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张玄  张萍  周萍  王小燕 《医学研究杂志》2019,48(12):100-103
目的 对1~12月龄早产儿与足月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各波潜伏期和峰间期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选取1~12月龄早产儿652例作为测试对象,足月儿454例作为对照组,通过对比不同月龄组早产儿组及对照组各波潜伏期和峰间期,分析早产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结果变化情况。结果 1月龄及2月龄组早产儿Ⅰ波、Ⅲ波、Ⅴ波潜伏期、Ⅰ~Ⅲ峰间期、Ⅲ~Ⅴ峰间期及Ⅰ~Ⅴ峰间期与足月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月龄及4月龄组早产儿Ⅰ波、Ⅲ波潜伏期、Ⅰ~Ⅲ峰间期及Ⅰ~Ⅴ峰间期与足月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月龄、6月龄、8月龄、10月龄和12月龄组早产儿Ⅰ、Ⅲ、Ⅴ波潜伏期和Ⅰ~Ⅲ、Ⅲ~Ⅴ、Ⅰ~Ⅴ峰间期差异无统计学与意义(P>0.05)。结论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可为早期发现早产儿脑损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应用日本产7S11A型信息处理仪对6只猴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测试。其结果为:猴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波形变异较大,最常见为Ⅰ、Ⅱ、Ⅳ波高大,而Ⅲ、Ⅴ波低平。各波绝对潜伏期以均值±标准差表示为:波Ⅰ1.42±0.05ms;波Ⅱ2.43±0.20ms;波Ⅲ3.27±0.53ms;波Ⅳ4.17±0.28ms;波Ⅴ5.30±0.26ms;各波相对潜伏期为Ⅰ~Ⅲ1.85±0.51ms;波Ⅲ~Ⅴ2.03±0.36ms;波Ⅰ~Ⅴ3.88±0.27ms;两耳Ⅴ波潜伏期差为0.14±0.11ms,并绘制出刺激强度——潜伏期及强度——振幅的函数曲线图。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胆红素对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 对 36例各种原因所致高胆红素血症 (高胆 )患儿在胆红素高峰期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检查 ,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高胆组Ⅰ波潜伏期 (PL)延长 2 3只耳 ,占 35 38% ,平均(1 98± 0 2 0 )ms,出波率 90 2 7% ,周围性损害 41 6 7% ,Ⅲ、Ⅴ波部分延长 ,平均 (4 84± 0 2 9)ms和 (6 94± 0 31)ms,出波率分别为 87 5 %和 86 11% ,但Ⅰ~Ⅲ ,Ⅲ~Ⅴ ,Ⅰ~Ⅴ波间期 (IPL)均正常 ,中枢性损害 18 0 6 %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间接胆红素可透过血脑屏障对BAEP产生明显影响。提示BAEP是检测听力障碍和脑干听中枢损害的早期敏感指标和有效方法 ,早期干预对促进听觉、语言和智能的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医学》2017,(7):651-652
目的分析研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在小儿脑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所有研究对象均选自2013-08—2016-08间中山市博爱医院儿科收治的患儿,其中随机选择82例小儿脑瘫患儿作为观察组,随机选择同期正常健康患儿82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均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观察分析两组患儿的检查结果。结果对照组患儿经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均为正常,异常率为0%;观察组患儿经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常率为81.70%,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Ⅰ波峰潜伏期、Ⅲ波峰潜伏期、Ⅴ波峰潜伏期、Ⅰ~Ⅲ波间期、Ⅰ~Ⅴ波间期和Ⅲ~Ⅴ波间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出血、黄疸、新生儿窒息、难产、新生儿感染为引起小儿脑干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结果的主要因素。结论对小儿脑瘫患儿采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具有明显的诊断价值,其能够为明确患儿听路损害类型、病变部位提供异常波形依据,实现提高诊断率的目的,有效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患者行星状神经节阻滞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变化。方法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42例,行患侧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并对阻滞前、后的健侧和患侧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进行监测,记录Ⅰ、Ⅲ、Ⅴ波潜伏期,并计算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结果星状神经节阻滞前健侧和患侧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I、Ⅲ波潜伏期和Ⅰ-Ⅲ波间期无统计学差异,Ⅴ波潜伏期、Ⅲ~Ⅴ波间期和Ⅰ~V波间期有统计学差异(P〈0.05),阻滞后双侧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无统计学差异;星状神经节阻滞前、后患侧的Ⅰ、Ⅲ波潜伏期和Ⅰ-Ⅲ波间期无统计学差异,Ⅴ波潜伏期、Ⅲ~Ⅴ波间期和I~V波间期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行星状神经节阻滞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可发生明显改变,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可作为观察三叉神经痛患者治疗效果的一个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性别及年龄对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影响.方法 对50例健康成人(100耳)进行BAEP检测,线性回归分析各波潜伏期及峰间期与年龄、性别、左右耳的关系.结果 成人BAEP左右耳无差别,Ⅰ、Ⅲ、Ⅴ波潜伏期及Ⅲ-Ⅴ峰间期与年龄呈正相关(P<0.05),Ⅲ、Ⅴ波潜伏期与性别有关(P<0.05),尤其是Ⅴ波潜伏...  相似文献   

7.
