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针对淮河干流香庙—浮山段高含水率疏浚泥进行了能够测试底部孔压的一维固结试验,研究了土样变形和底部孔压随固结时间的变化规律,探讨了基于太沙基固结理论建立的变形时间曲线法(Casagrande法)和超静孔压消散法得到的两种固结度的差异性状。结果表明:Casagrande法判断主固结完成时,超静孔压消散没有完成,残余超静孔压约为荷载增量的10%~20%;随着竖向荷载的增加,利用两种方法确定的主固结沉降的差异程度随外加荷载呈半对数线性变化;以真空排水工法为例,分析了基于Casagrande法和超静孔压消散法得到的主固结沉降差异程度。  相似文献   

2.
王方亮 《四川建筑》2006,26(1):78-79
针对强夯法加固饱和软粘土地基时易出现“橡皮土”现象,提出强夯和排水相结合的动力排水固结法,结合某高速公路软基加固工程,进行了动力排水加固试验研究,分析了该方法的加固效果、适用范围和各施工参数对加固效果的影响,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动力排水固结法处理软土地基孔压和变形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通过动力排水固结法处理饱和软粘土地基现场试验测试数据。寻求动荷载作用下饱和软粘土的孔压和变形的发展规律。发现同一深度土体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与变形具有一致性关系。对动力排水固结法加固淤泥类软土地基的作用机理研究和工程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基于圆柱形空腔扩张理论的初始超静孔隙水压力分布,采用分离变量法,在考虑空腔壁处任意排水条件下,求解得到圆柱形空腔扩张引起的超静孔隙水压力消散的一般弹性解析解。讨论分析了剪应力和不同排水条件对超静孔隙水压力初始分布及其消散的影响;同时,与现场固结试验实测的孔压消散曲线进行了对比分析,理论计算与实测结果相符合,表明了该解析解对现场测定土体固结系数和分析打桩引起的孔压消散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排水粉喷桩复合地基固结计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排水粉喷桩复合地基这种新型工法,建立了相应的简化固结分析模型;同时为考虑下卧层与加固区的孔压连续问题,将加固区模型一维等效,采用双层地基模型进行编程计算。两种模型得到的超静孔压消散规律,固结度增长规律以及沉降历时曲线均与现场实际情况相一致,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加固区模型的适用性以及双层地基方法在排水粉喷桩复合地基固结计算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轻型井点结合塑料排水板复合加固法是一种综合轻型井点降水和塑料排水强夯两种方法的软基加固方法,简要介绍了该加固方法的施工工艺、使用工况。通过靖江新港作业区公用码头段案例,分析了该加固方法的加固效果,孔压消散和室内土工试验结果表明,该法可以用于相似的软基加固工程。  相似文献   

7.
阎滨 《山西建筑》2006,32(4):134-136
针对强夯法加固饱和软粘土地基时易出现“橡皮土”现象,提出强夯和排水相结合的动力排水固结法,进行了动力排水加固试验研究,分析了该方法的加固效果、适用范围和各施工参数对加固效果的影响,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强夯联合降水法在处理饱和软粘土地基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钟辉虹  贾敏才 《建筑技术》2003,34(3):213-214
从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强夯法加固填土地基技术已广泛用于碎石土、砂土、黄土、填土和非饱和粘性土等地基的加固中犤1,2犦,但是强夯地基处理技术能否用于饱和软粘土地基,特别是淤泥和淤泥质土地基,目前尚有较大争论。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饱和软粘土含水量高,渗透性差,无法及时消散强夯产生的超静孔压和有效提高软粘土的固结度,强夯所施加的能量几乎全部被孔隙水吸收而不能起到加固作用,甚至会引起原有土体结构的破坏,形成所谓“橡皮土”。为保证强夯法在这类饱和软土中的加固效果,首先必须解决土中地下水的排出和超孔隙水压力…  相似文献   

9.
双控动力固结法是一种将电渗法和强夯法有机结合起来进行软粘土地基处理方法。文章介绍了双控动力固结法的作用机理、设计方法和施工工艺,并通过工程实例证明了该项技术的适用性。电渗降水能快速降低夯前地下水位和软粘土含水量,显著降低强夯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以及加快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达到提高单点夯最佳夯击能,故而利用双控动力固结法可达到显著的加固效果。  相似文献   

10.
动力排水固结法是将强夯法与塑料排水板相结合,用于处理饱和软粘土地基。结合越南台塑钢厂淤泥质粘土路基加固工程,计算打插排水板前后固结度的变化以及分析加固过程中孔隙水压,分层沉降的监测数据变化,可以得出在夯击能和排水板设置合理的情况下,动力固结排水法能较为有效地加固淤泥质粘土地基,避免"橡皮土"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11.
井点降水联合低能量强夯法在软弱地基加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夯法地基处理技术1978年开始在我国推广应用,现已拓展到饱和软黏土的地基处理中。该文结合某工程实例,介绍了采用井点降水联合低能量强夯法进行加固的过程。全面介绍了排水体系设置、强夯施工参数及布点方式、两遍夯击的间隔时间及收锤标准。证明采用低能量强夯加固软土是可行的,关键是要设置有效的排水系统。  相似文献   

