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北大港潜山带位于歧口凹陷和板桥凹陷之间,主要分为构造主体区和构造围斜区两部分,具有明显的负反转构造演化特点。以往勘探都是以围绕潜山高点寻找构造油气藏为主,本次研究发现构造围斜部位具有紧邻油源断层、古风化壳岩溶储层发育、上倾方向受分割断层或储层横向非均质性封堵等优越的油气成藏条件,勘探程度低,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2.
大港油田历经40余年勘探与开发,构造带主体基本已探明,勘探难度日益增大,以前未得到重视的由凹陷向正向构造单元过渡的斜坡带将成为今后寻找地层岩性油气藏的重要领域。以位于凹陷向凸起过渡斜坡区的沙三段为例,开展古地貌恢复研究及有利砂体预测,明确空间展布范围。在沙三段油气成藏条件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该区“凹—断—坡—隆”深层岩性油气藏成藏模式,并得到钻探验证。进一步展现出北大港构造带北翼良好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3.
为了加强对北大港潜山构造带白永头,唐北地区东营组储集层特征的认识,该文利用岩心化验数据结合大量现场地质资料,对白水头,唐北地区储集层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认为东营组地层为三角洲前缘砂体,储集层物性好,油气分布主要受断层控制,东一、东二段油气藏除受构造控制外,还与岩性分布有关。为该区的进一步勘探与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5.
奥陶系碳酸盐岩潜山是歧口凹陷重要的油气勘探对象,由于其储层的非均质性强,勘探进展缓慢。在分析宏观构造背景、钻井、录井、常规测井、成像测井、试油和地震等资料的基础上,明确了北大港构造带奥陶系潜山的储层特征和储层主控因素,提出了多期次岩溶发育模式。北大港构造带潜山储层的岩性主要为白云岩和膏溶角砾岩,储集空间以溶洞、粒间溶孔、晶间孔和裂缝为主,储层发育主要受控于岩性组合,以及晚加里东期-早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3期古岩溶的综合改造。基于恢复的岩溶古地貌、试油表现、溶洞充填物和构造背景,建立了3期古岩溶改造模式,即晚加里东期-早海西期的准平原化岩溶残丘-斜坡-洼地改造模式、印支期-燕山期总体岩溶斜坡背景下的次级残丘-洼地模式、喜马拉雅期的断裂岩溶改造模式。其中,晚加里东期-早海西期是北大港构造带最重要的储层改造阶段,印支期-燕山期古岩溶储层的改造作用仅在千米桥潜山带较明显,而喜马拉雅期的古岩溶改造仅发育于古近系凹陷的边界断裂带,改造了晚加里东期-早海西期的古岩溶地层。  相似文献   

6.
千米桥潜山构造特征及其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千米桥潜山是黄骅坳陷最典型的新生古储型油气藏,恢复潜山古构造是认识其油气藏特征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运用地质力学方法研究潜山内幕构造之后认为,该潜山的形成基础是古生界印支期宽缓复背斜,在燕山期挤压构造作用下形成由逆冲叠瓦扇和反冲断层构成的三角带内幕构造,抬升受侵蚀形成潜山主体,喜马拉雅的两次古旋拉张使潜山掀斜定型。晚第三纪以来发生整体热沉降,潜山两侧凹陷沙三段生成油气向潜山侧向运移成藏。  相似文献   

