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隐静脉转流术治疗髂股静脉栓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大隐静脉转流术治疗髂股静脉栓塞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1998年9月至2005年12月,应用大隐静脉转流术治疗6例髂股静脉栓塞,男5例,女1例;年龄36~52岁,平均41岁;均为单侧股和小腿肿胀,伴有疼痛。从对侧切取正常的大隐静脉,经耻骨上隧道转移至患侧,在髂股静脉栓塞段以远与股静脉或大隐静脉近端吻合,将患侧静脉血经大隐静脉引流至对侧股静脉。结果:手术顺利,术后仅1例供区伤口发生表浅感染,经换药处理愈合。随访1—3.5年,平均1.8年,所有患者疼痛消失,水肿明显减轻,但仍有轻度肿胀。结论:大隐静脉转流术是治疗髂股静脉栓塞的有效方法。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和安全。  相似文献   

2.
大隐静脉-股静脉转流治疗晚期髂股静脉栓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10例用大隐静脉-股静脉转流术治疗晚期髂股静脉栓塞的疗效。方法:从1985~1993年间,采用健侧大隐静脉与患侧股静脉吻合的新术式对10例(其中男8例,女2例)晚期髂股静脉栓塞病例进行治疗。结果:显示术后第1日患肢明显消肿,术后7日肢体周径如同健侧。结论:该术式具有操作简便、疗效可靠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大隐静脉—股静脉转流治疗晚期髂股静脉栓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10例用大隐静脉-股静脉转流术治疗晚期髂股静脉栓塞的疗效。从1985-1993年间,采用健侧大隐静脉与患侧股静脉吻合的新术式对10例,晚期髂股静脉栓塞病例进行治疗。显示术后第1日患肢明显消肿,术后7日肢体周径如同健侧。该术式具有操作简便,疗铲可靠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隐静脉交叉转流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2007年12月收治的9例下肢PTS患者经大隐静脉交叉转流加暂时性动静脉瘘手术临床资料。结果 9例患者术后随访12~25(平均15)个月,症状明显缓解6例,症状部分缓解3例。合并有溃疡的3例患者术后3~4周溃疡完全愈合。术后均有皮下隧道处疼痛,1~2个月消失。结论根据准确的血流状态评价,采用大隐静脉交叉转流术能缓解下肢PTS。  相似文献   

5.
我院1994.1~1999.6对12例股静脉栓塞行原位大隐静脉股腘静脉转流术。术前行下肢深静脉造影及大隐静脉造影,以确诊股静脉血栓形成为完全阻塞或部分再通以阻塞为主者,并显示大隐静脉通畅。手术要点在于精确细仔的血管吻合,大隐静脉游离不宜过长,以避免游离过程中损伤大隐静脉,而降低手术通畅率。另外术后应用抗凝治疗,早期活动。本组病人治愈率83.3%,有效率16.7%。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隐静脉耻骨上交叉转流术治疗髂股静脉闭塞症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省立医院血管外科2006年3月—2010年9月收治的23例髂股静脉闭塞症患者,均行大隐静脉耻骨上交叉转流术。结果:随访18例,随访率78.26%,随访时间2~54个月,平均25个月。15例临床症状缓解3,例临床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83.33%。13例转流大隐静脉通畅,5例转流大隐静脉闭塞。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情况下,大隐静脉耻骨上交叉转流术治疗髂股静脉闭塞症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在临床上并非罕见,我院1964~1981年采用血栓吸出术治疗20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女各10例,年龄25~51岁。发病原因:感染5例,外伤5例,妊娠4例。术后2例,分娩1例,原因不明3例。发生部位:左侧19例,右侧1例。发病至手术时间:1周内7例,2周内9例,3周内2例,4周2例。临床表现:发病急,患肢呈白色肿  相似文献   

8.
