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接受阿帕替尼治疗的28例化疗失败的胃癌患者,给予阿帕替尼500 mg/d,直至患者出现疾病进展或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分析其疗效和安全性。结果: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的有效率(RR)为10.7%,疾病控制率(DCR)为42.8%,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3.6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5个月,患者耐受性良好,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高血压、手足综合征和蛋白尿。结论:阿帕替尼治疗二线或以上化疗失败的晚期胃癌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肺腺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96例二线及以上服用阿帕替尼或单纯化疗治疗晚期肺腺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以化疗组(n=35)为对照组,阿帕替尼单用(n=32)或联合替吉奥(n=29)为观察组。结果:单纯化疗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3.4个月,与化疗组相比,单用阿帕替尼组mPFS为3.17个月(P=0.830),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组为4.8个月(P=0.015)。服用阿帕替尼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有乏力、高血压、蛋白尿和手足综合征。大多数不良反应经积极治疗均可缓解,只有2例患者分别因严重肝损伤和严重的手足综合征停药。三组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0.00%(7/35)、15.62%(5/32)和17.24%(5/29),P=0.893。结论:阿帕替尼可用于晚期肺腺癌的二线及以上治疗,不良反应可控制,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方案在晚期肺腺癌患者显示出良好的临床疗效,使患者在二线或以上继续获益。  相似文献   

3.
背景与目的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二线、三线化疗有效率较低,靶向药物的应用为部分患者带来生存获益.阿帕替尼是一种新型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在多种恶性肿瘤治疗中展现出令人满意的抗癌活性.本研究旨在评价阿帕替尼用于一线治疗进展后晚期非鳞NSCLC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28例晚期非鳞NSCLC不同治疗组患者的疗效和生存情况,用Kaplan-Meier法和Cox模型进行分析.结果 以单纯化疗组为对照,阿帕替尼单药组、单纯化疗组和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分别为3.0个月(P=0.381)、3.7个月和6.0个月(P<0.001),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6.0个月(P=0.494)、6.5个月和9.0个月(P=0.001).3级-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8.5%、15.8%和16.0%(P=0.947).治疗方案(P=0.018)及体能状态(performance status,PS)(P<0.001)是PFS的独立影响因素,吸烟史(P=0.014)、治疗方案(P=0.002)和PS(P<0.001)是O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阿帕替尼安全性高,肺癌一线治疗失败后,二线或三线化疗联合阿帕替尼,与单纯化疗相比,患者有PFS和OS获益,阿帕替尼单药与单纯化疗组间PFS和OS无明显差异;无吸烟史、PS 0分-1分和联合治疗的患者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用于一线及以上化疗失败后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生存分析。方法:按照制定的患者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自2016 年3 月至2017 年4 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72 例胃癌晚期患者,随机分为单纯化疗组、阿帕替尼单药组、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分析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单纯化疗组、阿帕替尼单药组、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的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48.3%、61.1%和72.0%(P>0.05),客观缓解率(ORR)分别为13.8%、16.7%和28.0%(P>0.05)。3~4 级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7.1%、16.8%和24.0%(P>0.05)。以单纯化疗组为对照,其他两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分别为93、117(P>0.05)、160 d(P=0.001)。经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分析发现,有无腹水(P=0.041)、TNM分期(P=0.036)及治疗方案(P=0.001)是mPF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用于一线及以上化疗失败的晚期胃癌的缓解率较高,不良反应可控,安全性较好,有可观的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VCD/IE方案(长春新碱+环磷酰胺+多柔比星与异环磷酰胺+依托泊苷交替)联合阿帕替尼治疗化疗失败进展期尤因肉瘤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接受VCD/IE方案联合阿帕替尼治疗化疗失败的进展期尤因肉瘤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同期接受阿帕替尼单药治疗的尤因肉瘤患者对比,评估该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主要观察终点为疾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次要观察终点为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和不良反应(adverse event,AE)。结果:共筛选出符合入排标准的联合治疗患者11例,阿帕替尼单药组10例。两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19.5个月和14.5个月。其中男性占比分别为72.7%(8/11)和70%(7/10),平均年龄分别为18.1±6.7岁和20.8±15.7岁。VCD/IE方案联合阿帕替尼的ORR、...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01月至2018年01月在我院接受二线或以上的单纯化疗或甲磺酸阿帕替尼单独治疗的晚期胃癌患者,单纯化疗组56例作为对照组,甲磺酸阿帕替尼组34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近期疗效、无进展生存期和毒副反应。