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麻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评价,是对麻类资源全面系统理论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本文从形态学标记、细胞学标记、同工酶标记和DNA分子标记技术四个方面综述了麻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研究进展,为麻类种质资源评价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对麻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评价,是对麻类资源全面系统理论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本文从形态学标记、细胞学标记、同工酶标记和DNA分子标记技术四个方面综述了麻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研究进展,为麻类种质资源评价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麻类所麻类育种五十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全面回顾了麻类研究所麻类育种工作五十年的历程,较为详尽地阐明了麻类育种工作开展的过程.五十年的麻类育种工作经历了资源的收集整理和评价、鉴定与利用,常规育种技术运用和现代高新技术的引入.基本形成了我国麻类育种技术和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推广应用体系.先后收集和整理麻类资源近万余份.选育出新品种30余个,在生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红麻品种"7804"、苎麻品种"圆叶青"和"中苎1号"及黄麻品种"湘黄麻1号"等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利用,取得了社会经济效益近100亿元.选育了亚麻品种中亚麻1号,结束了我国南方没有自育亚麻品种的历史.现代的麻类育种向多元化育种目标发展,为麻类的不同用途选育出专用品种.  相似文献   

4.
作物种质资源是育种和生产重要的物质基础,种质创新是种质资源研究的核心.通过多年的系统研究,我国麻类种质资源研究已跃居世界先进水平,成为世界麻类资源大国.但是,麻类种质创新落后、育种材料遗传基础狭窄、可利用资源贫乏的矛盾还十分突出,种质资源研究与育种和生产还有较大的差距.本文报告了麻类种质创新的方法和技术,麻类优异基因源的发掘和利用,"十五"苎麻、红麻、亚麻、黄麻优异种质创新和利用的成果,对今后的麻类种质创新工作提出了一些设想和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麻类优异种质的创新与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物种质资源是育种和生产重要的物质基础,种质创新是种质资源研究的核心。通过多年的系统研究,我国麻类种质资源研究已跃居世界先进水平,成为世界麻类资源大国。但是,麻类种质创新落后、育种材料遗传基础狭窄、可利用资源贫乏的矛盾还十分突出,种质资源研究与育种和生产还有较大的差距。本文报告了麻类种质创新的方法和技术,麻类优异基因源的发掘和利用,“十五”苎麻、红麻、亚麻、黄麻优异种质创新和利用的成果,对今后的麻类种质创新工作提出了一些设想和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做大云南麻类产业 打造云南绿色纺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类纤维的绿色环保生态功能日益受到重视,麻类产品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为麻类产业的发展带来广阔前景.本文就发展云南麻类产业、打造云南绿色纺织的必要性、必然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述,分析了在云南发展庥类产业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7.
刘飞虎 《中国麻业》2008,30(1):44-47,57
麻类纤维的绿色环保生态功能日益受到重视,麻类产品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为麻类产业的发展带来广阔前景。本文就发展云南麻类产业、打造云南绿色纺织的必要性、必然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述,分析了在云南发展麻类产业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8.
二、云南新茶种的不断发现国内许多单位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云南的茶树品种资源,于50年代初开始,先后进行过不同形式的植物考察和茶树品种资源考察,发掘出大量茶树地方品种和野生茶树,并且还发现20多个新茶种(变种)。下面将不同时期考察结果作一简述。 (一)植物综合考察这是指多科、属性的植物考察。因在云南各地海拔1100~2800米范围内,山茶科植物常与壳斗科、樟科、木兰科、金缕梅等科植物共同组成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植被类型,因此,在进行上述科、属植物考察中常可同时发现一些茶树资源。例如,50年代的中苏联合植物考察和以后由昆明植物研究所组织的多次植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农科院麻类研究所主持,于1983年12月5—10在广西桂林召开了全国苎麻品种资源目录审稿会。参加会议的有教授.专家和科技人员共25人。与会代表对“全国苎麻品种资源目录”(初稿)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审修;会议商定,在编出目录基础上,加快速度,编写好“中国苎麻品种志”一书,  相似文献   

