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讨DWI联合CT对肺内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病理或治疗后随诊证实的肺内病变共68例,其中恶性病变46例,良性病变22例,所有患者均在接受治疗及病理检查前行CT平扫+增强扫描及DWI检查,记录b值为800s/mm2时病变的平均表观扩散系数值(ADC值),分析良、恶性病变的ADC值差异,计算ROC曲线下面积,判断ADC值的最佳阈值及鉴别诊断效能,对比分析单独使用CT与CT联合DWI的诊断效能。结果:肺内良性病变的平均ADC值为(1.712±0.293)×10-3mm2/s,恶性病变的平均ADC值为(1.219±0.138)×10-3mm2/s,良、恶性病变的平均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值的最佳诊断阈值为1.522×10-3mm2/s时,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最大(0.942),对肺内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敏感度为72.7%,特异度为100%,诊断符合率为91.2%;CT对肺内良恶性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88.2%,CT与DWI联合的诊断符合率为95.6%。结论:DWI联合CT可提高对肺内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能谱C T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能力。方法入组58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共72个甲状腺结节,分成良性结节及恶性结节组。用能谱CT对其进行平扫及动脉期增强扫描,分别得到平扫和增强后结节的ICnod(碘浓度)及 NICnod(标准化碘浓度)值,并比较其在良、恶性组间的差别。结果平扫时恶性结节的ICnod、NICnod值明显低于良性组( P <0.001),其诊断恶性结节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100%到92.3%和89.1%到87%。增强后良、恶性组结节的ICnod、NICnod值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能谱CT平扫可以帮助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睾丸良恶性肿块的CT、MRI表现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病理证实的睾丸肿块患者的CT、MRI资料,其中21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9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同时行CT及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良性13例、恶性18例,对比观察良恶性病变的形态、密度/信号和强化表现,并采用Fisher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1例中,恶性病变18例(精原细胞瘤9例,胚胎性癌3例,恶性混合性生殖细胞瘤2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2例,高分化脂肪肉瘤1例,间质细胞瘤1例);良性病变13例(腺样腺瘤2例,表皮样囊肿2例,畸胎瘤1例,平滑肌瘤1例,血肿1例,炎性肿块6例);在睾丸良恶性病变CT、MRI表现中,浅分叶、密度/信号混杂、T2WI呈低信号、周边强化、间隔强化、延迟强化征象的出现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睾丸良恶性肿块的CT、MRI表现有一定特征,多种影像学方法联合应用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有助于睾丸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多层面CT(multi-slices CT,MSCT)双动脉期与门静脉期增强扫描各期强化特征及癌灶的检出率。方法:104例原发性肝癌治疗前行MSCT的平扫与三期扫描(双动脉期与门静脉期扫描),对比剂用量100 ml,以3 ml/s的速率肘静脉注射,采集时间动脉早期20~22 s,动脉晚期34~37 s,门静脉期60 s。测病灶平扫及各增强期CT值,分析病灶的强化情况及检出情况,以增强各期检出的肿瘤数目为肿瘤灶总数。结果:三期增强扫描共显示470个病灶,34个均匀强化;436个不均匀强化,〈3 cm病灶动脉早期检出117个(56.25%),动脉晚期检出171个(82.21%),门静脉期检出137个(65.86%),≥3 cm的病灶动脉早期检出237个(90.45%),动脉晚期检出250个(95.41%),门静脉期检出244个(93.12%)。56个仅在三期增强扫描的一期显示,动脉早期5个,动脉晚期25个,门静脉期26个。结论:动脉晚期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门静脉期与动脉早期。双动脉期与门静脉期增强扫描有利于提高肝癌检出效率。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探讨能谱CT定量参数对结节/肿块样肺炎与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胸部常规CT平扫发现肺内病变并于1周内行Revolution CT能谱模式双期增强扫描的43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肺炎16例、肺癌27例,分别测量病灶碘值、水值和同层主动脉碘值,并通过公式计算标准化碘浓度(NIC)、动-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差值(dNIC)、动-静脉期碘浓度差值(dIC)及能谱曲线斜率(λHU40-70)。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能谱CT各定量参数在两组之间的差异,绘制ROC曲线评估各定量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能谱模式增强扫描动脉期所测肺癌碘值、能谱曲线斜率(λHU40-70)及动脉期NIC均低于结节/肿块样肺炎,碘值分别为(25.76±2.62)×100μg/cm3、(31.77±5.67)×100μg/cm3,能谱曲线斜率分别为4.92±0.59、6.12±1.23,动脉期NIC分别为0.23±0.04、0.28±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8、-4.36、-3.26,P<0.05)。