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价值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它不仅为人提供了食品、医药及其它生产生活原料,更重要的是维持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支持系统,维持生命物质的生物地化循环与水文循环,维持生物种与遗传多样性,净化环境,维持大气化学的平衡与稳定。人们逐步认识到,生态服务功能是人类生存与现代文明的基础。近年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已了人们的广泛重视,生态学家、经济学家纷纷探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涵与定量评价方法,并已成为当前生态与生态经济学研究的前沿课题。本文拟系统地分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进展与趋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佑方法,并探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作为人类利用土地各种活动的综合反映,是影响土壤质量变化最普遍、最直接、最深刻的因素。利用与覆被变化体现为:林草地与耕地间的转变、湿地开垦为农田及耕作经营措施、作物轮作制度、施肥等变化,不仅对土壤质量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通过影响气候、土壤、水文以及地貌而对自然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章从土地覆被类型变化、农作物种类变化、土地利用集约度变化等方面,综述了近期取得的研究成果,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难点及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在借鉴众多土地可持续利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基础上,尝试性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类型、程度)、区域响应(资源生态、经济社会)两方面设计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意在为土地截恩/覆被变化可持续性评价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碳循环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球碳源和碳汇之间的不平衡使得对陆地生态系统态循环的研究变得日趋重要,本文对目前国际有关碳循环研究方面的进展作了简单介绍,并主不我国进行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需回答的科学问题及方法论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有关生态经济系统理论与方法和长江上游拟退化经济生态系统的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强烈的实际应用背景的长江上游拟退化经济生态系统开发性恢复与重建的管理研究课题,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及创新性。依据经济生态特征,以战略的眼光、系统的观点和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该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原则、层次、结构与功能,经济子系统与生态子系统互相促进与制约的机理及结构的优化。同时,以长江上游地区经济生态发展规划为研究对象,对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研究的方法论及数学模型群进行系统探索。通过对长江上游拟退化经济生态系统的自然资源环境发展现状与趋势,经济生态结构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综合评价,确立该地区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基本目标;建立该系统系列数学模型进行系统分析,为该地区的资源最优配置与其综合开发实际项目的选择提供科学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全球变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化进程将导致大规模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文中首先分别对1999年、2006年、2010年的CBERS和HJ-1B数据进行几何校正、拼接裁剪、分类等处理,生成土地利用/覆盖分类图,然后分别计算求得深圳市1999年到2006年和2006年到2010年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转移矩阵.在此基础上,研究深圳市从1999年到2010年期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空间过程.结果表明:深圳市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发生了大规模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大量的草地、耕地、未利用土地转化为城镇用地,草地和林地之间部分结构相互转化调整.同时,10年来深圳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区域差异明显,伴随着宝安和龙岗两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关外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强度逐渐加强,而关内逐渐减弱.在深圳城市化进程中,城镇用地重心呈现出向北部扩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科学的生态价值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价值问题是一直以来人们研究的热点,科学的生态价值是科学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科学的生态价值是科学研究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在总结科学价值的基础上,本文具体分析了科学生态价值的表现及生态问题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8.
以CO2浓度和温度升高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受到了世界各国科学家们的普遍关注。目前已经有大量关于森林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的研究报道和综述性文章,涉及分子、生理生态、种群和群落生态以及区域和全球尺度等微观和宏观领域的研究内容,因而要想对森林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研究进行全面的综述是相当困难的。因此,本文只简要评述了森林生态系统对升高CO2浓度和温度响应研究中的诸如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森林生长和生产力的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对升高CO2浓度和温度的响应、植被变化与全球碳循环的互动以及气候变化与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系等几个热点问题。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区为我国的第二大林区,地处高山峡谷地带,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地带。相对简单的植物群落结构、较低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巨大的冷冻土壤碳库、不同演替阶段和功能的植物群落组合以及分布于林线附近的邻接效应等为研究针叶林系统对升高CO2浓度和温度的响应提供了良好的天然实验室。针叶林生产力、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以及土壤碳氮过程等对升高CO2浓度和温度的响应对于预测未来气候变化下针叶林系统的生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长江上游干暖河谷冲的景观的发生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小流域的航片,土壤剖面,泥沙堆积与土地利用历史等详尽的综合对比分析,定量评价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冲沟发生演变的影响,在长江上游安宁河干暖河谷选择了两个代表性的冲沟,分别对其形状和土壤流失的体积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调查,测定和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安宁河干暖河谷的冲沟侵蚀速率高达375吨/公顷/年。西昌地区数百年来景观持续演变,特别是20世纪中期人为强烈的不合理采伐森林,过度放牧和农业垦殖,造成了大量冲沟系统的形成和发展。采取以控制冲沟侵蚀为主的有效水土保持措施,对中国青藏高原东缘干旱河谷脆弱山地环境的生态恢复与重建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法国“竞争力集群计划”已实施近20年,成功培育了一批全球领先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一套区域创新生态治理的“法国”模式,总结其实践经验,可为我国加快世界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提供参考。本文从政策驱动视角,在分析法国竞争力集群不同发展阶段政策着力点演变的基础上,剖析了其创新生态系统同步演进路径,并进一步总结提出其创新生态治理框架与主要治理策略。研究发现,法国竞争力集群创新生态系统经历了从研发项目驱动到产业现代化与数字化转型驱动的演进路径,并形成了“四级共治”模式下的创新生态治理架构。最后,从创新生态演化的驱动力转换、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体系完善、国际化战略牵引,及政府推动与引导作用强化这四方面,对我国加快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给出启示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通过资料收集、野外考察和数据统计,对藏东南昌都地区的耕地资源数量、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未来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昌都地区1995~2004年期间:(1)宜耕土地资源数量小,宜耕后备少,开发难度大;现有耕地以坡耕旱地为主,耕地质量差,生态环境恶化;(2)耕地总量变化分为上升、保持平衡、下降三个阶段,期间耕地总量减少0.496%;影响耕地总量变化的因素按重要性依次为政策因素、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人口持续增长也是导致人均耕地持续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3)耕地未来变化趋势主要取决于人口增长、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地方政府政策;耕地总量将趋于平衡;人均耕地下降势头逐渐趋缓.本研究为昌都地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不同时期的MSS\TM\ETM 为主要信息源,对上海城市中心建成区从1975~2004年的扩展过程及其扩展过程中对周边土地类型的占用进行动态监测,监测结果表明:上海城市建成区范围在29年间持续增长,但各时期增长速度不均衡,2001~2004年增长速度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不同时期,上海城市扩展的主导方向存在差异,总体表现为浦西地区沿主要交通干道向外发展,而浦东地区则向功能区核心发展。上海城市扩展过程中对周边土地利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占用大量耕地为主,对农村居民点和其它建设用地的占用次之,对林地、水域等土地类型的占用则较为微弱。  相似文献   

