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学生学习困难综合干预效果及其作用机理。方法:选择浦东新区二所小学3-5年级全部学习困难学生,分别归为干预组和对照组。采用教育干预、家庭干预、学校干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综合干预措施二年,使用有关量表在干预前后测定两组学生各项指标。结果:干预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心理问题发生率明显下降,IQ有所上升,家庭情况无显著变化。结论:综合干预是改善小学生学习困难的有效措施。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教师教育方法的改进和家长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是综合干预的主要作用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小学生学习困难的效果。方法:72名学习困难的小学生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采用心理干预措施,每周一次,每次1小时,持续6个月,并使用有关量表在干预前后测定二组学生语文和数学技能。结果:干预后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数学、语文成绩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心理干预对小学生学习困难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儿童学习困难综合干预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学习困难综合干预的疗效及其作用机理.方法:应用认知训练,行为干预,感觉综合训练相结合的方法,治疗6~12岁学习困难儿童31名,干预一年,使用有关量表在干预不同疗程测定各项指标.结果:综合干预一年后,儿童的瑞文标准推理测验,拜瑞视-动统合能力测验成绩明显提高,视觉注意力数字划削测验错误率明显降低,听觉注意广度和记忆也显著提高.Conners量表评定的多动指数明显下降,CBCL评定心理行为九项因子分在不同疗程明显下降,学习成绩提高改善率达87%.结论:认知训练、行为干预和感觉统合综合干预儿童学习困难疗效好而且持久,综合干预措施针对学习困难儿童认知、心理、情绪等方面的特征,共同产生了效果.  相似文献   

4.
小学生行为问题综合干预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观察小学生行为问题综合干预效果.方法:应用自编儿童心理卫生调查问卷、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以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社区所属的两所小学一年级学生1482人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其中一所小学学生738人为干预组,另一所小学744人为对照组,对干预组进行为期2年的综合干预,前瞻性观察行为问题干预效果.结果:按CBCL的中国常模判断行为问题的标准,干预前符合此标准者干预组109人,检出阳性率为14.8%;对照组113人,检出阳性率为15.2%,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51,P>0.05).干预前两组家庭环境及父母对子女教育等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经过对干预组进行2年综合干预后,对两组再重新进行问卷调查,评估干预效果.干预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阳性率明显下降至8.8%,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12.58,P<0.01).干预组在干预后父母关系、亲子关系、教育方式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两年后儿童行为问题检出阳性率为14.1%,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33,P>0.05).结论:对小学生的行为问题早期进行综合性干预,有助于减少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综合干预对受虐待小学生感觉统合能力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措施对小学生受虐待现象及其感觉统合能力的影响作用。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徐州市某区小学179名小学生进行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SIFS)的调查。把179名小学生按班级随机分为干预组(88人)与对照组(91人)。对干预组进行2个月的综合干预,干预方法包括教师干预、家长干预、学生干预和媒体宣传。干预结束半年后,对两组小学生重测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和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小学生的受虐待率下降较明显:总受虐待减少率(33.8%对20.5%,χ^25.13,P〈0.05)。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发现,综合干预后干预组触觉过分防御得分增长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回归分析表明,影响感觉统合能力得分增长值的因素有:性别、干预前感觉统合能力、是否受干预、干预后受虐待(Beta值=-0.123~-0.913,P〈0.001;Beta值=0.075~0.187,P〈0.05),其中是否干预仅对触觉过分防御的增长值有预测作用(Beta值=0.146,P〈0.01)。结论综合干预能减少小学生受虐待现象的发生,可以促进小学生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综合干预对受虐待小学生行为问题和社会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措施对小学生受虐待现象及其行为问题的影响作用。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徐州市某区小学179名小学生进行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的调查。把179名小学生按班级随机分为干预组(88人)与对照组(91人)。对干预组进行2个月的综合干预,干预方法包括教师干预、家长干预、学生干预和媒体宣传。干预结束半年后,对两组小学生重测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小学生的受虐待率和行为问题减少较明显(33.8%对20.5%,χ^25.13,P〈0.05;17.6%对8.2%,χ^24.56,P〈0.05)。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发现,综合干预对社会能力得分改变值没有明显影响(P〉0.05)。回归分析表明,影响活动情况和社交情况得分改变值的因素有性别和干预前社会能力(Beta值=-0.127,P〈0.05;Beta值=0.629~0.752,P〈0.001)。结论综合干预能减少小学生受虐待现象和行为问题的发生,可以促进小学生行为能力的发展,但短期内难以改善儿童社会能力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7.
浦东新区小学生心理卫生状况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小学生心理卫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有关量表整群抽样调查1310名学生;结果 行为问题发生率为16.49%,学习困难为9.92%,多动症为4.05%,具某种性格特征为7.25%,智力低下为2.06%,他们与多种家庭因素有关。结论 预防和减少心理问题应进行综合干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包含记忆、语言和表象训练的综合干预方案对汉语发展性阅读困难儿童的干预效果。方法:根据语文成绩、儿童汉语阅读困难量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识字量测验、托尼非文字智力测验的得分情况,从725名3~5年级小学生中筛选出50名阅读困难儿童,将愿意参与本项研究的43名随机分配到干预组(n=21)和对照组(n=22),干预组参加为期2个月,共30课时,包括记忆、语言和表象训练的综合干预,两组均参与记忆能力、语言能力和其他基本认知能力多项指标的基线和干预后测试,以评价干预效果。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记忆能力的听记测试指标的交互作用(组别×时间点)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的配对样本t检验及效应量的结果表明,干预组记忆能力的图形再认和操作广度指标,以及语言能力的语文成绩和句法知识指标,干预后有提升(均P<0.01),且提升的效应量较对照组更大(Cohen’s d=1.02 vs.0.50,0.92 vs.0.49,0.58 vs.0.25,0.55 vs.0.16)。结论:研究提示融合表象训练的综合干预能有效改善阅读困难儿童的记忆能力、语言能力和学业成就。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综合护理干预对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理状况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接诊的120例急性脑梗死行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措施实施干预,研究组则应用综合护理措施实施干预。护理干预前后,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并对患者的康复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状况进行记录分析。结果:护理干预前,研究组和对照组之间在SAS评分、SDS评分上无显著差异,干预后,研究组的评分均显著降低(t=12.792,9.281;P0.05),对照组的SAS评分、SDS评分无明显变化,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14.522,-10.744;P0.01)。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干预后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10.536,P0.05),两组Barthel指数均显著升高,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5.699,P0.05)。研究组患者的康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康复总有效率(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78.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7.212,P0.01)。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00%)明显低于对照组(18.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5.175,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显著改善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理状况及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不同类型学习困难学生的信息加工速度.方法: 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南京市选取4所中学,对共1180名初中二年级学生,使用学习适应性测验、学习困难量表结合学校考试成绩和瑞文智力测验筛选出语文困难26人、数学困难29人、双困难29人和对照组学生28人.所有学生均完成数字抄写、圆点位置比较、符号比较和字母比较4项加工速度任务测试.结果: 四组学生完成4项加工速度的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学习困难组4项任务的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如,对照组与3个学习困难组数字抄写得分分别为:(68.1±6.8)、(59.9±8.8)、(59.4±7.0)、(53.5±7.3),P<0.001];双困难组数字抄写和字母比较任务得分[(53.5±7.3),(15.8±2.8)]低于语文困难组[(59.9±8.8).(19.3±2.8)]和数学困难组[(59.4±7.0),(18.5±2.5)](P<0.05);数学困难组[(10.8±3.1),(16.2±2.3)]和双困难组[(11.9 ±3.0),(14.5±2.1)]圆点比较和符号比较任务得分低于语文困难组[(14.0±3.0),(17.6±2.4)](P<0.05).所有加工速度任务之间的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r=0.29-0.78,P<0.001),数学成绩与加工速度的相关高于语文成绩与加工速度的相关(r=0.48-0.56;r=0.35-0.42).结论: 不同类型学习困难学生的加工速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数学困难和双困难组的缺陷程度高于语文困难组.  相似文献   

