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杨树(POPUS SSP)是杨属的总称,属杨柳科,在植物分类学上,根据形态特征一般分为胡杨派,白杨派,黑杨派,青杨派,大叶杨派。而黑杨派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全世界90%以上的栽培种都属黑杨。杨树原产北半球温带及寒温带森林之中,天然分布界限于北回归线(N23.5°)至北极圈线(N67.5°)之间,东半球平原地区的森林被砍伐改为农田之后,杨树便在河流两岸及旧河改道安家落户.到了十八世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探讨额河杨和银灰杨天然杂种的起源机制,[方法]应用18对SSR标记,从分子水平上对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杨属植物的种间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SSR系统发育树将整个流域天然杨属植物分为两大类群,即黑杨派和青杨派为一类,白杨派为一类;(2)白杨派派内系统聚类图显示,银白杨、欧洲山杨、银灰杨三个树种均有较大的遗传分化,特别是杂种银灰杨似乎更大;(3)黑杨派和青杨派的UPGMA分类图显示,青杨派和黑杨派分属于2个分支,其中,青杨派内部分化相对简单,分为2支,均为典型的苦杨;黑杨派内部的分化较为复杂,可分为4类,包括典型的欧洲黑杨、额河杨和回交子代。[结论]杂种额河杨具有更多的欧洲黑杨的遗传成分,因此,将额河杨放到黑杨派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3.
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杨属植物种间关系的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为探讨额河杨和银灰杨天然杂种的起源机制,[方法]应用18对SSR标记,从分子水平上对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杨属植物的种间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SSR系统发育树将整个流域天然杨属植物分为两大类群,即黑杨派和青杨派为一类,白杨派为一类;(2)白杨派派内系统聚类图显示,银白杨、欧洲山杨、银灰杨三个树种均有较大的遗传分化,特别是杂种银灰杨似乎更大;(3)黑杨派和青杨派的UPGMA分类图显示,青杨派和黑杨派分属于2个分支,其中,青杨派内部分化相对简单,分为2支,均为典型的苦杨;黑杨派内部的分化较为复杂,可分为4类,包括典型的欧洲黑杨、额河杨和回交子代。[结论]杂种额河杨具有更多的欧洲黑杨的遗传成分,因此,将额河杨放到黑杨派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4.
杨树是中原地区速生用材、生态树种之一。它分五大派即黑杨派、白杨派、青杨派、胡杨派、大叶杨派。目前生产上栽培的主要是黑杨派和白杨派。欧美107杨、108杨和中林46杨等属黑杨派;箭杆(本地)毛白杨、三倍体毛白杨等属白杨派。黑杨派、白杨派作纸浆原料行否?回答是都行。但二者哪派作纸浆材料更好呢?据中国林科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欧美杨(黑杨派)、三倍体毛白杨、(白杨派)木材制作纸浆其木材投入数量、化学品使用量、纸浆数量质量效益无明显差异。因为影响纸浆生产成本、数量、质量的直接因素是木材材性。而木材材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紧迫性自古我省就有栽杨种柳的习惯。建国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又引种了大量速生新品种,杨树发展极为迅速,并成为全国杨树4大片之一。目前我省杨树有300多个品种,分属于4个派(欧美派即黑杨派、白杨派、小观派和青杨派),黑杨派和白杨派占全省杨树总量的98%以上。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采集自不同地区的22个杨属树种33个样本的遗传变异和亲缘关系进行研究。[方法]利用从72对引物中筛选出的40对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引物组合对杨属不同树种进行遗传变异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40对引物共扩增出487条清晰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441条,多态性条带比率为90.55%。利用UPGMA得到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了33个样本间的遗传关系,遗传相似系数为0.448 6~0.910 3;白杨派和胡杨派的派间平均遗传距离最大,为0.377 7。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3个样本可分为4大类,这一聚类结果与传统的分类结果一致。通过系统发育树可以看出,白杨派单独形成一个分支,黑杨派、胡杨派和青杨派形成另一分支,可能暗示白杨派与其他各派的亲缘关系较远,青杨派与黑杨派和胡杨派的亲缘关系则比较近。[结论]不同的杨树品种在SRAP位点有较高的多态性,SRAP分子标记适用于分析杨属的遗传变异和亲缘关系,研究结果为杨属树种的分类鉴定、系统进化等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杨树,是杨柳科中杨属的总称。根据形态特征,人们将杨树分为胡杨、白杨、黑杨、青杨、大叶杨等五派。七十年代初,我国从意大利引来黑杨派中的几个无性系,它们是:欧美杨214、欧美杨45、欧美杨72、美洲黑杨63、美洲黑杨  相似文献   