静脉期所测肺癌碘值、λHU40-70及静脉期NIC与结节/肿块样肺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碘值分别为(23.19±4.30)×100μg/cm3、(24.05±3.52)×100μg/cm3、λHU40-70分别为4.06±1.21、3.84±1.08,静脉期NIC分别为0.45±0.11、0.49±0.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7、0.64、-1.15,P>0.05)。肺癌dIC低于结节/肿块样肺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8,P=0.01)。各期能谱扫描所测水值及动-静脉期dNIC在肺癌与结节/肿块样肺炎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能谱CT增强扫描所测定量参数有助于肺癌与结节/肿块样肺炎鉴别诊断,动脉期碘值诊断效能最高。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探讨18F-FDGPET/CT显像对结直肠癌患者孤立性肺结节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诊断为结直肠癌(CRC)且PET/CT显像发现孤立性肺结节的59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36例,女23例,年龄33~91岁,中位年龄(58.4±13.3)岁。分析SPN的部位、直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依据病灶的SUVmax值及CT形态特征综合判定病灶的性质,并与最终诊断结果(组织病理学诊断或长期临床随访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59例中32例最终诊断为恶性SPN,其中27例PET/CT显示为阳性;良性SPN27例,24例PET/CT显示为阴性。PET/CT对于结直肠癌患者SPN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符合率及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38%、88.89%、86.44%、90.00%及82.76%。恶性SPN的平均直径为(13.00±6.46)mm,良性SPN为(5.48±6.48)m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48,P<0.001)直径为5.5mm时具有最大诊断效能。恶性SPN的SUVmax为3.30±2.17,良性SPN为1.19±1.3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09,P<0.001),以SUVmax值1.15作为诊断良恶性结节的阈值时诊断效能最大。患者的年龄和病灶的发生部位对SPN良恶性的判断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8F-FDGPET/CT显像对于结直肠癌患者孤立性肺结节的检出及良恶性判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当结节直径大于5.5mm或SUVmax大于1.15时提示病灶为恶性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探讨CT直方图分析对肺良恶性纯磨玻璃结节(pGGO)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52例pGGO的CT平扫图像,其中恶性28例,良性24例。选取横轴面图像中结节最大层面勾画感兴趣区(避开血管、支气管)生成结节的CT像素直方图。比较良恶性组间直方图参数及直方图分布特点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pGGO恶变的最佳预测指标及阈值。结果:良、恶性组的直方图参数中跨度分别为(590.3±141.5)和(907.2±298.0)HU,最大CT值分别为(-333.5±140.4)和(-105.1±244.4)HU,峰度对应CT值分别为(-675.1±145.3)和(-468.4±187.0)HU,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pGGO的直方图主要表现为“速升缓降”型,恶性pGGO主要表现为“缓升速降”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鉴别良恶性pGGO的峰度值临界值为-553HU,相应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4.3%和87.5%。结论:基于像素的CT直方图分析技术可为肺良恶性pGGO的鉴别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沈茜刚  顾雅佳  钟国民 《放射学实践》2007,22(11):1144-1147
目的:探讨MRI对乳腺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疾病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比较乳腺良恶性病变的MRI平扫和动态增强表现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的特点,并与乳腺X线摄影结果进行对照.结果:135例患者共发现142个病灶,其中恶性病变64个,良性病变78个.乳腺良性病变的主要平扫MRI表现:T1WI呈低信号42个、等信号32个、高信号4个;T2WI呈低信号2个、等信号20个、高信号56个.恶性病变的主要平扫MRI表现:T1WI呈低信号48个、等信号14个、高信号2个;T2WI呈低信号1个、等信号13个、高信号50个.增强扫描:良性病变多为较均匀强化,以Ⅰ型(持续强化)曲线为主(56个);恶性病变强化多不均匀、以Ⅲ型曲线(廓清型)为主(47个).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90.8%,优于平扫MRI (71.8%)和乳腺X线摄影(65.5%).结论:MRI平扫加增强扫描是评价乳腺疾病的一种有效影像学方法,尤其是动态增强MRI更有助于良恶性病变的鉴别.  相似文献   

9.
