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立行 《社区》2013,(5):62
日本人很少吵架,并不是因为邻居间没有矛盾,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多么有教养。只是在处理和解决问题与矛盾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有效的"第三者"的存在。这个"第三者"在共同住宅中是业主委员会,在独户住宅区是自治会。作为"第三者"的业主委员会在处理和解决矛盾与问题时,首先考虑完善制度的合理性,充实硬件建设,同时  相似文献   

2.
有配偶者赠与“第三者”财产的法律效力,在实务界和学术界都存在较大的争议。因此,要解决此问题就应探究赠与的特殊性,并考察“第三者”是否善意。在一般情况下,有配偶者赠与善意“第三者”的行为有效,赠与恶意“第三者”的行为无效。“第三者”是否善意是判断行为是否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矛盾”应是矛——盾——反矛,“对立”应是对立面——中介——对立面。中介连接对立双方。中介可以是一个实体、独立的第三方、真正的第三者。对于“中介”、“矛盾”的理解要拓展开来,树立立体矛盾观。  相似文献   

4.
最近,一位律师受理了一宗奇特的离婚案。女方提出有“第三者”插足,要求认定男方有过错,以便在财产上照顾“无过错方”。笔者调查“第三者”情况时,她说第三者早在8年前就移民美国,而且8年两人没有接触,笔者十分疑惑,随着调查的深入,这个奇特的谜团渐渐浮出了水面。  相似文献   

5.
美国犹太裔作家辛格的短篇小说《第三者》讲述的绝不仅仅是世俗意义的第三者,"第三者"极具象征意蕴:不仅指游离于两种文化和传统的菲格贝恩夫妇等犹太人,更指孤独、异化了的现代人。他们是失却了信仰、身份,找不到归属的充满矛盾和悖论的"第三者"。  相似文献   

6.
在康德哲学中,所有先天综合判断都存在着将其主词与谓词联结起来的第三者问题.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中,康德由追问“定言命令作为一个先天综合命题何以可能?”而专门提出了“何谓定言命令的第三者?”这个异常难解的问题.对此难题,学界有一条很有影响的解答思路可称为“混合思路”,它不想从完全先天的角度把握定言命令的第三者,而是将既受感性欲望刺激、又属于知性世界的同一个意志即二重化的意志当作第三者,该思路从根本上背离了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的基本方向.它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逻辑上的问题,即第三者和定言命令之主词的重叠问题.它将第三者类比于有关自然的先天综合命题的先验图型,这一认识也是对第三者的一个重大误解.惟有试图完全先天地去寻找第三者的先天思路才是可取的,它借助于——在一个先天的理念中——完美神圣的理性存在者的意志这个第三者,将定言命令的主词与谓词综合地联结起来.因为在完美神圣的理性存在者的意志中,可以同时找到“意愿准则成为法则”的目的意愿和“按此准则行动”的行动意愿,即找到康德所说的“两种认识”.第三者是一个理想,是一个纯粹理性的概念,以此理想为基础的定言命令所要求的,无非就是要使人这种不完美、非神圣的理性存在者以那个完美而神圣的理性存在者为原型,促使心灵不断升华,成为康德心目中理想的理性存在者即完美而神圣的理性存在者而已.康德其实是把自己的道德形而上学完全奠基于纯粹理性的一个先天理念即有关完美神圣的理性存在者的意志的理念之上.  相似文献   

7.
“第三者”插足行为符合侵权民事责任构成要件 ,即符合违法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系和主观过错四个要件 ,是侵权行为 ,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其中主要是民事损害赔偿责任。“第三者”插足对家庭、社会的危害日益严重 ,我们应完善追究“第三者”法律责任的立法  相似文献   

