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评价目标性监测对控制多药耐药菌感染的效果,为有效控制多药耐药药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将开展目标性监测前的2010年1-6月和开展目标性监测后的2011年同期住院患者多药耐药菌检出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2010年1-6月检出多药耐药菌134株,占总检出细菌数的7.35%,2011年同期检出68株,占比下降为4.02%,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9125,P<0.05);开展目标性监测前后,ICU检出多药耐药菌株数分别占该期间总耐药株数的52.24%和67.65%,目标性监测对非ICU科室降低多药耐药菌感染率的影响更大(x2 =4.3804,P<0.05);约90.0%的多药耐药菌株分离自医院感染患者,约90.0%的多药耐药菌株分离自痰标本;部分革兰阴性菌的分布呈现明显的科室聚集性;主要检出细菌是多药耐药/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结论 目标性监测可明显降低多药耐药菌感染率,特别是非ICU科室的多药耐药菌感染率;对ICU重点感染菌多药耐药/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应采取综合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采取手卫生促进活动,长期、持续地对急诊科多药耐药菌感染与定植进行干预,并通过日常监测了解多药耐药菌感染与定植流行趋势以验证干预效果。方法 2012年1-3月医院开展多药耐药菌感染与定植目标性监测;采取流行病学横断面研究的方法进行自身前后对照干预研究;应用IBM SPSS 21.0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 2012年1月-2014年3月急诊科住院患者发生多药耐药菌297例,检出最多的前3位多药耐药菌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多药耐药/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XDRAB)和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CRE);多药耐药菌感染与定植率由42.5%下降至19.8%(P<0.05);急诊科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从20.2%上升至49.3%(P<0.05)。结论 通过在采取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多药耐药菌感染与定植率,从而阻断多药耐药菌的院内传播。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肿瘤专科医院进行多药耐药菌(MDROs)目标性监测,了解多药耐药菌分布,评价干预效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1年1-12月在全院临床科室开展多药耐药菌目标性监测,实施干预,包括宣教和培训、设计多药耐药菌登记本,采取接触隔离预防措施,每日通过LIS系统监测全院多药耐药菌,并到相关科室督查实施.结果 共检出MDROs 65株,2011年一、二、三、四季度MDROs检出分别为12、18、23、12株,MDROs占病原菌的15.16%,主要为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其次为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PDRAB)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36.92%为痰标本,26.15%为胸、腹腔引流液;目标性监测结果显示,外科、内科MDROs明显高于其他科室,分别占46.16%和27.69%.结论 临床医护人员应加强多药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主动筛查多药耐药菌等,以降低发生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加强ICU患者多药耐药菌(MDROs)感染分布及耐药性的监测与控制,使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规范有序。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2月医院ICU 1 735例患者送检的临床标本分离的病原菌,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开展多药耐药菌目标性监测,采取干预措施控制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结果 ICU 1 735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89例,医院感染率为10.9%;其中多药耐药菌感染169例,感染率9.7%;痰液、咽拭子及支气管痰液吸取物标本中分离的MDROs最多,占69.7%;380株MDROs中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最多占30.5%,其次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ECO)、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KPN)61株,分别占23.4%、16.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利福平和四环素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显著高于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极强,对阿米卡星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均较低。结论多药耐药菌是ICU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加强ICU患者多药耐药菌监测以及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可有效预防与控制其产生和传播。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重症监护病房(ICU)实施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与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 通过目标性监测,同时推行综合性感染控制干预措施,掌握2010-2011年综合性ICU的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危险因素及医院感染变化趋势.结果 2011年和2010年ICU医院感染率分别为4.96%、4.59%,例次感染率分别为9.62%、6.14%,经ASIS法调整后,调整日感染率分别为5.11‰、4.66‰(x2=0.35,P=0.55),调整日例次感染率分别为9.91‰、6.24‰(P<0.01);2011年和2010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分别为9.55/1000使用日和14.75/1000使用日,下降了35.25%;2011年和2010年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病率分别为2.53/1000导管日和7.00/1000导管日,下降了63.86%(P<0.05);2011年和2010年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发病率为2.15/1000使用日和1.10/1000使用日;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是ICU主要的多药耐药菌.结论 实施目标性监测,推行综合性感染控制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ICU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ICU高频接触物体表面消毒质量管理在多药耐药菌控制中的作用,以提高医疗质量。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4年12月ICU 1 297例住院患者的多药耐药菌检出结果为研究对象,将2013年5月-2014年2月住院患者594例设为干预前组,2014年3-12月住院患者703例设为干预后组,由责任护士负责组内高频接触物体表面的消毒,并规范消毒方法和消毒质量的督查,比较两组的消毒质量和多药耐药菌检出结果。结果高频接触物体表面消毒质量在干预前后合格率分别为80.3%和9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目标性病原菌监测多药耐药菌检出率分别为77.9%和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U患者目标性病原菌监测多药耐药菌检出率在干预前后分别为45.2%和26.3%,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和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检出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视并规范高频接触物体表面消毒质量管理,能有效控制多药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对某三级甲等医院多药耐药菌感染定植进行为期3年的干预,以评价其干预效果。方法 2012年4-6月对全院住院患者开展多药耐药菌前瞻性目标性监测;2012年7月-2015年3月在前瞻性监测的基础上,开展综合干预措施以降低多药耐药菌感染/定植率,并评价预防控制效果。结果 2012年4月-2015年3月检出1 355株新发多药耐药菌/定植菌,前3位多药耐药菌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药耐药/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分别占24.13%、21.99%、21.33%;全部多药耐药菌分布从2012年第二季度的0.24‰下降至2015年第一季度的0.09‰;全院医务人员、医师、护士和工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分别从31.83%、21.19%、47.50%和23.29%,上升至52.99%、41.95%、61.73%和52.35%;每床免洗手消毒剂使用量从每日3.9ml上升至5.7ml;多药耐药菌感染与定植率分别与手卫生依从性、免洗手消毒剂领用量呈反相关(P<0.05)。结论通过采取综合干预的手段,可以有效降低多药耐药菌感染与定植率。  相似文献   

8.
