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我国废弃化纤纺织品具有储量大、再生率低等特点,当前总储量超过2亿t,年增长量近千万吨。化纤纺织品未被收集就丢弃在环境中,在自然环境下破碎,转化为细小的塑料碎片,甚至微塑料。微塑料对环境的影响难以估计,而废弃化纤纺织品可以说是“海洋微塑料污染”的首要来源。从化纤纺织品出发,减少化纤纺织品在生产、使用、清洗以及后处理等环节中微塑料的生成量,以可再生能源为原料,大力开发生物基化学纤维和生物可降解纤维,尽可能实现多次再生循环。在未来发展中,可采取构建完整循环再生利用体系、推进纤维加工技术升级创新、深入研究纺织品污染机理等方法,为防治纺织品微塑料危害提供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减少环境中的纤维微塑料污染,针对合成纤维纺织品家庭洗涤释放纤维微塑料这一主要来源,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阐述了纤维微塑料由于尺寸小和比表面积大等特性会对生态系统产生物理影响、化学影响和生物影响,从而产生生态毒性并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风险。从3个方面归纳了合成纤维纺织品家庭洗涤释放纤维微塑料的影响因素,包括纺织品特性、洗涤条件和洗涤剂,并从源头控制和拦截及去除措施方面探讨了微塑料减排的可能途径。最后指出:纤维微塑料测试条件与定量方法的标准化,合成纤维纺织品家庭洗涤释放纤维微塑料的潜在机制以及微塑料拦截及去除技术是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崔玉莲  刘红 《纺织学报》2022,43(5):195-201
为明晰纺织品洗涤过程对纤维微塑料形成的影响,分析了目前纤维微塑料在纺织品生命周期中的来源及存在方式,综述了纤维种类、纱线结构、织物组织、后整理过程对纤维微塑料形成的影响,并结合洗衣机洗涤机制及洗涤参数对洗涤过程纤维微塑料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分析认为:从合成纤维纺织品中脱落的纤维微塑料是环境中微塑料来源之一,洗涤过程中摩擦力对衣物磨损较大,是造成纤维微塑料脱落的重要原因;展望了纺织行业纤维微塑料的未来研究目标,以期共同推进洗涤、烘干程序优化及过滤处理等相关技术的升级;未来研究应从多角度出发,加强环境优化和纺织领域的结合。  相似文献   

4.
微塑料是一种新型污染物,其结构稳定、不容易被分解,能长期存在于水体、土壤和动物体内,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微纤维是纤维状的微塑料,合成纤维纺织品是微纤维的主要来源。微纤维粒径小、结构稳定、不易降解,广泛存在于海洋、湖泊、洗衣废水等水环境中。由于水体复杂程度不同,实验者往往采用不同的预处理方法提取微纤维。文章分析了不同微纤维预处理方法的优缺点,介绍了不同水体中适合的微纤维预处理方法,同时针对目前微纤维预处理方法的不足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微塑料作为一种水环境中大量存在的新兴污染物已引起学者和公众的重视,而且目前常用的污水处理工艺无法实现对微塑料的完全去除,导致大量的小尺寸微塑料和纤维微塑料在水环境中积累,对生物体造成持续危害。为减少环境中的微塑料污染,通过对现有的水环境微塑料去除技术相关工作的综述,探讨了各项技术的去除机制、效率和可行性。并针对目前传统水处理工艺对去除纤维微塑料的低效和纤维微塑料去除相关研究工作的匮乏,从传统水处理工艺的改革、纤维微塑料的重视程度、纤维微塑料无害化去除手段的探索、纤维微塑料的资源化利用4个方面对未来纤维微塑料去除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微塑料污染阻碍了纺织印染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进程,亟需采取措施加以防治。文章介绍了纺织印染行业微塑料污染现状,整理了国内外关于微塑料防治的部分研究文献和法律法规,并以“纺织印染前处理低碳化生产及水资源循环回用技术”为案例,综合分析了其减少废水排放、微塑料排放及碳排放效果,指出微塑料防治的可行路径。文章最后建议完善顶层设计、研发推广资源循环新技术、加强社会面的宣传教育,以实现纺织印染行业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相似文献   

7.
合成纤维衣物洗涤和穿着过程是产生纤维微塑料污染的重要途径.为了减少这一污染物,基于对衣物洗涤和穿着过程中纤维微塑料释放的大量研究,从纤维微塑料的释放途径、阶段、影响因素等方面,介绍了衣物在洗涤、干燥和穿着过程中纤维微塑料的产生和释放,以及由此对环境带来的危害;通过将纤维微塑料的释放量与织物的耐磨性相关联,揭示了衣物释放...  相似文献   

8.
姜祖凤  程献伟  程珊珊  陈威  关晋平 《印染》2024,(4):11-14+19
合成纤维纺织品释放的微塑料是海洋中初级微塑料的主要来源,其中聚酯纤维是最常见的纤维微塑料之一。为了解聚酯织物染色加工环节纤维微塑料的排放特征,分析了聚酯印染加工企业的碱减量和染色环节废水的消解条件、纤维微塑料的丰度、形态及尺寸。结果表明,当双氧水质量分数为30%、消解温度为60℃时可对碱减量和染色环节的废水进行消解处理,且不影响聚酯纤维微塑料。两个环节废水中纤维微塑料的平均尺寸分别为557.3和671.9μm,主要分布在0~800μm,符合聚酯纤维微塑料的特征。碱减量和染色环节的废水中纤维微塑料的丰度分别为1 200和360个/L,表明前处理环节烧碱刻蚀会产生大量纤维微塑料。碱减量和染色环节废水微塑料的污染负荷指数分别为2.2和1.2,其污染风险分别属于重度污染和中度污染。  相似文献   

