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研究了一类在产品订货模型中考虑客户退货和产品间替代的两产品联合最优订货决策问题.假定客户以一概率退回其所购产品,退货产品经修复后可重新在市场上进行销售,销售期末未售出的商品只能在二级市场上降价处理,且不同产品间存在替代关系,销售商以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确定两产品的订货量,得到其最优订货量及一些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在允许退货的背景下,替代策略的采用将会进一步提高销售商利润.  相似文献   

2.
杨彤  吴江宁 《运筹与管理》2020,29(9):208-217
基于改进的Salop环形城市模型, 研究了专车公司参与运营的多寡头出租车行业中, 出租车公司为改善利润水平, 可采取的两种合作模式, 即共享需求信息的共享信息模式和共同推出概率性服务的联合行动模式, 并进行对比分析。基于专车公司的在线平台, 采用共享信息模式可提升出租车公司利润水平, 条件是支付一定的平台使用费;采用联合行动模式则一定会提升出租车公司的利润。将两种平台合作模式进行对比分析, 发现当出租车公司有较高的相对运营效益时, 合作程度更深的联合行动模式能给公司带来更高的利润。  相似文献   

3.
针对B2B2C模式下电商平台与第三方商户之间既合作又竞争的交互关系及其导致的机会主义行为展开研究.通过构建平台和第三方商户在两种典型模式(自营、它营)下的竞合交互模型,研究了第三方商户隐藏需求信息的动机及影响,并探讨了合营模式在规避机会主义行为及增加渠道收益方面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①产品需求量较高的第三方商户在面临平台自营威胁时有隐藏需求信息的动机,最终导致双方收益受损;②合营模式能够解决第三方商户的需求隐藏问题,并为平台和第三方商户带来整体收益的增加;③平台针对销售不同需求量产品的进驻方应该选择不同的销售模式,即高需求产品采用自营模式,中需求采用合营模式,较低需求采用它营模式.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存量固定、需求服从正态随机分布的单周期替代性产品的联合定价决策问题,证明了目标函数在两个决策变量上均为单峰函数,由此给出了两层嵌套的一维搜索算法;算例说明了该优化模型能够显著提高企业利润水平,同时对市场需求的随机波动程度、产品存量等参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在购买生鲜产品时除了考虑价格,也会更加注重其质量。为此,在单一生鲜供应商和单一复合型电商平台组成的供应链系统中,通过构建“质量-价格”竞争下供应商和电商平台之间的两阶段博弈模型,深入探讨生鲜产品质量差异下双方的销售模式(即代理或批发模式)选择问题。研究发现:(1)生鲜产品不同质量之间的竞争强度和佣金率是影响供应商和电商平台销售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2)当佣金率较高时,电商平台采取代理模式销售高质量生鲜产品,而供应商则采取批发模式;(3)当佣金率适中,且不同质量产品间的竞争强度和质量水平满足一定条件时,若销售高质量生鲜产品,则供应商和电商平台均采取代理模式;若销售低质量生鲜产品,则双方采取代理模式或批发模式。  相似文献   

6.
杜金柱  扈文秀 《运筹与管理》2023,(3):171-176+239
产品市场竞争是影响公司投资决策行为的重要因素。基于市场竞争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本文利用2009~2019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了产品市场竞争、风险承担和公司投资效率之间的影响关系。检验结果表明:产品市场竞争能够有效缓解过度投资和抑制投资不足,从而提升公司投资效率;产品市场竞争能够显著提高公司风险承担水平,进而支持了产品市场竞争的“治理效应”观点;风险承担对公司投资效率的提升也具有显著作用。同时,风险承担能够在产品市场竞争和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关系中起到重要的中介效应。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相关文献研究,而且为上市公司参与市场竞争和政府部门正确认识市场竞争的作用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徐梦  李凯 《运筹与管理》2020,29(8):148-157
随着海外代购体量的日趋增大,代购带来的低价威胁对于在不同国家不同市场销售产品的公司来说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同时,代购渠道中假货的问题也愈发严重。因此,在海外代购背景下探究产品定价模型具有必要性。以往研究普遍认为这种未经授权的销售会削减品牌方的利润,但实则不然。基于这一发现,本研究为在两个不同市场销售相同产品但面临代购低价威胁的公司制定考虑代购的市场定价模型。由公司制定两个市场的价格,消费者选择是否从包括代购在内的三个渠道购买产品。推出两个授权市场的最优价格,分析各参数变化对最优价格的影响,并校验最优价格对消费者需求和总利润的影响。模型分析表明,高价市场中有部分消费者需求转向海外代购,同时低价市场的消费者需求也受到了影响,且在一定条件下,提高高价市场的产品定价能够扩大低价市场的需求,从代购的角度解释了现实中需求曲线向上倾斜的现象。此外,两个独立市场之间的价格差距对代购市场的销售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并且在某些条件下,增大价格差距可以提高公司的收益水平。随后讨论了一种极端模型和三种扩展模型,通过模型分析表示,扩展后的定价模型也显示出与基础市场模型相似的灵敏度分析结果,同样得到两个市场的价差扩大会导致代购市场的销售额增加的结论,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公司的利润更高,增加了结论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8.
网络平台竞争与发展成为平台运营理论与实践的关键问题,急需解决。本文应用博弈论研究存在溢出效应和网络平台竞争环境下平台服务内生的网络平台销售模式选择,即网络平台商是允许制造商在其网络平台上直销产品的平台销售模式,还是网络平台商先从制造商购买产品再销售给消费者的转销模式。主要研究竞争网络平台的三种结构模型:双转销模式、双平台销售模式和混合模式。研究结果显示:网络平台商的利润随正溢出效应增加而增加,随负溢出效应增加而减少。当网络平台服务敏感程度较高且网络平台竞争较为激烈时,两个网络平台商均选择平台销售模式,形成占优均衡;此时,网络平台商获得最高利润,而且网络零售价和网络平台服务水平最高。  相似文献   

