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系统粉粒度与破损淀粉含量之间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破损淀粉率和粒度分布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研磨次数和强度的增加,系统小麦粉的破损淀粉含量增加。小麦粉的粒度分布主要与物料的筛理特性和粉路有关。小麦系统粉的破损淀粉率与粒度的相关性分别是rD10=0.139,rD50=0.164,rD90=0.052,rDav=0.100,说明破损淀粉率与粒度分布相关性很弱。  相似文献   

2.
小麦制粉是利用研磨、筛理、清粉等设备,将净麦的皮层与胚乳分离,并把胚乳磨成粉。制粉车间的制粉系统由皮磨、心磨、渣磨,以及重筛、打麸、吸风等数量众多的子系统组成,这些出粉系统分别剥刮小麦籽粒的不同部位,所以不同系统小麦粉的品质特性都具有显著的差异。通过对小麦制粉过程不同粉路小麦粉的营养物质进行检测、分析和总结,得出:随着研磨次数的增加,制粉粉路小麦粉Cu、Fe、Zn、Ca、粗纤维(CF)、膳食纤维(DF)、VB1、VB2和VB6含量逐渐增大。心磨粉7M下的Cu、Zn、VB2、CF和DF含量最高,心磨粉6M上和7M下的VB1含量最高,皮磨粉4BF的Fe和Ca含量最高。总体来说,小麦粉营养物质含量较高的制粉粉路为:7M下、2T、6M下、4BF、6M上、5M下、D1D3上和D1上。营养物质含量较低的制粉粉路主要是心磨粉前路粉,分别为:1M1中、1M1下、1M2上、1M2中、1M2下、1M3上、1M3中、2M1上、2M2上、2M2中、2M下。根据主成分分析得出2个主成分可以反映原变量80...  相似文献   

3.
着重介绍前路皮磨系统、中后路皮磨系统筛路的优化设计,并阐述吸风粉、打麸粉的处理方法;强调重视筛理和优化筛路设计,有利于缩短粉路,提高筛理效率和优质粉出率,并能有效地降低电耗和生产成本,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正> 检查筛主要用于制粉车间面粉的筛理检查。随着面粉等级的不断提高,对检查筛筛路的研究工作也在展开。1983年夏天,我厂建成了日产140吨标准粉车间,检查筛选用粮食行业定型的8号筛路,基本上满足了生产标准粉的要求,随着面粉粒度细度提高,如特制粉全通CB36、CB39留存不超过10%。8号筛路就显得太短。据测定平筛检查筛中物料运行速度约为3.5cm/s,通过筛理试验得知,用CB36筛网筛理面粉时,筛理时间需在125秒以上时,才能使筛理效率达97.5~98%以上,原三进口筛路,筛理路程只有324cm左右,大致可筛92秒左右,筛理时间明显不足,筛理效率只  相似文献   

5.
选用75~123μm的筛网将小麦粉进行筛理分级后,得到7种不同粒度的小麦粉颗粒,并将其分为大中小3种颗粒。通过对其总蛋白质含量、蛋白质组分含量、湿面筋含量、面筋指数、巯基二硫键及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分析,探究不同粒度小麦粉的蛋白质性质。结果表明,不同粒度区间小麦粉的蛋白质性质存在显著差异。与中小颗粒粉相比,大颗粒小麦粉中蛋白质含量、面筋含量、二硫键含量较高,面筋质量较好,蛋白质的二级结构较为稳定,且大颗粒小麦粉的蛋白性质与原粉较相似,其中3号粉的蛋白质品质高于原粉,这表明当小麦粉粒度在95~112μm时,小麦粉蛋白质性质得到提升。而中小颗粒小麦粉的蛋白质性质差异性不显著。整体而言,大颗粒小麦粉的蛋白质质量及结构稳定性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制粉工业中吸风粉和刷麸粉的筛理,一般采用振动圆筛和打板圆筛。这些设备是80年代初设计生产的,填补了我国制粉工业辅助筛理设备的一项空白,对减小高方平筛的负荷、提高出粉率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经过几年来生产使用,发现它仍存在不少问题。针对这一情况,作为“七  相似文献   

