提升企业参与项目积极性的观点;论证完善监督机制是减小企业行为的道德风险,增加项目总效应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5.
针对 PPP 项目中公共部门和社会资本间的博弈问题,引入 Fehr-Schmidt 行为模型刻画了社会资本的公平偏好,构建了 Stackelberg 动态博弈模型;通过逆向归纳法求解,得到纳什均衡下公共部门的最优股权分配比例和社会资本对项目最优特许价格;以广州市某 PPP 项目为例采用敏感性分析研究了相关参数变化对均衡解的影响,并得到管理学启示。结果表明:股权比例越高社会资本越倾向于提高特许价格,同时社会资本的公平偏好越高,政府部门应提高社会资本的股权比例。本研究可为解决现实 PPP 项目股权分配比例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鉴于公共文化 PPP 项目收益性弱、对私人部门吸引力不足的特点,将私人部门公平偏好引入公共文化 PPP 项目的政府补偿机制设计,构建了以政府为主导的两阶段公私 Stackelberg 博弈模型。 以柳州某文化广场 PPP 项目为例分析了私人部门公平偏好对其初始投资决策、最优投资决策及政府补偿的影响。结果表明:博弈的第一阶段中政府初步许诺的运营期补偿力度较小,私人部门公平偏好与其初始决策投资呈正比;第二阶段确定补偿力度时,政府承诺收入率与私人部门期望收入率之差超过其参照点时,若私人部门公平偏好越高,要求政府最优运营期补偿力度越大,项目最优投资规模亦越大。研究结果可为公共文化 PPP 项目的补偿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有效提高 PPP 项目中政企合作水平和效率,以政企控制权初始分配作为研究节点,基于政企风险偏好和有限理性状态,构建风险投资期望效用模型,得出不同风险偏好组合下的初始控制权分配情景。并从政企风险偏好组合下的 4 种情景,运用算例模拟论证不同风险偏好对控制权初始分配及政府风险投资期望效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政府风险中性时社会资本初始控制权份额与其风险规避程度呈负相关且有最低限度,反之与其风险趋向程度呈正相关且有最高限度。不同风险偏好组合对政府风险投资期望效用有不同影响。因此,政府应充分考虑双方风险偏好,确定最优初始控制权分配份额,以促进PPP 项目高效实施。  相似文献   

8.
为了有效提升地方政府、贷款银行、社会企业在PPP项目中的合作程度与效率,建立基于三方风险偏好和有限理性条件下的风险期望效用模型,并给出不同风险偏好下的风险分担方案。同时,以地方政府、贷款银行、社会企业的风险偏好为研究对象,通过算例分析不同风险偏好系数对决策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风险偏好系数不会改变对决策的最后判断结果,但会影响做出决策的速度;地方政府及贷款银行风险趋向程度与是否承担风险结果的收敛速度呈负相关。为有效推进PPP项目顺利实施,各方必须充分考虑自身风险偏好,制定最佳风险分担策略。  相似文献   

9.
PPP项目公众参与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众参与是PPP项目成功的重要支撑。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结合PPP项目全寿命周期运行特点,以立项决策、竣工验收和运营为重点阶段,探讨公众参与的主体、内容和方式等要素,建立PPP项目公众参与的框架性机制,并提出保障性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基于风险偏好,在参与双方对彼此的信息、偏好都了解的情况下,运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拟解决由单方承担的风险问题。对于需要双方共担的风险则运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讨价还价模型,由此确定双方的最优分担比例。运用博弈的相关知识构建PPP项目中的风险分担模型,尤其当双方需要共同分担某一风险时,通过求解动态博弈的纳什均衡得出较为合理的风险分担比例。  相似文献   

11.
基础设施PPP项目的风险分担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基础设施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项目投资大、时间长、风险高、合同结构相对复杂,项目谈判过程往往旷日持久,很多时候由于在实施过程中无法兑现承诺或发生其他原因而出现争议,以至于实践中只有少量PPP项目能正常运作.其中,很大原因在于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之间缺乏公平的定量风险分担标准.本文通过详尽的文献综述,首先归纳风险分担在项目过程中的时点和要点,并总结风险分担对项目资金价值的影响,最后比较分析已有的风险分担准则和不同的风险分担结果,以期为PPP项目风险分担的研究和实际操作提供可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PPP项目风险分担研究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整理和分析大量文献,界定风险分担的概念并对该领城研究进行详细的归类阐释,从中提炼出PPP项目风险分担的三种基本研究路径:理论推演、理论应用和实践总结,得出PPP项目风险分担研究具有三个薄弱环节,即风险分担的过程评价、风险分担比例的确定以及风险分担与其他方面的关联关系,从而指出该领城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PPP模式风险分担原则综述及运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PPP模式风险分担的原则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构建了风险分担原则的运用流程,研究结论对于PPP模式的实施中进行风险分担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顾坤  石磊 《工程管理学报》2020,34(2):106-111
PPP项目中社会资本方期满退出并将项目设施无偿返还给政府是较为理想的状态。然而PPP项目的长周期、高风险等特点,特别是在项目需求不足下社会资本方合理的提前退出、提高项目的抗风险能力成为现实需求。构建政府和社会资本方的收益函数,识别和分析需求不足风险下政府允许社会资本方提前退出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允许社会资本方提前退出条件受既有社会资本方和新社会资本方的资金成本、通货膨胀率、退出时间及无谓损失的影响,研究结果旨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以期增强项目资本的流动性,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工程项目风险分担偏好的认知可能具有主体差异性,从而成为未来风险分担潜在争议的根源。为此,对DBB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风险因素的实际分担方案及分担偏好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结果表明:风险实际分担与分担偏好总体上比较一致,但承包商仍然承担了过多的风险;业主与承包商之间的风险分担偏好具有显著性差异的风险因素,通常会导致未来的合同争议。  相似文献   

16.
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能有效抑制大型、特大型 EPC 工程项目中的委托代理现象的发生,保证投资效益。但是不适当的激励将增加投资方的建设成本,加大投资负担,降低总承包商合作的意愿,得不偿失。因此为了量化激励机制的具体标准,达到对委托代理风险的控制,通过演化博弈理论建立了投资方与总承包商的博弈模型,借助复制动态方程、雅可比矩阵和复制动态相位图计算并判断演化博弈稳定策略(ESS)和博弈演化路径,最终针对不同的情况确定奖惩标准的合适取值范围,为投资方控制 EPC 项目的委托代理风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