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马兰 《今日印刷》2003,(10):67-68
6.复合钢辊表面温度的影响经过烘道干燥的胶粘剂在冷却到室温时已无粘性或粘性不足,直接进行复合当然不会产生很高的粘接牢度,只有将其加热到一定的温度时,它才能重新被活化,具有良好的粘性,这时再进行复合就能达到比较理想的复合强度。复合钢辊的作用就是使胶粘剂重新活化,产生良好的粘性,并同第二基材进行复合。如果复合钢辊表面  相似文献   

2.
刮墨系统是影响凹版印刷质量的重要因素,这是由于凹版印版的网点直接影响印刷品的效果,而刮墨系统又是向凹版辊精确传墨而.目前的制版技术已很成熟,凹版辊可由专业制版公司完成.但对于印刷者要独立操作的刮墨系统的关键,刮墨刀片的作用在于将凹版滚筒表面上多余的油墨刮净,以保证凹版辊图像区载墨量的精确,在无图像区保留最少量的油墨.这一极薄的油墨层还能在刮墨刀片与滚筒接触面之间起到润滑作用.如果油墨层太厚,或者PN距高太短,印刷时无图像区就会在印刷品上留下模糊印迹;如果墨层太薄,刮墨刀片和滚筒之间的磨损会太大,影响印片辊和刮刀的使用寿命,不能够保证印刷的效果,见图1.因而有人把刮墨系统称做是凹版印刷之精华,是保证凹版完美印刷质量之关键.  相似文献   

3.
网纹辊是关键(2)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刮墨刀 刮墨刀的作用是从网纹辊表面刮去多余的油墨,刮墨刀与网纹辊配合使用,可对传墨量进行更精确的定量控制,并使柔印机适应各种黏度的油墨,在高速印刷时获得高品质的柔版印刷品.油墨固化速度过快或过慢、油墨化学成分配比不当,匀墨不均等,都会影响刮墨效果.  相似文献   

4.
油墨转移量和转移率对柔性版印刷质量有着重要影响,而油墨从网纹辊向柔性印版转移是决定油墨转移量的关键环节.运用流体力学和界面力学基础理论,对油墨从网穴向柔性印版转移过程进行分析,得出网穴形状、油墨属性、印刷速度、网纹辊与印版滚筒接触状态是影响油墨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选用不同网线数网纹辊,设置不同合压量和印刷速度,完成柔性版印刷油墨转移测试实验.从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网穴尺寸和形状是影响油墨转移的关键因素,合压量和印刷速度对油墨转移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油墨转移量和转移率对柔性版印刷质量有着重要影响,而油墨从网纹辊向柔性印版转移是决定油墨转移量的关键环节.运用流体力学和界面力学基础理论,对油墨从网穴向柔性印版转移过程进行分析,得出网穴形状、油墨属性、印刷速度、网纹辊与印版滚筒接触状态是影响油墨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选用不同网线数网纹辊,设置不同合压量和印刷速度,完成柔性版印刷油墨转移测试实验.从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网穴尺寸和形状是影响油墨转移的关键因素,合压量和印刷速度对油墨转移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调整白版改善复合“白点”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世亮 《印刷技术》2012,(24):35-36
一般,在干式复合工艺中,如果不使用平滑辊,当胶黏剂从凹版涂胶辊转移到载胶膜上后,形成的胶层会出现凹凸不平的现象,进而导致复合膜上出现"白点",而且这种现象会随着涂胶辊网线数的减少及网穴深度的加大,而变得更加严重.无溶剂复合工艺中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而引起这一问题的原因就在于,油墨层和胶层会导致原本平滑的薄膜变得不平滑.若干式复合过程中使用平滑辊,或无溶剂复合过程中采取一定措施,仍无法完全避免"白点"问题,那就应该考虑到印刷工序中墨层的影响了.  相似文献   

7.
随着塑料包装的广泛应用,塑料包装印刷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塑料包装印刷产品主要的质量指标之一就是印刷墨层附着牢度.墨层附着牢度不良(油墨皮膜经粘、揉后从印刷基材上剥离),可直接导致印刷过程中导辊粘污、印品粘连和复合加工过程中油墨皮膜剥离、复合物脱层、复合强度不良以及流通过程中掉墨(表印)、破袋等.  相似文献   

8.
印刷过程,也是油墨的传递和转移的过程,要使油墨按生产工艺的需要正确地进行转印,就必须研究影响油墨传递效果的诸因素和它们之间的匹配,才能取得好的印刷效果。一、胶印油墨的传递1.从墨斗到墨斗辊的传递墨斗中的油墨与墨斗辊始终保持良好的接触,才能使油墨均匀地被墨斗辊传出。这主要取决于油墨的流变性能:触变性不能太大,屈服值不能太高,粘度不能太小,丝头不能太短,流变性要好等。如果墨斗中的油墨屈服值高,粘性小,其下墨性就差,因为它缺乏对墨斗辊所必须的粘附能力,所以就必须时常掏墨斗,才能保证油墨和墨斗辊之间良好…  相似文献   

9.
<正> 一、油墨的粘性 油墨的粘性不正确——太高或太低——会比油墨的任何其他特性造成更多的问题。粘性正确,会大大提高印刷质量。 什么是粘性?其正式定义是油墨内聚力的大小,换种说法是墨膜的抗裂性。 胶粘剂有很强的抗裂性,所以胶粘剂能把东西粘在一起。各种油墨并不作胶粘剂用,但由于油墨的各种成分,如树脂、油和溶剂的特性,  相似文献   