乳腺肿块MSCT灌注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评价MSCT灌注测量对乳腺肿块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1例体检或钼靶检查发现乳腺肿块性病变者(84个)行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由去卷积算法得出肿块血流动力学参数(BF、MTT、BV),并按病理结果的良、恶性分组,行t检验。结果:恶性病变组:血流量为(0.74±0.44)ml/(min·ml),平均通过时间(22.77±7.65)s,血容量0.23±0.08;良性病变组:血流量为(0.47±0.53)ml/(min·ml),平均通过时间(26.71±12.93)s,血容量0.18±0.12。血流量、血容量在乳腺良、恶性肿块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7、0.015)。结论:乳腺恶性肿块的血流量和血容量明显高于良性肿块,在乳腺肿块性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CT对腮腺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评价CT对腮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7例腮腺病变的CT表现。良性36例,恶性11例。CT平扫46例,增强扫描38例。结果:良性肿瘤无侵袭性,边缘清楚,密度均匀或不均匀,有钙化、囊变、坏死;炎性肿块者,灶周可有磨玻璃影,呈晕征;恶性肿瘤具有不同程度的侵袭性,多呈分叶状,不规则或浸润性生长,边缘不清。CT对腮腺病变定位准确率100% ,而对良恶性定性诊断符合率分别为恶性组72.7% ,良性组80.6% 。结论:CT对腮腺病变定位、定性诊断,特别是区别良恶性病变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离散系数对于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96例患者磁共振乳腺病灶98个,分别测量每一病灶ADC值的均值(x)及标准差(s),并计算每一个病灶ADC值的离散系数CV(CV=s/x)。评估病灶ADC值均值及CV的诊断效能。结果:乳腺良恶性病变组ADC值均值[良性(1.42±0.32)×10-3mm2/s,恶性(1.04±0.29)×10-3mm2/s]及CV(良性0.10±0.03,恶性0.17±0.04),两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1)。乳腺良性与恶性病变之间ADC-CV差异的效应量(Cohen''s d值,1.98)高于良性与恶性病变之间ADC均值差异的效应量(1.25)。ADC-CV ROC曲线的AUC(0.935±0.0227 )也显著大于ADC均值ROC曲线的AUC(0.790±0.0447)(P<0.01)。结论:乳腺病变DWI检查中ADC-CV较ADC值均值在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中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2.