13.
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一直是土地相关学者研究的热点,然而由于研究领域广泛,近些年研究的热点变化不一,研究趋势不明。本文以1967年~2014年期间Web of ScienceTM数据库为文献源,选择信息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Ⅱ,综合信息可视化、文献计量方法和数据挖掘算法,从多元、分时、动态的视角出发,在识别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经典理论及知识聚类以及演进脉络的基础上,探究了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前沿热点及未来延伸趋势,从而构建了一个土地资源研究的理论库,为相关学者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研究表明:11996~2014年期间,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相关的文献和被引文献数量稳步增长,但是近两年论文发表频率有所下滑;21967年~2014年间,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全面爆发,研究主题全面扩展,虽然2003~2014年间研究关键词数量大幅度减少,同质化明显,但2003~2014年的研究主题步入全新阶段;3信息科技高速发展背景下,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成为热点,但是对环境效应问题重视不够,集约用地技术研究不足。  相似文献   

14.
地下生态学过程是指陆地生态系统地下部分结构、功能的动态变化过程,它与地上过程高度关联,是全面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特别是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和适应机理的关键.气候变暖和降水变化是气候变化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对地下生态学过程各个方面的影响复杂且重要,然而目前在这方面的综述文章并不多见.本文综述了气候变暖和降水变化对土壤碳收支、氮循环、土壤生物以及植物细根的周转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相关研究领域的主要瓶颈,提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期望促进气候变化背景下地下生态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以吴江经济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依据,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综合指数多目标决策模型对吴江经济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进行测算.研究结果表明,吴江经济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指数为0.3068,评价等级为Ⅳ级,土地集约利用已达到满意要求,在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方面做到比较好.结合吴江经济开发区的实际情况,特提出以下建议:加强观念引导,调整土地的利用结构;提高生产性用地比例,提高工业用地的容积率与建筑密度;适当提高工业用地的价格;建立评估机制等.  相似文献   

16.
波段组合对监督分类的运算效率和分类结果有着显著影响。本文以湖南益阳TM影像为实验数据,通过波段光谱特征统计分析、叠合光谱图分析,对该地区土地利用分类波段进行了初步选取;按照3波段组合方式进行分类,并对分类效应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耕地和草地难区分、未利用土地易错分为建设用地是共同问题;TM2、3、4组合能够较好地区分耕地和草地,同时对林地和草地的区分效果也最好,分类总精度最高;TM2、3、5组合对未利用土地的识别能力相对最高;TM2、3、7组合,TM2、4、7组合以及TM2、5、7组合对水体的分类效果最好。本研究对数据降维、资料不足时最大限度发挥资料可用性、针对特别应用目的进行传感器波段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与"3S"系统的动态调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是人口,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中国必须按照国情制定相应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土地持续利用的目标,实现途径和指标体系在不崭家,地区和领域之间存在一害差异,但都必须考虑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各方面的影响因素;“3S”系统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一体化集成的技术系统,具有对资源环境动态监测和综合功能,将成为21世纪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新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8.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信息系统构建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整合城市规划信息系统、多用途地籍信息系统、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信息系统、城镇土地定级估价信息系统等的基础上开发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信息系统,可实现此项工作的一期自动化,日常管理更新动态化,从而推动土地工作向科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draw attention to the sextants and watches employed at the end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in surveying Rupert's Land, the vast territory of the Hudson's Bay Company (HBC), and to discuss their usage and accuracy. The results provide information on the standards of manufacture at the time, on the reliability of the contemporary latitude and longitude of various fur-trading posts, and on the careers of the surveyors themselves. The sextant readings are shown to have a standard deviation of about 20 arcseconds when used in a vertical position to find altitudes of the Sun and stars, and about 40 arcseconds otherwise, for finding lunar distances. Because of the use of artificial horizons, these conclusions imply that, at a 95% (2σ) confidence level, a single determination of latitude is reliable to ±20 arcseconds (600 m on the Earth's surface), of longitude ±20 arcminutes (approximately 60 km in Rupert's Land), and a single determination of local apparent time is reliable to ±3 s. The watches, it appears, could run at a steady rate with errors of less than a minute for a period of a week or tw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