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比较单侧椎体后外上方入路与双侧椎弓根入路行椎体成型术后的单椎体生物力学效能。方法 收集老年女性尸体的骨质疏松脊柱椎体(L1)共20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样本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单侧椎体后外上方组(A组)、双侧椎弓根组(B组)。首先测量椎体高度、垂直压缩状态下的单椎体弹性模量。在力学测试仪上将每个椎体制备成压缩骨折模型,记录其失效强度、刚度、失效位移。按每组对应的穿刺入路行椎体成型术,术后行X线扫描观察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弥散情况。再次测量椎体高度、垂直压缩运动状态下的单椎体弹性模量及失效强度、刚度、失效位移。结果 A组、B组椎体内骨水泥弥散类型差距不大,均能达到椎体内对称均匀分布。成型后两组的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前两组椎体的失效强度、刚度及失效位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型后,两组的失效强度、刚度及失效位移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椎体垂直压缩时的弹性模量方面A组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侧椎体后外上方穿刺入路行椎体成型术后的单椎体生物力学效能与传统双侧椎弓根入路相当,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外固定支架术后行内固定治疗对胫腓骨骨干开放性骨折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宁德市医院收治的87例胫腓骨骨干开放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组(42例)和B组(45例),A组采用外固定支架术治疗,B组采用外固定支架术后行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下肢功能及自理能力恢复情况、骨代谢标志物含量、炎症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 ~ 8个月。B组患者的骨痂形成时间、疼痛消失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少于A组,术后6个月B组骨折愈合率高于A组(P<0.05);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B组患者的膝踝关节功能恢复评分(Merchant)、简式Fugl-Meyer(FMA)下肢运动量表评分、生活自理能力恢复有效性(BE)值均高于A组(P<0.05)。术后1周,B组患者的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血清I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ICP)含量均高于A组(P<0.05);B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均低于A组(P<0.05);B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 采用外固定支架术后行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干开放性骨折安全有效,能够缩短骨折端与创面的愈合进程,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 PRP)复合自体松质骨移植治疗腕舟状骨骨不连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9医院自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收治的30例陈旧性腕舟状骨骨不连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5例)采用PRP复合自体松质骨移植的生物重建方法,对照组(15例)采用只采用自体松质骨移植并内固定的手术方式。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情况、骨痂等级评分、腕关节功能评估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术后30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周期为12个月。观察组骨折愈合率为93.3%,对照组骨折愈合率为6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为(1.83±0.23)h,对照组的手术时间为(1.73±0.30)h,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16.54±0.74)周]少于对照组[(20.70±4.73)周],术后住院时间[(14.27±2.43) d]少于对照组[(19.53±6.29) 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4、8、12周骨痂等级评分比较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6周骨痂等级评分比较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显示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Mayo评分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间Mayo评分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共2例,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共6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富血小板血浆(PRP)复合自体松质骨移植治疗腕舟状骨骨不连可促进腕舟状骨骨折愈合,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利于腕关节功能恢复,近期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分析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Wiltse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于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医院就诊的符合单节段胸腰椎骨折诊断的76例患者,其中31例采取经皮入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PPS组),45例采取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WPS组)。对两组的术中用时、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3 d、3个月、6个月的VAS评分和ODI功能评分,以及术后1 d、3个月、1年的Cobb角及椎体前缘恢复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对76例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病例无脱落,经对各时间节点比较分析显示:术中用时及术中透视次数的组间比较,WPS组明显优于PP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 