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出自《素问·六节脏象论》。对此理论的理解历代注家均有自己的看法与认识。李东垣认为 :“胆者少阳春生之气 ,春气升则万物化安 ,故胆气升则余脏从之 ,所以十一脏取决于胆。”〔1〕程杏轩引《医参》曰 :“勇者气行则止。怯者着留为病 ,经言最宜旁通。凡人之所畏者皆是也。遇大风不畏则不为风伤 ,遇大寒大热不畏 ,则不为寒热中 ,饱餐虽出于勉强 ,则必无留滞之患 ,气以胆壮 ,邪不可干 ,故曰十一脏取决于胆。”笔者根据 10余年《内经》教学之体会。结合临床所见 ,认为胆的功能 ,对人的意识思维 ,起着果敢决断的作用。古人…  相似文献   

2.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一语出自《素问·六节藏象论》[1]。历代《内经》注解大家对此意见不一,有理解为"胆为五脏六腑之主宰",有"取决断于胆",有"土脏取决于胆"等等。今从李东垣补中益气汤方管窥其义。东垣《脾胃论》[2]云:"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  相似文献   

3.
“十一脏取决于胆”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寨问·六节脏象论》载:“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历代注家对此多所发挥。如王冰曰:“胆者,中正刚断无私偏,故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李杲曰:“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所以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二家之说俱有代表性。王冰以胆属中正,其性刚直主决断立论;东垣以胆气通春,从脏腑应四时之气立论。然此二说俱非经文本义,兹举证如下:1.《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胆者,中正之宫,决断出焉。”《素问·奇病论》曰:“夫肝者,中之将也,  相似文献   

4.
<正>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语出《素问·六节藏象论》。此语作为中医学术观点之一,历来誉訾非一。否定者多从校勘上考证,认为此句属于衍文,没有价值;而肯定者虽认为其正确,但解释却很不一致,如李杲谓:“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升则万物安。敝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所以十一脏皆取决于胆”。张景岳说:“胆……能通达阴阳,而十一脏皆取乎此也”。张志聪云:“胆主甲子,为五运六气之  相似文献   

5.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语出《素问·六节藏象论》,历代医家对此句见解不同,歧义颇多。深入探讨“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的合理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结合脾胃与肝胆的关系进行阐述,认为它们经络相联,生理相系,病理相及,治疗相关,故将“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释为“凡土脏,取决于胆也”于文义及医理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6.
以《内经》为源,经文献整理,分类陈述古今医家对"十一脏取决于胆"的阐释。结合己见,更倾向于胆主春升之气之说,认为《素问·六节藏象论篇》在四时藏象阴阳的基础上提出此观点,既高度概括了胆的功能特性,又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十一脏取决于胆”,语出《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脏象何如?……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十一脏取决于胆,历代注释不一,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以胆主决断作释:如王冰说:“然胆者,中正刚断无私偏,故十一脏取决于胆也”。王氏以胆主决断作释,颇具启示,然尚须进一步阐发。二、以胆主春生之气作释:如李东垣说:“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升则万化  相似文献   

8.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妮娜 《中医药学刊》2010,(5):1081-1083
对"十一脏取决于胆"的理论内涵进行讨论。总结历代医家对本句的注解及发挥,认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之说不能被轻易否定,此句不仅有其理论依据,而且也可经临床证实其合理性;其含义不可仅仅理解为"胆主决断,即是将胆推到了人体脏器主宰者的高度。"还应从更加客观和全面的角度来理解。另外浅议胆既是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府,人体所有脏器中何以仅此一胆有此种特殊性。  相似文献   

9.
刘孟珍  潘秋旭  韦斌 《陕西中医》2023,(12):1783-1787
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方显明认为传统治疗多从滋肾阴、补气血、潜肝阳、平肝风、化痰浊、祛瘀血立论。《素问·六节藏象论》有“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的论述,此观点历代医家看法不一,如金元时期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指出“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明末医家张景岳认为:“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故居少阳为半表半里之经,亦曰中正之官,又曰奇恒之腑,所以能通达阴阳,而十一脏皆取乎此也”。据此,方教授提出从少阳论治高血压病的学术观点,以清火息风、和胃降逆、和解少阳之法治疗高血压病,疗效堪称满意。现结合典型验案介绍方显明教授从少阳论治高血压病的病机与辨证,以期与同道分享。  相似文献   

