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非离子乳化原油破乳剂油水界面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油水界面张力为手段考察了破乳剂对界面膜的影响。结果表明,破乳剂的扩散速度,投加量,化学结构等都对破乳剂的界面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高含水石油油水乳化液分离的关键是破乳,本文将微波辐射破乳和传统的水浴加热破乳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微波辐射破乳的破乳率高、时间短,具有广泛的工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针对乳状液膜分离技术中重要环节—破乳,比较旋流、脉冲高压静电破乳与脉冲高压静电破乳技术原理。试验结果表明,旋流、脉冲高压静电破乳技术比脉冲高压静电破乳技术的效率要高。  相似文献   

4.
针对河南油田破乳剂主要是以复配为主,油田使用的原油破乳剂BP—169和SP169对高含聚合物的破乳效果较差的情况,采用三组分复配法研制了水溶性低温高效破乳剂Pel—01.室内对比评价表明:Pel—01在脱水率、脱水速度、油水界面等指标上均明显优于BP—169和SP169.下二门联合站6d的现场试验结果表明,使用Pel—01破乳剂破乳效果明显提高,投入使用后平均每天可减少加药量20kg,而且指标均达到外输原油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利用乳化液膜分离富集烟碱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Span80)、磺化煤油正辛醇等怕液膜体系,采用正交实验法,研究了烟碱的提取,讨论了内外相条件、乳化液组成及其他操作条件对烟碱提取过程的影响,从而获得了烟碱分离、富集的优选条件,在高压静电场证对该液膜体系进行破乳,建立了破乳速率及其相关操作参数-电压、频率、电极距间的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6.
PDR—1破乳剂是针对高含水油田破乳困难而研制成的一种高效新型生物破乳剂,对其进行室内模拟乳状液破乳实验研究,结果显示PDR—1生物破乳剂耐温达50℃,在pH7时,投加量为0.8mL/10mL的条件下破乳效率高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乳化液剪切破乳的思想,设计了双圆筒剪切装置形成薄层纯剪切流场,并进行流场分析。通过对油包水型乳化液的小水滴进行动力学分析,得出控制适当的剪切率,有利于液滴聚合,可以提高油水分离效率。  相似文献   

8.
W/O乳化液破乳方法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W/O型乳化液的破乳机理,归纳了各种破乳方法的优缺点,重点分析了物理破乳过程中分散相液滴的受力以及液滴的变形、破裂的临界条件,通过对分散相液滴的受力以及在各种力作用下的变形分析,总结出乳化液分散相液滴的运动和聚集规律。  相似文献   

9.
顶夸克的大质量问题暗示了新的动力学的存在,可能与电弱动力学破缺有于,Glashow—Weinberg-Salam理论虽然在描述电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当中取得了巨大成功,然而电弱破缺机制仍然不清楚,因此探索这一机制将是理论研究和未来高能对撞机的共同的重要任务之一,要想找到质量之源,我们必须找出电弱破  相似文献   

10.
高压静电破乳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针对高压静电破乳技术这一液膜分离中的关键环节,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实验研究,自行设计了破乳器,分析影响破乳的主要因素,找出破乳的工艺参数,即采用平板平行的电场破乳器,电压为6kV,破乳时间为5min破乳率可达90%以上,对破乳前后的膜相组分进行了气相色谱分析,其组分未见明显变化,油相经15次重复使用,金属离子去除率未见下降,说明油相回用对液膜体系影响不大,高压静电破乳技术对有机相无明显破坏。  相似文献   

11.
动态压力作用下乳化炸药减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乳化炸药在动态压力作用下的减敏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三种不同方式敏化的乳化炸药的临界减敏压力,玻璃微球敏化的乳化炸药的临界减敏压力为134.66 MPa、化学发泡敏化的为99.83 MPa、珍珠岩敏化的为27.13 MPa;三者在动压作用下的减敏速率不同,膨胀珍珠岩敏化的乳化炸药的减敏速率最大,化学发泡敏化的次之,玻璃微球敏化的最小;对乳化基质在动态压力作用下性能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和乳化炸药的减敏实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造成乳化炸药压力减敏的原因是敏化气泡载体的破坏和微观结构发生变化;其中敏化气泡载体的破坏是造成减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以叔碳单体-丙烯酸酯类单体共聚物为核,有机氟单体-丙烯酸酯类单体共聚物为壳,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制得了核壳型叔碳氟碳共聚乳液。讨论了乳化剂量、引发剂量、反应温度、恒温时间等对乳液聚合的影响,并对乳液进行了接触角、透射电镜表征。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为85℃,恒温时间为2 h,w(乳化剂)=3.5%,w(引发剂)=0.3%,制备的核壳型乳液性能较佳。  相似文献   