转流术治疗慢性髂股静脉完全性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药物治疗无效的慢性髂股静脉完全性血栓形成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的可靠性.方法:分析近2年手术治疗慢性髂股静脉完全性血栓形成病例8例,结果:8例经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慢性髂股静脉完全性形成病例中,5例行Palma手术,2例作大隐静脉-大隐静脉转流术,另1例Cockett综合征病例行异体血管股-腔静脉转流术,获满意效果.结论:外科手术在治疗髂股静脉安全性血栓形成仍占有一定地位.  相似文献   

9.
鞠进  任华 《医师进修杂志》1996,19(10):14-15
本文报告了2例良性上腔静脉综合征病人,采用颈内静脉-大隐静脉转流术,取得了成功。作者认为:由于良性上腔静脉综合征有梗阻范围广泛,常累及双侧无名静脉之特点,故采用此术式,对降低颈静脉高压、减轻面颈部浮仲有立罕见影之效果。用自体大隐静脉转流,取材方便,取材方便,创伤小,术后不需长期抗凝,远期疗效好,在基层医院便于开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腔内介入治疗髂股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8例患者进行以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为主的综合治疗,其中27例行髂股静脉病变段扩张术,25例内置支架。结果:术中术后无继发下肢肿胀及血栓形成,21例获得1~38个月,平均18个月的随访,病情均明显改善。结论:腔内介入是治疗髂股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机械性血栓抽吸治疗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6例急性髂股深静脉血栓(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健侧股静脉预防性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透视下患侧股静脉插入12~14 F大腔鞘管,50 mL注射器负压抽吸髂股静脉血栓。112例合并髂静脉狭窄或闭塞患者,行经皮血管成形术(PTA)和支架植入;术后给予肝素抗凝。结果:出院时膝上、下15 cm处健、患侧周径差分别降为(1.34±0.57)cm和(0.93±0.42)cm,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37、23.99,P均<0.05);随访36个月,随访率97.88%(231/236)。术后水肿、色素沉着和溃疡等后遗症发生率12.99%(30/231)、8.23%(19/231)和0;随访疗效优92.21%(213/231)。支架植入患者随访均通畅。结论:机械性血栓抽吸治疗髂股DVT疗效显著,并发症少,住院周期短,能够明显降低后遗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13.
我院于1997年3月成功地抢救1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合并挤压综合征患者,现报告如下。 病例介绍 患者,男,45岁。车祸撞伤致颈疼痛,双上肢麻木,痛、触觉过敏,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下肢无异常。X光片示颈椎生理弯曲消失,疑为颈髓损伤。住院行颌枕带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重建股静脉对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支架成形术后支架通畅率及临床改善情况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髂股静脉PTS支架成形术患者,筛选合并有股静脉慢性闭塞且股深静脉通畅的114例重度PTS患者,其中同时支架成形术重建股静脉(支架成形术治疗股静脉,FV-S组)的患者45例,未重建股静脉(股静脉仅采用球囊扩张术,未植入支架,FV-A组)的患者69例,比较髂股静脉支架初期通畅率、二期通畅率、股静脉通畅率、Villalta评分、CEAP分级、溃疡愈合率等。结果髂股静脉支架术后2年支架初期及二期通畅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55%vs 52%,P=0.71和77%vs 85%,P=0.32);术后早期FV-S组患者股静脉通畅率高于FV-A组,但术后半年两组几乎所有股静脉均闭塞;术后两组临床症状改善、Villalta评分以及溃疡愈合率均无差异。结论在支架成形术治疗髂股静脉PTS术中,若股深静脉通畅,同期腔内处理闭塞的股静脉并不能提高髂股静脉支架通畅率,对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亦无明显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患者 男 ,46岁。 3个月前左小腿及足部肿胀 ,渐发展为左下肢肿胀。 7年前有高处坠落伤 ,后腹膜血肿史。查体 :下腹壁可见 4个呈串珠样约 3cm× 3cm曲张浅静脉 ,左下肢肿胀。左下肢血管彩色超声波示 :左股静脉闭塞。诊断为左股静脉血栓形成 ,行股静脉探查术。患者平卧位 ,硬膜外麻醉 ,左腹股沟下纵行切口 ,保护大隐静脉 ,显露、阻断、纵行切开股静脉 ,见管腔内血栓已机化 ,与管壁粘连 ,管腔闭塞。