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 80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40例(急性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40例(慢性组),均给予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眼压均有明显下降,急性组患者眼压下降幅度高于慢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急性组中央前房深度、慢性组中央前房深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组中央前房深度与慢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裸眼视力平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视力均有明显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显著,特别对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32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随访6个月的视力、眼压、房角粘连、眼轴长度、晶状体厚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可以提高视力,降低眼压,开放部分粘连房角,与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相比,术后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的治疗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人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科住院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且资料完整的38例(53眼)闭角型青光眼资料,其中39只眼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4只眼为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均有明显的晶状体混浊。随访6个月至24个月,平均13.3个月。结果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组术前眼压(49.1±14.8)mmHg(1mmHg=0.133kPa),术后眼压(13.2±4.5)mmHg。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组术前眼压(42.6±14.1)mmHg,术后眼压(14.5±4.1)mmHg。术后45只眼(85.00%)最佳矫正视力提高。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有效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视力及眼压的影响。方法随机数字表法抽取本院收治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52例(68眼),均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视力、眼压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患者眼压明显低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明显优于术前(P<0.05);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的效果理想,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观察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29例(36眼),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晶状体混浊,入院后均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随访6个月~3年。结果眼压均得到控制,所有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可以有效地治疗合并白内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具有降压和增视的双重效果。  相似文献   

6.
58例青光眼患者手术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摘除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合并白内障的青光眼58例(62眼)实施超声乳化摘除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对比观察手术前后视力、眼压等情况。结果除开角型青光眼晚期视神经萎缩外,其余眼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手术前后视力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9.35,P〈0.05),术后眼压较术前明显降低,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t=4.56,P〈0.01)。结论对于合并白内障的青光眼行超声乳化摘除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能有效降低眼压、提高视力、手术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超声乳化术与小梁切除术分别用于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眼科确诊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100例。随机分为A、B两组,各50例。A组患者行超声乳化术进行治疗;B组患者行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眼压度及术后裸眼视力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术前眼压及裸眼视力均无明显差别,治疗后应用超声乳化术组患者其眼压情况优于小梁切除术组,手术后超声乳化术患者其裸眼视力优于小梁切除术组患者,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术后患者眼压和裸眼视力优于小梁切除术的术后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青光眼并白内障临床疗效。方法 54例(58只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采取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术后3 d及1、3、6、12个月眼压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视网膜脱离、角膜内皮失代偿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青光眼并白内障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是眼科常见病,以前通常采用传统的囊外白内障摘出(ECCE)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笔者采用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对75例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8例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视力、眼压、眼底改变。术后随访3~12月。结果术后视力、眼压、均较术前改善。并发症包括:术后一过性浅前房、角膜水肿、后发障。结论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44例(64眼),按照眼压的大小分为两组,A组(≤30mmHg)40眼采用小梁切除+人工晶体植入术,B组(〉30mmHg)24眼采用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房角分离术。结果: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均有显著性的提高,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眼压、前房深度和矫正视力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梁切除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对28例(30只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施行小梁切除术联合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T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追踪观察3~12个月,平均眼压(16.22±3.36)mmHg;视力:指数V1m2只眼,0.1~0.415只眼,0.5~0.813只眼。手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手术后眼压较术前明显降低,手术前后视力、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病例未发生前房出血、黄斑囊样水肿、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结论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施行小梁切除术联合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可以使手术一次完成,既能维持正常眼压,义能提高视力,而且手术不需昂贵设备,医疗费用少,适合社区基层医院特别是贫闲山区开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三联手术对老年白内障并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0例(40只眼,其中男21眼,女19眼)有白内障并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都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体植入+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简称为三联手术),于术前和术后1周和1个月,检测测视力、眼压及前房深度。结果40眼中术前与术后1周视力比较,术后视力较术前有明显提高。术前前房深度(ACD),与术后1周比较(P〈0.01),房角明显增宽。术前与术后1周眼压比较(P〈0.01),术后眼压明显低于术前。结论老年白内障并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体植入+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三联手术,能有效地提高视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09年10月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共68例(81眼)采用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观察疗效。结果本组81眼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6月进行手术前、手术后视力、前房深度、眼压测定比较P〈0.01有显著的差异性。结论采用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既可以达到治疗青光眼,降低眼内压。又能够解除白内障晶状体浑浊所引起的视力下降,无青光眼手术后由于滤过手术器械操作等并发症。减少了因多次眼内手术可能增加术后囊样黄斑水肿,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三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探讨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92例(200只眼),分别行小梁切除术(组1),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组2),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组3),比较三种手术的临床疗效及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4~20个月,平均(7.6±2.8)个月。结果三组术后眼压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随访期间眼压控制率分别为90.2%、100%、94.6%;超声乳化组与联合手术组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P〈0.01),前房深度较术前加深(P〈0.01),小梁切除术组视力、前房深度较术前变化不明显(P〉0.05)。主要并发症为小梁切除术组后行白内障手术患者9只眼,眼压再次升高需药物控制的小梁切除术组5例,联合手术组2例。结论在严格控制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以作为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主要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眼底损害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30例(32眼)眼底损害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使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观察患者术前、术后的眼压、视力、前房深度、眼底及视野等.结果 术后1周所有患者的眼压、视力、眼房深度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有23眼(71.88%)眼压升高需加用药物控制眼压,其中6眼(26.09%)行小梁切除术.结论 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眼底改变的闭角型青光眼强调密切随访或改用联合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6例(52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其中26例(30眼)前房角粘连<1/2分为A组,施行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将20例(22眼)前房角粘连>1/2分为B组,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两组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前房加深,房角增宽,眼压控制满意。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能获得满意效果,两种手术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8.
颜坚  姜文浩  颜新萍 《江西医药》2010,45(7):642-644
目的观察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5月~2009年1月,在我科收住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22例(25只眼)眼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其中14只眼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5只眼为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4只眼为继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2只眼为继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晶体混浊。患者入院后均行表麻下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患者术后眼压平均为(12.55±4.75)mmHg较术前用药后眼压相比有显著下降(P〈0.05);术后前房深度较术前有显著增加,平均为(3.12±0.59)mm(P〈0.05)。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可有效降低眼压、提高视力,可有效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给予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的疗效.方法 84例(84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2例(42眼).对照组采取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摘除术治疗,观察组采取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前后相关指标(视力、眼压、前房深度)、临床疗效及并发...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多次发作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采用表面麻醉下白内障青光眼联合手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3例(52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行表面麻醉下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人联合小梁切除术,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手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提高,≥0.1者47眼(90.39%),≥0.5者29眼(55.77%)。术后6月眼压为11~26mmHg(1mmHg≈0.133kPa),平均眼压为(14.56±4.12)mmHg。48眼(92.31%)眼压维持在正常范围,4眼需要联合降眼压药物才能控制正常眼压水平。结论白内障青光眼联合手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