_目的:探讨能谱 CT 诊断肺结节、肿块的价值。方法:选取33例 X 线发现肺结节、肿块的患者,进行宝石能谱成像(GSI)模式三期增强扫描,利用 GSI 后处理功能,分别测量动脉期(30 s)、静脉期(60 s)及延迟期(90 s)病灶的能谱曲线斜率以及标准化碘浓度(NIC),测定各病灶区混合能量 CT 值,比较各参数间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3例患者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恶性病变17例(恶性组),炎性病变8例(炎性组),除炎性病变外的良性病变8例(良性组)。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三组病变混合能量 CT 值、能谱曲线斜率(40~80 keV)以及 NIC 值均为炎性病变最高,良性病变最低。良性组与其他两组进行比较,病灶在动脉早期及延迟期扫描中混合能量下的 CT 值、能谱曲线斜率及 NIC 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性组与恶性组比较,仅能谱曲线斜率及 NIC 值在动脉早期及延迟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能谱 CT 有助于鉴别诊断肺结节、肿块,尤其是动脉早期及延迟期的能谱曲线斜率及 NIC 值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探讨胸部CT对非选择性患者胸外偶发病变的检出价值,并分析其检出率、分布及在不同年龄及性别患者组间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2017年4月我院接受胸部CT检查的37045例受检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胸部CT共检出6854例患者(18.5%)合并胸外病变,其中男4233例,女2621例;年龄1~97岁,平均(59.77±14.17)岁。分析偶发病变的部位及病变的良恶性,并将纳入人群按年龄段和性别进行分组,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分析胸外偶发病变的检出率及分布情况。结果:6854例患者中CT检出胸外偶发病变7671个,最常见的发病器官为肝脏,共计5717个(74.52%),在不同年龄段(P<0.001)及性别间(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次为甲状腺病变,在不同年龄段(P=0.004)及性别间(P<0.001)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胸外偶发良性病变共计7225个(94.15%),以肝囊肿(2816个,38.97%)最为常见,在不同年龄段(P<0.001)及性别间(P<0.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胸外偶发恶性病变共449例(5.85%),以转移性肝癌(215例,占47.8%)最为常见,老年组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青年组(P=0.003)。结论:胸部CT检查时约1/5的患者合并胸外偶发病变,绝大部分为良性病变,恶性病变的检出率约为6%;不同年龄段及性别之间胸外偶发病变的检出率也不尽相同,需要放射科医师有针对性的观察并诊断。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探讨局灶性肝紫癜(FPH)的CT及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局灶性肝紫癜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图像,其中2例同时行MRI检查。图像分析包括病灶的数目、部位、大小、形态、CT及MR平扫以及强化特征等。结果:6例患者中,男3例,女3例,年龄(52.8±9.9)岁; 5例为单发病灶, 1例有2个病灶。病灶位于肝右叶5个,肝左叶2个;边界模糊6个,边界清晰1个;平均直径(长径与短径之和的平均值)9.5~23.0mm,均值(15.5±5.3)mm。CT平扫:病灶均呈略低密度,平均CT值为(44.3±13.0)HU,邻近肝实质平均CT值为(57.3±7.3)HU,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增强扫描:病灶均呈渐进性强化,其中4个呈均匀轻度强化,2个呈离心性强化,1枚呈轻度环形强化;动脉期及静脉期,病灶平均CT值分别为(58.0±9.7)和(80.4±15.9)HU,邻近肝实质分别为(75.9±9.4)和(102.3±10.4)HU,两期图像上病灶与邻近肝实质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病灶在MR平扫T2WI上呈稍高信号,T1WI上呈低信号,增强后呈渐进性强化。结论:局灶性肝紫癜的主要CT表现为肝内边界模糊的低密度病灶,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探讨MSCT多参数测量在结直肠癌旁肿瘤沉积(TD)中的诊断价值,筛选最佳诊断参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且CT上可辨识的结直肠癌旁TD病灶30个及淋巴结转移病灶30个的术前全腹部MSCT图像。