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地开发利用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三峡库区消落带是脆弱的生态系统,其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关系到库区经济与环境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文提出了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并对消落带土地的农业、林业、渔业以及旅游业开发利用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水库的水位涨落带,又称为消落带,是指由于季节性水位涨落而使水库周边被淹没土地出露水面的一段特殊区域。根据三峡工程方案,为了使三峡水库长期保持绝大部分有效库容,水库将采取“蓄清排浊”的运行方案,即,在每年汛期(6月~9月),长江上游来沙量最大之前,将水库水位降至最低的145米,并开闸放水排沙,而在汛期后(10月)开始蓄水,将水位升至最高的175米,以拦蓄清水发挥水库效益。所以,三峡水库建成后,将在库区两岸形成垂直落差达30米的消落带。一、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环境的特点三峡消落带生态环境由其地貌形态、组成物质与土壤、地下水、  相似文献   

3.
三峡湖岸消落带生态系统重建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三峡大坝建成后,由于水位的自然涨落,将会在库区两岸形成两条平行的永久性的消落带.消落带湿地是湖水水生生态系统与湖岸上陆地生态系统的交替控制地带,该地带具有生物的多样性、人类活动的频繁性和生态的脆弱性.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巳成为湖岸带中生态最脆弱的地带,并严重制约着库区周围环境的演替和发展.因此,必须针对消落带地区的特殊情况,选择适当的模式对消落带进行环境整治和保护,实现库区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相似文献   

4.
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有影响。运用土地利用变化变更数据,结合实地考察,对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的土地利用方式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15年来耕地数量持续减少,林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和其它农用地处于增加趋势,牧草地、独立工矿及居民点和未利用土地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波动趋势;1996-2006年耕地、林地、牧草地、建设用地面积变化区域差异非常明显;从2001-2005年减少的耕地主要变为林地、牧草地、独立工矿及居民点用地和未利用土地。因此,保护耕地、调整农用地结构,使土地利用方式更加合理应是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转变对于全球碳循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而加剧全球气候变化。本文收集了1980年以来我国不同利用类型土壤碳库和碳密度的研究资料,并对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对土壤碳库和碳循环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具体包括森林转变为耕地、草地转变为耕地、森林转变为草地、农田转变为森林、农田转变为草地、湿地开垦为农田、草地转变为林地所引起的碳库类型转换的增汇机理及其对全球变化响应。旨在对科学地利用和保护有限的土壤资源,减缓土壤中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土壤碳储存,提高土壤质量,对退化土地的生态恢复及环境治理和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根据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现状,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生态经济区各行政区景观类型多样性、斑块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该区域景观类型齐全,以耕地为主,但分布不均衡;景观破碎化水平相对较低,生态环境尚好,但随着人为干扰加剧,一些关键景观要素如湿地、林地、农田等破碎化趋势加剧;该区域还存在湿地退化,林地分布较不均匀,城市和农村建设用地格局较分散的特点.为防止景观进一步脆弱化,生态经济区应加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发展高效生态产业,加强生态功能区划,加强湿地等种子斑块保护,并采取有效生态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7.
基于土地利用信息图谱概念模型和地学信息图谱的理论方法,以乌江北源2000、2005、2010年三期Land Sat影像现状数据为基础,运用ArcGIS 10.2和RS分析技术,对研究区10a间的土地利用变化图谱进行分析,探索土地利用数量转换、空间分布及演变模式规律。研究表明:研究区10a间土地利用变化主要特征表现为“耕地→林地”、“耕地→草地”、“耕地→水域”转换,空间分布突出表现在织金县南部,黔西县南部和中部的河流沿岸地带,空间分离度较低。耕地利用变化模式图谱显示,研究区农林地变化模式除稳定性外,以前期变化型和后期变化型为主,反复变化型和持续变化型发生概率较小,农林地利用的转换时段性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3-2009年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在分析重庆市土地利用时间动态变化特征及原因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为主,但变化较大;耕地、未利用地呈现下降趋势,而园地、林地与建设用地增幅较大;土地利用综合度指数稳定在245246之间,虽利用强度较大,但仍有提升空间;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与均匀度指数逐渐变大,而优势度指数逐渐变小,说明土地利用程度增强,土地覆被破碎化趋势明显;城镇建设用地扩张、农业结构调整与生态退耕、三峡库区水体淹没是导致重庆市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基于此,应强化土地的科学有序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的综合水平.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内蒙古自治区"十一五"土地利用与保护的现状,认为"十一五"期间自治区在耕地保护、规划与计划管理、盘活存量土地、规范土地市场行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推进基础工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存在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耕地质量总体不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低、土地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等土地利用问题。从破解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两难角度出发,提出今后自治区土地利用与保护应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立健全土地利用现状遥感动态监测机制、加强建设用地预审和计划管理、严格执行用地标准和供地政策、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制度、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加强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等对策措施,对进一步加强自治区土地利用与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该文在综合分析目前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中评价指标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重点阐述土地利用结构对开发区土地利用的影响,提出建立以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性为基础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三峡核心景区巫山县旅游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市巫山县地处长江三峡景区的核心地带.三峡库区的形成虽然会巫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产生了重大影响与变迁。但只要在新的背景下,重新调整旅游视角,对传统的和新的旅游资源进行综合研究、开发与利用,物别是把新的旅游开发和需求与移民就业结合起来.就能实现巫山县新的三峡旅游业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2.
We describe the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and design of a new Kaixian City for migrant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of P. R. China. The goal of the project was to provide a high quality settlement for migrants relocated from the old Kaixian City that had a history of over one thousand years and from other places with different traditional cultures. Our efforts focused on conceiving affordable strategies to increase green areas, improve waterfront landscapes, deal with water level fluctuation, integrate diverse folk cultures, and encourage bicycling as an environmentally-friendly form of urban transportation. The new city is anticipated to benefit from the green space systems with an improved eco-environment, enriched tourism resources, cheap landscaping costs, relief from traffic pressure, and in other ways. The planning philosophies employed could be useful in the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of other citie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相似文献   