ICU多药耐药菌感染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ICU多药耐药菌感染的情况,探讨有效措施进行控制。方法 2009、2010年ICU多药耐药菌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 2009年多药耐药菌感染率为29.98%,2010年感染率为36.36%;2010年MRSA占全部多药耐药菌感染患者的21.98%,明显低于2009年的47.97%;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结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控制多药耐药菌感染产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多药耐药菌(MDROs)医院感染状况,为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对2009- 2010年临床标本检出多药耐药菌的住院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结果 医院感染例次感染率为20.4%,2009、2010年例次感染率分别为22.4%和18.8%;以下呼吸道感染占首位,科室分布最多的为ICU.结论 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发生率高,临床医师应高度重视,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感染危险因素,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临床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DRPA)的分离及耐药性,探索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病例的监控措施.方法 对2010年医院临床分离的病原菌进行目标性监测,统计出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株数以及耐药性,并对临床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病例实施监控.结果 全年检测结果发现,共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1144株,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检出36株,检出率为3.15%;全院未发生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暴发和流行.结论 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株数较多,应该加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和对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病例实施监控,预防和减少多药耐药菌的产生,控制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某院神经科重症监护病房(ICU)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情况,并评价综合干预措施效果。方法对某院2011年3-12月入住神经科ICU>48 h的患者进行MDRO目标性监测,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比较干预前后MDRO感染情况。结果共监测住院患者932例,发生MDRO医院感染72例,发病率为7.73%;居前5位的MDRO为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MDRO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其次为泌尿道和血液系统。干预前MDRO检出率为11.70%(55株),干预后为3.68%(17株), 干预前后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675, P<0.001)。结论神经科ICU住院患者易感染MDRO,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可以显著降低其医院感染发病率。  相似文献   

12.
刘向欣  尹素凤  刘运秋  耿贺梅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5):3990-3991,3995
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的临床分布特点.方法 采用回顾性监测的方法,调查2009年1月~2010年12月某院分离出的MDRO感染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原菌种类、送检标本类型及科室来源.结果 共分离出MDRO 741株,主要分布在ICU和神经内科,分离标本以痰标本和尿标本为主,病原菌以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为主,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率逐年上升,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分离率逐年下降.结论 应有针对性的加强MDRO的目标性监测,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避免MDRO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降低重症监护病房(ICU)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组建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科、总务处多部门参与的专案改进小组,通过现状调查及一系列的改进与干预措施,比较FMEA实施前后MDRO防控措施不达标率及MDRO医院感染发现率.结果 MDRO防控措施不达标率由专案实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基于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的医院感染防控管理应用于预防多重耐药菌(MDRO)医院感染暴发的效果。方法 成立多学科项目实施小组,对某院重症监护病房(ICU)2020年6—12月收治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运用HFMEA模式对MDRO医院感染暴发防控进行风险评估,对高风险失效模式进行原因分析,制定针对性防范措施并于2021年1月开始实施。比较实施前后工作人员手卫生、穿脱隔离衣情况及患者MDRO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HFMEA实施后,ICU MDRO医院感染暴发潜在失效模式风险系数明显下降;工作人员手卫生依从率较实施前提升了10.98%~14.12%;接触MDRO患者及床单位时工作人员使用隔离衣的依从率较实施前提升了8.61%~15.21%;穿脱隔离衣正确率较实施前提升了10.73%~18.43%;ICU医院感染率、MDRO日医院感染率、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病率、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病率、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发病率与实施前比较均有下降。