结果:对照组和甲磺酸阿帕替尼组患者在性别、年龄、ECOG评分、肿瘤位置、分化程度和是否手术治疗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近期疗效:达到CR、PR和SD的患者分别为0例、5例和10例,甲磺酸阿帕替尼组患者近期疗效:达到CR、PR和SD的患者分别为1例、7例和9例。对照组ORR(8.9%)与甲磺酸阿帕替尼组ORR(23.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对照组DCR(26.8%)显著低于甲磺酸阿帕替尼组DCR(50.0%)(P=0.026)。对照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显著低于甲磺酸阿帕替尼组(P=0.020)。对照组出现乏力和骨髓抑制的比例显著高于甲磺酸阿帕替尼组(P=0.009,P=0.000)。结论:甲磺酸阿帕替尼二线治疗晚期胃癌与对照组相比近期疗效较好,无进展生存期较长,毒副反应较少,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甲磺酸阿帕替尼对标准方案治疗失败的晚期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晚期宫颈癌患者按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5和观察组75例,对照组采取二线或二线以上化疗方案,观察组采取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二线或二线以上化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客观有效率(ORR)、疾病控制率(DCR)]、不良反应、远期预后[生存率、中位生存时间(OS)及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ORR、DCR分别为61.33%(46/75)、86.67%(65/75),均高于对照组的42.22%(19/45)、71.11%(32/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位OS为20.00个月,长于对照组的14.6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位PFS为15.20个月,长于对照组的10.9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肿瘤部位转移数量、临床分期及治疗方案的晚期宫颈癌患者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转移部位数量﹥1个、临床分期为Ⅳ期、单纯化疗均是影响晚期宫颈癌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在标准方案治疗失败后,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二线或三线化疗方案可提高晚期宫颈癌患者近期疗效及远期预后,且不良反应轻、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吉非替尼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二线或三线治疗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晚期NSCLC患者的病历和随访资料,其中62例患者接受吉非替尼二线治疗,44例患者接受吉非替尼三线治疗。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P=0.51)、年龄(P=0.91)、体能状况评分(P=0.42)、临床分期(P=0.18)、吸烟史(P=0.95)和病理类型(P=0.99)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吉非替尼二线治疗和三线治疗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分别为2.9和3.2个月(P=0.757),有效率分别为17.7%和11.4%(P=0.665),疾病控制率分别为48.4%和54.5%(P=0.822)。吉非替尼二线治疗和三线治疗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24.0和21.0个月(P=0.524)。二线治疗获得疾病控制的30例患者以及三线治疗获得疾病控制的24例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29.7和22.2个月(P=0.611)。吉非替尼二线治疗与三线治疗的不良反应相似。结论:吉非替尼用于晚期NSCLC二线治疗和三线治疗的缓解率和生存获益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帕替尼联合三线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15年06月至2017年06月给予阿帕替尼联合化疗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22例,服用阿帕替尼联合化疗两周期后评估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阿帕替尼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部分缓解率(PR)9.1%,疾病稳定率(SD)36.4%;常见的阿帕替尼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乏力36.4%,高血压27.3%,口腔黏膜炎 9.1%,且基本为1-2级不良反应。结论:阿帕替尼联合三线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有一定的临床疗效,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且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营养预后指数与接受替吉奥联合阿帕替尼治疗的晚期三线结直肠癌患者的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接受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治疗的43例三线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预后营养指数(PNI)、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以及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等营养免疫评估指标,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及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价相关免疫营养指标对于患者生存的影响。 结果 根据总生存时间(OS)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ROC)曲线分析,PNI最佳临界值定义为47.0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PNI、AGR、血红蛋白(HGB)、NLR及LMR与患者OS显著相关;多变量分析显示ECOG评分及PNI是OS的独立预后因素。低PNI患者中位生存时间(mOS)为5.70个月(95%CI=4.42~6.98),高PNI患者mOS为15.77个月(95%CI=7.43~24.1),P=0.000;低PNI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mPFS)为3.42个月(95%CI=2.31~4.53),高PNI患者mPFS为6.29个月(95%CI=4.96~7.62),P=0.003。结论 PNI在作为晚期结直肠癌接受替吉奥联合阿帕替尼三线治疗的生存预测方面具有较好临床应用价值,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11.