12.
通过SPAX-2000动静真三轴测试系统,研究了饱和软黏土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应变、孔隙水压力等指标的变化特征。同时,通过差热分析法和理论计算,对比了试验前后软土中结合水含量大小。研究表明,土中结合水含量及其变化对土的物理性质和力学行为有重要影响。试验前后饱和软黏土中结合水含量变化较大,水性转化现象明显,土体固结作用显著,并且冲击荷载作用下土中水性转化、弱结合水排出与动力排水固结程度有因果联系。在一定试验条件组合下,存在饱和冲击能,此时能激发土中结合水转化为自由水量最多;伴随孔隙压力的消散和土体的固结,土的抗剪强度提高、压缩性减小,土体成为超固结土。该研究能揭示软基加固的微观机理,可为静动力排水固结法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动力排水固结中孔隙水压力增长和消散规律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基于现场实测, 对动力排水固结法处理饱和软粘土地基过程中的孔隙水压力变化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 发现孔隙水压力增长与消散具有独特的规律, 所得结论为动力排水固结法的工程设计和理论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动力固结后饱和软土三轴剪切性状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淤泥质饱和软粘土的三轴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研究了海相沉积原状土、重塑土以及超固结土在动力固结后的应力–应变性状表现。原状软土经过动力固结后在剪切过程中表现出应变软化,重塑软土在低围压下具有一定的应变硬化现象,而在高围压下则为应变软化型。3种状态下的软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按照双曲线形式对围压均具有较好的归一性。应力路径分析表明,原状土经过动力固结后在剪切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超固结土的性状,而经过动力排水固结后,重塑土则具有明显的超固结土特性。  相似文献   

15.
饱和软粘土的再固结性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围绕“动静结合排水固结法”课题,通过室内试验研究饱和软粘土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再固结性状,重点分析排水条件对土体固结和再固结的影响,指出孔隙压力升高与再固结体应变之间的唯一性关系。提出再固结体积压缩系数和再固结压缩指数的概念并给出其确定方法。对冲击荷载作用后软土地基沉降计算方法进行讨论,包括多遍冲击和部分排水条件的情形,并给出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16.
动力排水固结法对软土力学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结合某软土工程地基处理实践 ,从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两方面分析了动力排水固结法处理淤泥类软土时 ,软土的结构性和触变性对其力学特性的影响。从而论证了正确认识软粘土的上述固有属性对有效加固淤泥类软土地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介绍基于Boit固结理论以数值法模拟强夯加固饱和软粘土地基过程的方法。程序中考虑了土体的非线性及孔隙水的紊流特性 ,且对重要参数E和K采用反演法进行动态跟踪。文中应用该程序对某机场地基处理工程进行了数值分析 ,结果比较合理 ,为强夯法数值分析提出了一个可行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It has been reported that the major cause of earthquake damage to embankments on level ground surfaces is liquefaction of foundation soil. A few case histories, however, suggest that river levees resting on non-liquefiable foundation soil have been severely damaged if the foundation soil is highly compressible, such as thick soft clay and peat deposits. A large number of such river levees were severely damaged by the 2011 off the Pacific coast of Tohoku earthquake. A detailed inspection of the dissected damaged levees revealed that the base of the levees subsided in a bowl shape due to foundation consolidation. The liquefaction of a saturated zone, formed at the embankment base, is considered the prime cause of the damage. The deformation of the levees, due to the foundation consolidation which may have resulted in a reduction in stress and the degradation of soil density, is surmised to have contributed as an underlying mechanism. In this study, a series of centrifuge tests is conducted to experimentally verify the effects of the thickness of the saturated zone in embankments and of the foundation consolidation on the seismic damage to embankments. It is found that the thickness of the saturated zone in embankments and the drainage boundary conditions of the zone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deformation of the embankments during shaking. For an embankment on a soft clay deposit, horizontal tensile strain as high as 6% was observed at the zone above the embankment base and horizontal stress was approximately half that of the embankment on stiff foundation soil. Crest settlement and the deformation of the embankment during shaking were larger for the embankment subjected to deformation due to foundation consolidation.  相似文献   

19.
长期往复荷载作用下,饱和软黏土强度和刚度的衰减是近海桩基础设计必须考虑的,利用带弯曲元的循环三轴仪对原状饱和软黏土进行了一系列等向固结和非等向固结条件下不排水单调和循环加载三轴试验,并在循环加载过程中通过弯曲元测试土体剪切波速。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固结条件下,随循环次数的增加和动应力比的提高土体的强度和刚度衰减显著;在相同动应力比作用下较小的有效固结应力和偏压固结减缓了土体刚度的弱化。已有的相对偏应力水平参数不能反映不同固结条件下近海饱和软黏土强度和刚度循环弱化特性,为此引入了动偏应力水平参数,考虑了有效固结应力、固结静偏应力、动偏应力的相互影响,利用动偏应力水平对饱和软黏土的强度和刚度循环弱化特性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