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定量感觉检查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早期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定量感觉检查(QST)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对46例糖尿病 患者神经传导速度(NCV)和QST进行检测,并将其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46例糖尿病患者中NCV异常 率为72.8%(35/46),NCV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32例(69.6%);QST异常率为91.3%(42/46),QST诊断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40例(86.9%),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QST较NCV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变的诊断敏感性高;糖尿病患者温度觉异常率显著高于振动觉和NCV;提示其小神经纤维受损比大神经纤维 受损更常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定量感觉检查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使用温度觉分析仪、振动觉分析仪及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对76例胰岛素非依赖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温度觉、振动觉及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结果有症状组患者的温度觉、振动觉、神经传导速度的异常率明显高于无症状组,无症状组患者温度觉、振动觉异常率明显高于神经传导速度的异常率.结论定量感觉检查较常规神经导检测有高的诊断敏感性,为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定量感觉检查(QST)在二硫化碳(CS2)所致作业工人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方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温度觉分析仪[1]、振动觉分析仪,用改良的“Marstock”方法测定48例接触CS2 5年以上的作业工人(观察组)与48例正常人(对照组)的肢体进行定量温度觉检查(QTT)、定量振动觉检查(QVT),用肌电图/诱发电位仪给予神经传导测定.结果:观察组的QTT、QVT、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异常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显著意义.观察组中的QTT、QVT异常率明显高于MCV、SCV(P<0.01),差异有显著意义.有症状的观察组的QTT、QVT、MCV、SCV异常率高于无症状组(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提示CS2作业工人的小神经有髓纤维和无髓感觉纤维受损比大神经纤维更常见.结论:QST可为CS2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正常人手部定量感觉测试(QST)的阈值及意义。方法检测22名正常人(共30只手)第2指、3指、5指的冷觉、温觉、冷痛觉、热痛觉和振动觉。结果本组正常人QST测试的重复性较好,30只手QST阈值左右侧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第2指与第5指温觉阈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冷觉和冷痛觉与年龄呈负相关(r=-0.368~-0.492,P<0.05~0.01),温觉、热痛觉和振动觉与年龄呈正相关(r=0.406~0.680,P<0.05~0.01)。结论正常人手部QST阈值稳定,QST是客观评价感觉神经功能的无创性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神经减压手术适应证及疗效。方法采用DELLON术式对560例DPN病人卡压的下肢神经进行显微减压术。术前和术后1.5年进行多伦多临床神经病变评分(TCSS),定量感觉功能测定(QST)和神经感觉运动传导速度(NCV)检测,同时选取25例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行对比性研究。结果 DPN术前NCV异常率为74.9%,QST异常率为90.9%,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CV与冷感觉阈值呈正相关(r=0.395,P0.01),与热感觉阈值、振动觉阈值呈负相关(r为-0.387、-0.367,P0.01)。TCSS评分与冷感觉阈值呈负相关(r=-0.522,P0.01),与热感觉阈值、振动觉阈值呈正相关(r为0.552、0.502,P0.01)。NCV术后较术前明显增快(P0.05),QST的冷感觉阈值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热感觉阈值、振动觉阈值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P0.05)。术后TCSS评分420例改善至10~13分(P0.01)。结论 QST检测适用于DPN早期诊断,QST异常是实施下肢神经减压术的适应证。QST与NCV两者联合使用对选择适宜手术病例,把握手术时机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并可作为评价手术疗效的客观依据。