向远心端延长股静脉切口 ,分离、剥脱机化血栓至腹股沟下 10 cm处远端管腔通畅 ;向近心端脱至后腹膜 ,管腔仍闭塞且与后腹膜粘连严重 ,不易分离 ,…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左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并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I-FVT)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明确诊断为左IVCS并急性I-FVT的22例患者,均接受导管溶栓(CDT)联合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等腔内治疗。结果 22例均成功实施腔内治疗,患肢肿胀改善有效率为95.5%,溶栓有效率达91%,支架植入有效率100%。治疗期间仅有1例实施再次溶栓治疗,无大出血及症状性肺栓塞发生。15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随访中1例血栓复发堵塞支架,进行干预后痊愈。结论腔内治疗左IVCS并急性I-FVT的临床疗效显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且近期随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髂股静脉血栓形成3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瑞芬  刘自宽 《普外临床》1993,8(3):147-148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月64例行腔内综合治疗的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患者经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置管溶栓术治疗后,新鲜血栓均得到有效溶解,无严重溶栓并发症发生;13例(13/64)患者发现髂静脉狭窄严重,下肢肿胀缓解不明显,同期行球囊扩张,其中5例(5/64)二期造影发现侧支血管代偿不佳、髂静脉狭窄50%,行二期支架植入。经腔内综合治疗,患者的双下肢膝上15 cm周径差较术前明显缩小(3.87 cm vs.7.56 cm,P0.05);随访期间无再发下肢肿胀、髂股静脉狭窄及支架内血栓形成,无下肢色素沉着及溃疡形成,无肺动脉栓塞及死亡病例。结论:腔内综合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对清除血栓、解除狭窄实现管腔再通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动物实验分析髂股静脉血栓形成(IFVT)后纤溶激活和管壁重塑发生时间,确定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irx,rs)的发生时间;对比分析早期和中晚期手术治疗IFPTS的疗效,探寻最佳手术时机.方法 建立大鼠IFVT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管壁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表达.采用弹力、胶原纤维染色方法检测内弹力膜阳性率,血管周径和管壁僵硬指数.将1990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51例接受大隐静脉交叉转流术的IFPTS患者分为早期治疗组(IFVT后1~2个月,n=21),中晚期治疗组(IFVT后>2个月,n=30).用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症状评分标准(VCSS)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大鼠静脉管壁tPA和uPA在IFVT后2周和4周表达明显增加(P<0.05).管壁内弹力膜阳性率在4、8和12周明显下降(P<0.01),血管周径在12周明显增大(P<0.05),管壁僵硬指数在4、8和12周明显上升(P<0.01).早期治疗组症状改善明显,术后和术前VCS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0.9比5.2±1.1,P<0.05),中晚期治疗组症状变化无统计学意义(6.8±1.7比7.6±3.0,P>0.05).结论 IFFTS发生时间在血栓形成后1个月左右.IFVT后1~2个月是大隐静脉交叉转流术治疗IFFIS的最佳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分期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年5月至2011年10月期间收治的45例髂股静脉PTS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经皮穿刺股静脉或切开股静脉直视下穿刺,造影明确病变静脉部位及病变长度后,导丝开通闭塞段,球囊导管行扩张成形术。结果 45例(45条患肢)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均取得成功。无一例发生管腔破裂等严重并发症。45例随访6~30个月,(18.06±3.12)个月,患肢症状明显缓解31例,患肢症状部分缓解10例,患肢症状无缓解4例。复查静脉血管造影,治愈9例,显效18例,好转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1.11%(41/45)。结论血管腔内成形术操作简便、微创、安全,是治疗髂股静脉PTS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