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痞为临床常见之症,《伤寒论》对其作了比较系统、详尽的论述,千余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今就《伤寒论》对痞证的辨治及预后,略作探析如下;1痞的含义痞,本是一个症状名称,为便于临床掌握运用及其与相关征候的鉴别比较,高校教材《伤寒论讲义》(1985年版)是把它作为一个证来对待的。考其内涵有二:一指病人自觉心下或胸胁烦闷不舒,按之儒软不痛(无形)。149条:“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151条:“技之儒,但气痞耳。”《景岳全书》曰:“痞者痞塞不开之谓”,生动地描绘了痞的特征。二指痞块(症疾)。167条:“病胁下素有…  相似文献   

2.
浅谈《伤寒论》心下痞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所述心下痞,指病者自觉胃脘部痞塞满闷为主要特征的病证。《诸病源候论》曰:“痞者,心下满也。”《伤寒条辨》曰:“痞,言气隔不通而痞塞也。”痞作为临床常见证,反映了一种复杂的病理状态,可见于多种外感内伤疾病之中。《伤寒论》对心下痞证治作了较详细的论述,为后世辨证论治开辟了一条极有价值的途径。1 心下痞的病因病机 心下痞的形成原因纷繁复杂。《杂病源流犀烛》曰:“痞满,脾病也,本由脾气虚及气郁不能运行,心下痞塞填满,故有中气不足,不能运化而成者,有食积而成者,有痰结而成者,有湿热太甚而成者。”《伤寒论》所述心下痞的病因病机可简要归纳为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痞满是指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痞满之病名首见于《内经》。如《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曰:"备化之纪……其病否","卑监之纪……其病留满否塞"等。《至真要大论篇》说"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隔不利,心痛否满"。《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明确痞的基本概念:"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相似文献   

4.
金荣耀  茹娅娟 《新中医》2019,51(9):338-339
简版:正文: 痞满,是指以心下胃脘处有胀满不适感,按之濡软不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该病名首见于《伤寒论》,文中提出“满而不痛者”曰痞,又具体描述为心下痞、心下痞硬、心下痞而满,故可认为痞满的病位在心下胃脘。 坍溪心法,痞》谓之“与胀满有轻重之分,痞则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乏形者,是痞也”。……  相似文献   

5.
清代伤寒大家柯琴(韵伯)在《伤寒论翼.卷下.太阳病解第一》中指出:"伤寒最多心病",其发现《伤寒论》与"心"相关的病症特别多,诚为善读书者。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编写《伤寒论手册》时曾做过全面的分类统计,其中对症状明示有"心"字者如心中烦、冒心、心愦愦、恍惚心乱、心悸、心下悸、气上撞心、心中懊憹、心下满、心下急、心下硬、心下结、心下痞硬、心下支结、心下结硬、  相似文献   

6.
<正>痞满是指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的病证[1]。它的病名首见于《伤寒论》,如:"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多因起居失调,饮食不化,气郁痰凝,脾胃虚弱,导致脾失健运,升降失常而成[2]。因此,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是本病发生的病机关键。按部位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即胃脘部,故心下痞指胃脘部的痞塞、胀满不适感。结合临床可知痞满病发生的病位多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刘桂荣老师认为痞满病的本质是脾胃  相似文献   

7.
刘永 《世界中医药》2011,6(3):248-250
痞满是以自觉心下痞塞不通,胸膈满闷,外无胀急之形,触之濡软,按之不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按部位可分为心下痞及胸痞等。《素问·阴阳别论篇》即有"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的论述;《素问·藏气法时论篇》又曰:"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伤寒论》则明确提出"痞"证的病因病机及证治类别,为后世治疗该病证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8.
何任 《新中医》1991,23(2):18-18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条文中“心下痞”之病证,乃指胃脘部满闷,按之柔软而不痛的证状。多由伤寒表邪未解,误用下法,以致邪气相结,寒热错杂。故仲景有泻心汤之设。临床所见此证甚多,但并不多由表邪误下所致,即所谓内伤杂病之心下痞也。其证有因忧郁气结而致心下痞满,亦常见兼见脘腹  相似文献   

9.
正半夏泻心汤首载于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49条[1]:"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也,宜半夏泻心汤",是治疗"痞"证代表方,《华氏中藏经》说:"阳气上而不上曰痞;阴气下而不下曰痞,痞格者谓阴阳不相从也。"指出痞证  相似文献   

10.
王付 《中医药通报》2011,10(4):12-14
半夏泻心汤是《伤寒杂病论》中辨治脾胃病证的重要基础代表方,主治心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以及“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张仲景对此明确指出半夏泻心汤主治病证是心下痞满而不痛,而在临床中运用半夏泻心汤能否辨治心下满痛,能否取得最佳治疗效果,结合多年临床诊治体会,试将学用半夏泻心汤的理论探索与临床实践浅述于次.  相似文献   