8.
<正>2017年2月7日讯:长期以来,经典的分类系统将杨属分为六大派,即白杨派、黑杨派、青杨派、胡杨派、大叶杨派和墨杨派,但六大派间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及墨杨派的分类地位一直没有解决。最近,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人工林定向培育研究组的研究成果,为杨属起源及进化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见解。这项研究由副研究员王兆山和在读博士刘霞等领衔,通过对杨属六大派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和现代墨杨  相似文献   

9.
杨树分为五派:黑杨派(包括欧美杨、美洲黑杨,无性繁殖容易成活)、白杨派、青杨派、大叶杨派、胡杨派。意杨是指从意大利引进的美洲黑杨:落叶大乔木,树冠长卵  相似文献   

10.
杨树种类繁多,杨属(Populus)的分类系统一直比较混乱。1950年国际杨树委员会通过了将杨属分为五大派,即胡杨派、白杨派、黑杨派、青杨派和大叶杨派的分类系统,但不少学者仍有不同意见,提出了一些其它分类方法。近半个世纪,生物学家对植物的花粉粒外壁结构进行了微观观察,并将此作为分类的依据,在分类学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在常规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花粉粒外壁雕纹、沟孔的结构比较困难,不易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近年来,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出现,开辟了植物分类微观形态观察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南地区乡土杨树基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西南地区乡土杨树基因资源丰富,被认为是青杨组的现代自然分布和演化中心之一.约有28个种,22个变种和10个天然杂交种在该区有自然分布,其中包括25个中国特有种,18个地区特有种.这些资源在科学研究、杨树遗传改良、区域生态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的重要作用,但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在前人研究及笔者调查基础上,对西南地区乡土杨树基因资源的价值、保护和利用进行探讨,旨在让更多人认识和关心这些基因资源.杨属系统分类是研究最多的领域,但在分类体系和种间演化关系上依然存在许多疑点;近年有研究对该区青杨和滇杨的遗传多样性进行评价,其他种类尚未涉及.在中高山河谷地带和高原面上,乡土杨树被广泛用于行道树、四旁树、防护林、风景林种植,但良种和栽培技术的缺乏限制了其利用.在遗传改良上,仅有滇杨曾被用于杂交育种的亲本,但没有明显的育种成效.在基因资源保护方面,缺乏有效的保护体系,仅有过零星的优树选择和保存工作.当前,大规模的水电开发正导致乡土杨树基因资源迅速流失,建议国家对西南地区的杨树资源进行系统的调查、收集、保存和利用,并对相关科学研究给予更多支持.  相似文献   

