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节能》2012,(3):49
海隆石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是注册宝山工业园区的大型石油工业装备企业,下属上海海隆石油钻具有限公司等八个企业,从事石油天然气工业装备、新材料研发与制造。主要产品有:石油天然气钻杆、油套管、无缝钢管、石油管专用涂料、耐磨焊丝、输送管涂层等。公司成立以来,坚持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及可持续发展,努力打造中国石油工业装备制造龙头企业。  相似文献   

2.
潘翼翔 《中国能源》2007,29(8):29-31
石油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提高石油资源的有效利用迫在眉睫。本文就石油集输生产过程中如何实现节能减排,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节能减排的主要途径:一是利用热电厂余热蒸汽,实现能源跨行业按梯度降品依次使用,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二是利用低硫煤制气替代原油,实现能耗结构的优化和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三是利用重油替代原油,实现能源的降品使用。推进石油集输生产工艺的改进,关键是创新管理、跨越行业、节能减排、创造和谐、才能实现建设节约型油田、输油管道的目标,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节能减排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伴随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的严峻性,企业应强化组织、领导,提高员工节能减排意识,通过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管理体系,从能源计量、加强审计等方面完善体制,深层分析节能空间,提高节能减排效率.  相似文献   

4.
宝钢余热(能)回收技术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前言 宝钢作为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在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面临着较大的节能减排压力。作为国内钢铁行业的龙头企业,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成效不仅能够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对中国钢铁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具有重要示范作用。多年来,宝钢在通过生产工艺革新降低能耗的同时,更是大力推进余热(能)回收技术研究应用,以降低宝钢吨钢综合能耗(见图1),促进企业节能减排。  相似文献   

5.
<正>低品位余热是一种指品位低、浓度小、能量少的废热能源。但从节能减排角度看,低品位余热利用是产能端和用能端节能的关键环节。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业领域内低品位余热利用还有一定的差距,各行业、各企业之间也不均衡。余热利用作为节能减排中的重要部分,具有巨大的节能潜力。本文通过对一个化工企业低品位余热利用的实例,说明合理、更大化地利用低品位余热的一种方法。1低品位余热概述低品位余热是相对于煤、石油、天然气  相似文献   

6.
何奎 《中外能源》2013,18(8):95-100
"十二五"时期,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能源需求将继续快速增长。目前,我国总体能源利用效率为33%左右,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石油和化学工业总产值占全国规模工业总产值的12%,而能源消耗量则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15%,是节能减排的重点对象。2012年,我国原油进口量约为2.71×108t,比上年增长6.8%。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千家重点耗能企业中,石油和化工企业占1/3。做好石油化工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一是要在新装置设计时,认真落实国家相关标准,实施节能设计,从工艺和设备上实现源头节能;二是要对现有装置,通过技术改造,实施设备更新和工艺优化,使老装置达到节能标准;三是要不断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不断更新节能标准,尤其是强制性标准,在新的高度上实现节能减排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7.
公共机构节能,是全社会节能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机构节能是节能减排、科学合理利用能源重要的举措。节能降耗作为约束性指标,已列入各级政府和企业领导班子任期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考核内容。建立公共机构节能统计、审计制度有助于推进公共机构节约能源和促进全社会节能减排。  相似文献   

8.
上海地区集中供热企业是应节能减排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供热企业的主要生产过程就是一个能源转化过程。因此,供热企业的能源转换效率及节能减排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企业的节能工作是一个系统的、综合性的工作,需要软硬两方面一起抓。节能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节能设备的引进和改造.多渠道、全方位的综合节能,是企业节能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和重点。  相似文献   

9.
建设节能减排公共服务平台,应用商业智能技术来提升平台的功用,帮助企业开展节能减排专业技术工作,辅助政府节能监管部门分析行业发展趋势、制定节能政策或标准。提出节能减排公共服务平台的总体架构和基本功能,阐述商业智能在平台中的具体应用。研究成果能够启发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思路,促进节能减排行业与信息技术的进一步融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可再生能源》2012,(4):127
对于汽车产业来说,节能减排主要有两条路:一是节约石油;二是摆脱石油。前者致力于涡轮增压、直喷等对传统发动机进行改良的节油方式,后者则专注于燃料电池、纯电动等摆脱石油的新能源技术。从实际应用来看,这两条路线都取得了一定的节能减排成果,但长期来看,新能源无疑更有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