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氧化铝载体催化剂中银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用磷酸+硫酸混合体系溶解氧化铝载体催化剂样品的条件和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其银含量的方法。考察了测定过程中的干扰,经加标回收试验和重复性试验证明方法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3.
赵兰芬 《石化技术》1994,(2):109-112
本文研究了空气─乙炔火焰测定氧化铝中钯、铅的介质条件,发现铝对钯测定无干扰。选择和比较了消除镍对钯干扰的释放剂和保护剂,确定了镧盐或8─羟基喹啉的加入量,及样品处理方法,直接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4.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催化剂中钯含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珊 《石油化工》1999,28(9):626-628
提出了用空气- 乙炔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测定分子筛和氧化铝基催化剂中钯含量的方法。考察了各种类型分子筛和氧化铝基催化剂样品的溶解条件,考察了无机酸和20 种常见金属离子的干扰情况。平行测定六份试样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66 % ,其加标回收率为975 % ~1031 % 。为准确测定各种类型的分子筛和氧化铝基催化剂中钯含量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微波消解原子吸收法测定催化裂化催化剂中的重金属含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微波消解法,将样品在密闭容器内消解,测定催化剂中重金属的含量。经过样品测定与敞口消解法对照,结果一致。该方法具有样品损失少,结果可靠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针对化工园区土壤中Ni,Cu,Co,Pb等4种金属,开发了一种采用快速消解-原子吸收法检测其含量的方法。结果表明:使用V(H2SO4)∶V(H3PO4)∶V(H2O)为4∶1∶3的硫磷混酸消解液20 mL,在400 ℃电热板直接加热的最优消解条件下,约20 min即可完成消解;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在最优仪器操作条件下检测消解液,Co,Cu,Ni,Pb等4种金属含量的加标回收率为98.9%~105.5%,相对标准偏差依次为2.95%,1.83%,2.27%,1.91%,其相对于标准品定值结果的相对误差依次为6.30%,2.47%,1.90%,0.93%;该方法对于土壤中Ni,Cu,Co,Pb等4种金属含量的检测具有较高的准确度、精密度以及可操作性,并且不需要使用微波消解仪,成本低,操作简单快捷。  相似文献   

7.
使用氧化亚氮-乙炔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以LY-9802加氢催化剂为原料,硫酸、磷酸和水的混合物(三者体积比为3:1:4)为溶剂,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的Al^3+对Mo^6+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Al^3+质量浓度的增加,Mo^6+吸光度不断增加,当Al^3+质量浓度大于500mg/L时,Mo^6+吸光度趋于稳定;Na2SO4的加入不仅可以有效消除Al^3+对Mo^6+测定的干扰,而且还提高了仪器测定的检测限,测试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92%。  相似文献   

8.
对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甲醇中的镍含量的操作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直接测定的分析方法.方法测定的范围为0~4mg/L.精密度为0.536%.对合成装置再生甲醇作准确实验,得加标回收率为104.3%-105.6%。且与标准加入法测定结果较为相符。符合定量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9.
郭良兰  杨访  陈雷  张俊 《石化技术》2014,21(3):49-52
研究了原子吸收法测定常减压蒸馏塔顶冷凝水中铁含量的方法,对水样预处理方法、标准曲线使用液的配制方法、吸收波长、燃气流量、吸样管等进行了考察。建立的标准曲线的加标回收率达到了99.9%以上,与传统的分光光度法相比,原子吸收法的测定结果无显著差异,可以代替传统方法。  相似文献   

10.
赵兰芬  王玉林 《石化技术》1996,3(2):112-115
本文着重研究了共存离子、介质干扰条件以及酸度对锑测定的影响,考察了以逆王水为介质,湿法消化法和加压溶样法处理样品的条件以及分析方法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1.
以2,5-二甲基-3-呋喃硫醇,糠酰氯和吡啶为原料,通过醇解反应合成了2,5-二甲基-3-糠酰硫基呋喃,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变及熔点等分析方法证明了产物的结构。考虑了工艺条件对产物收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合成工艺条件:n(2,5-二甲基-3-呋喃硫醇):n(糠酰氯):n(吡啶)=1.0:1.5:1.5,乙醚加入量10mL,反应温度5℃,反应时间1.5h,在此条件下,产率可达81.3%。  相似文献   

12.
以对甲苯酚和异丁烯为原料合成2-叔丁基对甲苯酚。对催化剂进行了筛选,讨论了催化剂用量、原料配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烷基化反应的影响。确定了合成2-叔丁基对甲苯酚的最佳条件:催化剂用量(以对甲苯酚质量计)12%,异丁烯加入时间2h,补充反应时间1h,反应温度100-110℃,对甲苯酚与异丁烯的摩尔比为1.1:1。在此条件下产品收率为79.1%。  相似文献   