13.
Water environment security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has become a more extensive concern since the impoundment of the reservoir.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existing water environmental hazards and defects in current legal system for wate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this area, and also discusses their possible causes and potential problems in the future based on first hand materials and other literature. According to the theories of integrated river basin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 equity principle, legal proposals are put forward, which include building an unitary legal system dedicated to the Reservoir Area, setting up a basin authority of the Yangtze River to preside over the resources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using interests' compensation system to solve interest conflicts among different reaches, and making concrete regulations to direct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water environmental security protec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是重庆三峡库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主要途径,也是解决移民安置的有效手段。但受特定历史原因和社会经济条件限制,重庆库区城镇化进程缓慢且具有其特殊性。本文特以重庆三峡库区城镇化进程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相关指标对库区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城镇化进程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分析重庆三峡库区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加快重庆库区移民城镇化进程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15.
三峡成库广义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具有计划性、政策性、补偿性、划拨性等特点,狭义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具有流转量小、耕地为主、自发性强、流向单一、市场疲软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三峡库区农村土地流转困难重重,思想僵化、"两权分离"不明确、土地财政不凸显、产业空心化、开发难度大、统一市场尚未形成、配套政策不到位是其原因,建议通过明晰地权、强化动力、改善环境、完善政策,从宏观上解决库区土地流转的政策问题;通过特殊政策、特殊投入、特殊综合支持的特事特办方式,从中观上解决库区土地流转的特殊问题,推进库区土地流转跟上全国的步伐。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流行的在三峡库区搞规模网箱养鱼的设想,用具体实例分析了网箱养鱼可能给三峡库区、长江中下游和近海水域生态系统诸如水资源、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带来的潜在危害,指出三峡库区的渔业发展是一件慎之又慎的事情。期望人类重新认识和评价湖库网箱养鱼的利弊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三峡库区现状的基础上,对教师信息化教育评价体系进行深入研究,给出了评价模型,利用回归算法进行分析,建立了科学的教师信息化教育综合评价体系,为评价三峡库区教师信息化教育的效果以及改进和深化提供了一个可行性的解。  相似文献   

18.
通过构建茅尾海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借助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根据2010年和2011年茅尾海区域监测调查数据,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茅尾海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进行定量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茅尾海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总体处于健康状态,但临近亚健康的边缘.应依法强化湿地保护与管理,严格控制污染源,建立健全滨海湿地生态补偿机制,有质有量地开展滨海滩涂促淤和扩大湿地面积,利用3S技术进行网络检测和动态保护.  相似文献   

19.
文章结合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和环境污染综合指数法,将环境污染因素纳入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业TFP评价中。研究结果显示:在考虑环境污染情形下2005-2014年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业TFP年均变动值为1.013,技术进步指数为1.014,技术效率变化值为0.999;考虑环境污染情形下的农业TFP显著低于不考虑环境污染情形下的测算结果,表明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业发展呈现出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技术进步是三峡库区重庆段各区县农业TFP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造成各区县农业TFP差异的主要因素;在空间分布上,重庆主城-长寿-涪陵-江津、万州-开县-云阳-忠县两片区的农业TFP增长较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