为评价男女冠心病患者听神经和脑干听传导路的损害,检测了42例男性和38例女性冠心病患者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结果显示,男性冠心病组Ⅴ波潜太期及Ⅰ-Ⅴ,Ⅲ-Ⅴ性峰间期明显延迟;女性冠心病组Ⅰ,Ⅲ,Ⅴ波潜伏期明显延迟,但各波峰间期正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围产期缺氧对出生3d内及生后1月的早产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的影响.方法 以正常早产儿为对照组,分别在出生3d内及1月后对有围产期缺氧的早产儿进行BEAR检测,观察其各波及波间潜伏期的变化.结果 ①生后3d,42例围产期缺氧的早产儿BEARⅤ波潜伏期及Ⅲ-Ⅴ、Ⅰ-Ⅴ波波间潜伏期延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生后1月再次复查BEAR,Ⅴ波潜伏期及Ⅲ-Ⅴ、Ⅰ-Ⅴ波波间潜伏期较前均明显好转,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围产期缺氧可造成早产儿中枢性听觉神经损害,但生后1月该损害可逐渐恢复,因此对围产期缺氧的早产儿临床上需要密切随访,早期干预,减少后遗症,同时也要避免过度治疗带来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9.
樊杰  陈纯 《黑龙江医学》2012,36(8):564-566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听觉诱发电位改变。方法对110例经临床确诊的后循环缺血(PCI)患者依据临床症状及CT/MRI检查结果分为梗死组(48例)和非梗死组(62例),均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并与5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 110例PCI患者BAEP异常86例,异常率78.2%,主要异常表现为:Ⅰ、Ⅲ、Ⅴ波的潜伏期和Ⅲ~Ⅴ潜伏间期延长,表现以脑干型为主(33/110,30%),高于内耳型(24/110,21.9%)和混合型(29/110,26.4%)。梗死组Ⅲ波潜伏期(4.12±0.23)较非梗死组(3.98±0.21)显著延长(P<0.05),梗死组Ⅴ波潜伏期(6.04±0.25)较非梗死组(5.75±0.39)显著延长(P<0.01),梗死组Ⅲ~Ⅴ潜伏间期(2.08±0.23)较非梗死组(1.77±0.31)显著延长(P<0.01)。结论BAEP能灵敏地检测出后循环缺血患者的神经电生理异常,其异常程度可部分反应病情的严重程度,对后循环缺血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D)患者是否存在脑干听觉传导通路与视觉传导通路的损害.方法:应用意大利产Reporter型-4通道诱发电位仪对PD患者(男20例,女12例)、非帕金森病患者(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Ⅰ、Ⅲ、Ⅴ峰潜伏期(PL)及Ⅰ-Ⅲ、Ⅲ-Ⅴ、Ⅰ-Ⅴ峰间潜伏期(IPL))、视觉诱发电位(VEP:P100 PL)检测.结果:PD患者BAEP异常率为50%,其中Ⅲ PL异常率为22%,Ⅴ PL异常率为19%;Ⅲ PL为(3.87±0.30)ms,Ⅴ PL为(5.79±0.30)ms.Ⅲ-Ⅴ>Ⅰ-Ⅲ为31%;与对照组比较(Ⅲ PL(3.56±0.22)ms,Ⅴ PL(5.48±0.26)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3,5.85;P<0.01).PD患者P100 PL为(105.17±12.42)ms,对照组为(98.62±9.46)ms,2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P<0.05).结论:帕金森病患者除存在黑质-纹状体病变外,可能还存在脑干听觉传导通路与视觉传导通路的损害;听觉诱发电位与视觉诱发电位可作为临床评价帕金森病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1.