TCSS评分简单、全面,可作为门诊DPN的早期筛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出现根性损害及合并出现腕管综合征(CTS)比率,探讨CSM与CTS之间可能的联系.方法 对96例诊断为CSM的患者行神经传导速度及肌电图检查,统计出现根性损害及CTS的比率.结果 96例患者中神经源性损害(根性)61例;符合CTS诊断10例(10.4%),其中根性损害伴CTS 4例,单纯CTS 6例;双侧损害7例.CTS中单纯出现感觉神经传导异常8例,除感觉神经传导异常外尚有运动传导异常 2例,拇短展肌出现自发电位2例.结论 CSM出现根性损害和CTS比率均较高,可能存在双卡压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腕管综合征(CTS)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特征。方法:对临床症状、体征符合CTS的患者22例(31侧)行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运动和感觉传导速度测定,以及拇短展肌,小指展肌,伸指总肌肌电图检测。结果:在31条患病正中神经中9条感觉传导未引出反应波、22条正中神经感觉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或(和)感觉传导速度减慢;23条正中神经运动传导远端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18块正中神经支配肌拇短展肌呈神经源改变。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测中以正中神经感觉潜伏期异常阳性率最高(100%);其次是正中神经运动传导远端潜伏期延长(74%)和拇短展肌神经源性改变(58%)。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神经电生理在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DPN)早期诊断及其神经减压手术时机、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560例糖尿病性下肢周围神经病患者,按Dellon术式对卡压神经进行显微松解术.所有病例术前、术后1.5年进行多伦多临床神经病变评分(TCSS),神经高频超声、定量感觉功能(QST)、神经感觉传导速度(NCV)检测,并在相应时间节点采用同样指标与健康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 DPN患者高频超声显示受累神经肿胀、增粗,内部回声减低,神经内线状结构消失,神经前后径(D1)和横径(D2),横断面积(CSA)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CV阳性检测率为74.9%,QST阳性检测率为90.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PN早期诊断QST较NCV更为敏感.NCV术后较术前明显增快(P<0.05),冷感觉阈值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热感觉阈值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振动觉阈值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NCV与冷感觉阈值呈正相关;与热感觉阈值、振动觉阈值呈负相关.术前TCSS评分19分者术后75%改善至10~13分(P<0.01).结论 高频超声能够从形态学角度提供神经卡压程度、部位等信息.QST检测适用于DPN的早期诊断,QST异常是实施下肢神经减压术的适应证.QST与NCV两者联合使用对把握手术时机具有重要意义,高频超声、NCV、QST可作为评价手术疗效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腕管卡压(CTS)神经电生理检测价值。方法对临床的症状及体征符合CTS的45例患者行正中神经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与尺神经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检测;桡神经与正中神经拇指-腕感觉潜伏期时差值;正中神经与尺神经无名指-腕感觉潜伏期时差值;双侧正中神经F波的检测;拇短展肌、小指展肌的肌电图检测。结果 45例患者中63只异常,双侧病变18例,单侧病变27例,正中神经运动末端潜伏期延长或(及)传导速度减慢异常率31.5%,波幅减低异常率28.3%;正中神经拇指-腕感觉神经潜伏期延长异常率71.5%;合并波幅减低者异常率占79.3%;正中神经环指-腕感觉神经传导潜伏期延长异常率81.6%,合并波幅减低异常率89.4%;正中神经F波异常率33.6%;拇短展肌呈神经源性改变异常率20.1%。结论神经电生理的常规检测联合运用感觉神经潜伏期时差值法对CTS有更敏感、更精确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定量感觉检查(QST)及其联合神经传导速度(NCV)测定对多发性神经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多发性神经病患者进行QST以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检测,并比较各项检查的异常率。结果 QST的异常率(83.3%)显著高于SCV和MCV(50.0%,26.7%)(均P<0.05);SCV的异常率显著高于MCV(P<0.05)。QST联合SCV的异常率为95.0%,显著高于MCV的异常率(P<0.05)。结论 QST对多发性神经病的检出率较高,QST联合SCV对多发性神经病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42例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MYD)电生理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探讨MYD患者的电生理特点,本文对42例MYD病人进行了肌电图(EMG)、神经传导速度(NCV)和体感诱发电位(SEPs)检查。