测量结直癌旁TD及转移性淋巴结的多项参数值,包括病灶的长径、短径、平均径、长短径比、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CT值。比较2组病灶间各项参数值的差异并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TD组中病灶的长径、短径、最大径和长短径比分别为(1.29±0.40)、(1.17±0.37)和(1.23±0.39)cm及1.11±0.07,淋巴结转移组分别为(1.01±0.32)、(0.80±0.34)和(0.91±0.33)cm及1.32±0.22,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D组中病灶的平扫CT值、动脉期强化值和静脉期强化值分别为(29.13±6.82)、(33.67±8.49)和(52.77±9.82)HU,均大于淋巴结转移组[分别为(15.03±3.47)、(18.07±5.64)和(40.67±7.85)HU],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D组中病灶的长径、短径、平均径、长短径比、平扫CT值、动脉期强化值和静脉期强化值诊断TD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722,其中以平扫CT值、动脉期强化值和长短径比的诊断效能为佳,其AUC分别为0.965、0.911和0.881,最佳诊断阈值分别为21和45HU及1.33,相应的诊断敏感度分别为86.67%、83.33%和76.67%,特异度分别为100%、93.33%和90.00%。结论:MSCT多参数测量对鉴别结直肠癌旁肿瘤沉积与转移性淋巴结有较大价值,其中以平扫CT值、动脉期CT强化值和长短径比值的诊断效能为佳。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探讨锥光束乳腺CT(CBBCT)对乳腺疾病的诊断效能及在乳腺癌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1年10月在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且在术前行CBBCT及乳腺MRI检查的68个乳腺病变的影像特征。其中,恶性病灶46个,良性21个,交界性1个。比较病灶在两种图像上影像学特征的差异,计算两种检查方法对乳腺病变的检出率,并采用ROC曲线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CBBCT平扫和增强扫描及乳腺MRI检查对乳腺病灶的检出率分别为76.5%、98.5%及100%。平扫联合增强(CBBCT)和乳腺MRI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21(95%CI:0.861~0.982)和0.929(95%CI:0.862~0.996),敏感度为95.7%和97.8%,特异度为76.2%和71.4%。CBBCT与乳腺MRI在显示肿块的形态、边缘和内部强化特征以及非肿块样强化的分布和内部强化特征方面的一致性均非常好(Kappa均>0.75,P均<0.001)。CBBCT及乳腺MRI测量的病灶最大径和病灶距乳头距离的一致性较高(ICC分别为0.972及0.976,P均<0.001)。结论:CBBCT对乳腺疾病的诊断效能和对病灶范围的评估准确性与乳腺MRI相当,在乳腺癌诊断及术前评估等方面可作为乳腺MRI检查的一种替代检查手段,能准确指导临床诊疗决策。  相似文献   

17.
动态增强MRI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14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疾病患者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检查。分析比较乳腺良恶性病变的MRI征象。包括形态学、内部信号及其动态增强特征等,计算病灶峰值增强率Emax,峰值时间Tmax,最大强化速率Slope max,并根据病变最高强化区ROI测量值,绘制病灶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结果:147例患者共计病灶152个。其中恶性87个,良性65个。分析比较病变的形态学及动态增强表现,发现乳腺良性病变多呈类圆形或分叶状.边缘光整,无毛刺、边界多清晰,强化均匀或伴有内部分隔等,动态强化参数Emax多大于90%,Tmax多大于240s。Slopemax。多大于3%/s;恶性病变则多为不规则形。边缘可伴毛刺,与周围结构分界不清,强化不均匀,病灶常呈环形强化,导管样强化,Emax多大于90%,Tmax多大于240s。而Slopemax多大于3%/s。时间-信号曲线类型恶性病变多表现为Ⅱ或Ⅲ型,良性病变则多为Ⅰ或Ⅳ型。结论:乳腺MRI不仅提供了病灶丰富的形态学信息,而且还通过动态增强进一步揭示病变的血流动力学特征,从而有助于对乳腺病变作出准确的定性诊断,更有效地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18.