13.
可逆乳状液可以通过改变外界条件,在水包油型乳状液和油包水型乳状液之间实现逆转,所以在钻井液中应用时,利用可逆乳状液能集中不同液体形式的优点发挥更好的作用。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可逆乳状液的研究进展,包括p H控制的可逆乳状液、温度控制的可逆乳状液、盐度控制的可逆乳状液、光控制的可逆乳状液、p H和温度双重控制的可逆乳状液、复合乳化剂控制的可逆乳状液等研究进展,并对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为了得到性能稳定的绿色环保丙烯酸复合乳液,将正硅酸乙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生成的纳米SiO2经过表面改性后引入到环境友好丙烯酸酯乳液中,制备了无机-有机纳米SiO2/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探讨了其合成工艺条件对单体转化率及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温度为75℃,乳化剂用量为5%,引发剂用量为0.6%时,复合乳液单体转化率及稳定性综合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用硅溶胶、丙烯酸酯类单体,以过硫酸钾为引发剂,配以适当的乳化剂,采用乳液聚合法制成了高SiO2含量硅溶胶-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系统的研究了温度、乳化剂种类及用量、单体SiO2质量比等因素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75℃为最佳反应温度;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最佳乳化剂;当SDS质量分数为0.45%~0.7%、单体SiO2质量比为3时,可制得SiO2质量分数为10%的复合乳液,且乳液的稳定性达到使用要求,此法制得的复合乳液的涂膜水白性较共混改性乳液(硅溶胶和纯丙乳液)和纯丙乳液的涂膜有显著的提高;TEM图片显示,复合乳液中,硅溶胶粒子是以纳米SiO2粒子存在的,且在复合乳液中比在共混改性乳液(硅溶胶和纯丙乳液)中分散的更均匀。  相似文献   

16.
乳状液在岩心中运移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乳状液在多孔介质中运移的影响因素及运移规律,了解乳状液对提高采收率的作用,利用长岩心作为模型进行驱替实验,研究了乳状液液滴粒径、液滴密度及运移速度对其运移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乳状液在孔喉中的宏观运移阻力是乳状液液滴对孔喉堵塞的累积结果.大液滴的乳状液在孔隙介质中运移阻力明显大于小液滴的乳状液.注入速度对乳状液在岩心中运移阻力影响较大,在粒径孔径匹配的条件下,存在一个临界注入速度,在临界速度下乳液在岩心中才能形成明显的封堵.速度太低,乳状液破乳严重,乳状液变形通过孔喉的能力强不容易封堵孔喉;速度太高,乳状液液滴被分散破碎、粒径变小不容易封堵孔喉.  相似文献   

17.
有机硅/氟改性苯丙乳液涂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择合适的有机硅、有机氟改性苯丙乳液,可提高苯丙乳液涂料的耐候性、耐污性.对八甲基环四硅氧烷、乙烯基环四硅氧烷、三氟乙酸丙烯酯、含氢聚硅氧烷、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等改性苯丙乳液及涂料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以上有机硅、有机氟均可用于苯丙乳液改性,但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乙烯基环四硅氧烷-三氟乙酸丙烯酯的混合物作改性单体所得乳液涂料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18.
含氟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有机氟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等为共聚单体,制备含氟丙烯酸酯乳液.探讨乳化剂种类、乳化剂量、反应温度、引发剂量、恒温时间和氟单体含量等各种工艺条件对乳液聚合性能的影响,并对制备的乳液进行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接触角等表征,结果表明在使用R-A/R-D复配乳化剂,乳化剂用量为0.24 wt%,反应温度为85℃,引发剂用量为0.3 wt%,恒温时间为2.5 h,氟单体含量为20 wt%时制备的乳液具有很高的转化率和较低的凝聚物含量,乳液转化率达到99%,凝聚物含量为0.19 wt%.制备的乳液涂膜后,乳胶膜具有很好的疏水性.  相似文献   

19.
为了消除炼焦生产中煤焦油乳化的现象,在实验室条件下对煤焦油的乳化机理及各种对焦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煤焦油和氨水形成了以碳质粉末(煤粉+焦粉)为乳化剂的、稳定的、油包水(W/O)型乳状液;其稳定性会受到乳化剂的粒度、组成、剂量以及分散相组成等因素的影响:乳化剂越细、乳化剂中煤粉的比例越大、乳化剂的剂量越大,煤焦油乳状液就越稳定;乳化剂的剂量越大,煤焦油乳状液的粘度就越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煤焦油乳状液模型。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