7.
断层对南堡凹陷潜山油气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断块型潜山油气藏是渤海湾盆地的一种重要油气藏类型,断层对该类油气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为了揭示断层对南堡凹陷断块型潜山油气聚集与保存的作用,利用三维地震、钻井、测井等资料进行断层面形态的刻画、断层封闭性的计算及断层对储层改造作用的分析,重点剖析了南堡凹陷内5条断层对油气的优势运移通道、油气保存、油气的储集空间等方面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油气的运移方向受断层面形态的控制,汇聚型输导体系有利于油气的运移,且断层面曲率大的部位试油中可获得较高的产能;②成藏期后断层的启闭系数控制着油气的保存及现今的含油气性,潜山顶部的断层启闭系数小于1时,断层纵向封闭好,油气保存条件好,后期含油气性高,大于3时,断层纵向封闭差,油气向浅部运移;③断层改造潜山储层的储集性能主要体现在裂缝的差异性分布,储层的裂缝密度与其距二级断层的距离呈现出较好的负相关性,且在一定程度上储层产能随裂缝密度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8.
渤深6井发现了富集高产的下古生界潜山油藏。地震、钻井和成像测井资料的研究表明,潜山带油气藏类型主要有潜山风化壳型和内幕型两类,储集空间以裂缝、溶洞为主。地层结构、构造特征分析表明,该区下古生界具备有利的成藏条件,油气分布明显受油源控制,紧邻油源的潜山断块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9.
参考了构造应力场模拟成果,对北大港构造带东翼所有断裂在华北运动期、喜马拉雅运动期、新构造运动期的封闭性进行测算统计、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分布比较有限的近东西向或南东东—北西西向断裂,在华北运动期开启性最好,最有利于油气运移;分布最广的北东东向断层在华北运动期具有较好的开启性,是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在新构造运动期,这些断层张裂更明显,可促使油气进一步上升,甚至流出地表;北北东向断层在华北运动期封闭性较好,在喜马拉雅运动期开启性较好,有利于油气的运移,在新构造运动期再次为比较封闭的状态,可能成为油气藏形成、保存的有利条件;在新构造运动期新生的北东东向断层,活动性较强,张裂较明显,成为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  相似文献   

10.
潜山油气藏勘探技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简述了国内外潜山油气藏的勘探现状,介绍了潜山油气藏的起源与分类,详细论述了当前针对潜山油气藏的勘探应用效果较好的几项典型技术,并对潜山油气藏的下一步勘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辽河盆地中部构造演化与古潜山油气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区域性平衡地质剖面的构建与定量恢复,揭示出辽河盆地中部构造演化经历了晚中生代初始伸展、古新世-始新世强烈伸展、渐新世右旋张扭改造及中新世以来坳陷萎缩等4个阶段,并计算了每个阶段的地壳伸展量、伸展率、伸展速率等参数,为演化过程提供了详细的定量约束。中央凸起南部倾没端古潜山断裂构造特征指示其可能是起源于晚中生代郯庐断裂带左旋走滑派生的次级剪切破裂,但受新生代强烈伸展作用影响,张性增强,提高了油气运移和储集能力。渐新世郯庐断裂带发生右旋走滑,派生了新的EW向张性断裂,控制了油气的分布。结合该区石油地质特征,推断古潜山表层不整合面上的局部构造高点以及古潜山内幕大断裂端点、拐点、交汇点可能是古潜山油气成藏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轮南潜山构造特征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轮南潜山的地质构造在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的顶部表现最清晰,为一个走向北东而向南西倾伏的非对称背斜,背斜中段轴部和东南翼发育4条近东西走向的主干断裂及其控制的2条挤压断垒带.笔者利用构造解析和力学分析方法,在两断垒带之间的中部平台区揭示出数条不同走向的小断裂密集带(断裂带).其中,2条北东向断裂带斜贯中部平台区,4条北西向断裂带与之网状交织,2条南北向断裂带穿插于其间,它们与主干断裂一起构成轮南潜山的构造格局.这是在晚华力西—印支期近南北向挤压作用下产生的由压、剪、张性破裂组成的一套完整的构造变形组合.  相似文献   

13.
歧北潜山带——渤西石油勘探新领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地球物理勘探资料确认的歧北潜山带具有优越的石油地质及经济地理条件,是渤西海域油气勘探的新领域.本文从区域结构、油气聚集、油气藏模式等方面对歧北带进行论证,并提出勘探部署建议.  相似文献   

14.
草桥-广饶潜山油气藏特征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草桥广饶潜山位于东营凹陷南斜坡南段,发育于印支运动末期。该潜山由于处于构造高部位,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断层及不整合面发育,具有良好的油气运移通道,沙河街组四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多沿此运移至潜山成藏。奥陶系为主要储集层,储集空间主要为裂缝、溶蚀孔、洞。区域盖层为馆陶组、沙河街组四段及孔店组的泥岩层。溶蚀作用、潜山构造形态及盖层的分布是决定潜山能否成藏的主控因素。目前,该潜山已发现了顶部和内幕两类油气藏。  相似文献   