结论 应用HFMEA前瞻性评估并对MDRO医院感染防控措施进行干预,可以有效降低MDRO医院感染率,从而预防MDRO医院感染的暴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患者的感染现状及疾病谱分布情况,为MDRO感染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某三甲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ICU住院患者资料,比较ICU感染MDRO者(病例组)、ICU非MDRO感染患者(对照组),以及非ICU感染MDRO者疾病谱等差异。结果 ICU MDRO感染患者总体构成呈上升趋势;感染患者以男性居多,其中大多数为老年人,MDRO感染患者较未感染患者死亡比例更高。直接入住ICU感染MDRO者在整个MDRO感染群体中占比最高。ICU MDRO感染患者检出菌株以鲍曼不动杆菌居首位,非ICU MDRO感染患者检出菌株以大肠埃希菌居首位;前两组患者的疾病谱相似,以呼吸系统疾病居第一位,其中又以肺部感染为主;ICU非MDRO感染患者疾病谱以高血压居首位,与感染患者存在差异。不同疾病的顺位随着年份增长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结论 MDRO感染患者疾病谱复杂多样,应做到科学、精准、规范治疗,注意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同时强化感染预防措施的落实。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多重耐药菌(MDRO)医院感染情况及其造成的经济负担。方法回顾性调查2016—2017年某院综合ICU住院患者中发生MDRO医院感染的病例,分析MDRO医院感染率、感染部位与耐药菌种类,采用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比较MDRO医院感染与非感染患者住院日数、住院费用的差异。结果2016—2017年综合ICU住院患者MDRO医院感染率为7.5%,2017年低于2016年(4.5%vs 10.7%)。MDRO医院感染主要为下呼吸道感染(非呼吸机相关肺炎)、呼吸机相关肺炎以及手术部位感染,分别占50.0%、16.9%及10.8%。主要MDRO是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RPA),分别占42.9%、24.8%和24.0%。MDRO感染者较非感染者住院日数延长26.0d,住院总费用增加116 147.0元(均P0.001)。CRPA感染患者的住院日数最长、住院费用最高。结论综合ICU住院患者MDRO医院感染可增加住院日数和住院费用,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应积极采取有效的MDRO感染防控措施,规范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多重耐药菌(MDRO)的感染现状,评价目标性监测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4—2015年入住ICU的患者,2014年1—12月为干预前阶段,2015年1—12月为干预阶段,对比分析干预前后MDRO感染趋势。结果干预前检出MDRO297株,干预后检出217株,除CRPA外,干预后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检出株数均较干预前减少。ICU MDRO感染率由干预前的7.17‰降至3.88‰,其中CRAB、CRE干预后感染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综合、内科ICU MDRO感染率分别由干预前的8.75‰、7.84‰,降至干预后的4.39‰、2.2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采取干预措施后,接触隔离医嘱24 h下达率、手卫生依从率、医护人员知晓率等防控措施的依从性较干预前显著提高(均P0.05)。结论采取目标性监测和干预措施,可降低ICU MDRO检出率。  相似文献   

18.
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及综合干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某院综合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情况及干预效果。方法对该综合ICU进行目标性监测并制定相应干预措施,比较干预前后MDRO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结果共调查1 184例患者,发生MDRO医院感染77例次,社区感染109例次;检出MDRO 186株,检出率为15.71%,菌种以鲍曼不动杆菌(43.55%)、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29.57%)、铜绿假单胞菌(23.66%)为主。MDRO医院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率(79.22%,61/77)最高。经干预后,综合ICU医院感染MDRO的发生率由6.92%(38/549)降至4.25%(27/6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P<0.05)。结论MDRO是综合ICU患者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可减少其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的风险因素及风险因素之间的内部网络路径,阐明风险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构建ICU MDRO感染的风险模型。方法 回顾分析某三甲医院2019年1—3月综合ICU中所有感染患者,分为MDRO感染组(经临床医生及医院感染监控医生判定为MDRO感染的患者)和非MDRO感染组(未发生MDRO感染的其他感染患者),采用单因素分析法筛选两组间的差异风险因素,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对差异风险因素进行网状路径分析。结果 共纳入219例感染患者,MDRO感染80例,MDRO感染占所有感染者的36.5%。MDRO感染组的风险因素网络较非MDRO感染组密度更大,风险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更强。其中年龄、发热日数、降钙素原异常次数、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日数是MDRO感染的核心风险点,其处于网络图的中心地位(P<0.05)。结论 术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将病区内高龄、发热及降钙素原指标异常的患者作为MDRO感染的高危人群,重点关注,实现预防关口前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