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豫西黄土丘陵区果园面积达16万hm2,土壤有机质缺乏,果品产量和质量逐年下降;大中型畜牧场污染严重,主要污染地表水、地下水、农田和空气;水土严重流失.针对这些问题,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因地制宜设计了三种果、草、牧结合生态模式,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2.
豫西黄土丘陵区果园面积达16万hm^2,土壤有机质缺乏,果品产量和质量逐年下降;大中型畜牧场污染严重,主要污染地表水,地下水,农田和空气,水土严重流失,针对这些问题,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因地制宜设计了三种果,草,牧结合生态模式,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3.
灵宝市果牧结合生态模式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灵宝市主要果牧结合“猪一果”,“猪-沼-果”生态模式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两种模式实现了畜牧业与林果业的有机结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陕北黄土丘陵区撂荒演替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利用陕北黄土丘陵区17个不同撂荒年限的群落样方数据,分析了撂荒演替中20个主要种的演替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指数,3种生态位宽度指数以Levin和Shannon-Wiener指数适用性较好,2种指数表明演替前期主要种的生态位宽度较窄,后期较宽;演替各阶段优势种生态位较宽,伴生种较窄。根据演替生态位重叠指数,利用种的极点排序和系统聚类法分析了种的演替生态学特性,结果表明,4种生态位重叠指数以Morisita和Pianka指数在演替生态位的研究中适用性较好,种的极点排序与种极点分析和实际观察结果基本一致,指示了种的生态对策连续统,说明种的演替方向和相对竞争能力;系统聚类中类内种的生态学特性基本一致,3类的划分结果表明第1类为定居优势种,位于演替序列前期;第2类为竞争优势种,位于演替后期;第3类为定居-竞争相对平衡种,位于演替中期。  相似文献   

5.
根据农业种植业和草畜业协调发展的原则,以农业种植、牧草生产及畜禽养殖取得最佳配合,总体获得最大效益为目标,对宁南半干旱区彭阳县中庄试验示范区农、草、畜结构进行优化,经优化,单位面积耕地粮食作物小麦(Triticum aestivum)、荞麦(Fagopyrun esculentum)及糜子(Panicum miliaceum)的种植比例分别为28%、3%和70%;经济类作物玉米(Zea mays)、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胡麻(Linum usitatissimum)、三角豆(Cicer arietinum)的种植比例分别为79%、16%、4%和2%。单位面积耕地牛、羊、猪的饲养量分别为3.7头、4.3只和1.7头;单位面积种植耕地的农业种植、饲草种植及畜禽养殖纯收益达到16 116.84元/hm2,比优化前提高了54.41%。优化结果对同类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结构调整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灵宝市主要果牧结合“猪—果”、“猪—沼—果”生态模式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两种模式实现了畜牧业与林果业的有机结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7.
黄土丘陵区草灌植被的减沙效益及其特征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利用人工模拟降雨,对白羊草和铁杆蒿草地,柠条和沙棘灌木林地以及对照区(油松林地、裸地和农地)的产沙及其特征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影响侵蚀产沙的主要因子有下垫面、坡度、雨强和植被盖度等。草灌植被具有良好的保持土壤功能。不同地类产沙量大小依次为乔木林地<灌木林地<草地<裸地<农地,其宏观产沙比为1:2:3:5 0:150,其产沙比视雨强和坡度而有变化。陡坡农地是侵蚀产沙的主要来源,退耕还林还草是保持水土和减少泥沙的有效措施。坡度和雨强对产沙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尤以雨强效应为甚。为有效保持水土,草地植被盖度通常应不低于50%-60%。对草地产沙过程的研究表明,通常降雨初期产沙量较大,以后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递减,其累积产沙量(R)随着时间(t)的变化符合幂函数方程:R=a+btc。  相似文献   