结果发现,全部患者均有电肌强直表现,其放电频率以拇短展肌最高。28%的病人发现NCV减慢,以运动神经为主,且早年症状组NCV异常率明显高于成年症状组病人。SEPs异常检出率为24%,且多数合并周围神经损害。结论:42例MYD患者存在着广泛的电生理异常,且早年症状组较成年症状组病人更为常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谷氨酸脱羧酶 (GAD)的抗癫疒间作用。方法 :采用戊四氮制备大鼠慢性癫疒间 模型 ,利用反义寡脱氧核苷酸技术 ,通过选择性地抑制海马GAD基因的表达来观察其对慢性癫疒间大鼠行为、发作阈值及脑电图的影响。结果 :给予AntisenseGAD67ODN处理后 ,GADmRNA表达下降、GABA浓度下降、疒间 性发作潜伏期缩短、发作程度加重及脑电图疒间 波频率增加。结论 :从反面进一步说明GAD基因可能是抗疒间基因 ,为GAD基因治疗癫疒间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拉莫三嗪治疗难治性癫痫药物配伍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法:对40例难治性癫痫(1.E.),根据原用抗癫痫药(AEDs)的不同分为三组,开放性观察3~28(12.7±7.8)月。比较拉莫三嗪(LTG)与不同AEDs配伍的效果,与安全性及LTG常用维持剂量。有两个亚组(共17例)均用过两种治疗方案,将这两个亚组加用LTG的不同配伍用药法进行上述统计学比较。结果:LTG与丙戊酸盐(VPA)配合获得较好效果,且LTG用量少,副作用并不比其它AEDs多,对部分性与继发全面性发作均有较好效果,尤其是对Lennox-Gas-taut综合征有较满意的疗效。结论:LTG系广谱AED,在IE的治疗中,与VPA配伍系较满意的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4.
Electrocorticography in temporal lobe epilepsy surger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results of intra-operative cortical EEG recordings (ECoG) were assessed in 30 patients with medically refractory complex partial seizures submitted to temporal lobectomy. Interictal spiking was most frequently recorded from mesial temporal lobe structures (amygdaloid-hippocampal region) and from the temporal neocortex synchronously, as observed in 21/30 patients. In 7 patients, the interictal spiking involved the temporal neocortex exclusively.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mesial temporal lobe structures reproduced the patient's habitual warning in 10 patient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onfirms that ECoG provides reliable intra-operative mapping of the epileptogenic brain tissue to be excised.  相似文献   

15.
SD大鼠红藻氨酸诱导性癫痫发作时Nd活性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根据形态学观察对一氧化氮(NO)在癫病发作中的意义进行探讨。方法:选用红藻氨酸(KA)诱导的复杂部分性癫痫模型。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KA30、60、90、200min组及对照组。脑组织进行还原型辅酶II依赖性黄逸酶(NADPHd,Nd)染色。结果:①KA建模鼠全部出现点头、肢体抽搐、湿水样摇动、姿式失衡及全身强直一阵挛性惊厥;②在不同的脑区和同一脑区不同时点Nd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均不同;KA建模组Nd的表达比对照级低,在CA3区KA30min组Nd的表达比其它时点KA组低;在KA90min组大脑皮质Nd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①Nd免疫阳性产物在不同的脑区分布不同。②一氧化氮合酶─—氧化氮(NOS-NO)途径可能参与癫痫的起动与传播,在癫痫发作的不同阶段,内源性NO的作用依赖于NO具体的氧化还原状态,且与其被释放的部位、时间、程度有关.在早期,NO起负反馈调节作用,即早期抗发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帕金森病(PD)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大鼠选择性偏侧(右侧)PD动物模型,观测正常对照组,PD组(造模后2周)左右侧纹状体(ST)、大脑皮质(CC)、海马(HP)组织谷氨酸(Glu)含量的变化。结果:PD组右侧ST、CC、HP组织Glu含量显著低于左侧和正常对照组左右侧(P<0.01);PD组左侧ST、CC、HP组织Glu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正常对照组左右侧ST、CC、HP组织Glu含量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神经递质Glu参于PD累及部位ST、CC、HP损伤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7.
