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当前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方式日益改变的新形势下,神经源性膀胱疾病病发率显著提升,其病发因素相对较多,病发人群也较为广泛.就目前我国医学技术的发展现状而言,医学界诸多学者认为,在神经源性膀胱疾病治疗中采用间歇性导尿术,能够取得较为突出的治疗效果.为了深入了解当前间歇性导尿术的发展情况,以及其在神经源性膀胱疾病治疗中的效果,本文展开了对间歇性导尿术在该疾病中的应用分析.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是在前人学者关于间歇性导尿术应用于神经源性膀胱治疗效果研究的基础上,展开对相应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的分析,并将其研究成果加以整理和归纳,总结成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间歇导尿术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康复科收治的脊髓损伤患者47例,随机分为两组,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4例,实验组24例,两组均参照临床指南,使用敏感抗生素药物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使用加压排尿的方法,实验组使用间歇导尿术,治疗时间为两周。治疗结束后,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膀胱容量、排尿后残余尿量以及尿路感染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膀胱容量、排尿后残余尿量以及尿路感染发生率均有所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膀胱容量(401.9±29.3ml)明显高于对照组(350.3±26.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排尿后残余尿量(48.2±6.3ml)明显低于对照组(117.5±9.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尿路感染发生率(33.3%)明显低于对照组(6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导尿术能够明显增大膀胱容量、减少尿潴留,对于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恢复膀胱功能、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具有很好的疗效,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2008年12月~2010年2月我科入住的39例脊髓损伤(SCI)患者实施间歇性清洁导尿配合穴位按摩其排尿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择脊髓损伤的患者,根据残余尿量制定导尿次数,每天1~5次不等,并为其制定饮水计划;配合按摩气海、关元、中级、曲骨、归来、会阴等穴位。当残余尿量低于100ml,治疗成功,停止导尿与按摩。结果39例脊髓损伤患者中有34例治疗成功,2例实施2~3天出现高热而停止,3例因经济原因提前出院.教会家属间歇导尿方法,1个月后电话随访,2例治疗成功,1例尿失禁,使用尿套。结论间歇性清洁导尿配合穴位按摩为脊髓损伤患者建立了规律自主排尿,解决患者因排尿障碍带来的生活困扰,大大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间歇性导尿术和留置导尿术对脊髓损伤患者尿路感染的影响.方法 对80例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出现尿潴留患者分别采用间歇导尿和留置导尿,定期尿液培养进行尿路感染率比较,采用间歇性导尿术同时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并分别于留置导尿、间歇性导尿后15、30 d取患者尿液进行细菌培养及鉴定.结果 间歇性导尿15、30 d的尿路感染(菌落计数≥1×10 CFU/ml)发生率分别为32.6 %和31.5%,明显低于留置导尿尿路感染发生率(100.0%),P<0.05;尿道细菌的种类相似,主要是大肠埃希菌、产气肠杆蘸、葡萄球菌属、肺炎克雷伯菌等.结论 间歇性导尿术能降低脊髓损伤患者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控制尿路感染、维护和促进排尿功能恢复均具有蕈要意义,但对尿道细菌的种类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患者间歇性导尿对膀胱功能损坏后感染预防控制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月医院进行治疗的脊髓受损的98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9例;干预组患者采用间歇性导尿方式,对照组患者采用留置导尿法,调查分析两组患者残余尿量、细菌计数、泌尿系统感染率及7、14d患者尿液白细胞计数;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泌尿系感染率干预组为24.5%、对照组为77.6%,两组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实施不同导尿方式15、30d后,干预组患者尿液检出细菌数均明显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7d后,干预组尿液白细胞(+)为11例;留置导尿组为33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P0.05);治疗14d后,干预组白细胞(+)为14例;对照组为40例,干预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损伤患者采用间歇性导尿,对病情有更好的控制作用,降低患者泌尿系统感染率,能有效地减少残余尿量。  相似文献   