8.
张伟  何俊皓  郝文芳 《草业科学》2016,33(7):1391-1402
以吴起县杨青川流域草地为研究对象,对封育(Enclosure)、放牧(Grazing)、施肥(Fertilization)、刈割(Clipping)、灭鼠(Deratization)5种管理方式的草地群落进行调查,并运用Levins生态位宽度和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对5种管理方式下主要植物种群生态位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铁杆蒿(Artemisia sacrorum)、赖草(Leymus secalinus)、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和硬质早熟禾(Poa sphondylodes)的种群总生态位宽度较大,封育放牧施肥刈割灭鼠管理模式下,生态位宽度最大的分别是达乌里胡枝子、赖草、紫花地丁(Viola philippica)、达乌里胡枝子和猪毛蒿,生态位宽度值大于4的物种数分别为6、6、3、4和3种。不同管理方式下各种对间的重叠指数平均值由大到小依次封育放牧施肥刈割灭鼠。施肥管理中,种群间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其它管理方式中种群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生态位分析表明,封育和放牧管理下种群间对资源的需求趋于相同,彼此间通过竞争共存,有利于群落演替,草地生态系统逐渐得到恢复,施肥、刈割、灭鼠管理使群落物种竞争排序发生变化,破坏了草地生态系统原有的竞争机制,导致群落向简单群落演替。从牧草发展角度出发,封育、施肥和刈割有利于优质牧草生长。  相似文献   

9.
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重建模式与演替过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程积民  万惠娥  胡相明 《草地学报》2005,13(4):324-327,333
在黄土丘陵区,采用封育与重建相结合的方法,按不同坡位建立植被类型配置模式,即坡上部为山桃(Prunus davidiana)或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本氏针茅(Stipa bungeana)+芨芨草(Achanatcherum splendens);坡中部为柠条或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本氏针茅+芨芨草;坡下部为沙棘或柠条+芨芨草。20多年的定位观测研究表明:人工灌木林、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地的植物群落结构及种群类型变化差异显著;封育天然草地本氏针茅种群通过种子和根蘖繁殖已占据优势,其演替过程一般分为4个阶段,即荒山荒坡草地(1年)→杂草群聚生长(2-3年)→本氏针茅种群大量出现,杂草和有毒有害植物大幅度消减,(4-5年)→本氏针茅种群稳定阶段(6-8年)。  相似文献   

10.
猪-沼-果(草、林、菜)生态养殖模式是一种低碳、环保、循环利用的生态农业模式,符合养殖模式发展的时代要求。本文针对发展猪-沼-果(草、林、菜)生态养殖模式的目的和意义、养殖模式的基本理论、设计原则、设计要点、应用与推广及注意要点进行系统阐述,并深入分析该养殖模式在福建省内应用的部分典型案例及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为今后这种生态养殖模式在福建省内应用与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畜牧业在西部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畜牧业在西部大开发中对长江上游草地生态屏障的建立、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拓展畜产品国际市场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农业进入新阶段后畜牧业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实施精品畜牧业的区域、产品及模式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通过分析吉林省实施精品畜牧业的主要区域及主要产品,明晰了吉林省精品畜牧业体系建设,并设计了吉林省发展精品畜牧业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
生态畜牧经济是雅安草地生态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生态学原理实现农村三次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是建设高水平小康雅安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生态养殖业与农牧业结合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养猪业的发展方向是生态养猪。指出了生态养猪的经营原则,经营形式,并综合分析了生态养猪与农牧结合的几种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为了促进邓马营湖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解决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实地走访、调查研究与指挥部分管领导和畜牧站干部交流等方式,对邓马营湖指挥部畜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研。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促进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草牧业发展,在对阿鲁科尔沁旗草牧业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其推进现状和实施成效,剖析阿鲁科尔沁旗草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作者通过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巨变和存在问题,提出该区应实行草畜产业同步发展进行产业结构、技术、管理和制度创新,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技术重组。发展草畜产业可持续循环经济,应以草业为突破口,以牛羊业为经济增长点,从而提高环境效益,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万县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耕地少而草山草玻面积大。当前畜牧业的主要模式是“种—养结合型”、“种—养—加结合型”和自由放牧式。根据生态学原理,今后拟向“种—养—沼气结合型”、“种—养—沼气—加结合型”发展,并充分利用草山草坡资源积极发展牛羊,使各种资源得到多途径、多层次利用,化害为利,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9.
河套灌区草牧业发展与盐碱地生态治理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套灌区因地理环境、传统耕地灌溉方式和气候干旱等因素,导致土壤盐碱化现象严重。文章就河套灌区盐碱地分布、改良利用情况及灌区草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为盐碱地改良利用发展草牧业提供参考。调查结果显示,在灌区盐碱地配套改良措施种植甜高粱、燕麦草、饲用油菜和苜蓿等耐盐碱优质牧草,既能为草食动物的养殖提供优良饲草料,又能改善盐碱地土质结构,兼有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