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衰弱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 选取我院血液净化科146例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自制人口学调查表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 简易体能测量表(SPPB)评估躯体功能, 简易五项评分问卷(SARC-F)作为肌少症快速筛查的工具, 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进行焦虑、抑郁的筛选检查。采用FRAIL衰弱量表进行衰弱评估, 根据不同衰弱评分分成无衰弱组、衰弱前期组和衰弱组, 并分析衰弱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146例血液透析患者中, 无衰弱组33例(22.6%), 衰弱前期组86例(58.9%), 衰弱组27例(18.5%), 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衰弱分组在性别(χ2=6.220, P=0.045)、年龄(F=5.197, P=0.007)、体型(χ2=31.927, P<0.001)、SARC-F分(χ2=24.283, P<0.001)、SPPB(χ2=26.773, 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衰弱组中肌少症高危患者3例(9.4%), 衰弱前期组中肌少症高危13例(40.6%), 衰弱期组中肌少症高危患者16例(50%...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社区老人中出现衰弱综合征(老年衰弱)与老年肌少症的相关性。方法 2014年6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心医院保健与老年医学科进行常规体检的社区老年人538人(年龄65~97岁)。每位老人在完成常规体检项目基础上,由专门人员应用老人综合评估,筛查出处于老年衰弱或衰弱前期的老人,并对其应用握力、步速及双能X线测定(DXA)进行肌肉质量的评估,分析老年衰弱与老年肌少症的相关性。结果老年衰弱或衰弱前期204例,老年肌少症312例,老年衰弱或衰弱前期合并老年肌少症197例。老年衰弱与老年肌少症的相关性OR(95%CI)为3.76(2.02~4.05)。结论社区老年人中老年人肌少症的诊断对色年衰弱的评估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米东区社区中老年肌肉减少症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为制定肌肉减少症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况调查方法收集社区中老年人的信息.采用In Body 270人体成分分析仪测量人体骨骼肌质量;使用握力器、4m步速方法评估中老年居民的肌肉力量和肌肉功能;了解中老年居民肌肉减少症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结果本次共调查680例中老年人,年龄50~75岁,平均年龄(61.86±6.91)岁.中老年人群肌肉减少症总体患病率5.6%,其中男性患病率6.7%,女性患病率5.0%,不同性别间肌少症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15,P>0.05).中年人群肌少症患者3例,患病率1.1%;老年人群肌少症患者35例,患病率8.4%.中老年人群肌肉减少症组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 index,ASMI)(t=7.059,P<0.001)、步速(t=3.170,P<0.001)、握力(t=5.538,P<0.001)、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t=5.476,P<0.001)、蛋白质(t=5.872,P<0.001)、腰臀比(t=2.863,P<0.001)、矿物质均(t=5.399,P<0.001)较非肌肉减少症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肉减少症患病率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学历、BMI、是否患骨质疏松症是肌肉减少症的影响因素;二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骨质疏松症是肌肉减少症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乌鲁木齐市米东区肌少症患率较低,男性高于女性.建议中老年社区居民应适当增加体质量,尤其是瘦体质量(肌肉质量),以提高自身BMI值从而降低肌肉减少症的患病率,建议加强营养和运动,积极预防骨质疏松症以减少肌肉减少症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肌少症(sarcopenia)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骨骼肌质量、力量降低和(或)伴有相关躯体功能丧失的临床综合征。2010年,欧洲老年人肌少症工作组提出了肌少症的定义及诊断~([1]),将其定义为:在同一种族,同一性别,肌肉质量低于年轻人2个标准差为肌少症;并推荐用握力评估肌力以及寻常步速评估躯体功能,并就握力及寻常步速给出了相应的截值点。鉴于人群种族的差异,2014年亚洲肌少症工作组也提出类似的评估方法。由于缺乏更多整体人群的全面数据,其诊断方法有待进一步修正和完善。肌少症与老年人躯体功能受限密切相关,可导致老年人步态异常、平衡障碍和失能,增加跌倒、骨折、虚弱及死亡等风险,其危害广泛。本文就肌少症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老年人群肌少症不同筛查量表的应用价值。方法 2021年11月至2022年5月于社区招募年龄在60岁及以上老年人512例,测量患者握力、步速、骨骼肌质量指数等指标,按照亚洲肌少症工作组建议的诊断标准进行肌少症诊断。通过问卷方式由研究者对研究对象开展一对一的访谈,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出生日期、年龄、身高、体质量等;采用SARC-F问卷评分量表、SARC-Calf评分量表、MSRA-5、MSRA-7问卷等评估受试者的情况。