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分析活动性肺结核患者(TB)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mi RNA表达谱,筛选一组用于结核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分子标志物。方法选取健康对照(HD)、结核菌潜伏感染者(LTBI)、TB各6例,采集外周抗凝血并分离外周单个核细胞(PBMC),再用免疫磁珠技术分选CD14+单核细胞,提取总RNA,利用mi RNA芯片检测CD14+单核细胞中mi RNA表达谱。筛选差异表达的mi RNA分子,利用Taq Man探针q PCR技术在大样本人群中进行验证(HD、LTBI、TB各25例)。结果基因芯片结果显示mi R-487家族可以将三组人群进行有效区分,依据其在不同人群中表达趋势共分为4个基因簇。从每个基因簇中筛选具有代表性的4个mi RNA分子进行Taq Man q PCR验证,包括mi R-487b-3p、mi R-134-5p、mi R-487a-3p、mi R-539-3p,其表达趋势与芯片结果一致。其中TB人群mi R-487b-3p表达量显著低于HD、LTB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mi R-487a-3p在LTBI、TB人群中表达水平显著低于HD(P<0.01,P<0.05);TB人群mi R-539-3p表达水平显著高于HD、LTBI(P<0.05,P<0.05)。结论 mi R-487家族与结核菌感染、发病的关系密切,其中mi R-487b-3p联合mi R-539-3p可以作为活动性结核诊断标识,而mi R-487a-3p可以作为结核菌感染诊断标识。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探讨肺结核患者外周血记忆性T及B细胞亚群的表达水平。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肺结核患者(TB)、潜伏感染者(LTBI)、健康人(HD)外周血记忆性T、B细胞亚群水平及B细胞表达水平;利用Elispot技术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结核菌抗原特异性IFN-γ分泌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技术检测不同人群血浆中C1qC的蛋白表达水平以及结核病人胸水和血浆C1qC的蛋白表达水平。通过比较C1qC在不同人群和不同标本中的表达情况,评价其在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ELISA技术分别对20例健康对照(HC)、20例结核潜伏感染者(LTBI)和27例肺结核病人(TB)血浆C1qC的表达水平;随访其中10例抗结核治疗的结核病人,检测其血浆中C1qC的表达,观察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抗结核治疗前、抗治疗3个月和6个月)C1q C的表达水平;检测16例结核性胸膜炎病人配对的血浆和胸水上清中C1qC的表达水平,比较不同样本中C1qC的表达水平。结果 C1qC在结核健康对照、潜伏感染者、结核病人血浆中的表达水平分别为603.8±134.3、507.0±141.2、756.6±261.2(pg/mL)。肺结核病人C1qC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P0.05)和潜伏感染者(P0.001);在10例结核病人中,C1qC在抗结核治疗前的表达水平为769.6±398.8(pg/mL),抗结核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C1q C表达分别为624.4±208.5和444.8±163.8(pg/mL),在抗结核治疗6个月后C1qC的表达水平显著地低于抗结核治疗前的水平(P0.05);C1qC在胸水上清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血浆中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 C1qC在结核患者的血浆中高表达,在抗结核治疗中逐渐下降,并且在结核感染部位表达显著增高。这些结果提示利用ELISA检测血浆和胸水上清中C1q C的表达可用于肺结核的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不同人群血浆标本中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结核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蛋白芯片筛选结核诊断标志物时发现IL-6在结核患者中高表达,扩大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39例实验室确诊结核病组(patients with tuberculosis, TB)、31例结核潜伏感染组(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 LTBI)及31例健康对照组(healthy control, HC)3组人群血浆中IL-6水平的差异,以评价IL-6对结核病的效能。结果 蛋白芯片检测发现IL-6在TB组、LTBI组和HCTB组中表达分别为(550.39±479.82)pg/mL、(16.67±12.95) pg/mL、(126.89±84.75) pg/mL, TB组明显高于LTBI组及H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ELISA,TB组、LTBI组和HCTB组中表达分别为(8 359.85±7 487.13) pg/mL、(1 102.54±2 079.32) pg/mL、(1 873.60±4 320.03) pg/mL,TB组明显高于LTBI组及H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辨TB和HC的效能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57 7,灵敏度为79.49%,特异度为80.65%;分辨TB和LTBI的效能AUC为0.883 4,灵敏度为92.31%,特异度为70.97%。结核患者血浆中IL-6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和结核潜伏感染人群(P<0.01)。结论 结核患者血浆中IL-6的表达显著高于健康对照和潜伏感染者,IL-6可能作为用于区分活动性结核与潜伏结核感染人群的生物标识,用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Notch1受体与结核病(TB)患者外周血中Th1/Th2比例关系。方法收集40例肺结核患者(TB)组、18例结核菌素试验阴性(TST-)组和18例潜伏感染者(LTBI)组外周血,应用人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PBMCs,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Notch1 m RNA,流式细胞术法检测Th1和Th2细胞比例,Pearson法分析肺结核患者外周血中Notch1与Th1或Th2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的相关性。