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参与甲氨蝶呤(MTX)代谢酶的基因多态性与中国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队列研究设计法,共纳入符合RA诊断并服用MTX的患者109例,按照入组标准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有效组患者[稳定剂量的MTX治疗至少6个月、血细胞沉降率(ESR)<20 mm·h-1];无效组患者(稳定剂量的MTX治疗至少3个月,ESR改善低于20%)。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测定患者样本的RFC-1(rs1051266)、ABCB1(rs1045642)、MTHFR(rs1801131, rs1801133)、TYMS(rs2853542)、ATIC(rs2372536、rs12995526、rs3821353、rs7563206、rs16853834)、DHFR(rs408626、rs12517451、rs10072026、rs1643657)等的基因型。结果:TYMS(rs34743033)的基因型分布(2R2R/2R3R/3R3R)在有效组和无效组中进行纯合突变型(2R2R)与杂合基因型+野生基因型(2R3R+3R3R)进行χ2检验后得到的P值有统计学差异(χ2 = 5.69,P = 0.02)。结论:TYMS(rs34743033)的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RA患者对MTX的疗效反应,TYMS(rs34743033)含有三个重复序列的患者可预测使用MTX治疗6个月后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参与甲氨蝶呤(MTX)代谢酶的基因多态性与中国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队列研究设计法,共纳入符合RA诊断并服用MTX的患者109例,按照入组标准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有效组患者[稳定剂量的MTX治疗至少6个月、血细胞沉降率(ESR)<20 mm·h-1];无效组患者(稳定剂量的MTX治疗至少3个月,ESR改善低于20%)。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测定患者样本的RFC-1(rs1051266)、ABCB1(rs1045642)、MTHFR(rs1801131, rs1801133)、TYMS(rs2853542)、ATIC(rs2372536、rs12995526、rs3821353、rs7563206、rs16853834)、DHFR(rs408626、rs12517451、rs10072026、rs1643657)等的基因型。结果:TYMS(rs34743033)的基因型分布(2R2R/2R3R/3R3R)在有效组和无效组中进行纯合突变型(2R2R)与杂合基因型+野生基因型(2R3R+3R3R)进行χ2检验后得到的P值有统计学差异(χ2 = 5.69,P = 0.02)。结论:TYMS(rs34743033)的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RA患者对MTX的疗效反应,TYMS(rs34743033)含有三个重复序列的患者可预测使用MTX治疗6个月后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和ATP结合盒转运蛋白1(ABCB1)等位基因在宜昌地区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中分布情况,及其与甲氨蝶呤(MTX)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整理2016年1月-2019年6月宜昌某三甲医院基因检测室进行MTHFR C677T、MTHFR A1298C、ABCB1 C3435...  相似文献   

4.
类风湿关节炎是最常见的炎性关节病,目前尚无根治的办法,其治疗目的在于改善滑膜炎症并延缓关节破坏,通常推荐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疾病早期积极使用抗风湿药物。甲氨蝶呤是抗风湿药物的首选,但其具有多种不良反应,且轻重程度差异很大。基于对甲氨蝶呤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时严重不良反应的担忧,我国甲氨蝶呤的使用率低于国际水平。本文总结了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所致不良反应的最新认识,以期为临床上甲氨蝶呤的安全使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蔡静  徐建华  廖卓君  连莉 《安徽医药》2010,14(11):1332-1336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还原型叶酸载体(RFC-1)基因G80A及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B1(ABCB1)基因C3435T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甲氨蝶呤(MTX)疗效与不良反应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检测136例单用MTX的RA患者RFC-1基因G80A及ABCB1基因C3435T多态性,并与MTX治疗疗效和不良反应相关分析。结果 RFC-1基因G80A及ABCB1基因C3435T多态性与MTX治疗RA的不良反应无明显相关性(P〉0.05);RFC-1基因G80A多态性与MTX治疗RA的疗效无明显相关(P〉0.05),而ABCB1基因C3435T的多态性与疗效相关,携带有CC基因型的患者MTX疗效明显优于携带有TT或CT基因型的患者。CT和CC比较,(P=0.015,OR=4.189,95%CI为1.314~13.353);TT和CC比较,(P=0.02,OR=5.941,95%CI为1.320~26.739)。结论 ABCB1基因C3435T多态性可能对RA患者应用MTX的疗效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甲氨蝶呤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其疗效及不良反应个体差异很大.本文介绍了人体甲氨蝶呤转运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并阐明其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对药物反应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7.
对常规用非甾体抗炎药治疗顽固性类风湿关节炎56例(男性9例,女性47例,年龄47±11a,病程9±6a),加用甲氨蝶呤,剂量wk1服5mg,分2次服,wk2开始7.5mg,分3次服,6mo为一个疗程。常规组26例仅服非甾体抗炎药。结果前组有效率37%,后组15%(P<0.01)。前组不良反应48%(恶心、呕吐、厌食、口腔炎、头晕、皮疹)。  相似文献   