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比较不同筛查量表对肌少症的应用价值。结果 共入组512例老年受试者,按照亚洲肌少症工作组诊断标准,将入组老年人群分为肌少症组和非肌少症组。肌少症患病率为5.1%。通过ROC曲线评估,SARC-F量表对肌少症发生具有较好的识别能力,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为0.739,敏感性为0.750,特异性为0.716。SARC-Calf评分量表较SARC-F问卷评分量表具更高的应用价值,其AUC为0.817,敏感性为0.958...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衰弱对老年男性慢性肾病(CKD)患者发生肌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0月1日~2019年1月30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门诊就诊的老年男性CKD患者105例,根据肌少症诊断分为正常组72例和肌少症组33例。多因素回归分析衰弱与老年CKD患者发生肌少症的相关性。结果105例患者中,衰弱期31例,患病率29.5%。肌少症组年龄、衰弱比例明显高于正常组,体质量指数、肌肉质量、脂肪量、TC和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 GFR)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衰弱是老年男性CKD患者发生肌少症的危险因素(OR=3.575,95%CI:1.030~12.410,P=0.045),年龄与肌少症呈正相关(OR=1.160,95%CI:1.001~1.343,P=0.048),体质量指数和eGFR与肌少症呈负相关(OR=0.469,95%CI:0.273~0.803,P=0.006;OR=0.962,95%CI:0.928~0.997,P=0.033)。肌少症组步速减慢、握力下降、疲惫感、低体力活动比例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男性CKD患者肌少症的发生主要与年龄、体质量指数及衰弱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横断面研究分析≥60岁住院患者的社会衰弱情况,并探讨其与躯体功能的关系。 方法 选取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老年医学综合科≥60岁的住院患者258例,应用社会衰弱量表(HALFT)评估社会衰弱情况,将评分≥3分患者纳入社会衰弱组,其中1~2分患者纳入社会衰弱前期组,0分患者纳入无社会衰弱组,分析社会衰弱的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 符合社会衰弱组患者31例;非社会衰弱组患者227例,其中社会衰弱前期组患者157例,无社会衰弱组患者70例。与非社会衰弱组相比,社会衰弱组患者年龄较大(P=0.002),更易合并脑血管病(P=0.016),多重用药比例较高(P=0.029),生理衰弱发生率较高(P<0.001)。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生理衰弱是影响社会衰弱的独立危险因素(OR=0.191,95%CI 0.078~0.468,P<0.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调整性别、年龄之后,HALFT量表评分越高,患者步速越慢(r=-0.325,P<0.001)、握力越差(r=-0.151,P=0.018)、中国老年人闲暇时间体力活动问卷(BLSA-PAQ)评分越低(r=-0.322,P=0.001)、Fried衰弱表型总分越高(r=0.329,P<0.001)。结论 老年住院患者中社会衰弱的患病率较高,生理衰弱是老年人发生社会衰弱的独立危险因素,躯体功能与社会衰弱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住院老年患者肌少症患病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8年11月—2020年1月在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的住院老年患者445例,所有研究对象完成生物电抗阻分析测定、6 m步速测试及握力测试,根据检测结果分为肌少症组(n=173)与无肌少症组(n=272),分析肌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住院老年患者肌少症检出率为38.88%,男性37.77%、女性40.72%。与无肌少症组相比,肌少症组年龄更大(P=0.001),身体质量指数(BMI)更低(P<0.001),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抑郁、营养不良和骨质疏松比例更高(P<0.001),合并糖尿病比例更低(P=0.005)。2组在性别、教育程度、吸烟、多重用药、跌倒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406,95%CI:1.050~1.884,P=0.022)、BMI(OR=0.223,95%CI:0.152~0.328,P<0.001)、抑郁(OR=3.925,95%CI:1.439~10.708,P=0.008)及骨质疏松(OR=2.626,95%CI:1.542~4.471,P<0.001)是住院老年患者肌少症的影响因素。结论应及时对住院的高龄、抑郁、骨质疏松症、低BMI患者进行肌少症筛查,防止躯体功能进一步退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安徽地区社区老年人肌少症患病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社区基层医护人员识别和防控肌少症提供参考。方法 于2019年2月至2021年1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合肥、蚌埠、滁州市社区中与家庭医生签约的1716名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根据2019年亚洲肌少症工作组专家共识对其进行肌少症筛查和相关健康检查。结果 安徽地区社区老年人肌少症患病率为12.47%(214/1716)。肌少症老年人的性别比例、年龄、BMI、腰臀比、高血压患病率、血脂异常患病率、关节疼痛患病率、运动达标率、肺活量、选择反应时与非肌少症老年人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关节疼痛是社区老年人患肌少症的危险因素,高BMI、运动达标、肺活量大是其保护因素。