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俄罗斯民族性格成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自古就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国家,俄罗斯民族的性格也同样与众不同,呈现出矛盾性,情绪化和极端化等特点。这种独特的民族性格是由其历史文化、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地理环境以及民粹主义等众多因素共同造就的。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自古就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国家,俄罗斯民族的性格也同样与众不同,呈现出矛盾性,情绪化和极端化等特点。这种独特的民族性格是由其历史文化、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地理环境以及民粹主义等众多因素共同造就的。  相似文献   

3.
英语习语比喻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这种民族文化内涵主要由英语民族地理环境、宗教信仰、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等因素决定.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务必深入英语文化的本质,通过反复比较,找出规律,方能得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岛国,但其经济发展却排在了世界前列,显示出与其天然环境并不相称的发展形势。日本作为一个岛国,能取得如此经济成就,与广大的日本人民的智慧是分不开的,即与日本的人文素质有着必然的联系。一个民族的人文素质决定了这个民族人民的文化素养以及世界观,国民由内而外的素质体现到经济建设上,即是该国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以及长期的建设过程。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其经济腾飞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本国的人文素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首先提出关于人文素质的理解,接着与大家分享目前学术界对人文素质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解,最后论述日本的经济发展与人文素质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因特殊的地理环境和长期历史积淀,形成了以“重生意识”为主体的民族性格特征,这种独特的民族性格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章通过对国家、风水、城市和院落的空间模式特性的探讨,指出其共同的特性—围合,并将不同层面上的空间模式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总结出“重生意识”下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图式—多重围合。同时,将物质建设活动延伸到社会文化层面,试图找出中国传统建筑空间模式与民族性格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趋势,它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特征之一。全球化所带来的影响是全面的,反映到文化领域就是文化的普适性问题。对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普适性问题,人们在事实认定和意识形态领域内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分歧,但不可否认的是,文化普适性具有必然性。面对文化普适性的趋势,每一个民族都应当努力保持其民族文化的特色。中国文化如何在世界文化融合的进程中保持其独立性,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去关注。  相似文献   

7.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这种变迁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最主要的原因是文化的传播与创新。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受到外来因素和本身因素的影响,使得中秋节、节令食品月饼在文化内涵上也发生了变迁,需要人们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来对待。  相似文献   

8.
运用历史学、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指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蕴含着的民族宗教情结、"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价值取向、"天人合一"的生命价值追求、"形神统一"的审美情趣,以及重教化娱乐、轻竞争的思维价值取向。自然地理环境、与之相对应的生产方式,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文化心理是影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发展都有自身博大精深的文化,道德对这个国家、民族文化发展具有引领作用,它深深地凝聚在这个国家、民族文化发展的血脉中,是提高国家文化发展的软实力,它具有巨大的潜能,中化民族是具有优秀文化的民族,今天,我们大力提倡高尚的思想道德和优良传统,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共产党员是人民的公仆,应当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坚定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解放思想,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敢于创新,大胆进取,创新执政理念,以发展的观点解决现实问题,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人才强国战略,增强社会的创造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0.
饮食本是人们生存的基本需求,它与纯粹精神领域的文化和一个民族的文化性格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中国,吃什么与怎么吃绝不仅仅是饮食本身的问题,而是关涉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表现为对性观念和行为的取代,以及对民族性格和文化行为的影响。在中国的饮食习惯里,具体而微地体现出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1.
山东东营生态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严重破坏了人们的生存环境,城市生态公园作为城市绿化美化、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影响。东营生态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以"生命之源"为主题,运用生态设计的手法,将自然文化资源与生态要求相结合,规划出中心景观区、文化教育区、生态休闲区、植物观赏区和体育健身区五个功能分区,形成"一轴、两环、五片区"的空间布局结构,营造一个具有地域文化和生态特色的城市公园环境。  相似文献   