9.
针对企业单一产品在不同市场条件下 ,采取不同的定价和不同的销售数量取得利润最大问题进行研究 ,为企业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决策提供分析方法 .  相似文献   

10.
多企业竞争条件下的产品创新扩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品创新扩散中,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相互竞争,实力不同的企业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会采取不同的扩散策略.以往的研究多是基于单个企业或两个企业,其模型难以扩展或推广,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本文分析多个企业竞争条件下的产品创新扩散,通过建模和求解,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为实践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1.
谢博  王先甲 《运筹与管理》2022,31(11):142-148
在同时生产新产品和再制造产品的原始制造企业(企业1)与生产具有替代性产品的企业(企业2)构成竞争关系下的供应链系统中,探讨供应链在不同售后服务策略下供应链的运营策略,分析在竞争市场下供应链定价策略和再制造产品的售后服务对定价策略及供应链中各企业利润的影响。揭示再制造产品售后服务对定价策略和供应链各企业最优利润的影响。得到如下主要研究结论:(1)当制造企业为再制造产品提供售后服务时,再制造产品销售量增加,新产品和竞争替代产品销售量降低;有趣的是新产品和再制造产品的市场零售价格同时增加,竞争替代产品的市场零售价格降低。(2)制造企业为再制造产品提供售后服务时的利润总是大于没有售后服务时的利润,且不受单位产品生产成本影响。同时当单位产品生产成本较高时,制造企业为再制造产品提供售后服务策略会带来竞争对手企业利润增加。这些结论对具有再制造产品供应链如何提供再制造产品售后服务具有一定指导作用和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收入管理没有考虑市场竞争的情况。本研究了销售同质易逝品的两家公司的存量控制策略,证明存在纯策略的纳什均衡。通过进一步与垄断(联盟)情况下的比较,得出在竞争状况下商家将为高价顾客预留更多的产品。  相似文献   

13.
林强  马嘉昕  付文慧 《运筹与管理》2021,30(12):232-238
考虑农户“以次充好”行为和电商企业抽样检测机制的基础上,运用博弈理论分别建立自营和平台两种销售模式下生鲜电商供应链的决策模型,对比研究了不同销售模式下电商企业抽样检测前后各方的最优决策及其期望收益。研究发现:(1)虽然电商企业的抽样检测将会降低农户“以次充好”的比例,提升在线销售生鲜品的品质,但却不一定带来自身和农户的收益增加;(2)无论自营模式还是平台模式,消费者的追溯赔偿和电商企业的严惩措施都会对农户“以次充好”行为起到抑制作用;(3)当农户存在“以次充好”行为时,抽检费用、内外部惩罚、信誉损失以及平台使用费等因素都将影响电商企业和农户对销售模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In an attempt to achieve a competitive edge, automotive companies operate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to offer an ever increasing product variety, shorter and reliable lead times as well as competitively priced products. Cars are no longer exclusively produced based on standardized product configurations and stable sales plans but are increasingly build-to-order to match the needs of individual customers. Operations Research (OR) may contribute towards successful build-to-order operations. This is likewise reflected by the appreciable number of published papers on industry specific OR applications. To provide readers with an overview about these OR models and applications we identify current and future research issues based on the review of 49 works. We focus on two important planning objects which have not been considered in prior reviews: the planning of capacities and orders.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conceptual works on the one hand and quantitative contributions on the other, we provide a framework for the structuring of planning tasks. Existing models ar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is framework and open issues that should be addressed in OR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产品价格和质量是消费者永恒的关注点。虽然多渠道给消费者带来了便捷的购物途径, 但是不同渠道的产品存在质量和价格分差异, 消费者在购买时须面对一个渠道、价格和质量的协调选择问题。本文提出了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价格偏好的双渠道定价决策模型, 并讨论了以制造商为领导者的分散决策和集中决策情形下的最优策略。比较了消费者偏好及产品质量水平对不同决策情形下的供应链决策的影响, 并通过设计收益共享契约机制实现了渠道的协调并证明了其有效性。研究表明:当产品质量在一定范围内时, 制造商和零售商可以获得最大利润;当消费者对质量的偏好逐渐增加时, 制造商的利润和零售商的利润随着消费者对质量的偏好提高而下降;制造商和零售商可以通过协调销售价格消除供应链的双重边际效应,从而实现供应链的协调。最后利用算例分析了消费者的质量、价格偏好对总利润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应的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6.
王滔  颜波 《运筹与管理》2022,31(12):173-178
考虑制造商自建渠道受众度有限的现实,将电商平台提升制造商自建渠道受众度的溢出效应引入由一个制造商和一个电商平台所组成的在线渠道模型。分别对制造商不进驻电商平台,及进驻时分别保留和放弃自建渠道情形下的最优决策问题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制造商进驻电商平台且保留自建渠道时最优收益的实现受消费者对其自建渠道产品偏好的影响。比较分散和集中决策的情况发现,制造商进驻电商平台时无论其是否保留自建渠道,集中决策较分散决策能带来更高的整体收益,但当电商平台的溢出效应较大且消费者对制造商自建渠道产品偏好较小时,制造商不进驻电商平台时的在线渠道整体收益高于进驻时的整体收益。最后,通过电商平台的介绍费率为不同在线渠道结构分别设计了相应协调机制,实现了在线渠道的帕累托改进。  相似文献   

