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背景:目前的研究显示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ormal ceils,BMSCs),可通过培养转分化为神经干细胞,但神经干细胞通过何种方法对脑皮质创伤灶进行修复以及在脑皮质创伤灶中是否具有生长、迁移能力等情况尚不清楚。目的:探讨食蟹猴自体骨髓基质细胞诱导分化成神经干细胞后移植到脑内的生长情况。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前瞻性、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军医大学医院的神经外科。材料:实验在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全军神经医学研究所中心实验室进行,实验动物是由华南灵长类动物中心提供健康成年食蟹猴6只。千预:对6只食蟹猴进行了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培养、诱导分化成神经干细胞,经BrdU标记后进行自体脑移植。主要观察指标:对接受实验干预的脑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即时移植和延迟移植的创伤区细胞数量都明显多于假移植治疗对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即时移植组和延迟移植组两组动物在干细胞移植后1—6个月脑皮质创伤灶内均有BrdU阳性表达细胞,移植后半年的动物在移植区邻近的脑白质内也可观察到有BrdU阳性表达的细胞,而创伤对照动物、假移植治疗动物和正常脑组织中则未见BrdU阳性表达。结论:BMSCs体外培养得到的神经干细胞经过自体移植能在脑皮质内存活,并且能增殖、分化和迁移,可成为神经干细胞的替代细胞或来源细胞;干细胞移植到陈旧性的脑皮质损伤灶也具有成活、增殖和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3.
背景目前的研究显示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ormal cells,BMSCs),可通过培养转分化为神经干细胞,但神经干细胞通过何种方法对脑皮质创伤灶进行修复以及在脑皮质创伤灶中是否具有生长、迁移能力等情况尚不清楚.目的探讨食蟹猴自体骨髓基质细胞诱导分化成神经干细胞后移植到脑内的生长情况.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前瞻性、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军医大学医院的神经外科.材料实验在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全军神经医学研究所中心实验室进行,实验动物是由华南灵长类动物中心提供健康成年食蟹猴6只.干预对6只食蟹猴进行了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培养、诱导分化成神经干细胞,经BrdU标记后进行自体脑移植.主要观察指标对接受实验干预的脑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即时移植和延迟移植的创伤区细胞数量都明显多于假移植治疗对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即时移植组和延迟移植组两组动物在干细胞移植后1~6个月脑皮质创伤灶内均有BrdU阳性表达细胞,移植后半年的动物在移植区邻近的脑白质内也可观察到有BrdU阳性表达的细胞,而创伤对照动物、假移植治疗动物和正常脑组织中则未见BrdU阳性表达.结论BMSCs体外培养得到的神经干细胞经过自体移植能在脑皮质内存活,并且能增殖、分化和迁移,可成为神经干细胞的替代细胞或来源细胞;干细胞移植到陈旧性的脑皮质损伤灶也具有成活、增殖和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4.
张军  曹阳  杜劲松  王俭  张信英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6):86-88,i0004
目的:检验大鼠骨髓干细胞和脊髓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大鼠神经根脊髓内植入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2-03/2004—04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动物室完成。成年雄性SD大鼠3只用于骨髓基质细胞提取;新生1-3d雄性SD大鼠5只用于脊髓细胞提取;成年雌性Wistar大鼠18只制作C5,C6,C7,C8,T1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模型。骨髓基质干细胞及脊髓神经干细胞培养至第3代时标记5-溴-2-脱氧尿苷。将大鼠分为3组,每组6只。骨髓干细胞移植组和脊髓神经干细胞移植组分别于损伤脊髓内注入相应干细胞10μL(1&;#215;10^11L^-1),对照组损伤脊髓内注入10μL生理盐水。两个月后观察大鼠运动功能(采用grooming实验评价标准,分为0~5分,0分为严重障碍,5分为正常);电生理检查结果;大鼠颈髓行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结果:纳入大鼠18只,实验过程骨髓干细胞移植组死亡2只、脊髓神经干细胞移植组死亡2只、对照组死亡3只。进入结果分析11只。①大鼠神经功能恢复:脊髓干细胞移植组1只大鼠左前肢恢复行走功能,左前爪已伸开,其他3只分别为4分,3分和1分;骨髓神经干细胞移植组3只达2分,1只无恢复;对照组3只存活大鼠无一只恢复。②大鼠电生理检查结果:电生理可见脊髓神经干细胞移植组大鼠肌电图有明显的收缩波。骨髓干细胞移植组大鼠肌电图可见肌肉纤颤波。③大鼠颈髓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植入脊髓神经干细胞和骨髓干细胞均能存活,移植的脊髓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突触明显的神经细胞,而骨髓干细胞移植只有较少的细胞分化为突触较长的运动神经元。脊髓神经干细胞较骨髓干细胞分化好,游走广。结论:①脊髓神经干细胞和骨髓干细胞移植对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神经根再植具有促进作用。②脊髓神经干细胞移植较骨髓干细胞移植对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神经根再植的功能恢复效果好。