8.
第三者问题的产生,源于康德对逻辑的变革。从传统的分析判断转向先验逻辑后,由于组成先天综合判断的两个因素的异质性,与“综合”相关的第三个因素的出现自是应有之义。然而,由于“综合判断”实际内涵的多重指向,“第三者”也呈现出不同身份的交错。关于第三者问题的争论盖缘于此。对前两个批判中该问题的简要梳理表明,探究第三者的重心并非获得更具合理性的答案,而是辨明其相互关联却彼此不同的诸种身份,以便彰显“综合”的逻辑本色。由此切入《判断力批判》中的纯粹鉴赏判断,“第三者”也以特殊方式呈现出自身的不同面相。如果说共通感指向的是作为“先天”综合判断之结果,“兴趣”概念关联的是“综合”得以进行的必然性条件,那么,感性的理念则构成综合“判断”得以可能的普遍性依据。更重要的是,厘清纯粹鉴赏判断中第三者的不同身份,彰显其因反思性而来的特殊内涵,不仅构成了对作为近代思想之基础的先验逻辑的有效补充,而且呈现出构成当代思想之基础的现象学在主体自身的原初形貌。  相似文献   

9.
夏景 《人生与伴侣》2010,(10):34-35
曾经,我是小三。那时的烦恼是,没有人了解我。谁能想到,此时,最可怕的事,竟成了“太多人了解我”。稍有不慎,就仿佛听到大家窃窃私语:“这个女人不地道”,“婚前就做过第三者”……  相似文献   

10.
也许是社会的范本太多,也许是纯粹之爱已无法给人带来新鲜的刺激,近几年的文坛上,婚外恋题材有一度可称为创作消费的热点题材.有那么一段时间,只要你捧起小说,十有八九都会碰到“第三者”。一般说来,文坛热点的形成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家创作的某种  相似文献   

11.
在杨绛先生的小说里,活跃着一个个性格鲜明、敢爱敢恨却无意间插足于他人婚姻或情侣之间的女子。在情感与道德、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她们对爱情的追求闪耀着女性觉醒的火花,却也透露出情感纠葛给她们命运带来的悲剧色彩。在这些女性第三者身上,寄寓了杨绛先生对女性情感命运的思考。通过对杨绛小说文本的解读,分析其中的女性第三者形象,结合作者本身的生活经历,可以看到杨绛先生对于“女性”与个性、情感与道德以及女性命运和出路的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12.
当爱神丘比特之箭射中你的时候,你当然欣喜不已,然而现实生活里有的爱情修成正果,有的爱情无疾而终,甚至,还有的爱情被“谋杀”。这种谋杀,无关第三者介入,无关家庭阻力和外来压力,甚至无关两个人的争斗吵闹。爱情死于梦幻主义,一些看似毫不起眼的梦想在这里成了真正的“凶手”。  相似文献   

13.
Darling(谐音“大令”)是精通英文、受西方文化熏陶很深的宋美龄当年对蒋介石的昵称。其中文意思是“亲爱的”。这是英文中夫妻之间常用的一种爱称和习语。 人际间的交往,称呼是一门学问。由于英语是一种极为丰富,细腻的语言。因此,在讲英语国家中,对“爱人”的称呼也是多种多样,各具特色的。同时也是有一定讲究的。一般情况下,夫妻互相以名字相称;而darling、sweetheart(爱人)、pet(宠爱的人、宠物)、dear(亲爱的)、dearie(亲爱的人),和love(亲爱的)是最常见的称呼;还有夫称妻为a love(爱人)、honey(宝贝儿、心爱的)或baby(宝贝儿)的。在对第三者谈自己的丈夫或妻子时,视和第三者熟悉的程度,可以说Mr Smith(史密斯先生),Mrs.Smith(“史密斯太太”或“史密斯夫人”);Myhusband(我的丈夫),Mr wife(“我老婆”或“我妻子”)。或Fred,Jane……。前两种说法比较正统,用于对不太熟悉的人。我们中国夫妻之间称“孩子他妈”,“小芳她爸爸”,“娃他大”,“强强他爹”,“小刚他娘”之类的说法,在英语中是没有的。如果有人这样称呼,就会被认为是恶意的,不友好的或带有侮辱性的称谓。但是,有些已经有了孩子并非常守旧的老夫妻也有互称“Mother”或“father”的。在美国的某些地区,老年夫妻“跟着孩子称呼”,互  相似文献   