8.
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是一种细胞毒药物,广泛用于抗肿瘤治疗,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MTX被试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并取得良好疗效.至今,虽然有许多新药出现,但MTX便宜、服药简便、副作用少,仍被广泛用于治疗RA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现在,MTX作为治疗RA的首选药被写入我国新出台的RA诊治指南(草案),然而它的抗炎机制还不是非常明确,本文就近年来MTX治疗RA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甲氨蝶呤皮下注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标准的5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甲氨蝶呤针10mg皮下注射,1次/周,连续用药24周;对照组给予口服甲氨蝶呤片10mg,1次/周,连续用药24周。两组同时给予口服美洛昔康片15mg/d,连续用药1月。观察患者疼痛VAS评分、晨僵、关节肿胀数、关节疼痛数、关节功能简明健康问卷调查表、患者对疾病状况的评估,医生对疾病总体状况评估及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沉、C反应蛋白、双手关节(包括腕关节)X线片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不同时间点两种治疗方法都取得了显著疗效,甲氨蝶呤针皮下注射优于口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安全性方面,治疗组胃肠道症状、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氨蝶呤皮下注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丁月红 《海峡药学》2016,(10):139-141
目的:观察类风湿关节炎采用皮下注射大剂量甲氨蝶呤针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类风湿关节炎患者92例,随机分为大剂量组及小剂量组,每组46例,大剂量组患者接受大剂量甲氨蝶呤针治疗,小剂量组接受小剂量甲氨蝶呤片治疗,治疗12周后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经过治疗之后,大剂量组患者临床疗效高于小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小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时,应用大剂量甲氨蝶呤针皮下注射治疗时,具有良好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少,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类风湿性关节炎为基础疾病,研究甲氨蝶呤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以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02年1月—2012年1月于我院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02例,随机分为TG组以及OG组,每组各51例。OG组服用甲氨蝶呤,TG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叶酸,疗程为24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以及类风湿因子(RF)等指标,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TG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小于O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叶酸可以减少甲氨蝶呤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对治疗效果没有明显影响,两者可以联合使用。  相似文献   

12.
小剂量生物制剂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35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小剂量重组人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抗体融合蛋白(rhTNFR:Fc)联合甲氨蝶呤(MTX)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RA)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活动性RA患者65例,分为联合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0例,均每周给予MTX10~15 mg口服,治疗组每周加用rhTNFR12.5 mg,皮下注射。两组均在治疗开始时联合使用一种非甾体抗炎药。记录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和治疗24个月后患者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晨僵时间、血沉和类风湿因子变化;治疗前、治疗24个月后测定患者X线分期和疾病活动评分(DAS28),记录治疗过程中药品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临床指标变化好于对照组(P<0.01);治疗24个月后,治疗组治疗X线分期变化情况进展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间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剂量rhTNFR:Fc联合MTX治疗RA能快速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9年10月至2011年4月来我院就诊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40例,单盲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对照组20例采用单纯沙利度胺治疗,治疗组20例采用沙利度胺联合甲氨蝶呤治疗,每位患者均总共治疗6个月,每2周记录患者治疗情况及不良反应状况,并用疼痛模拟评分方法来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评分,对比分析两组的总治疗有效率和疗效差异。结果经过6个月的治疗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5.0%,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0.0%,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的治疗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于不良反应,对照组20例中有6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治疗组20例有7例出现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的不良反应明显较对照组轻微。结论沙利度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效果明显,联合甲氨蝶呤可改善疗效并提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张鸽  黄炜 《中国药房》2013,(44):4167-4169
目的:观察脉血康胶囊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5例RA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患者给予甲氨蝶呤10mg,每周1次;治疗组(35例)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脉血康胶囊1000mg,tid。两组疗程均为30d。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以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1.4%,显著高于对照组(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在肿胀关节数、压痛关节数、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血小板计数等方面的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脉血康胶囊联合甲氨蝶呤治疗RA疗效较好,可显著改善RA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实验室指标,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桂枝芍药知母汤联合甲氨蝶呤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疗效,探讨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活动期RA患者126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6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甲氨蝶呤片治疗,观...  相似文献   

16.
贾萍  荣晓凤  钟玉  杨涓  严瑾  周国庆 《中国药房》2014,(44):4174-4176
目的:观察锝[99Tc]亚甲基二膦酸盐注射液联合甲氨蝶呤、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76例RA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甲氨蝶呤10 mg,口服,1次/周+来氟米特20 mg,口服,1次/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锝[99Tc]亚甲基二膦酸盐,A剂(水剂)和B剂(粉剂)各3支混合,充分振摇,使冻干物溶解,室温静置5 min,制得锝[99Tc]亚甲基二膦酸盐注射液,将其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连用10 d,每间隔20 d重复1个周期,共3个周期。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晨僵时间、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性评分(DAS28),治疗后RA活动分期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指标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缓解期、轻度活动期例数显著高于对照组,中度活动期、重度活动期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锝[99Tc]亚甲基二膦酸盐注射液联合甲氨蝶呤、来氟米特治疗RA较甲氨蝶呤联合来氟米特疗效更显著,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7.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is considered a debilitating disease that increases the risk of significant morbidity and premature mortality. To circumvent drug-related toxicity and ineffectiveness of anti-inflammatory drugs, there is a significant need for an advanced delivery system that increases bioavailability. The feasibility of in situ gel of methotrexate sodium (MTS) as an effective management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 was investigated. It was formulated with pluronic F-127 (PLF-127) as primary polymer, hydroxypropyl methylcellulose K4M (HK4M), and polycarbophil (PCL) as a copolymer and characterized by various parameters. The efficacy evaluation by Freund's complete adjuvant (FCA) model, biocompatibility assessment by histopathological studies conducted. The optimized in situ gel (M4) was thermoresponsive, released 93.26 ± 2.39% MTS at 96 hours. In addition, distribution of MTS was even in the optimized sterile and syringeable in situ gel. In vivo studies on wistar rats demonstrated a substantial reduction in paw oedema during the 28-day study period and were biocompatible with the tissues at the injection site. The study was successful in formulating, optimizing MTS in situ gel for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R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