结论 安徽地区社区老年人肌少症患病率较高,社区基层医护人员应指导年龄较大、存在关节疼痛的老年人增加运动锻炼以保持较高肺活量,同时增加营养摄入来预防和控制肌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衰弱综合征与肌少症的关系。 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3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院体检资料完整的134例老年人,根据有无衰弱及衰弱程度分为无衰弱组(29例)、衰弱前期组(87例)、衰弱组(18例)。衰弱综合征采用美国Fried五项标准判断,肌少症根据肌力(握力测定)、肌功能(日常步行速度测定)、起立-行走测试、5次起坐测试以及平衡试验进行评估。多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衰弱程度与肌肉指标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3组老年人年龄、体重减轻、生活活动能力下降、平衡和步态、跌倒风险、营养不良、精神心理、多重用药、睡眠障碍、听力下降、缺牙数目、尿失禁、压疮以及衰弱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但无衰弱组和衰弱前期组老年人营养不良、压疮、跌倒风险及缺牙数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老年人握力、步速、四肢骨骼肌质量、5次起坐测试验、平衡试验以及起立行走试验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 101.631、66.308、598.000,χ2=14.808、19.972、25.343;均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衰弱程度得分与握力、步速及四肢骨骼肌质量评分均呈负相关(r=-0.152、-0.500、-0.358,P<0.05或0.01)。 结论肌少症是衰弱发生的重要原因,肌肉相关指标的变化可能是衰弱综合征发展的重要指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六分钟步行试验在老年住院患者衰弱与肌少症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于我院老年医学二科进行六分钟步行试验的109例老年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衰弱评估量表(FRAIL量表)将患者分为衰弱组(得分≥3分)、衰弱前期组(1~2分)及无衰弱组(0分)。详细记录患者基本信息、握力、六分钟步行距离等,采用微营养评定法(MNA-SF)评估营养状态,采用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量表(IADL)评估日常生活能力,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评估骨骼肌质量指数(RSMI)。分析影响老年住院患者衰弱及肌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六分钟步行距离与老年住院患者衰弱及肌少症的相关性。结果 109例老年住院患者中42例存在衰弱,占38.5%,40例为衰弱前期,占36.7%,27例无衰弱,占24.8%。衰弱组MNA-SF评分、IADL评分、六分钟步行距离、握力、RSMI低于衰弱前期组与无衰弱组(P<0.05),衰弱组年龄、女性比例大于衰弱前期组与无衰弱组(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女性、六分钟步行距离缩短、IADL评分降低、肌少症是老年住院患者衰弱的危险因素(P<0.05...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不同诊断标准下北京社区老年男性的肌少症患病率及各诊断标准的一致性。方法以北京某社区527例60~94岁老年男性为研究对象,采用面对面问卷方法,记录一般情况及SARC-F问卷评分;通过生物电阻抗分析法检测骨骼肌的肌量,计算骨骼肌质量指数;测试握力、5次起坐时间及步速。分别用3种不同标准进行肌少症诊断。结果采用SARC-F问卷、AWGS标准、EWGSOP2标准,肌少症患病率分别为6.45%、17.08%、17.46%,其中80岁以上人群的肌少症患病率明显增高,达39.36%(P<0.01)。AWGS标准与EWGSOP2标准下肌少症患病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85.92,P=0.69),2个标准具有几乎完全的一致性(Kappa值为0.96,P<0.05)。采用SARC-F问卷,肌少症患病率明显偏低,与AWGS标准、EWGSOP2标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0.53、χ^2=87.84,P=0.00);灵敏度为28.89%、28.26%,特异度为98.17%、98.16%;诊断一致性偏低(Kappa值为0.36、0.35,P<0.05)。结论尽管EWGSOP2标准和AWGS标准诊断流程不同,但2者对肌少症的诊断有很好的一致性。SARC-F问卷具有特异度高、灵敏度低的特点,可用于缺乏测试设备的基层医疗机构进行筛查,但可能会低估肌少症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住院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 [25(OH)D]与肌少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9年3月西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142例老年患者,分为肌少症和非肌少症2组,收集2组年龄、性别、BMI、甲状旁腺激素、白蛋白、血清钙、25(OH)D、NRS2002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按年龄将患者分为3组:65~74岁年龄组(n=43)、75~84岁年龄组(n=46)和≥85岁年龄组(n=53),比较分析3组患者的BMI、甲状旁腺激素、白蛋白、血清钙、25(OH)D、NRS2002、握力、步速、相对骨骼肌质量(RASM)等指标;再按照25(OH)D水平,将各年龄组患者分为2个亚组:A组(≥50nmol/L)和B组(<50nmol/L),分别对不同年龄组各亚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年龄、BMI、25(OH)D、NRS2002是肌少症独立危险因素。