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紫光S锁     
《信息网络安全》2004,(10):52-53
紫光S锁是一种基于硬件身份认证方式的桌面数据安全保护系统,保护计算机系统及重要文件(如政府文件、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等)不被非法窃取.非法浏览的计算机信息安全产品。防止计算机中的重要信息被故意的或偶然的非授权用户偷窥、窃取.泄漏、更改、破坏或删除,全方位保护信息安全。  相似文献   

2.
正在不久的将来,人们也许能拥有一张像"居民身份证"那样权威、统一、普适性的"网络身份证",互联网上的身份认证和个人隐私保护将会变得更简单、更安全。公安部第三研究所表示,针对网络虚拟社会管理、保护公民网络安全以及个人隐私等迫切需求,经过五年技术攻关,我国自主研发的"网络身份证"技术,即e ID的大规模服务技  相似文献   

3.
张涌金 《网管员世界》2014,(18):119-119
在网络中经常会受到一些病毒和木马的骚扰和破坏,它们带来不仅仅是系统被破坏,更有甚者可能电脑中的个人隐私资料会被别人窃取,为了保护我们电脑中的个人隐私资料的安全,除了需要利用杀毒软件来为系统进行杀毒防御以外,我们还要利用一些专业的加密软件来为系统中的个人资料进行加密处理。  相似文献   

4.
当前社会,人们对于身份安全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在一些高度保密或者涉及个人隐私方面的场合,一对一的身份识别显得尤为重要。而虹膜识别恰好具备高效、不易被仿造等特点,使其作为一项身份识别技术被推向了热潮。图像边缘检测一直是图像处理中的经典研究课题,也是至今仍没有得到圆满解决的一类问题。因此,探讨获取图像的边缘和轮廓的问题,是图像工程师们的重中之重。而虹膜识别技术中的边缘检测也如上所说是重要的一项技术,虹膜的内外边界可以近似地用圆来拟合。内圆表示虹膜与瞳孔的边界,外圆表示虹膜与巩膜的边界,但是这两个圆并不是同心圆。而如何更好、更准确地且不受外界干扰以及图像模糊情况下仍能较为有效地进行内外圆的边缘检测是研究的重点。文中就微积分法用于虹膜边缘检测方面展开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人体生物特征具备了稳定性、惟一性的重要特性,比如指纹、虹膜、DNA等,因此计算机用户通过这些特征识别身份,可以极大地提高信息的安全程度。生物识别技术的核心是将实时观察到的生物特征跟存储于电脑、已登记的特征进行可靠性匹配,进而达到对比验证身份的目的,这种技术具备了可靠安全、方便快捷的优点。在本文中,笔者主要论述了生物识别技术的基础,生物识别身份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吗,以及在计算机信息安防中的运用,并针对性地对多种身份识别技术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传统身份认证方法在电子取证中存在的问题,突出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应用于电子取证中的优点。针对单模态生物特征技术存在识别精度不够等问题,提出了将多模态生物特征技术的安全身份认证的体系结构,并探讨了多种特征信息融合的方法。[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计算机信息安全认证就是使用电子手段证明发送者和接收者身份及其文件完整性,即确认双方的身份信息在传送或存储过程中没有修改过。认证是证实被认证对象是否属实和是否有效的一个过程,其基本思想是通过验证被认证对象的属性来达到确认被认证对象是否真实有效的目的。本文对多重身份认证技术在计算机信息系统中的实际应用方式及有效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网络身份认证新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网络应用中安全问题颇为重要,而整个网络安全体系又是以有效的身份认证为基础。本文简单回顾了传统网络身份认证技术,分析存在的安全缺陷,并在此基础上着重介绍了生物特征识别、USBKey身份认证以及分布式认证等三种网络身份认证新技术,并探讨如何将其与传统的网络身份认证技术进行融合,以实现更为安全可靠的网络安全体系。  相似文献   

9.
随着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以棱镜门和好莱坞艳照门为代表的一大批隐私安全事件也越来越频繁地爆发,个人隐私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也让人们在移动互联时代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要如何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不被偷窥甚至大范围泄露,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应用锁》就是这样一款保护个人隐私的APP,通过给手机中的APP上锁加密,从而有效保护用户储存在APP中各种数据的安全。  相似文献   

