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有待开发的小型经济鱼类——大刺鳅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刺鳅在分类上隶属于鲈形目、刺鳅属,俗称辣锥、猪姆锯、石锥等,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长江、珠江等水系,以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江河中的野生资源尤为丰富。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酷渔滥捕和江河环境污染,大刺鳅的江河野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资源枯竭,广东、福建、贵州等省已将其列入重点保护的野生水生动物之一。1.形态特征大刺鳅形态似鳗,头及身体侧扁,体黑褐色,腹部灰白色。2.生活习性大刺鳅属温水性鱼类,适温范围为7 ̄30℃,适宜生长水温为20 ̄29℃。池塘人工养殖条件下,水体中溶解氧含量在3.5毫克/升以上,大刺鳅可正常摄食和生长;在2.5 ̄3.5…  相似文献   

2.
大刺鳅在分类上隶属于鲈形目、剌鳅属,俗称辣锥、猪姆锯、石锥等.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长江、珠江等水系.以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江河中的野生资源尤为丰富。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酷渔滥捕和江河环境污染,大刺鳅的江河野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资源枯竭,广东、福建、贵州等省已将其列入重点保护的野生水生动物之一。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中华刺鳅已成为水产消费热点品种,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但相关基础生物学研究则较为滞后。详细描述了中华刺鳅的形态学特征,包括外形、吻尖、眼前缘刺、生殖孔锐刺等典型特征。雌雄个体之间的质量、体长、体高、体宽等指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全长、吻长指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眼径、头长、体周长指标无显著差异。个体质量与体长在雌雄个体间差异不显著,两者的关系可以通过方程W=0.000 8L3.460 8(r=0.911 2,P0.01)进行较好模拟。此外,体长、质量与其他典型形态学特征均呈显著的线性关系。研究对于中华刺鳅人工繁育的开展及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大刺鳅的规模化繁殖、生产和增殖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注射催产激素对亲鱼进行催产,在一定水温(24~27℃)条件下对亲鱼进行人工挤卵,分析积温对大刺鳅产卵量、受精率和孵化率的影响.[结果]不同积温对大刺鳅的人工繁殖效率的影响非常大.若积温高于1 101.0℃ ·h或低于985.5℃·h,均不利于大刺鳅的繁殖;当积温介于1 027.5 ~1 046.0℃·h时,大刺鳅产卵量超过600粒/尾,受精率超过90%,孵化率超过80%.[结论]在进行大刺鳅人工繁殖时,应尽量控制催产积温在1027.5~1046.0℃·h.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野生和养殖大刺鳅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方法]采用国标生化分析方法对野生和养殖大刺鳅幼鱼期、性未成熟期和成鱼期的一般营养成分及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进行比较。[结果]野生和养殖大刺鳅幼鱼和成鱼肌肉中的水分、钙含量呈下降趋势,野生大刺鳅均高于养殖大刺鳅;粗蛋白、粗脂肪和磷含量均呈增加趋势,养殖大刺鳅的粗蛋白和磷含量均高于野生大刺鳅。野生和养殖大刺鳅3个生长阶段肌肉中氨基酸组成基本一致,均含有17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为93.19、97.59、96.41和96.25、92.36、95.88,养殖大刺鳅的鲜味氨基酸总量均高于野生群体。脂肪酸含量在不同生长阶段变动较大,野生和养殖大刺鳅的幼鱼期、性未成熟期、成鱼期均含有较高比例的不饱和脂肪酸,其含量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52.17%、68.75%、69.23%和75.34%、74.67%、74.25%。[结论]野生与养殖大刺鳅蛋白质含量较高,均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具有较高的营养与食用价值。养殖大刺鳅的肌肉营养价值优于野生大刺鳅。  相似文献   

6.