11.
小学生行为问题综合干预效果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探索一套治疗小学生行为问题持续有效的方法。方法:抽取3-5年级有行为问题的学生85名,分成干预组(N=45名)和对照组(N=40名)。应用个体心理治疗、家庭、学校及教育等方法,集中进行持续二年的综合干预。结果:干预二年后,显效率达75.56%。CBCL评定,干预组男性的分裂样、交往不良、强迫性和体诉因子分,女性的抑郁和社交退缩因子分都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综合干预对小学生行为问题持续有效,是通过各干预方法的作用特点共同产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学习困难儿童的智力结构特征和生活质量状况,为改善和矫治儿童学习困难提供依据.方法 对安宁市某小学四、五年级的儿童进行整群抽样筛查.采用学习障碍筛查量表(Pupil Rating Scale Revised-Screening for Learning Disability,PRS),筛出学习困难儿童58名作为...  相似文献   

13.
Quality of life of adolescents with perceived disabilities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self-perceived quality of life (QoL) of adolescents with and without disabilities. METHOD: A school-based survey was conducted with 2801 7th to 12th grade students in a rural area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Youth Quality of Life Instrument-Surveillance Module and the Youth Quality of Life Group-Disability Screener were completed. RESULTS: Twenty-one percent of all students surveyed reported having one or more physical, emotional, or learning disabilities. Adolescents with disabilities reported lower QoL than adolescent without disabilities. However, self-rated health,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contextual variables were significant covariat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ability and QoL. CONCLUSION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channels to improve the QoL of adolescents with disabilities. Specifically, reducing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barriers to promote inclusion of adolescents with disabilities in school, family, and community activities is one practical avenue for reducing disparities in QoL.  相似文献   

14.
关于社会能力缺陷儿童干预对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索一套治疗社会能力缺陷儿童持续有效的方法。方法:抽取3—5年级有社会能力缺陷的儿童85名,分成干预组(n=45)和对照组(n=40)。运朋综合干预的方法,集中进行持续1年的干预。结果:干预1年后显效率达80%,YSR评定干预组各因子得分均澎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综合干预对社会能力缺陷儿童持续有效,是通过各种干预方法的作用特点共同产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学习障碍儿童智力与行为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旨在对学习障碍(LD)儿童的智力与行为特征进行更深入、细致的了解与分析,以求尽早发现儿童学习障碍及尽早实施适当的干预.方法应用中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C-WICS)与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对学习障碍儿童与对照组各50名进行测查与比较.结果LD儿童C-WICS测试的各项分测验量表分、言语量表分、操作量表分、全量表分、及言语智商(VIQ)、操作智商(PIQ)、总智商(IQ)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LD组VIQ显著低于PIQ;行为特征如行为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问题、冲动-多动指数及其他项目与对照组比较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结论LD儿童存在智力结构不平衡和较多的行为问题,提示内在认知特点和外在环境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儿童的学习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