10.
科学技术的大步发展在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提供更多方便快捷途径的同时,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安全威胁。人们的相关证件、磁卡、密码等进行身份认证的工具容易被其他人盗用或是被自己丢失,这些不利于认证身份的因素都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改进。本文从人体生物特征的生理特征方面,对目前身份认证技术的类型和各自的特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由于多生物特征身份认证的安全稳定性,美国司法部引入指纹汗孔信息来帮助身份认证。然而指纹汗孔信息的泄露可以充分还原出指纹纹路信息。本文提出一种保护指纹汗孔等个人隐私信息的方案。方案采用高分辨率指纹仪提取带有汗孔的指纹数字图像,使用指纹细节点进行预对齐,指纹汗孔进行密钥绑定。现有的模糊金库方案在应用上都假设指纹预先对齐或采用一些准确率不高的对齐方法,本文首次将指纹第三层汗孔信息与模糊金库方案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随着Internet的不断发展,使用电子邮件和浏览Web的用户越来越多,人们在网络上传递着各种信息,其中包括重要的商业信息以及个人隐私,如何保证通信双方身份的真实性和信息的安全性是一个现实而又重要的问题。为此,安全技术应运而生,其中公开密钥体制(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PKI)安全解决方案涉及公开密钥技术、数字签名、数字证书和认证中心等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世界信息化进程日新月异,人们充分享受着便捷快速信息带来的好处。然而,出现在人们面前的“个人隐私的保密”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现在常用的密码或者IC卡等加密手段具有先天性安全缺陷,即易忘记,易丢失,易盗。而用生物特征进行身份认证的技术正是克服这些缺陷的认证新手段,因为它是个人所特有的,每个人的特征都是不一样的。正如比尔盖茨所说:“以人类生物特征(指纹、语音、人脸、虹膜)进行身份验证的生物识别技术,在今后数年内将成为IT产业最为重要的技术革命”。  相似文献   

14.
生物特征识别相对于传统的身份识别更安全和便捷.随着生物特征识别系统的广泛应用,生物特征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日益得到重视.生物特征数据的安全保护技术,主要包括生物特征加密(Biometric Salting)、生物特征密钥生成(Biometric Key Generation)、Fuzzy Schemes等几大类.通过重点分析这几类方法中的具有代表性的算法,来讨论生物特征数据的安全保护技术的研究及其发展,并进一步指出进行生物特征安全保护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国家安全 中国大型企业、政府机构,如果与国外机构进行项目合作,如何确保企业商业机密、国家机密不被泄漏?这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还涉及到国家安全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个人隐私  相似文献   

16.
在新的计算能力和深度学习技术推动下,人工智能、大数据发展进入了繁荣期,导致多模态生物特征信息迅猛增加与应用.由于多模态生物识别具有自然性和多场景应用性,特征信息的采集、识别、分析不仅涉及个人隐私和人格尊严,还主动或被动暴露在现实环境中,高校面临着巨大的信息安全保护需求和风险挑战.通过对高校多模态生物特征信息安全问题及现...  相似文献   

17.
身份认证技术是能够对信息收发方进行真实身份鉴别的技术,是保护网络信息资源安全的第一道大门,它的任务是识别、验证网络信息系统中用户身份的合法性和真实性,按授权访问系统资源,并将非法访问者拒之门外。本文论述了信息安全领域中身份认证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对于进一步做好该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了保证无线物联网中的终端和服务器系统安全、平稳运行,保障用户隐私不被泄露、篡改和用户身份不被假冒,文章采用数据加密、身份认证、入侵检测、访问控制等技术,提出了包括终端、传输、服务器安全机制的无线物联网安全管理机制,从而为无线物联网面临的数据截获、篡改、非法访问和攻击等安全威胁提供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9.
随着客户机/服务器环境及Internet、Intranet的广泛应用,人们在体会到共享资源的优越性的同时;也时刻在提防着一件事情:即非法用户对自己资源的访问及恶意篡改.本文将就安全防护中的有关问题进行阐述,并就一种现行的安全控制技术加以详细的讨论.无论是在Internet或Intranet环境下,常见的安全威胁有:身份攻击:用户身份在通信时被非法截取及利用特洛伊木马技术骗取用户名及口令,冒充合法用户身份骗取敏感信息或冒充别人发布非法信息.中继攻击:人为延迟正常信息的发送.  相似文献   

20.
浅探电子商务中个人隐私安全及P3P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正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经济贸易领域。电子商务作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与现代经济贸易活动结合的产物,已经成为人类跨越知识经济新纪元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电子商务中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网上个人隐私安全问题就是其中之一。本文说明了个人隐私问题存在的根源,并且介绍了P3P这种即将成为个人隐私保障的主流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