13.
以2,3-二氯萘醌与氨气为原料,甲醇作溶剂,制备了2-氨基-3-氯-1,4-萘醌.考察了反应条件对产品收率的影响,得到最佳工艺条件:在二氯萘醌用量为0.1 mol,氨与二氯萘醌的物质的量比为6,氨甲醇溶液含量15%~17%,反应温度20~25℃,反应时间4h,产品收率可达96%.  相似文献   

14.
AM/AMPS/MAA三元共聚物的合成与性能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采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合成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甲基丙烯酸(AM/AMPS/MAA)三元共聚物作为钻井液处理剂。初步评价了此三元共聚物的泥浆性能,结果表明,AM/AMPS/MAA三元共聚物具有较好的降滤失和耐温性能,较强的抗盐和抗钙,镁离子污染的能力,以及较好的防塌效果。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我国电容膜聚丙烯专用树脂的生产现状与市场供需状况,综述了聚合工艺、催化剂以及聚合物洁净化工艺的技术进展,并提出了技术发展方向。指出我国电容膜专用树脂短时间内难以取得大规模增长,未来仍将主要依赖进口资源;等规指数、熔体流动速率、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等是该专用树脂需控制的主要物性指标,其总灰分及催化剂残留组分是清洁聚丙烯树脂生产重点关注的指标;我国可利用已引进的Spheripol工艺、Chisso气相工艺以及Bostar工艺等聚丙烯生产装置,采用高活性催化剂开发生产电容膜专用树脂。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三氧化二铁(Fe2O3)/黏土铁系吸附剂对生物柴油进行吸附脱酸,考察了吸附时间、吸附温度、吸附剂用量等吸附工艺条件对脱酸效果的影响,并研究了该吸附剂的饱和吸附量和再生性能。结果表明:最佳吸附剂用量为8.69%,吸附温度为54.91℃,吸附时间为2.7 h,在此优化条件下,脱酸率为86.78%;在最佳吸附温度和吸附剂用量下,Fe2O3/黏土吸附脱酸的饱和吸附量为18.5 g/g;以月桂醇聚氧乙烯醚(AEO-3)作脱附剂,吸附脱酸后的Fe2O3/黏土经第1次再生后,脱酸率仅为45.71%,经第2次再生后,无脱酸能力。  相似文献   

17.
假设制氢装置制氢炉炉膛为零维,对制氢炉辐射段炉管建立了从燃烧到转化反应的完整辐射段数学模型,求解了该耦合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制氢装置正常负荷(100%)和低负荷(45%)下的生产工况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当将燃烧、传热、反应等过程作为整体,设计传热强度作为迭代变量,炉管内温度作为收敛变量时,可便捷的求解耦合模型;制氢装...  相似文献   

18.
以中国石油克拉玛依油田九区稠油的减四线馏分油为原料,采用加氢脱酸-二段糠醛萃取的组合工艺制备出A 1426橡胶增塑剂。结果表明:采用先加氢脱酸、后糠醛二段萃取的组合工艺可以制备出满足GB/T 33322—2016要求的A 1426橡胶增塑剂产品;其工业化试产品较A 1020橡胶增塑剂产品芳烃质量分数提高4.4个百分点,可以满足橡胶市场对不同芳烃质量分数橡胶增塑剂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采用表面浸渍法用B,P,Ti,Zr4种助剂对Al2O3表面进行化学改性。采用浸渍法将活性金属负载到改性Al2O3载体上,获得WNi/γ-Al2O3催化剂。运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程序升温还原等手段表征了改性γ-Al2O3和WNi/γ-Al2O3催化剂的性能。以正十二烷为原料,考察了4种助改性剂对WNi/γ-Al2O3催化剂加氢裂化活性和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助剂的改性效果不同,P改性Al2O3的比表面积比其他3种改性剂改性的比表面积大,改性前后晶体的结构没有发生显著变化;P改性WNi/γ-Al2O3催化剂的总酸量显著降低;Ti能够大幅度降低WNi/γ-Al2O3催化剂的还原温度;Zr改性WNi/γ-Al2O3催化剂的转化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0.
对高稀土Y型分子筛制备过程中硝酸稀土和铵根对尾气中氮氧化物(NO_x)含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增大硝酸稀土质量浓度,尾气中NO_x质量浓度略有下降,稀土利用率略有增加;将分子筛水筛比[m(水)∶m(分子筛),下同]由7.5∶1.0减小至4.5∶1.0,分子筛中游离态稀土质量分数由5.1%降至4.5%,预交换pH值由3.0提高至4.0,均可降低尾气中NO_x质量浓度;在水筛比为5.0∶1.0,预交换pH值为4.0,铵盐加入量[m(铵盐)∶m(硝酸稀土)]为1.00∶4.70的优化体系下,尾气中NO_x质量浓度为26.2 mg/m~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