随着年龄增长,患者25(OH)D水平降低(P<0.05),肌少症发生率升高,同一年龄段B组发生率更高。各年龄亚组比较,A组握力、步速、RASM、NRS2002均优于B组(P<0.05),肌少症发生率低于B组。75~84岁年龄段两亚组比较,步速、握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5岁年龄段两亚组比较,握力、RAS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5(OH)D是预测肌少症的独立危险因子,且25(OH)D降低与增龄有关。25(OH)D降低可能通过影响患者握力、步速、肌力等因素导致肌少症的发生,且营养不良伴随其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湘潭市老城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肌少症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于2021年7月-2021年11月通过下社区体检招募的方式,在湘潭市岳塘区新四村、新五村、泉心塘、雷公塘、芭塘社区对≥60岁的社区居民进行肌少症患病率的筛查。通过生物电阻抗分析仪检测肌肉质量,握力计检测肌肉力量,测量四肢围度、6 m 步行速度、SARC-F)量表、SPPB量表评估躯体功能,现场调查问卷收集基本信息和可疑危险因素。结果:共481例老年人纳入研究,其中男性 210例,女性 271 例。肌少症患病人数 87 例,肌肉减少症的总体患病率为 18.09%,男性老年人中肌少症患病率为21.90%, 女性老年人中肌肉减少症的患病率为15.13%。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00,95% CI:0.004~309.000)是肌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BMI(OR=0.677,95% CI:0.000~1650.000)、大腿围度(OR=0.909, 95% CI:0.005~163.000),小腿围度(OR=0.830,95% CI:0.007~97.100)是肌少症发生的保护因素。根据这4个变量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95。结论:湘潭市老城区老年人肌少症患病率较高,男性高于女性,增龄是肌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BMI越大、大腿围度、小腿围度越粗是肌少症发生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与肌少症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7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65岁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673例。所有患者完成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应用瞬感扫描式持续血糖监测(CGM)系统完成动态血糖监测并计算TIR。应用双能X线评估全身肌肉含量并计算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ASMI), 测试握力评估肌力, 测试步速评估躯体功能。根据2019版亚洲肌少症工作组(AWGSOP)标准对肌少症进行诊断和分级。排除CGM监测时间不足3 d的患者, 共658例研究对象纳入分析。结果肌少症的总患病率为28.72%。与非肌少症组相比, 一般肌少症和严重肌少症组患者的TIR水平显著下降[55.0%(36.5%, 68.0%), 49.0%(31.0%, 70.5%)对66.0%(44.8%, 79.0%),均P<0.01]。患者的ASMI随TIR四分位数的增加而增加, 在最高四分位组水平最高(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 TIR与男性患者的ASMI、步速和握力呈正相关(P<0.05或P<0.001);TIR...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衡阳市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肌少症患病现状,分析与发生肌少症相关的日常行为相关因素,为有效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0年5—8月从湖南省衡阳市4所社区选择22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计问卷调查表,调查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日常行为相关因素包括人口学资料、疾病相关资料和日常行为习惯。采用SARC-F肌少症量表评估肌少症,计算肌少症患病率。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发生肌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评定肌少症患者34例,该老年糖尿病人群的肌少症患病率为16%(34/213)。肌少症患者与无肌少症者在年龄、性别、每天久坐时间、跌倒史、糖尿病病程、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足)、行走100 m是否困难、每周锻炼次数和每次锻炼时间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6.454)、每天久坐时间长(OR=1.815)、有跌倒史(OR=10.247)、行走100 m有困难(OR=13.607)、每周锻炼次数少(OR=0.132)均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肌少症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衡阳市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肌少症的患病率较高,女性、久坐、有跌倒史、身体活动能力低、体育锻炼少均为发生肌少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人外周血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与肌少症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 连续收集2020年5-9月在扬州市月塘镇社区医疗中心体检年龄≥65岁的老年人共865例(验证集), 其中男性431例, 女性434例, 年龄65~100(76.0±5.9)岁。