6.
周先富 《健康研究》2012,32(2):97-99
目的 观察中药配合间歇性导尿对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17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中药配合间歇性导尿治疗,观察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和尿液中白细胞和细菌计数情况.结果 通过中药配合间歇性导尿治疗8周后患者膀胱容量显著增加(P<0.05),残余尿量显著减少(P<0.01),尿中WBC计数、细菌计数显著减少(P<0.01).通过训练,17例患者中16例在21~ 55天建立反射性膀胱功能,达到排尿自理,不再需导尿.1例无自主排尿,需进行间歇导尿,但无泌尿系感染.结论 应用中药配合间歇导尿可以使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增加排尿自理机会,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间歇性导尿预防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发生泌尿系感染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2018年1月-2019年4月的相关文献,纳入间歇导尿用于预防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发生泌尿系感染的随机对照研究,由2名研究者按照检索公式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评价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使用RevMan5.3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包括737例患者,分析结果显示:间歇性导尿组患者在膀胱功能恢复方面和尿残余量两方面均优于常规留置导尿组,间歇性导尿组患者的泌尿系感染率低于常规留置导尿组[RR=0.31,95%CI(0.24,0.40),P<0.01],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间歇导尿与常规留置导尿相比能降低患者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但是纳入研究的仅为中文文献,仍需开展高质量多中心的RCT研究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依据膀胱安全容量法行间歇性导尿,在预防神经源性膀胱相关泌尿道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就诊于某院的脊髓损伤或马尾神经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间歇性导尿,导尿频率依据残余尿量确定。干预组予以间歇性导尿,导尿频率依据膀胱安全容量确定。比较两组患者的泌尿道感染发病率、细菌菌落计数及菌种构成、不良反应、残余尿量、膀胱安全容量及逼尿肌厚度。结果 共纳入120例患者,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研究过程中干预组有1例因不能完成疗程而脱落。干预组泌尿道感染发病率(10.17%)低于对照组(2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95,P=0.012);干预组尿培养细菌菌落数为(4.71±0.13) lg CFU/mL,低于对照组的(4.99±0.25) lg CF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8,P=0.019);两组患者尿培养检出细菌均以G-菌为主。8周后,干预组患者的残余尿量、逼尿肌厚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23、3.412,均P<0.05);干预组患者膀胱安全容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6,P=0.014)。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据膀胱安全容量行间歇性导尿,可以降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相关泌尿道感染发病率。  相似文献   

9.
张鸥  宋涛 《中国卫生产业》2013,(29):103-103,105
目的 探究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脊髓损伤而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病人,均来自2009年3月-2013年1月我院接收诊治病人,随机分组各2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留置尿管管理,观察组行间歇性导尿术.两组均给予规律饮水,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的康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疗效显著,感染率(5.3%)明显低于对照组(12.5%),且残余尿量(97.16±8.35)少于对照组(328.38±18.53).结论 间歇性导尿术对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有着积极意义,可有效降低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增加膀胱容量,减少膀胱残余尿量,利于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患者满意度极高.  相似文献   