d的VAS及ODI评分比较,PPS组明显优于WP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的VAS评分及OD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3个月、1年的Cobb角及椎体前缘恢复率比较,WPS组明显优于PP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iltse入路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皆具有良好、确切的临床效果,其中WPS组术中透视次数更少,且术后Cobb角、椎体前缘压缩程度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经单侧与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0年11月~2013年10月,选取我院72例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均为单一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椎体,经皮单侧椎弓根入路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42例,经皮双侧椎弓根入路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30例,分别记录2组患者手术时间、X线照射次数、骨水泥填充量及术后VAS评分,对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操作,无肺栓塞、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单侧穿刺组手术时间为(21.2±8.5)分钟,X线曝光次数为(9.5±3.1)次,椎体骨水泥注入量为(3.4±1.2)mL;双侧穿刺组手术时间为(38.9±7.7)分钟,X线曝光次数为(18.7±4.4)次,椎体骨水泥注入量为(5.9±2.2)mL;两组间手术时间、X线曝光次数及骨水泥注入量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组骨水泥渗漏率为9.5%(4/42),双侧组骨水泥渗漏率为20%(6/30);两组骨水泥渗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一般情况及VA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小时、 6月及1年两组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单双侧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均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单侧穿刺方法在缩短手术时间及减少创伤上更具优势,建议对侧充盈不佳时选择双侧穿刺。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TTL系统(一代Isobar系统)和Isobar EVO系统(二代Isobar系统)对手术和邻近节段椎间盘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骨三科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共计63例采用Isobar动态固定系统联合减压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TTL组(34例)和EVO组(29例),对比各时间点两组VAS评分和ODI指数,手术节段及上邻节段椎间高度指数(DHI)、上邻节段髓核容积(LNPV)和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情况的变化情况。结果 TTL组随访21 ~ 28个月,平均(26.32±2.15)个月;EVO组随访21 ~ 30个月,平均(25.46±4.43)个月。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术后1年、末次随访的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L组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的手术节段和上邻节段DHI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VO组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的手术节段DHI较术前增高(P<0.05),而上邻节段EVO组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EVO组末次随访的手术节段DHI较TTL组增高(P<0.05)。TTL组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上邻节段LNPV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VO组较术前均有所增高(P>0.05);两组间上邻节段LNP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L组末次随访手术节段和上邻节段Pfirrmann分级变化情况与术前相比变化不明显(P>0.05);而EVO组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Isobar EVO动态内固定系统对腰椎退行性疾病进行非融合治疗临床疗效满意,在短期内可能延缓固定节段和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对退变的椎间盘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PLIF)术后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ASD)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国药东风总医院自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16例既往行PLIF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患者资料。比较术前与术后1、3、6、12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并在术后12个月随访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纳入标准的手术患者16例,平均随访时间(12.9±1.4)个月,所有手术顺利完成。与术前比较,术后1、3、6、12个月患者的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疼痛VAS评分、ODI指数均低于术后1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其中优10例,良4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为87.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PLIF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疗效确切,减轻患者疼痛症状,具有创伤小、早期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症状性ASD的有效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比较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与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0月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市中医医院收治的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84例(88足),其中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的(切开复位组)有41例(42足),采用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固定的(闭合复位组)有43例(46足)。比较两组患者的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并发症及跟骨解剖参数,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系统进行踝关节功能评估。结果 闭合复位组的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明显优于切开复位组,闭合复位组手术切口并发症也要明显少于切开复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跟骨解剖参数恢复程度上,跟骨长度、宽度及高度比较:术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术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跟骨Böhler及Gissane角比较:术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切开复位组在跟骨Böhler角及Gissane角恢复的情况上优于闭合复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踝关节功能评分闭合复位组的优良率为73.9%,切开复位组为76.