10.
涂布纸工业中的羧基丁苯胶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胡孝林 《上海造纸》2003,34(3):36-39
从1960年开始,羧基丁苯胶乳已开始被应用于纸和纸板的涂布.今天,由于其优良的性能和经济性,羧基丁苯胶乳被涂布纸工业大量和广泛地采用.纸张和纸板涂布的主要原因是改进其外观并创造一个适合于印刷的表面.纸的涂布改进了平滑度、光泽度和不透明度,并使得表面具有均一的油墨接收性和高的油墨光泽度.胶乳较之蛋白和淀粉胶粘剂有很多优越性.这些优越性包括高固含量而低粘度,对涂料的粘度影响很小;在高固含量下具有优良的上机运行性;高纸张光泽度和油墨光泽度;高纸张表面强度.本文综述了胶乳对纸张性质的影响,这些内容不论对涂布纸工厂和印刷厂都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复合产品产生斑点 原因分析 (1)VMCPP薄膜本身质量较差,镀铝层容易剥离,油墨和黏合剂在其表面产生的黏结力不一致.在油墨层与镀铝层的黏结力较低、层间紧密度差的部位,容易产生斑点.  相似文献   

12.
改进涂料配方调整铜版纸的油墨吸收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墨吸收性和油墨接受性是铜版纸非常重要的两个性能指标。油墨吸收性通常以K&N值表示,对铜版纸,其值一般要求在15%-28%。K&N值过小,印刷过程中易粘脏;K&N值过大,会降低印刷质量,并且太费油墨。1油墨吸收性及影响因素影响油墨吸收性的重要因素是涂层的多孔结构。由平涂料中胶粘剂的改变,使涂层的孔限结构、孔径大小、孔的分布发生变化,从而5;起油墨吸收性的变化。K&N值随胶粘剂的变化规律一般为:天然胶粘剂比合成胶粘剂涂层孔隙大,使涂布纸K&N值大;聚乙烯醇和胶乳成膜性好,且与颜料作用强,孔隙浅且小,K&N值低…  相似文献   

13.
涂料保水性是指涂料本身保持其游离水分不逸出的能力,其过程与涂料的失水相反。涂料保水性高低反映涂布后涂料中游离水分向原纸内渗入及胶粘剂向表面迁移的能力。保水性好,涂料中的水分不易向原纸内渗入,同时胶粘剂不易向表面迁移,有利于颜料粒子问及涂层与原纸间的结合。保水性是涂料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性能。如果涂料保水效果不好将会造成涂布机粘辊、输料管道受堵、车速提不起等故障以及成纸有刮痕、强度差等纸病,影响涂布纸的生产质量。  相似文献   

14.
16.胶印与凸印相比较,胶印对墨辊的性能要求有什么特殊性? 答:胶印与凸印相比较,胶印用墨辊应比凸印用墨辊硬度高,而且墨辊表面应具有更好的亲墨性及对油墨的转移性,更高的耐磨性、耐热性、拉伸强度,同时墨辊还必须具备对水分的抵抗能力,应遇水不膨胀,不变性等.  相似文献   

15.
油墨的耐高温蒸煮性主要指油墨的耐热性,即墨层在受热情况下抗变色的程度.塑料油墨的耐热性主要指包装在蒸煮、热封和复合过程中的耐热性,耐热性差主要表现为墨层褪色、变色、图文不清晰等.油墨的耐热性主要取决于颜料和连结料,连结料的耐热性差,受热后会由白色变成棕黄色,因此,浅色油墨的耐热性取决于连结料,彩色油墨的耐热性则取决于颜料.本文将以红色有机颜料油墨为例,对油墨的耐热性和颜料的选择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6.
复合胶粘剂及其在涂布纸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羧基丁苯胶乳、聚氨酯胶乳、干酪素制得的复合胶粘剂,利用正交实验表设计实验,考核了各因素对复合胶粘剂剪切拉伸强度的影响,并用于涂布纸涂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印刷表面强度≥3.5m/s;平滑度大于1100,白度≥82%)  相似文献   

17.
一、凹版油墨的印刷故障与处理方法 1.A53型/A54型油墨再现性差 原因:一是油墨的粘度过低导致暗调部位转移性差,甚至层次的反差有减弱的倾向;二是因塑料不平服或纸张粗糙致使油墨渗透过度;三是油墨的凝胶或油墨体系里的颜料着色力不良导致印刷的墨膜的再现性差.  相似文献   

18.
用羧基丁苯胶乳、聚氨酯胶乳、干酪素制得的复合胶粘剂,利用正交实验表设计实验,考核了各因素对复合胶粘剂剪切拉伸强度的影响,并用竽涂布纸涂料取得报较好的效果(印刷表面强度)≥3.5m/s;平均滑度大于1100,白度≥82%)。  相似文献   

19.
随着塑料包装的广泛应用,塑料包装印刷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塑料包装印刷产品主要的质量指标之一就是印刷墨层附着牢度。墨层附着牢度不良(油墨皮膜经粘、揉后从印刷基材上剥离),可直接导致印刷过程中导辊粘污、印品粘连和复合加工过程中油墨皮膜剥离,复合物脱层,复合强度不良以及流通过程中掉墨(表印)、破袋等。  相似文献   

20.
一、印刷油墨转移不良 现象:印刷油墨在传递,转移过程中产生传墨困难及墨色不匀等现象。原因:印刷压力不足或不均匀;印版硬度不良;墨辊,网纹辊磨损、老化;油墨与承印物不相容;承印物表面不平整;油墨的干燥速度大于印刷速度。解决:调整印刷压力;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