③移植的脊髓神经干细胞密度大,分化的神经细胞突触粗大,与周围组织结合良好;移植的骨髓干细胞只有少数细胞分化为胞体较大的运动神经细胞。可见脊髓神经干细胞在脊髓损伤后分化明显好于骨髓干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体外诱导成人骨髓基质细胞向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分化情况,探讨应用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损伤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5-01/10在珠江医院神经外科实验室完成。①选取清洁级SD大鼠6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脑损伤组、假手术组,3只/组。以3名健康成人自愿捐献的骨髓作为实验移植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的来源。“CYTOKINE·神经干细胞培养基”由珠江医院神经外科实验室调配,专利申请号:ZL02134314.4。②抽吸骨髓,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骨髓基质细胞,以“CYTOKINE·神经干细胞培养基” 体积分数0.1的胎牛血清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倒置相差显微镜追踪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免疫荧光细胞化学鉴定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质酸性纤维蛋白的表达情况。③脑损伤组大鼠以自由落体撞击法建立脑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只作开颅手术,未进行自由落体撞击。造模24h后,两组大鼠尾静脉移植3×106以Dio标记的诱导7d的细胞,荧光显微镜检测移植细胞的存活和迁移。结果:①细胞形态变化观察:原代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增殖迅速,诱导分化7~10d可发现典型的细胞团。②抗原的表达情况:成功诱导人骨髓基质细胞向神经细胞方向分化,并表达神经前体细胞特异性标志Nestin、胶质酸性纤维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③移植细胞的存活和迁移检测:人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能够在大鼠脑内存活,并向脑损伤区定向迁移,主要分布于损伤灶周围。脑损伤区对侧及假手术组则少见移植细胞的迁移分布。结论:人骨髓基质细胞在合适的条件下能被诱导分化为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可存活并迁移至大鼠脑内并参与脑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验大鼠骨髓干细胞和脊髓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大鼠神经根脊髓内植入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2-03/2004-04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动物室完成。成年雄性SD大鼠3只用于骨髓基质细胞提取;新生1~3d雄性SD大鼠5只用于脊髓细胞提取;成年雌性Wistar大鼠18只制作C5,C6,C7,C8,T1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模型。骨髓基质干细胞及脊髓神经干细胞培养至第3代时标记5-溴-2-脱氧尿苷。将大鼠分为3组,每组6只。骨髓干细胞移植组和脊髓神经干细胞移植组分别于损伤脊髓内注入相应干细胞10μL(1×1011L-1),对照组损伤脊髓内注入10μL生理盐水。两个月后观察大鼠运动功能(采用grooming实验评价标准,分为0~5分,0分为严重障碍,5分为正常);电生理检查结果;大鼠颈髓行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结果:纳入大鼠18只,实验过程骨髓干细胞移植组死亡2只、脊髓神经干细胞移植组死亡2只、对照组死亡3只。进入结果分析11只。①大鼠神经功能恢复:脊髓干细胞移植组1只大鼠左前肢恢复行走功能,左前爪已伸开,其他3只分别为4分,3分和1分;骨髓神经干细胞移植组3只达2分,1只无恢复;对照组3只存活大鼠无一只恢复。②大鼠电生理检查结果:电生理可见脊髓神经干细胞移植组大鼠肌电图有明显的收缩波。骨髓干细胞移植组大鼠肌电图可见肌肉纤颤波。③大鼠颈髓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植入脊髓神经干细胞和骨髓干细胞均能存活,移植的脊髓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突触明显的神经细胞,而骨髓干细胞移植只有较少的细胞分化为突触较长的运动神经元。脊髓神经干细胞较骨髓干细胞分化好,游走广。结论:①脊髓神经干细胞和骨髓干细胞移植对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神经根再植具有促进作用。②脊髓神经干细胞移植较骨髓干细胞移植对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神经根再植的功能恢复效果好。③移植的脊髓神经干细胞密度大,分化的神经细胞突触粗大,与周围组织结合良好;移植的骨髓干细胞只有少数细胞分化为胞体较大的运动神经细胞。可见脊髓神经干细胞在脊髓损伤后分化明显好于骨髓干细胞。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脊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2-06/2003-06在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取3月龄Wistar大鼠64只,随机选4只大鼠取股骨骨髓作骨髓间充质细胞的分离与培养,经过培养、鉴定及传代。其余60只大鼠分成3组制作脊髓横断损伤模型。细胞移植24只,磷酸盐缓冲液组24只,空白对照12只。脊髓损伤后第7天,在无菌条件下,细胞移植组以微量注射器缓慢注入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06/mL)的培养液5μL,磷酸盐缓冲液组注射注入等量磷酸盐缓冲液5μL,对照组未制作脊髓损伤。分别于术后7d、14d、28d麻醉下行心脏灌流固定取T10节段脊髓,细胞移植组与磷酸盐缓冲液组取出损伤节段的脊髓(8只/时点),空白对照组于同一节段取出相应脊髓(4只/时点)。