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确保临床疗效情况下,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固定在治疗Sanders Ⅱ及部分Sanders Ⅲ型跟骨骨折上有着受伤至手术时间短、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及并发症低的优点,是一种很好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侧与双侧穿刺椎体成形术对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影响。方法统计分析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OVCF)在我院进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ceous vertebroplasty,PVP)的80例患者术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情况,其中45例采用单侧穿刺,35例采用双侧穿刺,比较两种方法术后再发骨折率是否相同,并对比两种方法在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椎间盘渗漏率、骨水泥分布情况、椎体高度恢复情况及Cobb角纠正情况、手术时间、X线曝光次数方面的差异性。结果单侧穿刺椎体成形术后再骨折率为24.4%,双侧穿刺椎体成形术后再骨折率25.7%,两种方法术后再骨折的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穿刺的骨水泥注入量、手术时间、X线曝光次数明显多于单侧穿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穿刺的骨水泥分布情况明显优于单侧穿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穿刺与双侧穿刺在骨水泥椎间盘渗漏率、椎体高度恢复情况及Cobb角纠正情况无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穿刺椎体成形术与双侧穿刺椎体成形术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率无明显差异,但由于单侧穿刺所需手术时间短,病人所承受的痛苦以及接受的辐射少,手术方法相对简单,因此一般情况下优先考虑单侧穿刺,若术中出现分布不均匀建议改为双侧穿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针经单侧椎弓根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老年人新鲜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将2010年3月~2011年9月治疗胸腰椎骨折100例110椎,分为两组,A组50例60椎行单针经单侧椎弓根PVP术,B组50例50椎行经双侧椎弓根PVP术。两组均行术前及术后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scale,VAS)、活动能力评分(locomotor activityscale,LAS)、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及两组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及手术时间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术前与术后2天VAS评分、LAS评分及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均有显著差异,症状改善明显(P〈0.01);两组平均随访时间6.5个月,患者术后骨折椎体无疼痛,复查X线片显示术后6月与术后2天椎体前后缘高度比无明显差异(P〉0.05)。A组平均单椎体手术时间20.1min,注入骨水泥2.8ml(2-4.5m1);B组手术时间35.2min,注入骨水泥3.7ml(2.5~6ml)。两组间平均单椎体手术时间及平均骨水泥注入量均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发生骨水泥渗漏情况为椎间盘渗漏A组5例、B组6例,椎旁渗漏A组7例、B组7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单针骨水泥技术可即刻缓解疼痛,恢复伤椎高度,提高患者的活动能力,明显缩短手术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及X线暴露时间,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老年人新鲜胸腰椎骨折的技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鸡尾酒”封闭与臂丛神经阻滞在Gartland 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58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34例,女24例;年龄2 ~ 10岁,平均(6.53±2.44)岁。根据抽签法随机分组,封闭组(39例)采用骨折端血肿内“鸡尾酒”封闭镇痛,神经阻滞组(19例)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镇痛。记录术后WB-FACES疼痛评分、肿胀分级及麻醉中毒反应情况,在随访过程中记录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及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肘关节屈-伸ROM、前臂旋前-旋后ROM。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 ~ 37个月,平均(17.32±4.02)个月。术后1 d和7 d时两组间的WB-FACES疼痛评分、肿胀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2 d和3 d,封闭组的WB-FACES疼痛评分和肿胀分级显著低于神经阻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麻醉中毒反应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封闭组骨折愈合时间为(5.46±1.41)周,神经阻滞组则为(5.11±1.15)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55,P=0.343)。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Mayo肘关节评分、肘关节屈-伸ROM和前臂旋前-旋后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采用“鸡尾酒”封闭在术后早期疼痛控制中优于臂丛神经阻滞,而且操作简单,安全性与神经阻滞类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椎体成形术单双侧注入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5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7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单侧注入骨水泥椎体成形术,观察组给予双侧注入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结果 对照组骨折患者手术时间较观察组短,住院时间较观察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骨水泥渗漏,椎管狭窄、肺栓塞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总的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失访,术前及出院后3个月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出院后6个月、出院后1年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椎体成形术治疗中,与单侧注入骨水泥相比,双侧注入骨水泥治疗可缩短其住院时间,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内侧突出技术对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DDH)患者THA术后外展肌力恢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因DDH、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及髋关节骨性关节炎行单侧髋关节置换116例患者,将患者分为DDH组(52例)及非DDH组(64例)。