针对南方稻田前茬秸秆存量多、土壤黏重导致油菜移栽机成孔部件作业阻力大、孔穴形态不稳定的问题,对自主研制的履带式油菜苗移栽栽植孔成型机构的锥刺直径、锥尖倒角、入土深度进行单因素、多因素离散元仿真试验。结果显示:成孔部件的锥刺直径、锥尖倒角、入土深度对锥刺入土的有效深度及入土阻力有显著影响,且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多因素仿真试验的最优参数为锥刺直径52 mm、锥尖倒角40°、入土深度86.30 mm。对最优参数得到的锥刺进行EDEM仿真和室内土槽对比试验,结果 EDEM仿真与土槽试验锥刺入土阻力变化趋势一致,孔形有效深度分别为55.4 mm和56.6 mm,误差率为2.1%;锥刺入土阻力分别为57.5 N和54.7 N,误差率为4.9%。  相似文献   

7.
鱼类的性别控制受遗传性别决定和环境性别决定两种机制的影响,对水产养殖具有重要意义。与其他脊椎动物相比,鱼类在性别分化和性腺发育方面可塑性强。硬骨鱼类雌雄个体的大小和生长速度存在显著的两性差异,培育和养殖体型大、生长速度快的单性群体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大刺鳅是一种具有高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淡水养殖鱼类,雄性个体比雌性生长速度更快、体型更大,因此培育全雄大刺鳅的经济效益更高。野生大刺鳅雌雄比例约为1∶1,但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易出现高雌性率的现象。目前尚不清楚何种因素引起大刺鳅的雌性化,也未见成功诱导大刺鳅生理雌鱼发生性逆转的报道,这极大制约了大刺鳅养殖产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目前关于大刺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形态学、生理学、繁殖生物学和遗传多样性等方面,关于大刺鳅性别决定与性别分化的研究较为薄弱,需从其他硬骨鱼类的性别决定机制、性别调控方式和性别控制育种技术中发掘思路。基于硬骨鱼类的性别决定机制,综述了硬骨鱼类性别控制的几种方式,主要包括遗传因素调控(如性染色体、常染色体上的性别决定基因)和环境因素调控(如温度、外源激素、饵料等)。旨在为解析人工养殖大刺鳅高雌化的原因及潜在作用机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克隆大刺鳅(Mastacembelus armatus)促黄体生成素(LH)基因及明确其表达规律,为进一步阐明LH基因在大刺鳅性腺发育过程中的生理功能及揭示大刺鳅的生殖调控机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RACE克隆大刺鳅LH基因cDNA全长序列,从GenBank中选择硬骨鱼类、两栖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物种的LH氨基酸序列,通过ClustalX 2.1进行氨基酸序列比对,以MEGA 6.0中的邻接法(NJ)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分析大刺鳅LH基因在不同组织及不同性腺发育期的表达情况.[结果]大刺鳅LH基因cDNA序列全长799 bp,包括224 bp的5'非编码区(5'-UTR)、131 bp的3'非编码区(3'-UTR)和444 bp的开放阅读框(ORF),共编码147个氨基酸残基,第1~22位氨基酸残基组成其信号肽区域.大刺鳅LH氨基酸序列C-末端区域高度保守,但N-末端区域与其他硬骨鱼类、两栖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存在明显差异.大刺鳅LH氨基酸序列与其他鱼类的LH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较高,其中与黄鳝(Monopterus albus)的亲缘关系最近.大刺鳅LH基因在其脑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在其他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P<0.05);在卵巢、心脏、肝脏和精巢中的相对表达量次之;大刺鳅LH基因在不同发育期卵巢和精巢中的表达变化趋势一致,从II期开始其相对表达量随之增加,至V期时达峰值.[结论]大刺鳅LH氨基酸序列具有高度保守区域,其基因在各组织中广泛表达,尤其在脑组织和性腺中具有较高表达量,提示LH的靶基因可能在脑—垂体—性腺轴上,参与大刺鳅的性腺发育调控,主要促进卵母细胞和精子成熟并刺激排卵或排精.  相似文献   

9.