随机检查322例孕妇,取其宫颈分泌物、产后乳汁及新生儿尿液培养分离巨细胞病毒(CMV),阳性率为12/322例(3.72%).对其中CMV感染母亲的8例幼儿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测定,与8例母亲未感染之幼儿对比,结果表明,感染组中5例出现听功能损害,P<0.01,同时检查两组婴幼儿尿液,各出现4例CMV阳性,母亲阳性组4例幼儿均发生听力异常,母亲阴性组4例中仅1例异常,提示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对婴幼儿的危害性比后天感染对婴儿的损害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眩晕患者BAEP变化。方法51例患者在发病5d内进行BAEP检查。结果眩晕患者BAEP异常率为80.4%,周围性异常45.1%,中枢性异常23.1%,混合性异常11.8%。结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能敏感的反映听觉脑干功能,可区别周围性、中枢性、混合性引起的眩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听性脑干反应(ABR)和40 Hz听觉相关电位(40Hz AERP)测试的相关性及对聋儿听力评估的重要性。方法:对401例6岁以下聋儿行ABR和40Hz AERP测试并比较。结果:ABR测试无反应者为589耳(73.4%),40 Hz AERP测试无反应者为311耳(19.4%),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1)。两种测试中有残余听力的耳数随阈值的升高,检出率亦升高,结论:ABR测试只反映高频听阈,无反应率高,而40 Hz AERP可显示低、中频的听阈,无反应率低。两种测试应同时进行,可全面了解聋儿的听力损失情况。同时因聋儿多为重度聋,更应及早选配助听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听性脑干反应(ABR)及多频稳态诱发电位(ASSR)在评估中枢性协调障碍(ZKS)患儿的听力状况及脑干听通道功能受损情况中的作用.方法 对ZKS患儿38例76耳度同龄健康儿童20例40耳进行ABR及ASSR测试.结果 ZKS组患儿的ABR Ⅰ、Ⅲ、Ⅴ波潜伏期,Ⅰ~Ⅲ及Ⅰ~Ⅴ波峰间期较时照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KS组ASSR各频率反应阈值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联合应用ABR和ASSR,可以为定量定性的评估ZKS患儿听力损失状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聋哑儿童BAEP改变与有关因素的关系。方法神经电位仪记录29例聋哑儿童BAEP。结果29例聋哑儿童58耳中56耳异常,异常率为96.6%。结论BAEP可客观反映外周的听敏度和脑干听通路的神经传导能力及听神经损害程度,对听功能评价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幼猫鼓阶内慢性电刺激生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用6只生后2个月的幼猫植入鼓阶电极行慢性电刺激以探讨电听觉的生理学特征。观察到:(1)安全范围内的慢性电刺激对幼猫听力无者害的影响,亦未影响脑干听觉通路对声、电刺激产生的冲动的传递过程;(2)除Ⅰ波被刺激伪迹掩盖外,EABR波形与ABR相似,但前者各波潜伏期随强度改变小,绝对潜伏期比ABR短约1.5ms,波间间期也有意义地缩短;(3)EABR输入——输出曲线电刺激后比电刺激前明显左移。  相似文献   

17.
耳声发射在婴幼儿听力筛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同时用耳声发射(otoacoustic.emissions,OAE)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brainstemresponse,ABR)检测了132例高危儿的听力结果表明,132例婴幼儿(264耳)中,OAE的通过率为88.3%(233/264耳),ABR通过率为92%(243/264耳)。OAE敏感性为90.5%(19/21耳),特异性为95%(230/243耳)。检查时间,OAE约为3min,ABR约为30min。可见,OAE是一种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和可靠、简便、省时的听力筛查方法,适于在儿科领域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在小儿遗传病中的表现。在染色体病、单基因病和其他遗传性疾病中均可见到峰间期、潜伏期、振幅、听阈以及增加刺激重复率后等ABR异常改变。并对先天愚型作3月至2年及小头畸形作了3~17月的随访观察,从ABR上发现这些患者在生后仍有一定程度的继续脑发育。对粘多糖病,Q-T延长综合征作了ABR家系观察、杂合子检测,发现有听阈及ABR波型改变。1例粘多糖病患者在临床典型症状出现前6个月的家系ABR调查中,ABR已显示异常改变。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及苯丙酮尿症的治疗早晚的ABR对比观察,可作为疗效随访和追踪观察的客观指标。初步认为,ABR对这些疾病的脑电生理的探讨、随访观察、疗效评估、杂合子检测和家族中患者的早期发现有一定的价值,是遗传医学临床工作中一种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辅助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经CT、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的25例桥脑小脑角肿瘤患者的BAEP,发现其主要特征性改变为:两侧BAEP不对称;其异常程度与患者听力损失程度相平行;患侧主波出现不全、V波潜伏期延迟;肿瘤较大者健侧可见V波潜伏期延迟,Ⅲ-Ⅴ波间时程延长,甚至V波消失。由于手术对脑干的影响,术后1~3天内BAEP不宜作为病情监测指标,而手术6天后健侧BAEP可较好的反映手术的效果和术后病人的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