在术前,术后1、4、24及48周进行临床数据采集,具体包括Harris评分、VAS疼痛评分、双侧髋关节外展肌肌力矩比(HAMMR)。通过骨盆正位平片测量髋关节旋转中心内移距离,比较两组间外展肌力矩差异。结果 患者随访时间12 ~ 1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4.3个月,其中DDH组52例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从术前(39.6±7.9)分改善至术后12个月(85.1±6.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DH组52例患者髋关节旋转中心内移距离平均(15.5±6.0) mm,最小内移距离8 mm,最大内移距离24.4 mm,其中Crowe Ⅰ型24例,Crowe Ⅱ型19例,Crowe Ⅲ型9例,DDH组患者术后6个月及12个月HAMMR分别为(85.3±7.4)%及(93.9±3.6)%,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提示患侧外展肌力恢复接近对侧水平(100%)。通过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旋转中心内移距离与HAMMR无明显相关性(r=-0.061,P=0.665>0.05)。对DDH组与非DDH组间HAMMR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在术后1、5、12个月HAMM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DH患者行THA术应用内侧突出技术,在有限范围内移旋转中心(内移距离不超过24.4 mm),对术后6个月后髋关节外展肌力的恢复无明显影响,术后髋关节功能及外展肌力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跗骨窦入路结合逆骨折损伤机制治疗与传统手术方式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对比。方法 回顾分析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医院于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治疗的Sanders Ⅱ、Ⅲ型跟骨闭合骨折患者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微创组(80例)和传统组(80例)。微创组采用跗骨窦入路以跟骨结合型微创解剖板,术中逆骨折损伤机制解锁复位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传统组采用经典跟骨外侧扩大“L”形入路以跟骨解剖锁定钢板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指标,包括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前、术后的Bö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宽度;Maryland和AOFAS评分;手术并发症率及切口甲级愈合率。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微创组明显少于传统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的跟骨Bö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宽度,Maryland和AOFAS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6.25%)显著低于传统组(22.50%),切口甲级愈合率(98.75%)显著高于传统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跗骨窦入路逆骨折损伤机制复位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住院时间短,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快,切口并发症少,疗效显著,适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单侧双通道内镜与单通道内镜椎板间入路双侧椎管减压术(unilateral laminectomy for bilateral decompression, ULBD)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取回顾性研究,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单侧双通道内镜ULBD术组(双通道组,n=51)和单侧单通道内镜ULBD术组(单通道组,n=69)。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时MacNab标准评估的优良率;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JOA评分及ODI评分。并将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按照临床疗效分为有效组、无效组,统计并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造成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治疗无效的危险因素。结果 双通道组的优良率(84.31%)与单通道组(81.1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通道组的手术时间短于单通道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通道组的住院时间长于单通道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的VAS、ODI评分低于术前,JOA评分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的两组间的VAS、JOA、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效组年龄≥75岁,髓内信号为水肿型、囊变型,术前腰椎失稳,术前纤维环破裂患者占比高于有效组,病程相较于有效组长(P<0.05);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年龄≥75岁,病程长,髓内信号为水肿型、囊变型,术前腰椎失稳,术前纤维环破裂是腰椎管狭窄症患者ULBD术治疗无效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 单侧双通道内镜与单通道内镜ULBD术对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中双通道具有手术时间短的优势,同时年龄≥75岁,髓内信号为水肿型、囊变型,术前腰椎失稳,术前纤维环破裂是导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治疗效果较差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采取闭合撬拨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术与斜置塑形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舌形跟骨骨折的疗效对比。方法 回顾性选取四川省骨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舌形跟骨骨折患者68例,按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采用闭合撬拨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35例患者(闭合复位组),余下33例采用斜置塑形钢板内固定治疗(斜置钢板组),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跟骨高度、Böhler角、并发症和Maryland足踝功能评分。