10.
麻类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更新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我国麻类种质资源的考察收集、安全保存和优异种质的评价利用现状,讨论了黄麻、红麻、亚麻、大麻种质资源的繁种更新技术关键和经验,并对麻类种质资源工作的发展提出了一些设想和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由中国农科院麻类研究所主持,于1983年12月5—10在广西桂林召开了全国苎麻品种资源目录审稿会。参加会议的有教授、专家和科技人员共25人。与会代表对“全国苎麻品种资源目录”(初稿)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审修;会议商定,在编出目录基础上,加快速度,编写好“中国苎麻品种志”一书,并确定1985年召开审稿  相似文献   

12.
麻类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更新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我国麻类种质资源的考察收集、安全保存和优异种质的评价利用现状,讨论了黄麻、红麻、亚麻、大麻种质资源的繁种更新技术关键和经验, 并对麻类种质资源工作的发展提出了一些设想和建设性建议 .  相似文献   

13.
我国麻类生产的现状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麻类生产的现状:包括苎麻、红麻、黄麻、亚麻、大麻、剑麻的种植和加工;育成品种数量和育种技术;种质资源;麻类作物的多种用途.提出了目前麻类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种麻效益下降;生产技术滞后;品种质量有待提高.着重提出了麻类生产的建议:树立大纤维观念,扩大纺织原料种类;南麻北棉,以麻代棉;苎麻向山坡地、黄/红麻向盐碱地、亚麻向南方冬闲地拓展;加快麻类科技平台建设,加速成果转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国际黄麻组织种质项目植物生理顾问康达卡(A.L.Khandakar)博士由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廖崇光同志陪同,于1991年7月11—13日到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访问,他此行目的是与麻类所有关专家商讨制定黄麻、红麻种植资源鉴定、评估及育种用的植物生理参数。在访问期间,他在参观了科研成果陈列室、试验室、温室  相似文献   

15.
云南号称植物王国,是山茶科植物的起源与分布中心,茶树品种资源非常丰富。1981年起,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与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联合组成了茶树品种资源考察队,对云南省的资源进行广泛的考察和征集。几年来,他们踏遍了高黎贡山、无量山、哀牢山、乌蒙山,多次跨越了怒江、澜沧江、元江、南盘江、金沙江,纵横数千里,行程三万多,征集和发掘了一批茶的新种和优良地方品种,为开发利用云南的茶树资源作出了贡献。以下报道的是考察中的几个片断。  相似文献   

16.
云南茶树种质资源花粉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束际林 《中国茶叶》1990,12(4):12-13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地理条件特殊,境内具有寒、温、热气候带,已知的高等植物种类约占全国总数的一半,物种极为丰富,其中山茶科植物就有19个属。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和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1981~1984年对云南茶树种质资源的联合考察结果表明,云南茶种占世界茶种的80%(根据张宏达的山茶属植物分类系统),在茶树形态结构上有着从原始  相似文献   

17.
唐守伟 《中国麻业》2006,28(1):28-28
2005年12月23日-24日,受科技部委托。全国供销总社、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组织有关专家对项目中的八个课题进行了会议验收。“特产资源”项目涉及茶叶、麻类、葫芦巴胶、辛香料、特种昆虫、蜜蜂、蚕桑和特种动物等资源的高效利用与产业化技术研究。其中“麻类资源高效利用与产业化技术研究”课题,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项。分别为“环保型麻地膜及其制造工艺”和“一种利用欧文氏杆菌提取β-甘露聚糖酶的工艺”,建成麻类脱胶酶制剂生产线1条,选育麻类专用新品种5个。  相似文献   

18.
我国茶树种质资源地区分布及部分植物学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种茶历史悠久,拥有极为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本文以我国茶树种质资源较为丰富的云南、福建、浙江3个省的茶树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对茶树品种的形态特征和品质特性中的部分性状进行分析,讨论茶树种质资源的分布与茶叶加工地区性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云南热作科技》2011,(2):F0003-F0003
西双版纳是云南植物王国“皇冠”上熠熠生辉的明珠,受印度洋西南季风的控制和太平洋东南季风的影响,这里常年湿润多雨,森林密集繁茂,孕育着种类繁多的植物资源……  相似文献   

20.
云南自然条件优越,大部分地区未受第四纪冰期的影响,自第三纪始新以来一直处于热带季风气候,保存了许多第三纪以前的古生物,形成我国热带生物最富集的地区,起源较古老的山茶科植物能连续不断地生长、生存下来,所以云南茶树品种资源极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