肌少症诊断采用2019年亚洲肌少症工作组共识诊断标准, 其中非肌少症组295例和肌少症组470例。选取非肌少症患者和年龄性别匹配的肌少症患者各50例(探索集)进行GDF15基因DNA甲基化测序筛选差异性位点及片段, 进一步在验证集中应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PCR)方法验证测序结果,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GDF15水平, 分析GDF15甲基化水平与血清GDF15水平及肌少症的相关性。结果探索集和验证集肌少症组患者体质指数、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ASMI)、握力、步速低于非肌少症组(均P<0.05)。肌少症组患者GDF15甲基化水平较非肌少症低[93.7%(79.6%, 98.0%)比97.7%(95.3%, 99.0%), Z=-9.294, 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GDF15甲基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社区老年人衰弱与久坐行为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济南市两社区≥60岁老年人100例,通过衰弱身体表型量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自填式长问卷)等调查工具了解社区老年人衰弱和久坐行为的现状,分析老年人衰弱与久坐行为的相关性。结果社区老年人衰弱发生率为14%,衰弱前期发生率为41%。社区老年人平均久坐时间为(6.59±2.03)h/d,其中非衰弱老年人久坐时间为(5.14±1.56)h/d,显著短于衰弱前期和衰弱期老年人[(7.34±1.53)h/d、(9.05±0.73)h/d,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衰弱评分与久坐时间呈显著正相关(r=0.706,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久坐时间是衰弱和4个衰弱表型(握力降低、自感疲乏、步速缓慢、低体力活动)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长时间久坐是社区老年人发生衰弱的独立危险因素,社区老年护理工作者可以通过减少久坐行为来预防、改善和延缓老年衰弱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肌少症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进行血液透析的老年患者135例,年龄(70.6±7.7)岁,女性46例(34.1%),透析龄(3.2±2.9)年。通过测定握力、步行速度及电阻抗法评估四肢肌肉量,探讨其肌少症的发生情况,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35例老年血液透析患者肌少症患病率为62.9%(85例),其中重度肌少症占44.4%(60例)。与非肌少症患者比较,肌少症患者年龄更大,体质指数和握力更低,步行速度偏慢,四肢肌肉量少。高龄、低体质指数及长透析龄与老年透析患者肌少症高患病率相关,年龄每增加1岁肌少症患病比值比(OR)增加12%,体质指数每增加1.0 kg/m2患病OR值下降32%。高龄(OR=1.12,95%CI:1.05~1.18)、低体质指数(OR=0.84,95%CI:0.74~0.95)亦与重度肌少症高患病率相关(均P<0.01)。结论老年血液透析患者中肌少症患病率高,高龄和低体重与其高患病率相关。改善老年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状态、避免低体重有助于减少肌少症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湘潭市老城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肌少症患病率并构建其危险因素预测模型。方法 于2021年7月至11月通过方便抽样方法选取湘潭市老城区5个社区(新四村、新五村、泉心塘、雷公塘、芭塘社区)≥60岁的社区居民进行肌少症患病率的筛查。通过生物电阻抗分析仪InbodyS10检测肌肉质量,采用握力计检测肌肉力量,测量四肢围度、6m步行速度,采用简易肌体功能评估量表评估躯体功能,采用现场调查问卷收集基本信息和可疑危险因素。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Wilcoxon检验、χ2检验及Fisher精确概率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肌少症的相关因素。采用R4.2.2 软件和RMS程序包制作肌少症患病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 共556例老年人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76例,女性280例。肌少症患者87例(15.6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41,95%CI 1.088~1.201)是肌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体质量指数(OR=0.732,95%CI 0.627~0.852)、大腿围度(OR=0.899,95%CI 0.832~0.961)、小腿围度(OR=0.871,95%CI 0.761~0.992)是肌少症发生的保护因素(均P<0.05)。根据这4个变量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5。结论 湘潭市老城区老年人肌少症患病率较高,男性高于女性,增龄是肌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体质量指数越大、大腿围度、小腿围度越粗是肌少症发生的保护因素;预测模型对肌少症患病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