12.
法国杨树良种选育与短轮伐期林培育及其研究方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树在法国林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法国的杨树良种选育及短轮伐期林培育研究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本文概述了法国杨树无性系登记、杂交育种、种源试验和用于短轮伐期林培育的优良无性系、营林抚育技术及经济效益, 并介绍了法国杨树良种选育与短轮伐期林培育的发展进程及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中国杨树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对我国 5 0余年杨属派内和派间杂交育种研究进行了综述。在众多的杨树杂交组合中 ,派内种间杂交以白杨派、黑杨派成就显著 ,派间杂交以青杨派与黑杨派杂交成果最为突出。从杂交方式看 ,有单交、双交、三交、回交等 ,以杂种作亲本进行再杂交能够获得显著杂种优势 ;从育种目标看 ,有速生、抗寒、抗旱、抗病虫、窄冠、生根等 ;从育种方法看 ,以常规人工杂交为主 ,将常规人工杂交与物理辐射、化学诱导等技术有机结合 ,能够创造出生产潜力较大的三倍体新品种。选育的杨树良种已在生产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后 ,对目前我国杨树杂交育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应对策略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Progress and strategies in cross breeding of poplars in China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he advance in intrasection and intersection cross breeding of poplars in China over the past 50 years is reviewed. Gre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Sections Leuce and Aigeiros, and satisfactory results of intersection hybridization have been achieved in the crossing between Sections Tacamahaca and Aigeiros. The modes of hybridization include single cross, double cross, triple cross, backcross, etc. It is known that using hybrids as parents to cross with other species or hybrids is an effective and easy way to obtain heterosis. Fast growth, cold and drought tolerance, pest and disease resistance, narrow crowns and rootage, etc. are breeding goals. The conventional artificial crossing is still a major breeding method, and a combination of the conventional artificial crossing with physical radiation and chemical induction can create new triploid individuals that possess higher yield potential. The super clones cultivated have already displayed enormous socioeconomic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in practice. Finally, the problems that investigators have to face at present are discussed as well as some strategies in poplar cross breeding in China.  相似文献   

15.
The incidence of poplar mosaic virus evidenced by foliage symptoms,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or bioassay (infectivity) was greater in stooled clones having Aigeiros (especially as the female) parents than in those of Tacamahaca parentage. The overall prevalence of the virus in clones growing in England was less (84/344, 24%) than in clones growing in Poland (143/256, 56%). Whereas symptoms in PMV-infected P. deltoides were prominent and common, in P. nigra, another species assigned to the Section Aigeiros they were indistinct and rare. Evidence of poplar mosaic virus inferred from ELISA alone was found in only one aspen of 52 tested clones in the Sections Leuce, Leuce × Leuce or Leucoides.  相似文献   

16.
Laboratory studies investigating the host range and pathogenicity of Marssonina castagnei (Desm. + Mont.)Magn. to poplars established that this species was not specifically pathogenic to P. alba but also to cultivars of the Sections Aigeiros, Tacamahaca, and inter sectional hybrids Aigciros × Tacamahaca, Leuce × Aigeiros and Lcucc × Tacamahaca. The potential threat of this pathogen could be reduced by routine screening of new selections for resistance.  相似文献   

17.
毛白杨遗传改良研究进展(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白杨是中国一个十分重要的乡土树种,从“六·五”开始就被列为国家科技攻关研究的树种,分别在基因资源收集保存、无性系选育、回交和多交育种、三倍体育种、快速无性繁殖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杨树溃疡病发生因素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辽宁省朝阳县羊山镇1990~1998年间营造的各类品种杨树发生溃疡病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栽植时一次性浇足水分(150 kg.穴-1)发病率仅为0.48%。说明浇水不足是引发生杨树溃疡病的重要因素;起苗时苗木根系损伤严重的,发病率较高;不同品种类型的苗木杨树溃疡病发生率有明显差异;欧美杂交杨和新疆白杨派抗病能力强,青杨派树种抗杨树溃疡能力差。  相似文献   

19.
与白杨派树种相比,黑杨派树种一直因组培再生困难而限制了其在林木基因工程研究中的应用。本文以欧美杨优良新品种——渤丰1号为试验材料,以其再生培养基中的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比、铜离子浓度、光照强度、卡那霉素选择压等方面为切入点开展研究,建立了渤丰1号杨高效组培再生体系。使用该再生体系时,外植体的分化率和生根率均达100%,叶片的平均分化芽数多达20个以上,组培苗移植成活率可达98%,40 mg·L-1卡那霉素可以抑制渤丰1号杨叶片的诱导与分化,20 mg·L-1卡那霉素可以抑制渤丰1号杨不定芽的生根;同时发现铜(Cu)元素是渤丰1号杨外植体分化再生的一个关键因素,增加Cu2+浓度能显著促进不定芽的诱导和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