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桂平  李妍 《辽宁中医杂志》2010,(10):2008-2010
目的:研究分期经筋刺法对改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面部功能的疗效。方法:将12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治疗4个疗程,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3、4个疗程评价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表和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结果经统计学分析。结果:分期经筋组的临床起效快,痊愈率及总有效率高于分期针刺组,对各量表评分的改善优于分期针刺组。结论:分期经筋刺法对改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部功能具有良好的作用,尤其是对口角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方案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1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急性期基础药物治疗,治疗组采用急性期基础药物结合针灸浅刺治疗,两组非急性期均采用药物结合普通针刺治疗,两组均治疗10次。使用面神经功能评分系统,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5.0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75%,两组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痊愈率为26.25%,治疗组痊愈率为58.75%,两组痊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急性期基础药物配合针灸浅刺、非急性期药物配合普通针刺治疗,较急性期基础药物治疗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分期经筋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门诊周围性面瘫病人60例,随机分为经筋刺治疗组和传统针刺对照组治疗4个疗程后,观察两组在H-B面神经功能分级。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愈显率(痊愈率和显效率)、提高面神经功能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课题说明了"分期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无论对临床症状的改善明显优于传统针刺法,具有疗程短、痊愈率高的优势。且其安全经济,操作简便,没有任何毒副作用,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筋刺法为主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筋刺法组和常规针刺组各30例。常规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配合电针、梅花针及闪罐治疗,经筋刺法组采用经筋刺法为主,配合电针、梅花针及闪罐治疗;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记录其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评分及肌电图变化。结果 2组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评分、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定、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潜伏期及波幅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筋刺法组在各项指标上均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结论以经筋刺法为主,配合电针、梅花针及闪罐,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马广昊  顾群 《吉林中医药》2010,30(8):696-698
目的:通过对168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定位诊断,探讨在急性期采用三棱针放血疗法对不同病变部位的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影响。方法: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急性期运用三棱针在颧髎、翳风穴刺络放血治疗,对照组常规针刺。结果:治疗组85例,痊愈78例,痊愈时间为(26±6.67)d,对照组83例,痊愈71例,痊愈时间为(36±6.11)d(P0.05),痊愈时间治疗组疗程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在急性期采用三棱针在翳风穴刺络放血能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经筋透刺、常规针刺和药物治疗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疗效。方法将120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按1:1:1比例随机均匀的分为经筋透刺组(治疗组)、常规针刺组(对照Ⅰ组)及西药组(对照Ⅱ组),并接受相应的治疗。分别于入组当天,治疗第1、2、3、4个疗程后对 House - Brackmann 量表及面神经麻痹程度评分表进行疗效评价。结果经过4个疗程的治疗,经筋透刺组(治疗组)、常规针刺组(对照Ⅰ组)及西药组(对照Ⅱ组)的痊愈率分别为45%、25%、17.5%,经χ2检验,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Ⅰ组及对照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自第2个疗程之后,治疗组的愈显率要明显优于对照Ⅱ组;但治疗组与对照Ⅰ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筋透刺法对于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疗效显著,该方法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痊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分期针刺法合用半导体激光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92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分期针刺合用半导体激光法(治疗组47例)和单纯分期针刺法(对照组45例)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率87.2%,对照组66.7%,两组痊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97.9%,对照组82.2%,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加激光治疗周围性神经麻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经筋透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观察经筋透刺法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11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经筋组(68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其急性期、静止期和后遗症期的疗效,并观察电针测定面神经痛损程度与疗效的关系。结果:两种针刺手法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8.5%和90.5%,经筋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急性期选择针灸治疗效果显著,经筋组对后遗症期和神经不良型患者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对急性期面神经麻痹和神经活跃型患者疗效确切,对后遗症期和神经不良型面神经麻痹患者可采用经筋透刺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57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采取经筋刺法针刺治疗,治疗4周后,对治疗前后患者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H-B)评分进行数据统计,并进行疗效分析。结果:57例患者治疗4周后痊愈36例,显效15例,有效5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9.47%。结论: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0.
杨国伟  冶尕西 《光明中医》2022,(24):4521-4523
目的 探究经筋排刺法配合中药治疗对发展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临床效果及面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82例发展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1例)和试验组(41例)。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配合中药治疗,试验组予经筋排刺法配合中药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差异、面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及波幅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和试验组总显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2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分级均降低,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面神经肌电图提示,2组患者治疗后的面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更短、波幅更高(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筋排刺法配合中药治疗发展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疗效确切,对面部神经功能具有明显改善作用,可推广至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12.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源头和精髓,而《内经》则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及中医学的发展方向。针对目前中医学术界认为的"医易同源"结论提出质疑,从《内经》中较为重要的天人相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出发,与《周易》的学术思想一一对比,得出二者间存在较大差异,二者同源或许言过其实。  相似文献   