7.
麸皮含粉率与小麦出粉率及经济效益有很大关系。根据小麦制粉原理,从控制适宜的入磨水分,合理研磨和筛理,做到“磨透”、“筛净”、“分清”;有效发挥刷麸和打麸的作用几个方面提出一些降低麸皮含粉的操作措施,给实际生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检查筛主要用于制粉车间面粉的筛理检查。1983年夏天,我厂建成了日产140吨标准粉车间,检查筛选用粮食行业定型的8号筛路,基本上满足了生产标准粉的要求。随着面粉细度提高,如特制粉全通CB36,CB39留存不超过10%,8号筛路就显得太短。据测定检查平筛中物料运行速度约为3.5cms。通过筛理试验得知:用CB36筛网筛理面粉,  相似文献   

9.
依照固定机械参数将生产线上的前路心磨系统出粉粉碎,制成3种不同粒度的小麦粉,保证市场销售小麦粉的粒度在该实验粉粒度区间内。研究其理化指标、流变学特性、糊化特性、质构特性(面团返软程度)的变化规律,分析粒度与小麦粉理化指标的关系,探究不同粒度小麦粉面团质构特性随时间变化的差异,粒度对小麦粉蒸煮品质的影响关系。实验表明,不同粒度小麦粉的部分理化指标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且差异性显著;小麦粉体积平均粒径与损伤淀粉和R/E值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白度、形成时间和糊化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与面筋指数、降落数值和峰值黏度呈显著正相关。小麦粉面团质构特性(返软程度)随粒度的降低而增大。蒸煮品质也随粒度的降低而降低。  相似文献   

10.
再筛,也称分级筛,是粉路中用来处理皮磨系统的粉筛筛上物的专门系统,所处理的物料是细麦心、粗粉和面粉的混合物,这些物料经过再筛系统的处理,分出面粉和几种在制品,从而弥补了皮磨系统因筛理长度所限而导致的粉筛不足和分级不细的缺陷,有利于物料的质量平衡。这一...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炒、烤、微波三种方法对小米进行熟化处理,并进行不同粒径的粉碎处理,研究熟化处理对小米粉糊化特性的影响,粒径对小米粉在水和牛奶中冲调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熟化处理方法和粒径对小米粉在水中和牛奶中的稳定性有影响,且对小米粉的糊化特性也有一定影响。三种处理方法对小米粉糊化特性有不同影响。相比于未处理的对照样品,微波处理对小米粉的糊化特性影响较弱。烤小米粉糊化淀粉在温度和剪切力的作用下的耐受能力最强;炒小米粉回生能力最强。粒径对小米粉的糊化特性、热稳定性有着很大的影响,冲调稳定性随着粒径的减小而增大,冲调结块率和水溶性指数随着粒径的减小而减小。水中和牛奶中的小米粉的稳定性显示出相同的趋势,但是在牛奶中小米粉的变化规律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2.
面粉强化最佳混合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论述了强化面粉不同时间、不同转速、工艺过筛前后混合均匀度的变化,通过变异系数在不同工艺条件下的变化确定了生产强化面粉的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3.
分析不同粒径大小分布对不同淀粉含量全籽粒玉米粉糊化特性的影响,为其品质分析和加工提供参考依据。选取淀粉含量66%~77%的玉米,通过小型实验磨研磨得到不同粒径的全籽粒玉米粉,研究粒径大小分布、主要成分、损伤淀粉等指标对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粉的粒径大小和分布对其糊化能力、凝胶特性影响明显,特别是小颗粒粒径大小影响明显,但对回生老化特性影响不显著。平均粒径和小颗粒粒径越小、颗粒表面积越大时,越容易糊化,峰值黏度也越大,玉米粉间糊化能力差异越显著,总淀粉越多、脂肪和蛋白越少也越容易糊化,峰值黏度也越大;小颗粒粒径越小、比表面积越大,凝胶抗剪切能力越差,玉米粉间凝胶特性差异越明显,总淀粉和损伤淀粉含量升高、脂肪和蛋白质降低,也降低凝胶抗剪切能力;粒径大小与分布对玉米粉回生老化特性影响不显著,总淀粉和直链淀粉增加、脂肪减少,提高凝胶回生能力。  相似文献   