12.
高校校园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设生态城市,体现地域特色,传承校园文脉具有重要作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景色优美,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校园生态环境,已成为高校校园规划建设的首要目标。高校校园园林景观总体规划概念设计——以山东建筑大学新校区为例,是在对场地环境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校园文化为背景,以“承传校园文脉、交融学府情景”及“建设生态校园”为设计理念,将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要求相结合,规划为“八大功能分区及一山、六园、十二景”的空间布局结构,从而营造一个生态化、园林化、人文化的和谐校园环境。  相似文献   

13.
云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中的生态保护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作为一个民族大省,各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了蕴含着朴素的生态保护理念的宗教文化,无论是原始宗教信仰中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还是人为宗教信仰中的戒律,都充满了敬畏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伦理思想。这种"敬天畏命"的思想,对这些民族的社会生活习惯、价值取向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客观上对保护当地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从树立生态意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作为一种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精神资源,宗教文化的影响和作用很有必要予以关注、发掘、总结。  相似文献   

14.
在梁漱溟先生看来,中国文化、西洋文化、印度文化分别为世界文化的三大源流之一,它们分别代表了文化发展截然不同的三个路向。人类社会在经历人与物关系为主导的时代之后,将逐步进入以人与人关系为主导的阶段。而以家族制度作为文化内核、以周孔教化作为文化营养的中国文化,通过理性的启发和"仁"心的推崇,突出了人伦关系的构建,用伦理本位取代个人本位,用人对人的态度代替人对物的态度。中国文化代表着未来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其必将复兴。但是中国文化并非完美无缺,其自身的弱点需要在团体的生活中加以克服。  相似文献   

15.
语言的使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观念,本文从日本"和"文化的背景下探索日语中的谦虚表达现象,并从中认知日本文化,探讨谦虚表达存在的文化根源。日语的谦虚表达根植于日本文化的"内外观念",并与日本的地理风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和国家当前提出的"文化走出去战略"不谋而合。归化异化翻译理论更适合于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已得到了翻译界的认可。文章以扬州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为研究对象,针对非遗外宣翻译的目的及特点,以功能语境理论为指导方针,以归化异化翻译为手段,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  相似文献   

17.
随着大众文化的蓬勃发展和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艺术已愈来愈深入的融入到人们的大众生活中,"审美泛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和文化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本文从消费时代下的审美泛化谈起,详细阐述了审美泛化的积极面与消极面,并从艺术与生活的维度方面对审美泛化进行范围上的探究,指出审美泛化存在着两方面的现象,即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日常生活化,揭示了审美泛化的深层次含义。  相似文献   

18.
地域因素对于产品创新的影响一直都是国内外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热点论题,文化是设计永不枯竭的源泉,不同地域具有个性鲜明的文化特点。以韩国的Pojaki相关产品、北京奥运会系列形象设计、以及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的设计作品为例,研究不同地域因素和传统文化对产品设计的影响,有助于从设计方法学的角度认识不同地域背景下产品文化和观念的传递,实现在设计过程中对文化特征的把握,最终达到使产品体现区域特色和深厚文化内涵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82宪法”及其4次修改,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制度演进的历程。从经济制度来看,宪法肯定了“个体经济”,肯定了“经济活动的自主权”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并且“改革和健全了公民财产制度;从政治制度来看,彰显了“从人治到法治制度的转变”以及“从重国家权力到重公民权利的转变”。“82宪法”及其修改案,既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又反映了全党全国人民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基本问题认识的深化,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制度变迁的记载、政治制度变革的轨迹、国家文明进步的里认识程碑。  相似文献   

20.
恽代英是中国青年杰出的革命领袖,在他短暂的革命斗争生涯中以自己丰富的成长历程诠释了近代中国青年忧国忧民,救国救民的历史形象,并形成了丰富的青年观思想。他指出青年的历史使命是“造历史”,青年的历史责任是“引导先进文化”,青年运动应和群众相结合,坚持党的领导;同时,他强调青年的改造要坚持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结合,要深入到广阔的社会实践中去,做一个坚定的爱国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