背景:羟基丁酸-羟基辛酸共聚体[poly(hydroxybutyrate-co-hydroxyoctanoate),PHBHOx]是一种新型的多聚羟基烷酸类材料,具有优良的可塑性、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等性能,但同其他酯类材料相似,PHBHOx亲水性能较差,单纯PHBHOx材料支架细胞黏附性能明显不足。 目的:观察羟基丁酸-羟基辛酸共聚体/脱细胞软骨基质支架的细胞黏附性。 方法:取新鲜猪膝关节表面透明软骨,采用非离子型去污剂Triton X-100、低渗Tris-HCl以及Dna酶和Rna酶等进行脱细胞处理。低温粉碎后与PHBHOx以不同比例复合,采用溶剂浇铸-颗粒沥滤技术制备支架。分离培养猪关节软骨细胞,进行细胞-支架黏附实验并通过MTT比色法和扫描电镜观察软骨细胞在支架上的黏附存活情况。 结果与结论:PHBHOx/脱细胞软骨基质支架的细胞黏附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软骨细胞在支架上黏附紧密,生长良好。提示复合脱细胞软骨基质可以明显提高单纯PHBHOx支架的细胞黏附性能。 关键词:羟基丁酸-羟基辛酸共聚体;脱细胞软骨基质;支架材料;细胞黏附性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25.007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寻找胶质母细胞瘤 (GBM) 11号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肿瘤抑制基因的杂合性丢失 (LOH)区域。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 ,采用荧光标记的引物和ABIPRISMTM3 77型DNA序列自动分析仪 ,分析GBM 11号染色体上 18个微卫星多态性标记的LOH。结果 :在 47 6%GBM 11号染色体上观察到LOH ,11p和 11q的LOH率分别为 42 9%和 2 3 8%。 11q上所有位点的LOH率都较低 (<3 0 % ) ,在 11p上的下列区域检测到较高的LOH率 :11p 15 5上的D11S40 46(3 3 3 % )位点、11p12 p13上的D11S90 5 (4 1 2 % ) D11S93 5(3 7 5 % )区域。结论 :在 11p 15 5上的D11S40 46位点、11p12 p13上的D11S90 5 D11S93 5区域可能存在多个与GBM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  相似文献   

19.
兔脑基底动脉痉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脑动脉壁局部性反应,免疫反应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血管痉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脑池局部应用尼莫地平对迟发性血管痉挛发生的预防作用,方法:在经斜坡暴露并穿刺兔基底动脉制备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基础上,测量各组动物血管痉挛前,后基底动脉直径并观察血管病理变化及动脉壁免疫球蛋白IgG沉积情况,结果:存在迟发性脑血痉挛的脑动脉壁渐次出现动脉中膜平滑肌变性,坏死,内皮细胞脱落及外膜炎症细胞浸润等现理改变,免疫球蛋白IgG在血管壁上表现为“一过性沉积”,与血管痉挛程度无明显关联,及池局部应用尼莫地平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虽然可以明显缓解脑动脉痉挛,但并不能完全阻止迟发性脑血后迟发性血管痉挛的实质是以脑动脉壁的炎性反应为主,为临床超早期手术清除蛛网膜下腔出血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肥胖患者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特点及疗效,并与非肥胖患者进行对比。 方法:选择2004-09/2007-03在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接受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膝骨关节炎患者共80例(80膝),均使用后稳定型固定平台假体。其中体质量指数< 25.0 kg/m2者入非肥胖组,体质量指数≥27.1 kg/m2者入肥胖组,非肥胖组和肥胖组各40例。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记录置换前和末次随访时的膝关节最大伸屈度数、HSS评分结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所有入组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5~54个月,平均36.7个月。2组末次随访的膝关节最大屈曲度及HSS评分均高于置换前(P < 0.05),最大伸直度低于置换前(P<0.05)。肥胖组置换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膝关节最大伸屈度数和HSS评分与非肥胖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非肥胖组只有1例出现伤口并发症,发生率为2.5%;而肥胖组中有4例出现伤口并发症,其中1例合并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合并关节僵硬,并发症发生率为10%,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是终末期膝骨关节炎的有效治疗方法,肥胖患者可以获得同非肥胖患者相似的近期临床效果,但围手术期应重视伤口处理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