13.
试论“中药基因组学”与“中药化学组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对众多疾病的独特疗效已为人们广泛认可 ,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 ,其理论基础很难得到现代社会特别是国际社会公认 ,因此中药现代化势在必行。如何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给传统中药理论以现代科学理论解释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本文基于现代基因组学特别是功能基因组学、现代分析化学及一些生物高技术手段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从一个新的视角提出了开展“中药基因组学 (TCMGenomics)”和“中药化学组学 (TCMChemics)”研究的策略。这一研究体系的核心是将中药的作用机理或功能用能代表其功能的一组基因表达的影响来诠释 ;将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用能代表其功能的一组化学成分来诠释。本文试图从上述观点出发探讨建立现代中药理论体系和现代中药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在络脉理论研究中,"络脉"这个核心概念与"脉络"经常混淆使用,甚至被"脉络"取代使用,导致不能正确对络脉理论进行表述。络脉与经脉、血脉等,都是全称的固有传统概念。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又是血脉的分支,络脉又简称"络"。故有经脉之络与血脉之络的区分。由于后人对概念认识混乱,以致经脉与血脉被经络与脉络取代使用,应予纠正。  相似文献   

15.
王Jie 《中药材》1995,18(6):312-314
对中药赤小豆用药历史的考察,认为《本草纲目》以前以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 Wight为主,自《本草纲目》至今则以赤小豆P.calcaratus Roxb.为佳。相思子混作赤小豆药用始见于明《本草原始》,中药腐婢是泛指豆科多种植物的小豆花,非特指赤小豆花。  相似文献   

16.
精、气都是古代哲学中的重要名词,意义深广。在"气一元论"的影响下两者均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并逐渐形成了"精气学说"。然在中医范畴下,精和气有了相对明确的分流,并且多是针对人体而言。精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本原物质,气是功能活动的动力源泉,具有物质和功能双重性质,由此可知,精和气对人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着手于经典医学著作,查找相关论述,分析中医之"阴精"、"阳精"、"阴气"以及"阳气"的涵义,以期明确其所指并对今后中医阴阳相关名词的理解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7.
通过肿节风植物基源、源流考释,为更名草珊瑚提供依据。考查古今有关文献,分析以“草珊瑚”作为本草正名的依据。现代有关中药著作中“肿节风”既未遵照古代本草命名原则,也未依据植物分类命名,以“肿节风”命名欠妥。根据植物分类命名原则,依据《中国中医药主题词表》,并结合临床及生活实际需要、中医药文化发展及时代需求,应将其更名为“草珊瑚”更为妥当。“草珊瑚”应替代“肿节风”作为本草正名。  相似文献   

18.
噎膈初期无呕吐,后期格拒会出现呕吐。反胃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中医内科学》教材上认为"噎膈"多属阴虚有热,"反胃"多属阳虚有寒。自古以来,有些医家认为"噎膈"即"反胃",也有医家认为"噎膈"与"反胃"为两种病,有"噎膈"为"反胃"之渐的说法,也有"反胃"为"噎膈"之渐的说法。"噎膈"与"反胃"属于两种病证,但在病机本质上均属中焦阳虚、寒湿内生,温中燥湿是"噎膈"与"反胃"的根本治疗大法。噎膈、反胃与现今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非常相似,借鉴该类病证的辨治经验,有助于提高现代临床上对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的辨治水平。  相似文献   

19.
"未"可作为一个时间段的一种状态,属于从午时阴阳交到申时形体成的中间发酵阶段,是一个量变过程,"治未病"是调理体质状态,纠偏扶正,引导其向平和质方向发展,防治疾病的一种过程。"未病"含义包括"状态""无病""转折",认为"治未病"不仅是"无病养生",可以是"调理体质",还是"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治未病"不仅仅只是治"没有"的病,也不是治"不知遥远未来何时发作"的病,而是掌握了现在的身体状态是平和体质?或是偏颇体质?是无病?是病前?是病中?还是病后?了解疾病的发展规律,评估身体的疾病风险,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方式,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20.
从虚毒瘀论治干燥综合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虚、毒、瘀是干燥综合征发病的关键,病在肺、胃、肝、肾,以虚为本;病因可分为内外,燥毒为标;病久脉络阻滞,以瘀为果。宜采用治本的益气养阴润燥法,辅以活血化瘀散结通络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