10.
《素问·六节藏象论》首提“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历代医家对其机理有不同阐释。综合分析各家之观点,提出调畅气机是“凡十一脏取决于胆”机理之关键,为临床从胆着手畅达周身之气机/治疗内伤杂病提供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11.
武冰  于晓 《北京中医》2007,26(6):341-343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出自《素问.六节藏象论》。对于此句经文的理解,历代医家颇有争议,令后之学者,无所适从。本文汇聚各家之见,附赘己言,以期去疑解惑,并俟明者指正。1历代医家对于“凡十一藏取决于胆”的理解对于“凡十一藏取决于胆”这句经文,历代医家有着不同的理解。归纳  相似文献   

12.
本文指出历代医家对此句注释的不足之处,认为此句只是为了强调胆的重要,并非指胆可以凌驾于诸脏之上,并从胆的功能和胆在脏腑中所处的特殊地位两方面论述了“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语出《素问·六节藏象论》,其语非孤立存在,上下文相贯为:“脾胃大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此文强调指出了胆在脏腑活动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语出《素问·六节脏象论篇》,是在论述了内脏与精神活动、组织形体,以及四时气侯的关系之后,突出强凋胆气壮怯对十一脏功能的重要影响。糟胆气壮,脏腑的功能则强盛协调,则机体有较强的抗病力;胆气怯则脏腑功能不足或失调,使抗病力减揭。谈到胆气的“壮”与“怯”,有人只从精神状态的“胆大”、“胆小”去理解,甚至把祖国医学理论中的“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和“胆主决断”等观点,视为无稽之谈。我认为这种看法在于对胆气“壮”与“怯”理解不透。根据祖国医学脏象学说的理论来看,“胆”的概念不完全等于西医“胆”的概念,更不只是俗语所谓?胆大”、“胆小”精神状态的慨念,应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 一、表现在机体对外界某些不良的精神刺激,以及某些致病因素如六淫的侵袭具有一定  相似文献   

15.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当为"凡土脏取决于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树强 《国医论坛》2004,19(3):46-47
《素问·六节脏象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一句,自王冰以降,诸注歧见纷呈,迄今尚未定论。历代较有影响的注释有:1以胆为中正之官立论。持此说者如王冰、马莳等。王冰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注云:“上从心藏,下至于胆,为十一也。然胆者,中正刚断无私偏,故十一藏取决于胆也。”明代马莳在《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中亦引《灵兰秘典论》指出:“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故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耳。盖肝之志为怒,心之志为喜,脾之志为思,肺之志为忧,肾之志为恐,其余六脏,孰非由胆以决断之者乎。”正因胆主决断,参与精神情志活动,故云:“凡十一…  相似文献   

16.
从干支学说、易经学说、经络学说、时间医学等方面探讨《素问·六节脏象论第九》中提出的“凡十一脏 ,皆取决于胆。”指出 ,胆对五脏六腑的主导作用是其它脏腑经脉无法取代的。胆为甲为子 ,当东方震位 ,能行使阳气的启动并输送阳气到人体各脏腑经脉 ,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体现阳气是生命的主宰的要旨  相似文献   

17.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出自《素问·六节藏象论》,纵观历代医家对该条之注释,皆从原文出发,做一般性的解释发挥,仔细推敲,则牵强附会。笔者认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中之“十一”乃“土”字之误,兹举证如下。1藏象学说是《内经》的主要内容,他的基础是脏腑,但是在脏腑之中又以五脏为中心,六腑与五脏相比则处于次要地位。胆为六腑之一,而要“十一脏取决于胆”。显与藏象学说之基本内容相背。且肝胆相表里,胆依附于肝,胆汁的生化和排泄,由肝的疏泄功能控制和调节,“凡十一脏”当包括肝在内,而肝取决于胆,则显然与正常之肝胆…  相似文献   

18.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出自《素问·六节脏象论》,历代医家多从胆的功能及五运而论证。文中提出“胆”乃“脾”之误,且从脾对十一脏在生理、病理及诊断等方面的影响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19.
胆主决断的功能不仅对应脏腑之胆,更与五运六气初之气"厥阴风木"所对应的春生之机关系密切。《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十一藏取决于胆",强调的是"胆"的决断功能主宰着主气"厥阴风木"所代表的春生之机,从而直接影响其他五脏六腑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本文指出历代医家对此句注释的不足之处,认为此句只是为了强调胆的重要,并非指胆可以凌驾于诸脏之上,并从胆的功能和胆在脏腑中所处的特殊地位两方面论述了“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