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大鼠脊髓损伤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变化。结果:所有实验动物均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术后感染5只,均予补足。①原代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细胞接种24h后贴壁生长,72h细胞增殖,有细胞团形成,在传代过程中,4代以前的细胞倍增时间为4~6d,至10代以后细胞增殖能力有所减弱,胞体变得扁平,若加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则可维持其增殖能力和形态。②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正常大鼠脊髓组织中有一定表达,移植术后第7天,第14天及第28天,细胞移植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均高水平表达,与磷酸缓冲液组相比较差别明显。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可能通过上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从而促进脊髓损伤区神经元轴突的再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系统评价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CBM (1978~2011.6)、CNKI (1979~2011.6)、MEDLINE (1950 ~ 2011.6)、PubMed (1950~2011.6)、EMbase (1970 ~ 2011.6)和The Cochrane Library(2011年第3期),收集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DPN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并追溯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由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4个RCT,共计68例DPN患者、136条患肢,但大多数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较差.Meta分析结果显示: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使肢体疼痛、麻木、冷感、间歇性跛行、静息痛显著好转甚至消失;与常规治疗相比,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DPN可显著提高双下肢胫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MD=5.75,95%CI (3.86,7.64),P<0.000 01]及胫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D=4.04,95%CI (0.90,7.18),P=0.001],也能显著提高腓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MD=7.47,95%CI (4.00,10.94),P<0.000 1]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D=3.83,95%CI (0.07,7.58),P=0.0s].且无不良反应报告.结论 现有证据显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对DPN有一定疗效.但由于缺乏高质量的RCT支持,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RCT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26例接受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13例和对照组13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贯穿于常规护理全过程,观察两组患者疾病知识掌握合格率、护理满意度、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平均住院日。结果出院时观察组在疾病知识掌握合格率、护理满意度、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平均住院日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可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的认知程度,改善其自我管理能力和生存质量,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和效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天数,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护理模式。  相似文献   

10.
背景:关于神经干细胞对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已有多篇报道,但外周血干细胞对周围神经损伤治疗鲜有报道。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周围神经损伤使失神经骨骼肌重获神经再支配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外周血干细胞治疗周围神经损伤6例,同时与周围神经损伤单纯行神经断端吻合或神经移植10例比较。2组患者术后常规肌注鼠神经生长因子一两个疗程,同时给予针灸、理疗、经皮电刺激治疗及功能康复训练。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随访均超过6个月。干细胞移植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恢复率要明显高于单纯神经吻合组。提示周围神经损伤后给予修复局部用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能够使远端失神经骨骼肌早期重新获得神经再支配。  相似文献   

11.