14.
胡陵  刘鑫  孟岳成  陈杰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19):134-137
为了考察玉米全粉的添加对方便米线原料粉凝胶及流变特性的影响,以四种大米混合为原料,通过添加21%、23%、25%、27%、29%等五种不同含量的玉米全粉,研究其混合体系的流变学特性。结果表明,玉米全粉和方便米线原料大米混合粉浆凝胶体系随着玉米全粉添加量的增大,流体的假塑性不断增强,剪切稀化的现象越明显;当其添加量大于23%时,混合粉浆凝胶的黏稠度逐渐减小,流动性增强,体系开始形成的新的网络结构逐渐趋于稳定;23%和29%添加量体系的G'明显高于其他添加量,未添加的体系G″对频率依赖性大于已添加玉米全粉的混合粉浆,而体系G'对频率的依赖性却不受添加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15个不同出粉口小麦粉为样品,采用宏观理化表征与微观显微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测定其特性。结果表明:M粉的前中路易糊化,其峰值黏度、低谷黏度、最终黏度、稀懈值、回生值比较高,其次是B粉的前路,而M粉的后路、B粉的后路、XF粉与T粉糊化指标相对较低,品质较差。面筋蛋白含量高的小麦面粉的吸水率、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粉质质量指数也相对较高,面筋蛋白含量对面团稳定时间影响很大,但相同筋力不同粉路的小麦面粉变化幅度不同。旨在为提高面粉品质分析与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对不同的玉米粉粒度、水浴温度、料液比及甘油添加量的玉米粉糊体系的静态流变特性及成膜机械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初步探讨了玉米粉糊的流变性能及膜机械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玉米粉糊呈现剪切变稀的假塑性,且黏度会影响触变行为,而触变性最大时所制备的玉米粉膜的抗拉伸强度也最大。玉米粉膜的抗拉伸强度与玉米淀粉膜基本一致。水蒸气透过率和溶解性测试表明,玉米粉膜水蒸气透过率略小于玉米淀粉膜,而溶解性与玉米淀粉膜无显著差异。电镜扫描结果显示,玉米粉膜与玉米淀粉膜表面均较为平整、光滑,表明玉米粉具有良好的成膜特性。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novel idea for the preparation of frozen dough and steamed bread by which black rice flour (BRF) with different particle sizes (0.18–0.25 mm, 0.15–0.18 mm and 0.125–0.15 mm) was added into wheat flour (WF), considering the nutritional values of BRF.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composite flour (CF), frozen dough and steamed bread was studied. CF had higher contents of dietary fibres (2.01–2.16%) but lower content of protein (11.57–11.92%) compared with WF (1.6% and 12.60%, respectively).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addition of BRF could alleviate the damage to dough caused by freezing, which may be due to that water in CF dough was more stable. The content of freezable water in WF dough increased by 23.48%, while that in CF dough increased by 6.09–12.11% after frozen storage. With decreasing particle size, the hardness of CF dough decreased and the resistance to extension and gas retention coefficient increased, whereas the specific volume and the soft crumb texture of CF steamed bread increased. In short, small-sized BRF is more suitable for use in the preparation of steamed bread.  相似文献   

18.
在生产面包及饼干专用粉的制粉过程中,粉路各系统不同出粉部位面粉的流变学特性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这为粉流选择性混配提供了条件,使粉路在线配粉成为可能。研究表明,面包专用粉宜选择皮磨、渣磨、中路心磨及一部分前路心磨的面粉,饼干专用粉选择前路皮磨、前路渣磨及一部分心磨的面粉进行混配,由此能够配制出质量稳定的优质专用粉。  相似文献   

19.
小麦粉粒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粉粒度是小麦粉的一个重要物理参数,它对小麦粉以及面制食品的品质产生很大的影响。小麦粉粒度的分布与小麦的品质和研磨方法有关。当小麦粉粒度变化时,小麦粉的组成成分以及物理特性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对面制品的品质产生影响。阐述了小麦粉粒度、小麦粉粒度分布以及当小麦粉粒度变化时,小麦粉的组成成分的变化等几个方面内容,同时介绍了小麦粉粒度的测定方法、小麦粉粒度在小麦硬度研究方面的应用和小麦粉粒度对面制品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