10.
治疗神经原性膀胱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工程,目前尚无可以完全恢复神经原性膀胱功能的临床疗法。本文介绍了本院自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神经原性膀胱54例,阐述了心理护理、尿管护理、尿潴留护理等方面的注意事项,提出了间歇性导尿的重要性。笔者认为,神经原性膀胱护理工作的重点是排空、清洁导尿、预防感染的方法以及保护肾功能,以此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甲基强的松龙(MP)治疗脊髓神经损伤患者的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脊髓损伤患者共126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64例,给于MP治疗,对照组62例仅给予地塞米松.20%甘露醇脱水及洛赛克均用于两组来预防脊髓神经水肿及应急性溃疡治疗,随访6个月.按照美国ASIA分级标准,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感觉及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按JOA脊髓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神经功能恢复率,并统计两组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6周及随访6个月时,未使用甲基强的松龙的患者感觉及运动功能,明显低于应用甲基强的松龙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MP组和对照组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率为(74.5±5.6)%和(57.5±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与糖皮质激素相关的消化道溃疡、感染等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大剂量MP冲击治疗能明显提高脊髓神经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率,防止脊髓的继发性损伤、同时不增加与糖皮质激素相关消化道溃疡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丙泊酚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随着溶栓疗法、动脉搭桥术、胸腹主动脉瘤手术的建立和推广,使缺血器官、组织更快地重新获得血液供应,明显减少了细胞损伤,提高了临床疗效。但是,在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中也发现,恢复血液循环后,部分动物和患者细胞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破坏反而加重。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观察硬膜外导管前端软化塑型法及置管前预先注药来预防硬膜外腔置管血管损伤的效果。方法足月产妇拟行硬膜外麻醉600例,随机分为A、B、C、D共4组,每组150人。A组为常规组,穿刺成功后直接置入硬膜外导管;B组在穿刺成功后,注入1%利多卡因与1:200000肾上腺素4ml再行置管;C组在穿刺成功后,使硬膜外导管前端软化并塑型成弧形,再将导管置入硬膜外腔;D组则同时采用B、C两组的措施后再行置管。结果D组、C组硬膜外腔静脉血管受损的机会显著减少(p〈0.01,p〈0.05)。结论硬膜外导管前端软化塑型法在减少硬膜外腔静脉血管受损的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6.
沈肖方  王延伟  刘晓阳  刘洪涛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2):4728-4729,4737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SCI)的治疗效果。[方法]体外分离纯化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取46例Wistar大鼠采用改良的Allen’s装置在T11水平制成大鼠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成基质干细胞(MSCs)移植组(n=23)和对照组(n=23),分别于术后1、4周通过BBB评分观察大鼠SCI后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术前所有大鼠BBB评分均为21分,脊髓损伤后为0分,所有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随着时间的推移都有不同程度的减轻。两组术后4周时BBB评分均较术后1周时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组术后1、4周时BBB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SCs移植有助于大鼠脊髓损伤后的修复重建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嗅鞘细胞移植和复方丹参联合应用治疗脊髓损伤的可行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制备脊髓损伤大鼠模型,按治疗方法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Control)、复方丹参组(SM)、嗅鞘细胞移植组(OECs)、复方丹参联合嗅鞘细胞移植组(OECs+SM)。术后动态评价各组大鼠运动功能,术后12周取材进行免疫组化和横截面甲苯胺蓝染色评价轴突再生情况。结果 OECs+SM组术后12周BBB评分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OECs+SM组(11.2±1.03)%NF-200阳性表达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OECs+SM组的轴突密度为(14 359±903)/mm2,显著高于其他3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独使用OECs或SM,均可产生部分神经纤维的修复,但联合使用OECs和SM,两者可以产生协同作用,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  相似文献   

18.
妇产科手术近年来多采用脊硬联合麻醉,应用笔尖式脊麻针将长效局麻药0.75%布比卡因重比重液一次注入椎管内3分钟左右起效,可有效维持麻醉时间2.5~3小时。后续手术的麻醉应用硬膜外导管注入1.5%利多卡因维持一般均能满足妇产科手术的麻醉需要,此种中方法具有药物作用迅速、肌松好,副作用少,麻醉效果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医院》2015,(11):38-40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明胶酶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NGAL)在体外循环术后患者早期诊断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90例进行体外循环手术的心脏病患者,术前及体外循环术后12、24、48 h采集尿样及血样,检测尿NGAL、血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Cys-C)、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含量;根据AKI诊断标准,将90例患者分为AKI组和非AKI组,并对两组尿NGAL、血Cys-C、血Scr检验结果进行分析;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术后12 h的尿NGAL的检测效能,并确定尿NGAL检测AKI的临界值。结果 90例患者中术后48 h内发生不同程度AKI有21例,发生率为23.3%;两组尿NGAL、血Cys-C、Scr基线值比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KI组在体外循环术后:12 h尿NGAL浓度显著升高,24 h血Cys-C显著升高,Scr水平48 h显著升高;术后12 h尿NGAL检测AKI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49(95%CI:0.882~0.984),检测AKI的最佳临界值(Cut-off)为38.9μg/L,此时其检测AKI的灵敏度为90.48%,特异度为97.10%。结论尿NGAL可以作为体外循环术后AKI的预测指标,在诊断AKI时较血Cys-C、血Scr早,有利于早期对AKI进行预防和干预。  相似文献   

20.
The article presents the case history of a family in which an adolescent son receives a 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 The focus of the study is on the adaptation of the family unit to the permanent disablement of their dependent child. The family's grief reaction is examined as are their patterns of adaptations in family task organization, affection, communication, and power structures. The authors also discusses the effect of the injury on specific intrafamily relationships and presents suggestions for clinical interven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