结果 TB组Notch1 m RNA相对表达量分别高于TST-组和LTB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Pearson分析显示Notch1与Th2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0.466,P=0.002);Notch1与Th1细胞比例不相关(r=-0.095,P=0.553)。结论 Notch1可能参与肺结核患者外周血中Th1/Th2比例变化,尤其与Th2细胞比例异常升高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周血miR-29a-3p、miR-365a-3p在活动性肺结核和结核潜伏感染者中的差异表达。方法收集深圳市南山区慢性病防治院结核病防治科门诊2012年1~10月诊治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30例,及同期发现的结核潜伏感染者30例。采集全血,提取总RNA,利用定量PCR方法检测外周血miR-29a-3p、miR-365a-3p的表达。结果结核潜伏感染者外周血中miR-29a-3p(1.16±0.65)明显高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表达(0.71±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miR-365a-3p的表达在结核潜伏感染者(0.43±0.51)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0.32±0.71)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结核潜伏感染者外周血miR-29a-3p表达与结核菌特异性酶联免疫斑点数呈负相关(r=-0.42,P=0.02)。结论 miR-29a-3p在肺结核感染、发病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可能成为诊断结核潜伏感染者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连续的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T细胞检测(T-SPOT.TB)技术对白塞病(Behcet’s disease,BD)患者中潜伏结核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   对225例BD患者进行T-SPOT.TB检测,结果阳性但无结核临床表现的BD患者为LTBI。根据检测结果分为LTBI组(66例)和非LTBI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LTBI组患者给予预防性抗结核药物治疗并每3个月随访1次。诊断标准参照1990年BD国际诊断标准。结果   BD患者中LTBI感染率为29.3% (66/225)。LTBI组患者口腔溃疡发生的频率、次数及口腔溃疡的范围均明显高于非LTBI组(P值分别为0.008、<0.001和0.001);LTBI组患者外阴溃疡及眼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LTBI组(P 值分别为<0.001和0.001)。两组之间其他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TBI组患者随访的中位时间为27.9(3~58)个月,未发现活动性结核病发生。结论   T-SPOT.TB可应用于BD患者LTBI的筛查,其LTBI感染率高于健康人群(<20%)的整体水平,对合并LTBI的BD患者进行预防性抗结核治疗后未见活动性结核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淋巴结结核患者外周血和组织中T-box基因家族转录因子(T-bet)的表达,并分析在结核病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PCR)检测了12例颈淋巴结结核患者和11例健康对照外周血T-bet的表达情况,使用GraphPad Prism 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双染法检测颈淋巴结结核患者淋巴结组织中T-bet的表达情况,计数每个高倍视野中CD4+细胞和CD20+B细胞T-bet阳性细胞的百分率。结果在颈淋巴结结核患者外周血PBMC中T-bet的表达水平为6.07±3.35显著低于健康对照20.12±11.31(t=4.118,P=0.0005);淋巴结核结节中,CD4+细胞T-bet阳性率为65.7%,CD20+B细胞T-bet阳性率为5.0%。结论 T-bet在颈淋巴结结核外周血中低表达,而在淋巴组织中高表达,提示T-bet在颈淋巴结结核免疫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在小年龄儿童(≤5岁)结核病中表达情况,探讨其在儿童结核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结核病儿童39例和健康儿童25例(均有卡介苗接种史),取外周血5 ml,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经ESAT-6刺激,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IP-10 m RNA表达水平。结果结核病患儿中IP-10表达较健康儿童明显增高(P0.005),但肺外结核组患儿IP-10 m RNA表达未见明显增高(P0.05),IP-10在肺结核组的表达高于肺外结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结核病高发区IP-10检测可能用于诊断有卡介苗接种史的年幼儿童肺结核。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miRNA144-3p和miRNA146a-5p在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外周血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住院初治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结核潜伏感染者和健康对照各30例.采集外周血提取RNA,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miRNA144-3p和miRNA146a-5p在各组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差异.结果 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外周血组miRNA144-3p表达显著低于结核潜伏感染者和健康对照外周血组(P<0.05),而结核潜伏感染者和健康对照外周血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iRNA146a-5p表达在三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RNA144-3p可能参与结核性胸膜炎的发生、发展,且可能对结核性胸膜炎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结核病患者外周血(PBMC)和胸水(PFMC)T细胞CD161水平,比较PBMC和PFMC T细胞 CD161表达水平的差异,明确结核病人外周及感染部位T细胞CD161表达的差异。