9.
综合信息     
随着生态绿色纤维纺织服饰需求的不断增加,生态纺织品服装在我国开始起步并进入发展期,各知名服装企业纷纷将其作为生产开发的重点。调查显示,在女性内衣消费领域,对不可降解的化纤内衣的信任度呈下降趋势。有相当一部分女性认为,化纤类服装不利于人体健康,不利于环境保护,尽可能穿全棉、丝绸、薄羊毛等天然性质的纤维织物,而且持这种消费观念的女性不断增加。这就意味着生态纤维纺织品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使生态绿色纤维纺织品及服装消费在国内勃勃兴起,生态纺织品受到消费者欢迎。如Ly-ocell纤维纺织物在…  相似文献   

10.
纤维微塑料在印染废水产排污环节的赋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染废水的末端排放是自然水体中纤维微塑料的重要来源之一,为了解长三角印染行业纤维微塑料的产排特征和环境归趋,采集了22家印染企业调节池进水及末端出水样品,分析纤维微塑料的丰度、形态、聚合物类型及去除率。结果表明:纤维微塑料在进出水样品中的平均丰度为(7 504.8±5 685.9)及(1 272.7±782.2)个/L,其中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为主要贡献者,Kruskal-Wallis检验并未发现织物原材料对聚合物组成有显著影响;进水中100~300 μm和无色透明的纤维微塑料占主导,处理后出水中尺寸小于100 μm和有色纤维的比例有所上升,这与纤维微塑料的性能和末端处理截留效率有关;尽管末端处理对纤维微塑料的平均去除率可达(78.3±10.2)%,纤维微塑料通过印染末端废水的排放量为(3.88±5.75)×109个/d,由此带来的水体生态风险是持续且积累的。该研究结果可为我国纺织污染新型污染物的评估及进一步去除微塑料的工艺设计提供数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寻求化纤制品的循环再生和高附加值利用已经成为我国纺织行业发展乃至国家资源利用的迫切需求。废旧聚酯纺织品的循环再利用,是解决化纤行业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双重问题的重要举措。本文对传统的再生化纤工艺技术及装备进行创新,形成了以废旧聚酯类纺织品生产高附加值再生涤纶系列产品的集成技术。项目符合国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社会、环境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2.
国内废旧纺织品资源受技术、市场接受度等影响,大量被当作垃圾掩埋或焚烧,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为提高我国废旧纺织品资源高值化循环利用水平,总结了废旧纺织品循环再生方法和技术难点,介绍了国内外废旧纺织品回收现状,重点分析了国内近年来废旧纺织品回收技术进展,并对比了不同回收技术路线特点。认为化学法回收是废旧纺织品回收高值化利用的较优方案,尤其是乙二醇醇解法再生路线;随着国内环保意识的逐渐加强和相关政策引导,废旧纺织品回收高值化再生市场将逐渐扩大,国内相关企业应尽早开展战略布局,着眼于相关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韩非  郎晨宏  邱夷平 《纺织学报》2023,44(3):231-238
废旧纺织品循环经济的监督检验体系的建立,有助于稳定废旧纺织品的再制造产品品质,规范市场秩序,提高大众可信度,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深入分析废旧纺织品法制体系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经验提出进一步完善体系的策略,对标准化体系进行补充;阐述了废旧纺织品的检验检测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包括红外光谱技术在分拣过程的应用以及再生纤维的定性鉴别分析;介绍了基于校服、军服以及工服3类服装品类的行业自治。研究认为法制体系、标准化体系以及社会监督三者是有机整体,指出加速全民环保意识的提高是促进废旧纺织品循环经济发展,并实现远程云自动化生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韩非  郎晨宏  邱夷平 《纺织学报》2022,43(1):96-105
为实现纺织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促进纺织产业链闭环系统的构建,基于现有研究成果,对当前废旧纺织品的回收框架进行总结,对资源化循环利用方法进行综述,主要包括初级回收、物理回收以及化学回收,并分析了各回收工艺的优缺点;阐述了纤维素纤维、聚酯纤维、蛋白质纤维等纤维及其典型混纺织物的回收处理工艺研究进展,介绍了基于废旧纺织品的功能性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及其用于隔声材料、泡沫材料、太阳能蒸发和电容材料等领域的研发进展。最后指出,废旧纺织品的综合评估系统是解决资源化循环利用提速、提质,并实现工业化规模生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杨涛 《纺织导报》2020,(5):43-49
化纤行业是我国的传统支柱行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创造国际化新优势的产业,是科技和时尚融合、衣着消费与产业用并举的产业。作为纺织产业链的源头,纤维的创新及趋势预测为下游产品的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文章主要对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等终端产品所用化学纤维的流行元素进行梳理预测,详细分析了舒适健康纤维、绿色纤维、弹性纤维、安全防护纤维、工程应用纤维等五大类纤维的研究方向,并据此推荐了近几年国内化纤行业推出的差异化程度高且技术含量较高的新型纤维品种。  相似文献   

16.
王建平 《江苏印染》2014,(3):6-10,21
现代纺织工业的发展带来污染,只有绿色消费才能导向纺织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由于人们对纺织品安全的普遍关注,公众对纺织化学品的管控越来越关注。目前中国纺织品服装的生态安全性能总体上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检测技术标准为中国纺织业打破国际绿色壁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中国在环境治理和源头上控制有害物质的使用和排放方面取得了相当的进展。在肯定印染行业取得进步的同时,也应该在安全使用立法、标准化和推行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