背景:传统的胚胎来源和脑来源的神经干细胞由于取材困难,并受伦理道德的约束,应用受到极大限制. 目的:拟利用无血清神经培养基体外培养大鼠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方法:抽取大鼠股骨和胫骨的骨髓,采用全骨髓培养及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免疫表型,油红O染色及鸶茜素红染色鉴定其成骨、成脂能力.取传至4~6代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千细胞.加入含表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27的DMEM/F12无血清神经培养基进行诱导,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及流式细胞仪予以鉴定. 结果与结论:P5骨髓间充质千细胞(91.5±3.1)%处于G1期.高表达CD90及CD29,不表达CD45及CD34,成脂诱导后在胞质中可见桔红色脂滴,成骨诱导后可见黑色矿化结节.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巢蛋白免疫荧光染色呈阳性,流式细胞仪检测其阳性率为(97.2±1.1)%,NSE,β-Tubulin,GFAP及MAP-2抗原免疫荧光染色均呈阳性表达.表明在无血清神经培养基中加入特定生长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诱导为神经干细胞:在体外适当条件下,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具有增殖和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及少突胶质细胞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Recently, concepts for the transplantation of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have changed dramatically. High-dose myeloablative conditioning regimens are in the process of being replaced by immuno-suppressive regimens, ablating host myelopoiesis, and neoplastic cells by the co-transplanted donor lymphocytes. Furthermore, the presence of stem cells in the bone marrow, capable of differentiating into a variety of nonhematopoietic tissues as well as the presence of cells in other organs, capable of differentiating into hematopoietic cells, has led to the novel concept of the plasticity of stem cells derived from different tissues. It is anticipated that these remarkable studies will also lead to novel therapeutic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13.
Neural stem cells (NSCs) have generated considerable interest because of their potential as a source of defined cells for drug screening or cell-based therapies for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Ethical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limit the availability of human fetal-derived neural tissue and highlight the need to consider alternative sources of human NSCs. Because of their ready availability, their ability to be easily expanded, and reports of neural potential, bone marrow-derived populations have become the focus of intense study with regard to their potential clinical utility. However, recent identification of spontaneous cell fusion and limited neuronal differentiation has tempered initial optimism. In this study, we demonstrate the monoclonal neural and mesodermal potential of adult 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cells. Critically, we show that sequential treatment with the mitogens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 and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 (FGF-2) followed by postnatal hippocampal astrocyte conditioned medium significantly promotes the generation of neurofilament(+)/beta-tubulin(+) cells from bone marrow precursors. The ability to generate almost limitless numbers of neural precursors from a readily accessible autologous adult human source provides a platform for further studies and potentially has important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4.