结果 68例患者获得术后3年随访,闭合复位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斜置钢板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跟骨高度、Böhler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及Maryland足踝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闭合撬拨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舌形跟骨骨折能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与斜置塑形钢板内固定相比,在纠正跟骨的高度、Böhler角和并发症方面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经皮钛制弹性髓内钉固定治疗儿童锁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咸宁医院自2019年9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58例儿童锁骨骨折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弹性髓内钉固定治疗(29例,TEN治疗组)和“8”字绷带(或锁骨固定带)外固定保守治疗(29例,保守治疗组)。测量两组患儿锁骨的长度,锁骨功能按Costant评分与Wolfgang评分系统来评估。结果 两组58例患儿均得到随访12 ~ 24个月。TEN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术前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 d 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EN治疗组术后能够及时缓解骨折处疼痛。末次随访时TEN治疗组锁骨短缩距离少于保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锁骨功能按Costant评分与Wolfgang评分:两组末次随访时Costan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末次随访时在疼痛、活动度、肌力、日常生活活动功能方面相同;但两组Wolfgang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TEN治疗组较保守治疗组术后满意度更高。结论 闭合复位经皮钛制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锁骨骨折能有效缓解骨折处疼痛、创伤小、恢复快,患儿家长容易接受且满意度高,具有骨折固定牢固、术中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ETButton-AC系统与锁骨钩钢板在治疗Tossy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2022年1月至2022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需要行手术治疗的49例Tossy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其中26例使用ETButton-AC系统治疗,23例使用AO锁骨钩钢板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恢复日常活动所需时间、肩关节ASE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ETButton-AC组的手术时间略大于锁骨钩钢板组,住院时长少于锁骨钩钢板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TButton-AC组的术中出血量、恢复日常活动所需时间明显少于锁骨钩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TButton-AC组术后1、3个月的ASES评分(包括VAS疼痛评分与平均累计日常活动评分)均明显优于锁骨钩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TButton-AC组术后总的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于传统意义的锁骨钩钢板治疗Tossy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ETButton-AC系统可进一步减少术中出血量,改善术后患者肩关节疼痛情况和日常活动情况,且术后活动受限等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HSS)膝关节康复方案对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 UKA)术后关节功能及步态的近期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间在湖北省中医院行UKA术的60例患者。将采用HSS膝关节成形术康复指南进行康复治疗的30例患者作为HSS组;将同期采用常规康复方案的30例患者作为常规组。记录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年两组患者的膝关节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 ROM)、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HSS评分、人工关节遗忘指数(forgotten joint index, FJS)。分别于术后6个月、1年时采用GaitWatch三维步态分析及运动训练系统进行步态信息数据的采集,并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 两组均完成术后1年以上随访,膝关节功能比较:术后3个月随访,HSS组膝关节ROM、HSS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随访,HSS组患者膝关节ROM、HSS评分高于常规组,FJS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HSS组的HSS评分高于常规组、FJS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步态参数比较:术后6个月随访,HSS组的步数、步长及单足支撑相较常规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HSS组的步数、步频、单足支撑相较常规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S膝关节成形术后康复方案在UKA术后早期可显著改善膝关节功能和步态,有利于UKA术后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后路寰枢椎融合术治疗青少年寰枢椎旋转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5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行后路寰枢椎融合术治疗的5例青少年寰枢椎旋转脱位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并比较患者术前与术后1周寰齿前间距(ADI)、寰齿侧间隙差值(VBLADI)、延髓脊髓角(CMA)、脊髓储备空间(SAC)、疼痛评分量表(VAS)、日本骨科学会(JOA)颈椎评分等指标。结果 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 ~ 19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1周ADI、VAS低于术前,CMA、SAC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VBLADI低于术前,JOA评分高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例患者均未发生椎动脉损伤、脊髓神经损伤、内固定失败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应用后路寰枢椎融合术治疗青少年寰枢椎旋转脱位,能安全、有效地恢复上颈椎的解剖关系,显著缓解颈痛,改善神经症状和矫正斜颈畸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