14.
赋予责任保险受害第三者保险金请求权,是责任保险第三人利益属性的客观要求,在理论上不存在障碍。第三者保险金请求权在性质上是一种基于合同而产生的法定请求权,与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债权人的代位权等均有本质上的区别。强制责任保险与任意责任保险中的第三者保险金请求权在行使条件上存在差异。《保险法》第65条是关于责任保险的一般规定,第三者保险金请求权的行使条件为“被保险人对第三人的赔偿责任确定且被保险人怠于请求”。《民用航空法》、《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对第三者保险金请求权作出了特别规定,一般法与特别法的差异反映了任意责任保险与强制责任保险在第三人利益的保护力度上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正> 正视生产力的内在矛盾,认识生产力的内在矛盾,切实掌握正确处理生产力内在矛盾的科学方法,这对于我们提高建设本领,加速四化进程,是具有十分紧迫的现实意必的。那么,究竟什么是生产力的内在矛盾?对于这个问题,我国理论界众说纷纭,没有一致的意见。有的认为是人和工具的矛盾;有的认为是人和物的矛盾;也有人提出是人和自然的矛盾。上述意见均有偏颇片面之处。“人和工具的矛盾”这种说法,把劳功对象排斥于生产力之外,这样,生产力就成了一种可能意义上的生产能力,而不是一种现实的物质力量了。“人和物的矛盾”这种说法过于笼统、含糊,因为毕竟不可以把“人”和“劳动者”、“物”和“生产资料”完全等同起来。“人和自然的矛盾”这种说法,  相似文献   

16.
朱元璋的治国方略中矛盾之处甚多 ,有君主中央集权与分封宗藩的矛盾 ,有用人方面的矛盾 ,有法律自身的矛盾。这些矛盾一为巩固集权统治 ,维护皇权之需 ;二为朱元璋“圣人与强盗兼而有之”人格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曲文军 《南都学坛》2002,22(6):51-54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有“情痴情种”、“天下第一淫人”之称。有人说他是泛爱者 ,有人则说他是专爱者 ,彼此矛盾。指出贾宝玉“性爱体系”的说法 ,并对该体系逐层递进的性爱层次进行界定 ,这将使得人们在“泛爱”与“专爱”的矛盾面前 ,不再显得尴尬 ,对作者的创作动机也会有深入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解读近年来中国大陆家庭伦理剧中的“第三者”想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电视剧类型的特征看,近年来中国大陆家庭伦理剧对“第三者”想像日呈类型化特点。这一特点不仅影响了家庭伦理剧对第三者想像的艺术创新,同时也给社会道德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从情节设置、人物角色安排两个方面分析描述了近年来家庭伦理剧对第三者想像的类型化特点,并对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作了一些揭示,对今后家庭伦理剧如何想像“第三者”做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9.
“有两种精神居在我们心胸,一个想要同别一个分离。”甄贾(真假)宝玉是同一个人物思想矛盾的两个方面。这是一种很独特的塑造“矛盾人”的典型化方法。这种方法在现代的中外艺术中,已经很普遍了。曹氏写甄宝玉是用模糊法,高鹗则用了明朗法。这是倾向的不同。真假宝玉也是曹雪芹思想矛盾的某种反映。  相似文献   

20.
女人和猫——析海明威短篇小说《雨中的猫》的象征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雨中的猫》是海明威早期的一篇通过象征手法反映两性冲突的短篇小说。通过分析作家生活经历和小说反映的时代背景可以解读“雨中的猫”所具有的多重象征意义:“猫”象征着孩子,“妻子”对“猫”的渴望表达了女性对母性的期盼,折射了美国20年代“新女性”对传统女性角色的认同;“雨”象征死亡,暗示着人物命运的不幸,既象征着“妻子”流产的婴儿,也预示着夫妇婚姻关系的解体;如果“雨中的猫”寓意婚姻关系解体的内因:夫妻在对待生孩子的矛盾,则饭店老板让侍女送给“妻子”的“大玳瑁猫”寓意婚姻关系解体的外因:第三者的插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