背景:有报道指出,骨髓间充质样干细胞和骨髓单个核细胞在多种疾病中被证明有疗效,骨髓间充质样干细胞在肺纤维化模型中也有应用.目的:比较骨髓间充质样干细胞和骨髓单个核细胞对博莱霉素A5所致大鼠肺泡炎和早期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收集Wistar雄性幼鼠的骨髓间充质样干细胞、骨髓单个核细胞并分别进行DAPI标记.21只Wistar雌性大鼠气管内注入博莱霉素A5制作肺损伤模型,随机均分为骨髓间充质样干细胞治疗组、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组和模型组.造模后第7天处死大鼠,取肺组织病理切片观察炎症和纤维化情况;荧光显微镜下检测DAPI标记细胞;ELISA法检测肺组织匀浆羟脯氨酸和肿瘤坏死因子的含量.结果与结论:①在骨髓间充质样干细胞治疗组、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组肺组织冰冻切片中均见到DAPI标记的外源细胞.②模型组肺泡炎最严重,骨髓间充质样干细胞治疗组肿泡炎最轻,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件意义(p<0.05).③模型组肺组织匀浆中羟脯氨酸和肿瘤坏死囚子α含量最多,骨髓间充质样干细胞治疗最少,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骨髓间充质样干细胞和骨髓单个核细胞均可定植于损伤肺组织,并能有效阻止博莱霉素A5诱导的大鼠肺泡炎和早期纤维化,前者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背景:成体骨髓源性干细胞是实施细胞治疗的重要细胞来源。对成体骨髓源性干细胞的示踪,是研究其移行、分化的规律与机制并进一步阐明再生潜能、疗效的关键。目的:探讨经转染后的成体骨髓呈克隆样干细胞,在细胞表型、增殖能力、心肌分化潜能是否存在的影响。方法:应用核转染技术利用U-23程序将编码maxGFP报告基因的载体对成体骨髓呈克隆样干细胞进行转染,应用MTT法对核转染前后的生长曲线进行测定,使用3μmol/L5-氮胞苷对核转染前后成体骨髓呈克隆样干细胞进行向心肌分化诱导,并利用RT-PCR对向心肌分化的特异性标记物GATA4与MLC-2v的表达进行测定。使用成年SD大鼠心肌梗死左前降支结扎模型,对使用经maxGFP转染的成体骨髓呈克隆样干细胞施心内注射并于注射后的第2天和第7天对经注射心脏行冰冻切片并观察maxGFP在体内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经核转染24h后,第47代及第119代成体骨髓呈克隆样干细胞的转染率为49.4%和43.1%,转染后5h,开始出现呈绿色荧光阳性的细胞,经核转染后仍能保持小圆球形、可贴壁、呈克隆样生长。MTT检测结果显示:核转染前后第47代及第119代均具有相似的生长曲线。核转染前第47代及119代细胞平均群体倍增时间分别为8.57,10.28h;核转染后分别为9.42,10.42h,各代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551,P=0.774)。RT-PCR检测结果显示:核转染前5-氮胞苷处理前后均表达GATA4,处理后MLC-2v条带更强;核转染后5-氮胞苷处理前后均表达GATA4,处理后MLC-2v条带更强,上述2个向心肌分化指标于转染前后变化并不明显。体内实验结果:心内注射经核转染后的成体骨髓呈克隆样干细胞,第2天及第7天可在经注射心肌中发现有少量绿色荧光阳性的细胞。提示,核转染可快速地将外源基因导入细胞,经核转染后的成体骨髓呈克隆样干细胞仍能保持其细胞形态、增殖能力及向心肌分化潜能,然而,经maxGFP基因核转染的成体骨髓呈克隆样干细胞,移植入心肌后只有少数细胞能表达经转染基因。  相似文献   

16.
背景:成体骨髓源性干细胞是实施细胞治疗的重要细胞来源。对成体骨髓源性干细胞的示踪,是研究其移行、分化的规律与机制并进一步阐明再生潜能、疗效的关键。目的:探讨经转染后的成体骨髓呈克隆样干细胞,在细胞表型、增殖能力、心肌分化潜能是否存在的影响。方法:应用核转染技术利用U-23程序将编码maxGFP报告基因的载体对成体骨髓呈克隆样干细胞进行转染,应用MTT法对核转染前后的生长曲线进行测定,使用3μmol/L5-氮胞苷对核转染前后成体骨髓呈克隆样干细胞进行向心肌分化诱导,并利用RT-PCR对向心肌分化的特异性标记物GATA4与MLC-2v的表达进行测定。使用成年SD大鼠心肌梗死左前降支结扎模型,对使用经maxGFP转染的成体骨髓呈克隆样干细胞施心内注射并于注射后的第2天和第7天对经注射心脏行冰冻切片并观察maxGFP在体内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经核转染24h后,第47代及第119代成体骨髓呈克隆样干细胞的转染率为49.4%和43.1%,转染后5h,开始出现呈绿色荧光阳性的细胞,经核转染后仍能保持小圆球形、可贴壁、呈克隆样生长。MTT检测结果显示:核转染前后第47代及第119代均具有相似的生长曲线。核转染前第47代及119代细胞平均群体倍增时间分别为8.57,10.28h;核转染后分别为9.42,10.42h,各代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551,P=0.774)。RT-PCR检测结果显示:核转染前5-氮胞苷处理前后均表达GATA4,处理后MLC-2v条带更强;核转染后5-氮胞苷处理前后均表达GATA4,处理后MLC-2v条带更强,上述2个向心肌分化指标于转染前后变化并不明显。体内实验结果:心内注射经核转染后的成体骨髓呈克隆样干细胞,第2天及第7天可在经注射心肌中发现有少量绿色荧光阳性的细胞。