15.
海拉尔盆地苏德尔特潜山带是勘探突破的重要地区,储层普遍含有凝灰质,盆地改造强烈,断裂系统复杂,导致沉积和成岩环境复杂.通过对苏德尔特潜山带储层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分析和研究指出:w(v) /w (Ni)和w(Sr) /w (Ba)是2个重要的标志性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参数;w (Sr) /w (Ba)大于1时水体变浅,w(V) /w (Ni)较高时富氧程度和酸度增加.结合w(Na2O)、w(K2O)和w(TFe)(全铁)的含油气储层元素分析结果和成岩黏土矿物分析结果指出:沉积期为偏酸性和氧化度较高的沉积环境,成岩期为偏碱性的碱性成岩作用环境,这一认识对苏德尔特潜山带储层的石油地质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千米桥潜山构造凝析气藏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千米桥潜山构造位于黄骅坳陷北大港构造带,千米桥潜山构造是在中生代的褶皱-逆冲作用的基础上经历伸展正断作用后形成的.该油气藏为凝析油气藏,油源主要来自板桥凹陷沙河街组三段烃源岩.油气藏含蜡量高,甲烷碳同位素具反转现象,说明其为多期成藏的产物.气侵作用是千米桥潜山气藏形成的主要原因,烃源岩在成熟阶段早期生成的原油以油相形式运移,首先进入千米桥潜山奥陶系储集层中,成熟阶段中期,以气相形式运移形成气藏.  相似文献   

17.
构造模拟实验是构造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曾取得一系列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重要成果,但对于褶皱的模拟实验仍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采用何种方法和手段来实现对褶皱的模拟是目前需要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桩西潜山是济阳坳陷内典型的褶皱型潜山,本次研究在充分认识桩西潜山形成的边界条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各个时代地层岩性特征,对实验材料进行了严格、精确的配方,以相似理论为指导,首次采用物理模拟实验的方法,模拟了济阳坳陷内构造最为复杂的褶皱型潜山-桩西潜山的形成过程。通过4个阶段的模拟实验,得出的实验结论与理论分析取得了较好的拟合结果,成功解决了复杂潜山演化过程中理论研究的多解性问题,为褶皱的物理模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例。   相似文献   

18.
潜山油藏内幕隔层及断层控制的剩余油分布模式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潜山内幕的隔层和断层是剩余油分布的重要控制因素。通过综合利用地质、地震、测井、开发动态等资料,确定出了隔层的划分标准,定量的将研究区内隔层划分为四类,并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了隔层在油藏开发动态上的反映,研究了隔层和剩余油分布的关系。根据断层和潜山内幕隔层的空间组合关系,将剩余油分布模型划分为三大类六亚类,最后预测出潜山内部有利的剩余油分布区块和层段。  相似文献   

19.
板桥断裂构造带油气成藏组合特征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板桥断裂构造带位于板桥凹陷的东侧,受板桥凹陷和大张坨断层控制。该带富集的天然气除来源于自身烃源岩外,主要来源于板桥凹陷。板桥凹陷气源丰富(有机质丰度高,母质类型好,具有较完整的烃源岩演化序列)、圈闭形成时间早(为天然气早日成藏提供了场所)、油气充注时间晚(前后有4个油气充注期)、盖层封盖能力强(最好的烃源岩同时又是区域盖层)。将板桥凹陷油气藏分为3套成藏组合:①沙一段中部自生自储型咸藏组合;②沙三段生气、沙二段和沙一段下部储气的下生上储型成藏组合;③沙三段自生自储型成藏组合。  相似文献   

20.
丽水、椒江凹陷伸展运动与油气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丽水、椒江凹陷基本的构造样式是伸展构造,伸展运动主要发生在晚白垩世-早第三纪古新世,伸展运动过程具"幕式"渐进伸展的特点。研究区不同构造部位其伸展特征不同,表现为伸展率南大北小、最大伸展期南早北晚的特征。晚白垩世以来的伸展构造样式的演变大致可归纳为两个序列:丽水凹陷的断裂构造系统演变是由多米诺正断层系统演变为铲式或坡坪式正断层系统;椒江凹陷的断裂系统的演变是由非旋转的平面式正断层控制的地堑-地垒系统演变为铲式或坡坪式正断层系统。伸展运动控制着沉积序列、沉积体系的分布,从而控制着生储盖组合的空间展布。裂陷盆地在结构上可以归纳为三层结构(即基底、裂陷期层序和裂陷后层序),油气呈三层楼式分布。丽水、椒江凹陷地区主要的油气分布在裂陷期层序本身,自生自储式油气藏应是寻找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