方法 以流式细胞仪检测51例健康对照者、41例潜伏性结核感染患者、57例肺结核患者PBMC CD3+CD161+、CD4+CD161+和CD8+CD161+ 细胞的表达水平,比较其在不同人群中的差异;检测21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PBMC和PFMC CD3+CD161+、CD4+CD161+和CD8+CD161+ 细胞的表达水平和差异,比较CD161在外周和感染局部的表达差异。结果 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161在PBMC和PFMC中表达,并且分别在T细胞(CD3+、CD4+和CD8+细胞)中表达;结核患者PBMC CD3+CD161+、CD4+CD161+和CD8+CD161+ 细胞表达均低于健康对照和潜伏感染者; 结核性胸膜炎患者PFMC中CD3+CD161+和CD4+CD161+细胞表达均高于PBMC(P<0.01),但在PFMC中CD8+CD161+细胞则高于在PBMC中的表达(P<0.01)。结论 CD161均在PBMC和PFMC 中表达,并且CD161能区分结核患者、潜伏感染者以及健康人。另外CD3+CD161+和CD4+CD161+细胞表达在结核病感染局部增加,结果提示CD161可作为早期诊断结核患者的分子标识。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 T‐SPOT .TB 技术在潜伏结核感染(LTBI)者免疫抑制剂治疗中的筛查效果,为预防和控制 LTBI 提供新的依据。方法应用 T‐SPOT .TB 试剂盒对162例需要应用免疫抑制的患者进行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 T 细胞的检测;同时对所有病例做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 );对其中28例 T‐SPOT .TB 技术筛查阳性患者应用抗 TNF‐α生物制剂治疗前均给予预防性抗结核药物治疗4个月并随访1年。结果 T‐SPOT .TB 阳性率为36.4%,确诊率为94.9%;TST 阳性率为28.4%,确诊率为69.6%。 T‐SPOT .TB 阳性率和确诊率与 TST 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28例 T‐SPOT .TB 技术筛查阳性,给予预防性抗结核药物治疗4个月的患者1年的随访,结果无一例结核病发生。结论 T‐SPOT .TB 技术在检测 LTBI 敏感性强、特异性高,是快速诊断结核感染的有效手段;在应用免疫抑制剂对 LTBI 的筛查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动态监测治疗期肺结核(tuberculosis, TB)患者外周血中T-bet、GATA-3、RORγt和Foxp3等免疫调节细胞特异性基因mRNA丰度变化,探索结核病变过程中机体的免疫调节趋势及作用。方法 选择52例确诊肺结核患者为病例组,50名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通过实时定量PCR方法测定上述基因以及IFN-γ、IL-4、IL-17、IL-10等细胞因子特异性基因在治疗期第0个月、3个月、6个月的表达水平,动态观察患者及健康人群体内免疫调节平衡Th1/Th2和Th17/Treg变化。结果 初诊组T-bet mRNA表达、RORγt /Foxp3分别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RORγt和Foxp3 mRNA表达分别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初诊组和治疗3月组GATA-3 mRNA的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T-bet/GATA-3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6月组T-bet mRNA、T-bet/GATA-3分别高于初诊组和治疗3月组(P<0.05);治疗3月组和治疗6月组RORγt、Foxp3 mRNA均分别低于初诊组(P<0.05)。初诊组和治疗组IFN-γ mRNA均低于对照组,IL-4、IL-17、IL-10的mRNA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肺结核患者存在转录因子水平Th1/Th2失衡,呈现Th2漂移现象。Th17细胞和Treg细胞可能在TB的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促炎作用和免疫抑制作用。抗结核治疗能够改善上述转录因子的异常表达。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检测用于脂膜炎患者中结核感染病因分析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2013年我院159例病理诊断为脂膜炎并进行T-SPOT.TB检测的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资料,并对其中的92名患者进行3年的随访,31名健康人作研究对照.结果 脂膜炎中T-SPOT.TB检查阳性率为76.1%,显著高于正常人群(9.7%,P<0.001);抗结核治疗患者有效率为75.3%,复发率为20.0%,其中完成6个月疗程的患者复发率显著低于3个月内停药的患者(P<0.05).结论 T-SPOT.TB检测对于查找结核感染相关的脂膜炎患者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利用噬菌体生物扩增法(PhaB)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合并结核病(TB)双重感染患者的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状况,优化防治对策.方法 运用PhaB法对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112例HIV/TB双重感染患者(HIV/TB组)做TB菌的药敏检测,并与208例单纯肺结核患者(单纯TB组)的药敏检测做对比分析.结果 HIV/TB组的抗TB药耐药率要比单纯TB组低,HIV/TB双重感染患者5种常见抗TB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异烟肼(INH) 7.14%、吡嗪酰胺(PZA) 7.14%、利福平(RFP) 5.36%、链霉素(SM) 5.36%、乙胺丁醇(EMB)4.46%,与单纯TB组患者比较(RFP 17.31%、INH 13.46%、PZA11.54%、EMB 10.58%、SM 9.62%),HIV/TB组RFP的耐药率低于单纯T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4种抗TB药耐药率与单纯T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绝对浓度法结果符合率分别为INH 96.4%、RFP 98.2%、PZA 96.4%、EMB 93.8%和SM 96.4%.结论 本地区HIV/TB双重感染患者结核分枝杆菌对RFP耐药率较普通肺结核患者低,与该类患者良好的服药依从性相关.PhaB测定所需时间短,操作简便,不需特殊仪器设备,可作为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的快速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