我国刺鳅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刺鳅是一类小型经济鱼类。对大刺鳅和中华刺鳅的分类学、生理生态学、繁殖学、营养学、分子遗传学等进行了综述,以期为2种刺鳅的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提供系统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27种刺鳅属鱼类和中华刺鳅的线粒体COI基因序列片段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COI基因碱基组成偏倚明显,27种刺鳅属鱼类COI基因中,A+T含量(53.6%)明显高于G+C含量(46.4%);在中华刺鳅COI基因中,A+T含量(57.8%)也明显高于G+C含量(42.2%),这与大部分鱼类的COI基因序列研究结果一致。中华刺鳅与大多数刺鳅属鱼类均保持中等遗传距离(0.162~0.217),但与非洲坦噶尼喀湖特有的Mastacembelus albomaculatus的遗传距离较远,达到0.268,计算了27种和26种(剔除Mastacembelus albomaculatus)刺鳅属鱼类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134和0.123。基于COI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分析,27种刺鳅属(Mastacembelus)鱼类和中华刺鳅可以明显区分为3个类群,即以大刺鳅等大多数刺鳅属鱼类、中华刺鳅、Mastacembelus albomaculatus。研究结果支持中华刺鳅属于刺鳅科,同时建议重新整理刺鳅属。由NJ和MP法构建的系统发生树均提示,非洲坦噶尼喀湖特有的Mastacembelus albomaculatus是相对较古老的类群,刺鳅属鱼类可能起源于非洲,但这需要进一步更加全面的分子生物学分析。同时,大刺鳅和中华刺鳅保持相对较近的遗传距离,通过种间杂交,培育耐低温且营养高的新品种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27种刺鳅属鱼类和中华刺鳅的线粒体COI基因序列片段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COI基因碱基组成偏倚明显,27种刺鳅属鱼类COI基因中,A+T含量(53.6%)明显高于G+C含量(46.4%);在中华刺鳅COI基因中,A+T含量(57.8%)也明显高于G+C含量(42.2%),这与大部分鱼类的COI基因序列研究结果一致.中华刺鳅与大多数刺鳅属鱼类均保持中等遗传距离(0.162~0.217),但与非洲坦噶尼喀湖特有的Mastacembelus albomaculatus的遗传距离较远,达到0.268,计算了27种和26种(剔除Mastacembelus albomaculatus)刺鳅属鱼类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134和0.123.基于COI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分析,27种刺鳅属(Mastacembelus)鱼类和中华刺鳅可以明显区分为3个类群,即以大刺鳅等大多数刺鳅属鱼类、中华刺鳅、Mastacembelus albomaculatus.研究结果支持中华刺鳅属于刺鳅科,同时建议重新整理刺鳅属.由NJ和MP法构建的系统发生树均提示,非洲坦噶尼喀湖特有的Mastacembelus albomaculatus是相对较古老的类群,刺鳅属鱼类可能起源于非洲,但这需要进一步更加全面的分子生物学分析.同时,大刺鳅和中华刺鳅保持相对较近的遗传距离,通过种间杂交,培育耐低温且营养高的新品种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揭示生长激素(GH)是否能以旁分泌或自分泌方式对大刺鳅(Mastacembelus armatus)的生长和发育起作用,为其生长调节研究积累基础数据.[方法]采用RACE克隆大刺鳅GH基因cDNA序列,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大刺鳅不同组织及胚胎不同发育时期GH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大刺鳅GH基因cDNA序列全长815 bp,其中,5'端非编码区长33 bp,3'端非编码区长167 bp,开放阅读框(ORF)615 bp,共编码204个氨基酸,GenBank登录号MH885947;大刺鳅GH氨基酸序列的前1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信号肽,也存在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69Cys、177Cys、194Cys和202Cys).大刺鳅GH蛋白分子量为23007.33 Da,理论等电点(pI)为6.90,其氨基酸组成中以亮氨酸(Leu)的含量最高(15.7%),丝氨酸(Ser)次之(14.2%),色氨酸(Trp)含量最低(0.5%).大刺鳅GH氨基酸序列与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和黄鳝(Monopterus albus)的同源性较高,对应的同源性分别为95.59%、95.07%和92.16%;在基于GH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中,大刺鳅与同属于合鳃目的黄鳝聚为一支,亲缘关系最近.GH基因在大刺鳅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以脑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而肠道中的相对表达量最低;GH基因在大刺鳅胚胎各发育时期也均有表达,其中以囊胚期的相对表达量最高,而出膜期的相对表达量最低.[结论]大刺鳅GH基因具有高度的保守区域,在各组织中广泛表达,尤其在脑组织中高表达,说明GH是以自分泌或旁分泌方式对大刺鳅生长发挥重要作用,且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对细胞分化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湖南鱼类水生生物保护区面积逾8 0万公顷农业部公布第8批共36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名单,湖南省有6个保护区正式由省级晋升为国家级,分别是安乡杨家河段短河鲚,永顺司城河吻鳜、大眼鳜,沅水桃源段黄颡鱼、黄尾鲴,沅水武陵段青虾、中华鳖,浙水资兴段大刺鳅、条纹二须鲃和龙山洗车河大鳍鱯、吻鮈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至此,湖南省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国家级27个、省级  相似文献   

14.