11.
痞证是《伤寒论》太阳病变的重要内容。“痞”既是一个临床症状,又是一个证名。《伤寒论》云:“心下痞,按之濡。”“按之自濡,但气痞耳。”濡与软同,即心下虽痞塞满闷,但按之却柔濡。故痞证临床主症为闭塞满闷,若与有形之实邪凝结亦可鞭满。此证虽见之于太阳坏病中,但在临床实践中以脾胃疾病为多见。笔者治疗本病35例,现作一小结,并结合《伤寒论》对痞症的论述,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2.
<正>胃肠病是中国人的常见病、多发病,而半夏泻心汤是一张经实践检验的治疗胃肠病的经方。渊源半夏泻心汤源自《伤寒杂病论》,其寒热并用,补泻兼施,配伍巧妙。半夏泻心汤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各出现1次,《伤寒论》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俱,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中论述:"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相似文献   

13.
因水邪所致诸疾,谓之水气病。水邪为患,浩浩然莫之能御,故水气病于临床,变化多端。兹就《伤寒论》(以下简称《论》)中水气病辨析如下:一、水痞痞者,闭也,是言气机不畅,闭塞于心下;痞者,满也,又谓心  相似文献   

14.
王金成  郭晓霞 《光明中医》2013,28(2):242-243
痞证在《伤寒论》中专列一节进行了详细论述。痞证病机核心是气机痞塞不通,所以,由气机痞塞不通所表现出的证候及病证,均称为痞证。以此为依据,对《伤寒论》痞证辨析如下。1太阳痞太阳指足太阳膀胱经与手太阳小肠经而言,主人  相似文献   

15.
试谈《金匮要略》、《伤寒论》对痞证的论述朱秀兰甘肃省平凉市人民医院(744000)主题词中医师张仲景痞证/中医病机复方(中医)/治疗应用“痞”即痞塞不通,是指心中、心下,也即胸腹、胃脘部有满闷堵塞不通之感,其临床特点是按之柔软而不硬不痛,是无形之邪,...  相似文献   

16.
李宇铭 《陕西中医》2011,32(10):1418-1418
<正>过去对痞证的解释,多以《伤寒论》151条作为痞证的定义:"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七版教材《伤寒学》说:"痞证的特点是心下堵闷不舒,然以手按之却柔软无物",而《伤寒论讲义》则说:"痞证病机为无形之邪阻滞气机,故以心下痞塞,按之如濡软、不痛为脉证特点",两者观点基本一致,均认为痞证的表现必须有两种基本条件:1.闭塞堵闷感,2.按之柔软。但若以此观点解释痞证,则会出现许多矛盾,以下逐一论述。  相似文献   

17.
王成宝 《江苏中医药》2009,41(10):63-64
旋覆代赭汤出自《伤寒论》第161条:“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组方:“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石一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笔者在临床实践中紧紧抓住其病机.辨证使用效果良好。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伤寒论》大黄黄连泻心汤临床上用于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胃病、口腔溃疡、高血压、急性脑血管病、菌痢等均有良效~([1])。《注解伤寒论》中第四卷载《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大黄黄连泻心汤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大黄黄连泻心汤方:大黄二两、黄连一两"。我们用大黄黄连泻心  相似文献   

19.
“痞”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为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临床常见病证。仲景在《伤寒论》中指出太阳病本为表证,误下而成“痞”。误下是“痞”的重要病因,但临床上不管外感内伤,不论寒热痰水、正虚邪实,只要是胃气壅滞,都可以发生“痞”证。“痞”证是以中焦脾胃的气机不畅为总的病机,临证需辨寒热虚实,更需与“结胸”、“心下支结”等病证相鉴别。仲景基于“辛开苦降”理论创立了“泻心汤”类方,实现了从理论到临床的转变。自仲景以来,后世医家不断探索“痞”证之病因病机以及治法方药,提出了“塞因塞用”理论,创立了“补中益气汤”,进一步完善了“痞”证的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20.
中医虽然没有功能性消化的病名,但其可归属于“痞满”等范畴,痞满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在该书中称为否、满、否膈等,在《伤寒论》中确定了其概念:“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景岳全书》中以“痞满”名立专篇进行论述,此后该病名渐趋一致《素问·太阴阳明论》说:“饮食不节,起居不适者,阴受之,阴受之则人五脏,入五脏则填满闭塞。”《素问·异法方宜论篇》日“脏寒生满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