提示,核转染可快速地将外源基因导入细胞,经核转染后的成体骨髓呈克隆样干细胞仍能保持其细胞形态、增殖能力及向心肌分化潜能,然而,经maxGFP基因核转染的成体骨髓呈克隆样干细胞,移植入心肌后只有少数细胞能表达经转染基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导入外源性端粒酶逆转录酶能否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命周期延长,维持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从而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种子细胞。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80-01/2006-06期间有关端粒酶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文献,检索词“telomere,telomerase,bone marrow cell,mesenchymal stem cell”,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CNKI数据库1994-01/2005-12和万方数据库2003/2006期间的相关文献,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端粒,末端转移酶,骨髓细胞,间充质干细胞。”资料选择:选取试验包括间充质干细胞自身端粒酶活性组和间充质干细胞中外源性端粒酶逆转录酶的活性组比较的文章,进行初审,删除明显不相关的试验研究,然后查找余下的文献全文,进一步判断是否为端粒酶对间充质干细胞的作用。纳入标准:①与端粒酶有关,无论是组成或是功能相关的。②与间充质干细胞有关,并涉及其分化潜能研究。排除标准:端粒酶与间充质干细胞之间没有建立关联的试验。质量评价主要考察资料的真实性和试验的严谨性。资料提炼:共检索到256篇相关文献,其中30篇文献根据相应标准采纳,其余文献均被删除。资料综合:端粒酶的表达对于维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我更新能力和复制潜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端粒酶逆转录酶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有效地体外长期扩增并维持干/祖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特性;通过异位表达端粒酶逆转录酶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永生化,可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药物筛选模型或细胞模型。结论:随着组织细胞工程学的兴起,体外定向诱导干/祖细胞分化为各种所需组织细胞已经成为研究的焦点,因此诱导和增加端粒酶的活性,维持干细胞分化、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延长干细胞的寿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源于成人骨髓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成人骨髓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的可行性,为进一步自体移植治疗脑退行病变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以20例成年男/女性(28~48岁)骨髓自愿捐献者为取材对象,骨穿术后经梯度密度离心分离获取的成人骨髓基质细胞用“Cytokine·神经干细胞培养液”培养,确定神经干细胞的最佳体外生存环境。以细胞克隆方法判断神经干细胞增殖;以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胶质原性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分别鉴定神经干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所涉及的细胞因子主要有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白血病抑止因子(LIF)(10μg/L)和维A酸(RA)(0.5mg/L)等。结果成人骨髓基质细胞在相应培养条件下快速分裂增殖为神经干细胞,并由含粗大胞质颗粒的多个神经干细胞组成岛屿状细胞球(神经球),该细胞球表达特殊的神经干细胞Nestin抗原;进一步将这些细胞球分离成单细胞并重新以克隆密度培养,单个的细胞又很快变成岛屿状神经球。神经干细胞球进一步分化,则可见到有的细胞胞体增大并出芽、逐渐发育成为较成熟的长突起细胞,长突起相互连接、交织成网,分化的长突起细胞表达NSE或GFAP。结论成年人骨髓在一定条件诱导下可以生成神经干细胞;用人骨髓组织诱导神经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背景:通过动员自身或移植外来的骨髓来源肝干细胞可促进肝再生,但是,在大规模临床应用前,其安全性需要进一步研究.目的:采用含体积分数5%淤胆血清的培养基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干细胞方向分化,将这些骨髓来源肝干细胞接种到裸鼠体内,观察其是否具有成瘤性.方法:用含体积分数5%淤胆血清的培养基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免疫荧光法检测白蛋白、甲胎蛋白及细胞角皮素18在诱导后细胞的表达;以糖原染色及尿素合成检测细胞功能. 将培养14 d的大鼠骨髓来源肝干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观察局部有无新生物形成.结果与结论:用含体积分数5%淤胆血清的培养基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4 d后出现细胞集落,细胞为圆形;7 d后集落变大,其周围开始出现多角形细胞;培养14 d后可见细胞呈多角形和排列成铺路石样,免疫荧光染色发现这些细胞表达角皮素18、甲胎蛋白和白蛋白,糖原染色显示细胞内有糖原颗粒;培养第12~15天的培养液中尿素氮浓度逐渐升高.经诱导的大鼠骨髓来源的肝干细胞接种到裸鼠皮下,30 d后局部未见新生物形成,组织结构未见异常.结果提示用体积分数5%淤胆血清培养基诱导的大鼠骨髓源性肝干细胞可能无成瘤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