大刺鳅生殖季节雄鱼的脂肪酸组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定贵  陈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675-18677
[目的]为进一步开发大刺鳅的营养价值和改进大刺鳅亲鱼培育方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对大刺鳅生殖季节雄鱼精巢、肌肉和肝胰脏内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了脂肪酸在大刺鳅不同组织中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结果]在雄鱼精巢、肝胰脏和肌肉中的脂肪酸种类不同;雄鱼精巢C22:4n-6含量最高,达33.52%;肌肉中C18:1n-9c含量最高,达23.24%;肝胰脏中DHA含量最高(45.68%)。单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含量均以肌肉最多,分别为31.18%和35.02%,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以肝胰脏最高(59.52%),多不饱和脂肪酸中的n-3系列脂肪酸含量以肝胰脏最高(50.03%)。[结论]给大刺鳅投喂DHA及AA含量高的饲料原料有助于n-3PUFA在肝胰脏中作为营养物质储存,同时加大C22:4n-6投喂量有助于性腺的发育。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广东地区大刺鳅遗传多样性特征,采集广东地区6个水系(西江、北江、东江、鉴江、漠阳江、韩江)193尾大刺鳅样本,测定其线粒体Cytb序列,并利用MEGA 6.0软件碱基组特点和遗传距离、DNAsp 5.0软件分析各群体的多样性水平和Network 5软件绘制单倍型网络关系图。结果表明:大刺鳅Cytb序列长度1 138 bp,在193尾大刺鳅的Cytb序列中,A、C、T、G占比分别为25.9%、32.7%、27.7%和13.6%,遗传距离为0.000 2~0.013 1,遗传分化指数为0.035~0.866。6个大刺鳅群体共存在38个核苷酸变异位点,定义了20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782,核苷酸多样性约为0.007 2。基于线粒体Cytb序列构建的NJ树显示,广东地区的大刺鳅种群分为Ⅰ和Ⅱ两支。其中,支系Ⅰ包含了西江、北江、鉴江和漠阳江群体的部分样本以及东江和韩江群体的全部样本;支系Ⅱ包含了西江、北江、鉴江和漠阳江群体的部分样本。单倍型网络分析显示,西江水系的群体与东江、韩江以及漠阳江群体的亲缘关系较近,而北江群体与东江、西江群体间遗传分化较大。AMOVA分析表明,77.09%...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12年6月-2013年10月对汀江大刺鳅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4个采样江段的鱼类资源季节调查数据,分析了该保护区的鱼类群落结构及影响因子。调查共采集鱼类38种,隶属4目、12科30属;其中福建省保护动物大刺鳅(Mastacembelus armatus)1种,福建省特有种拟腹吸鳅(Pseudogastromyzon fasciatus)、圆斑拟腹吸鳅(Pseudogastromyzon cheni)、斑纹缨口鳅(Crossostoma stigmata)3种。采用Pinkas的IRI指数进行分析,保护区鱼类优势种有宽鳍鱲(Zacco platypus)、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鲇(Parasilurus asotus)、侧条厚唇鱼(Acrossoch eilus parallens)、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和大刺鳅等6种;鱼类生态类型以杂食性、底栖和山溪定居性为主。保护区上游鱼类多样性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高于下游。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鱼类多样性指数与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河道变化、人类活动影响相关性显著。典范对应分析发现3个环境指标主要影响平鳍鳅科鱼类。  相似文献   

17.
