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乳酸菌UV_3-9包埋固定化技术发酵产共轭亚油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包埋法将乳酸菌UV3-9固定化处理后,对该固定化乳酸菌小球进行了发酵生产共轭亚油酸(CLA)的研究。结果显示,固定化小球的最佳直径为2~3 mm,固定化小球在氯化钙和硼酸混合液中需浸泡过夜;固定后的小球发酵产CLA最佳条件为:发酵温度37℃,初始pH 6.5,发酵时间28 h,底物LA添加量为0.3%,CLA最大产量达到92.061μg/mL。该固定化乳酸菌小球已完成了7批次的共轭亚油酸发酵,其产量均在80.476μg/mL以上。而且固定化UV3-9的CLA发酵产量是游离UV3-9的1.28倍。  相似文献   

2.
共轭亚油酸(CLA)是世界公认的具有抗癌、减肥和抗动脉硬化作用的脂肪酸.以共轭亚油酸的生成菌株干酪乳杆菌为出发菌株,经紫外诱变处理,筛选出一株高产共轭亚油酸的菌株,并优化其培养条件,在亚油酸添加量0.05%,乳糖添加量2%,接种量4%,初始pH6.5,37℃发酵36 h时,共轭亚油酸生物合成量可达394.1μg/mL.  相似文献   

3.
从传统泡菜中筛选得到1 株乳酸菌lp15 能够合成共轭亚油酸(CLA),经16S rRNA 全序列分析法和API 系统鉴定法鉴定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利用人工诱变方法,以lp15 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线、硫酸二乙酯(DES)依次诱变处理,经进一步液体发酵复筛获得多株突变菌株,CLA合成能力较出发菌株提高了29.3%~52.2%。其中lp15-2-1 突变菌株为CLA 生成能力最高菌株,MRS 培养液中添加0.2mg/mL LA 培养48h,CLA 产量达30.13μg/mL。经气相色谱(GC)检测分析,产物中cis9, trans11- 共轭亚油酸(c9, t11-CLA)占76.5%,trans10, cis12-共轭亚油酸(t10,c12-CLA)占23.5%。  相似文献   

4.
周倩  刘佩  马鎏镠  阮晖  何国庆 《食品科学》2010,31(21):195-199
对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p15-2-1 转化亚油酸生成共轭亚油酸(CLA)发酵工艺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最佳接种量、培养温度、初始pH 值、培养时间、亚油酸添加时间、亚油酸质量浓度。采用响应面Box-Benhnken 试验设计,建立初始pH 值、培养温度和亚油酸质量浓度的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模型,所得植物乳杆菌发酵产共轭亚油酸的最佳参数为:温度30℃、亚油酸质量浓度0.21mg/mL、初始pH6.3,此条件下,CLA得率为44.77μg/mL,CLA 理论得率为45.326μg/mL,转化率为21.32%,与优化前转化率7.78% 相比,有了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5.
乳酸菌发酵生产共轭亚油酸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董明  齐树亭 《中国油脂》2007,32(7):63-65
以盐生植物紫花苜蓿籽油为底物,用嗜酸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1.1854催化紫花苜蓿籽油中的亚油酸转化为共轭亚油酸(CLA)。通过单因素实验,分析了发酵过程中pH、预培养、苜蓿籽油的浓度和乳酸菌菌液浓度对生产共轭亚油酸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预培养时加入一定量的苜蓿籽油可提高CLA转化率,发酵pH6.4,苜蓿籽油浓度0.05%,菌浓度2.5%时CLA转化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通过富集培养、梯度密度稀释和液体培养发酵,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共轭亚油酸(CLA),从市售奶酪中筛选获得1株转化生成CLA能力相对较高的菌株P9:考察了菌体接种量、亚油酸(LA)的添加量、反应温度、反应体系pH值以及乳化剂种类等因素对菌株P9 CLA生成量的影响.通过对菌株P9的菌落和形态特征、产丙酸特性及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初步鉴定该菌株为费氏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frudenreichii).研究结果显示,菌株P9在菌体接种量10%(v/v),LA添加量0.75mg/mL,pH值为6.8,反应温度30℃,Tween-80作为乳化剂的条件下,CLA生成量为63.371μg/mL,亚油酸转化率为8.45%,表现出较好的产共轭亚油酸能力.  相似文献   

7.
一株植物乳杆菌转化生成共轭亚油酸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一株植物乳杆菌(L.plantarumLT2-6)发酵转化亚油酸(LA)生成共轭亚油酸(CLA)的特性研究。微氧环境有利于CLA的生成;温度为37℃、初始pH为7.0、底物LA浓度为0.075%时,菌体生长及CLA生成量较高。时间曲线结果表明,接种后8h,CLA开始生成;发酵24h时,CLA生成量达到最高(0.29g/L),LA转化率为387%。生成的CLA产物主要为cis9,trans11/trans9,cis11-CLA。  相似文献   

8.
共轭亚油酸(CLA)为天然脂肪酸亚油酸(LA)的立体和位置异构体混合物的总称,具有多种生理活性。为了开发优良的高产共轭亚油酸的菌株,本文研究7株乳酸菌在MRS培养基中经0.04%(体积分数)的亚油酸诱导培养后,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产共轭亚油酸的能力,结果表明,罗伊氏乳杆菌显示最高的共轭亚油酸生产能力,产量为5.34μg/m L。对筛选出的高产共轭亚油酸菌株——罗伊氏菌株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产共轭亚油酸的最佳发酵条件是:LA的添加量为0.06%(体积分数),培养温度37℃,培养时间30 h,pH 7.0,共轭亚油酸含量达到6.59μg/m L,含量提高了23.4%。作为益生菌的罗伊氏乳杆菌可转化亚油酸为共轭亚油酸,可将其应用于生产富含共轭亚油酸的乳制品中。  相似文献   

9.
刘晶  时敏  徐速  于殿宇  江连洲  任运宏 《食品科学》2012,33(11):126-130
采用从大庆日月星油厂附近的土壤中筛选得到产脂肪酶的菌株xjA,在固态发酵的条件下生产脂肪酶,并将所产脂肪酶应用于合成共轭亚油酸甘油酯。本实验利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方法确定产脂肪酶的最佳固态发酵条件:在种龄36h的情况下,碳源(麸皮)与氮源(豆粕)质量比(m麸皮:m豆粕)为1:4、V培养基:V加水量 1:1、接种量0.3%、发酵温度29℃、发酵时间3d。在此条件下进行固态发酵,固态培养基中脂肪酶的活力最高,可达1450U/g;所得脂肪酶用于合成共轭亚油酸甘油酯,产物中共轭亚油酸(CLA)接入率可达到13.6%。  相似文献   

10.
益生菌发酵豆粕产CLA及豆粕中抗营养因子降解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产CLA(共轭亚油酸)植物乳杆菌(ANCLA01)为发酵菌株,研究其接种豆粕发酵后CLA的产量及发酵豆粕中抗营养因子降解效果。试验结果显示,发酵豆粕中CLA的产量为65.093μg/g;经凝胶电泳分析,豆粕中7S抗原蛋白在发酵过程中得到一定程度的降解,但不完全,11S抗原蛋白降解不明显;发酵后豆粕中尿素酶活性由0.368 U/g降低到0.145 U/g,粗蛋白含量由44.15%增加到51.3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