17.
Motivated by the observed industrial issues, we analytically develop a fashion supply chain consisting of one manufacturer and two competing retailers and investigate how retail competition and consumer returns affect green product development in fashion apparel. In the basic model, that is, the pure “product greenness level” game, we find that the optimal greenness level of the fashion product decreases along with the level of market competition. This finding implies that a more competitive market leads to a lower optimal greenness level. We also identify that when the consumer return rate increases, the optimal product greenness level is substantially reduced. In the extended model with joint decisions on greenness and pricing, we find that the optimal product greenness level for the whole channel is always higher in the scenario when both retailers charge a higher retail price than in the case with a lower retail price. As such, the underdevelopment of green fashion products is a result of fashion industry features, such as an extremely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for green product development, relatively low retail prices for fashion products, and high consumer return rates. Therefore, fashion companies should join a co-opetition game for the green product market and simultaneously enhance their efficiency in managing consumer returns. To support our analytical findings, we conduct extensive industrial interviews with various representative companies. Based on this multi-methodological approach (MMA), this paper generates practice-relevant managerial insights that not only contribute to the literature, but also act as valuable references for industrialists.  相似文献   

18.
在绿色产品和非绿色产品并存的市场环境下,针对绿色产品和非绿色产品的生产成本突增的情况,研究了制造企业的生产调整策略.首先给出了常规环境下,制造企业对绿色产品和非绿色产品的生产策略;接着,研究了绿色产品和非绿色产品生产成本突然增加的情况下,制造企业的生产调整策略.最后,采用数值分析进一步证明了结论的正确性.研究表明:1)常规下的生产策略具有一定的鲁棒性,当突发事件引起生产成本扰动比较小时,应保持常规下的生产策略不变.2)当产品的生产成本突然增加时,会减少产品的市场规模,导致企业的利润受损.3)当产品的生产成本增加幅度比较大时,应该首先适度上调产品的销售价格,同时还要适度调整产品的产量:当其中一类产品的生产成本增加比较大,而另一类产品的生产成本增加比较小(扰动幅度在一定的范围内)时,对成本增加幅度大的产品,应减少产量;对成本增加幅度比较小的产品,应保持常规下的产量不变.随着两类产品的生产成本进一步增加,对成本增加幅度比较大的产品,应进一步减少产量,对成本增加幅度比较小的产品,应适度增加产量.当两类产品的生产成本增加都比较大时,不仅应增加两类产品的销售价格,而且还要减少两类产品的产量,尽管如此,企业的利润还是会大幅度减少.研究结论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企业应急管理的理论基础,为企业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理论指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Product cannibalization is a well‐known phenomenon in marketing, describing the case when a new product steals sales from another product under the same brand. A special case of cannibalization may occur when the older product reacts to the competitive strength of the newer one, absorbing the corresponding market shares. We show that such cannibalization occurred between two Apple products, the iPhone and the iPad, and the first has succeeded at the expense of the second. We propose an innovation diffusion model for asymmetric competition, Lotka‐Volterra with asymmetric competition, allow to test the presence and the extent of the inverse cannibalization phenomenon. A nondimension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model helps showing the effects of cannibalization on life cycle leng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