<正>一、水蚤的习性水蚤属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门、甲壳纲、鳃足亚纲、水蚤科,简称"溞"和"溞科",俗称"红虫",是枝角类动物的通称。体小,呈卵圆形,左右侧扁,长仅1~3毫米;体外具有2片壳瓣,背面相联处有脊棱,后端延伸而成长的尖刺(壳刺);头部伸出壳外,吻明显,较尖;复眼大而明显,可不断转动,在复眼与第1触角之间有单眼;吻下的第1触角短小,不能活动,第2触角  相似文献   

18.
利用漩涡模型(Vortex 10.3.7.0)对大刺鳅种群的生存力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当环境容纳量为100尾、初始尾数为20尾时,在10种不同情景下,大刺鳅种群在100年内的内禀增长率r为4.8429~5.0412,周限增长率λ为129.8331~154.6608,平均世代时间为7.11~7.21年,平均现存种群数量为55.55~90.49尾,平均种群数量为28.82~90.16尾,遗传多样性为0.6346~0.7778,灭绝概率为0.0037~0.4818,平均首次灭绝时间为25.5~51.8年;在情景1、2和3下,当环境容纳量为300尾时,大刺鳅种群的MVP分别为117、50和33尾;在情景4~10下,当环境容纳量为100尾时,其MVP为39~11尾。结合历史文献和实际调查结果认为,在自然情况下0~1年龄组大刺鳅种群的死亡率接近70%,性成熟雌鳅的生殖率接近35%;在此情景下,设定环境容纳量为300尾、初始尾数为50尾,则该种群的灭绝概率为0.0549。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饥饿胁迫和不同开口饵料对大刺鳅仔鱼摄食、生长和成活率的影响,为大刺鳅早期苗种培育技术的改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测定饥饿对初孵仔鱼卵黄囊、油球的吸收和死亡不可逆点(PNR);选用枝角类、丰年虫无节幼体、蛋黄、虾奶粉和A#鱼苗开口料作为大刺鳅仔鱼开口饵料,投喂24 d,分析不同开口饵料对大刺鳅仔鱼生长的影响。【结果】在水温(27.0±1.5)℃的条件下,仔鱼6日龄开口摄食,初次摄食率达100%,PNR发生在14~15日龄,其摄食能力和饥饿耐受性相对较强,饥饿延缓了仔鱼对卵黄囊和油球的吸收;仔鱼能够摄食枝角类和丰年虫无节幼体等活饵,投喂1 d后的开口摄食率达100%,且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和较高的成活率;而仔鱼不摄食蛋黄、虾奶粉和A~#鱼苗开口料等人工饵料,其生长、成活率与饥饿组无差异(P0.05)。【结论】枝角类和丰年虫无节幼体是大刺鳅仔鱼适宜的开口饵料。  相似文献   

20.
“百草霜”对大刺鳅生长及其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坤  樊海平 《农学学报》2017,7(10):60-65
研究旨在考察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百草霜”对大刺鳅生长、消化酶及非特异免疫活性的影响。将野生大刺鳅子一代(Mastacembelus aculeatus)幼鱼随机分成4 组,每组3 个平行,其中1 组为饲喂鳗鲡配合饲料的对照组,另外3 组分别为饲喂添加0.1%、0.5%、1.0%“百草霜”鳗鲡配合饲料的试验组,水温26~28℃,溶解氧5.0~6.0 mg/L,pH 6.5~7.5,饲养周期为56 天。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0.5%“百草霜”对大刺鳅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分别提高了24.76%和16.18%(P<0.05),而0.1%组饲料系数降低了30.23%(P<0.05)。添加“百草霜”未影响大刺鳅成活率(P>0.05)。胃蛋白酶在0.5%组最高(P<0.05);肠道及肝脏淀粉酶活力随着“百草霜”浓度的增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0.1%组效果最好,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测定结果显示:添加0.1%和0.5%的大刺鳅肠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肝脏过氧化氢酶活性在0.1%组达到最大(P<0.05),各组肝脏SOD、AKP、ACP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上述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剂量为0.1%~0.5%的“百草霜”能显著提高大刺鳅酶活性,满足生长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