甲状腺病变的CT诊断(附30例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观察甲状腺病变的CT表现,重点研究CT检查对病变良恶性定性诊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总结30例各种甲状腺病变的CT表现,并将其分为三大类型(局限型、弥漫肿大型、混合型)进行分析。结果:(1)局限型:8例甲状腺腺瘤,7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及1例甲状腺癌属此型;(2)弥漫肿大型:2例桥本甲状腺炎,1例Graves病属此型;(3)混合型:6例结节性甲状腺肿,4例甲状腺癌属此型。本组病例中有1例为隐匿性甲状腺癌。CT对恶性组的定性诊断符合率达83.3%;对良性组的定性诊断符合率为75.0%。结论:CT对甲状腺病变的良恶性定性诊断具有很高价值(良性组符合率不够高的主要原因是对病变的CT表现特点掌握不够);在判断混合型病变的良恶性时,观察重点应是病变与腺外结构的分界情况而非腺内结构的边缘。并强调了增强扫描对诊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CT动态增强的MaZda纹理分析技术在鉴别肝脏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及不同分析方法组合的最佳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或临床动态随访确诊的101例肝脏良恶性病变(共112个病灶)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良性组55例、恶性组57例。所有患者行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使用纹理分析软件(MaZda)中的直方图、绝对梯度、游程矩阵、共生矩阵和自回归模型共5种分析方法,对每期图像上的肝脏病变进行纹理特征的提取,共获得256个纹理特征参数;采用Fiher相关系数、最小分类误判率+平均相关系数(POE+ACC)及互信系数(MI)三种统计学方法,分别筛选出鉴别肝脏良恶性病变的10个最佳纹理特征参数。使用B11程序中的主成分分析法(PCA)、线性鉴别分析法(LDA)和非线性鉴别分析法(NDA)对这10个最佳纹理参数进行降维和分类,计算不同期相、不同统计方法组合下这些最佳纹理特征参数鉴别肝脏良恶性病变的最小误判率(R)。结果:使用MaZda软件的纹理分析技术鉴别肝脏良恶性病变,基于CT增强扫描动脉期的最低误判率为15.18%,静脉期为13.39%,延迟期为11.61%,均在良好范围内(R≤20%)。鉴别能力与CT肝脏动态增强期相、纹理特征的统计学提取方法和降维方法的选择有关。无论动脉期、静脉期或延迟期,相对于其它组合方法,MI+NDA组合的鉴别诊断误判率最低;鉴别肝脏良恶性病变的最佳期相为延迟期,使用MI+NDA的组合鉴别诊断的误判率最低(13/112),主要误判的病灶包括肝脓肿4个、血管瘤4个、肝细胞癌3个和肝转移瘤2个。筛选提取的10个最佳纹理特征参数分别为90%百分位灰度值(Perc.90%)、均值(Mean)、Perc.50%、Perc.99%、Perc.10%、Perc.01%、差方差S(1,0)、熵S(4,-4)、熵S(2,0)和逆差矩S(2,2)。结论:基于CT动态增强的纹理分析技术在肝脏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中是可行的;CT肝脏动态增强不同期相、纹理特征的统计学提取方法和纹理特征降维方法及其不同组合在鉴别肝脏良恶性疾病中的诊断效能是不同的,推荐使用延迟期+MI+NDA的组合。  相似文献   

20.
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对乳腺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检查对乳腺疾病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4位患者,共检出93例乳腺病变,其中浸润性导管癌57例,粘液癌4例,纤维腺瘤13例,导管内乳头状瘤4例,其他良性病变15例。CT检查先平扫,而后分别于静脉注射对比剂后28s、90s时进行二期增强扫描。对照手术病理结果,分析所有乳腺病变的CT表现。结果: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平扫密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形状、边缘及强化形式之间的差异有统计意义(P=1.57×10-4;P=1.75×10-28;P=1.78×10-2)。以25HU为分界点,本组乳腺良、恶性病变动脉期强化程度之间的差别有高度统计意义(P<0.001)。MSCT诊断本组乳腺病变的敏感性为96.7%,特异性为90.6%,阳性预测值为95.2%,阴性预测值为93.5%。MSCT对61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术前检出率为88.8%。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