漆仲春  张涛  高辉  程朋 《现代肿瘤医学》2019,(12):2165-2168
目的:观察甲磺酸阿帕替尼用于标准治疗失败后卵巢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多线耐药的卵巢癌患者提供一种治疗方式。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3月二线及二线后化疗失败的晚期卵巢癌患者26例,口服甲磺酸阿帕替尼后观察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1例患者CR,17例患者PR,2例患者SD,6例患者PD,客观有效率69%,疾病控制率77%,中位PFS达4.3个月。患者总体耐受性良好,常见的不良反应为1-3级的胃肠道反应,包括腹痛、恶心及呕吐,其中以腹痛最为常见。结论:对于经标准治疗失败后的晚期卵巢癌患者,阿帕替尼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甲磺酸阿帕替尼在多线治疗失败的晚期结肠癌治疗中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收集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31例多线治疗失败的晚期结肠癌患者,接受甲磺酸阿帕替尼单药(n=7)或联合化疗(n=24)治疗。阿帕替尼初始剂量为425 mg/d,联合化疗药物包括替吉奥、伊立替康或奥沙利铂。采用RECIST 1.1版标准和NCI CTC 3.0版标准分别评价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并观察全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结果 治疗4周后31例可评价疗效的患者中,获部分缓解(PR)5例、稳定(SD)18例、进展(PD)8例,有效率(RR)为16.1%(5/31),疾病控制率(DCR)为74.2%(23/31)。治疗8周后30例可评价疗效的患者中,获PR 3例、SD 18例、PD 9例,RR为10.0%(3/30),DCR为70.0%(21/30)。接受阿帕替尼单药或联合化疗近期疗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1例患者的中位PFS为3.5个月,不同性别、年龄、肿瘤原发部位、转移部位及是否联合化疗之间PF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主要为高血压、蛋白尿、手足综合征、肝功能异常、血液系统毒性和乏力,以1~2级为主。高血压及蛋白尿发生率较高,均为16.1%。结论 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多线治疗失败的晚期结肠癌的近期疗效显著,毒性可控,可作为多线治疗失败的晚期结肠癌患者的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以期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阿帕替尼治疗胃癌和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伴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1年3月至2017年2月病理组织学确诊为胃癌或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伴肝转移患者42例,其中18例初治患者,24例复发难治患者。阿帕替尼口服剂量为250~850 mg,同时根据患者体能状态及不良反应给予相应剂量调整;联合化疗方案包括单药替吉奥、XELOX、SOX方案和经导管肝动脉及胃动脉化疗栓塞(TACE),采用 RECIST 11版标准评价近期疗效,NCI CTCAE 4.0版标准评价不良反应,分析临床疗效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随访预后并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 结果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的中位化疗周期数为4个(2~6个),中位TACE次数为3次(1~3次);其中PR 3例、SD 22例和PD 17例,有效率(RR)为7.14%,疾病控制率(DCR)为59.52%;中位生存期(OS)为7.0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2.0个月。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灶部位、是否行胃切除术、TACE、联合化疗和阿帕替尼不同初始剂量均与RR和DCR无关(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未发现与PFS相关的独立预后因素,是否联合化疗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其中阿帕替尼单药组较联合化疗组的OS差(HR=9.376,95%CI:2.178~40.361,P<0.05)。不良反应包括白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手足综合征、高血压、乏力及腹泻,多为1~2级,发生率低,可耐受。结论 阿帕替尼联合化疗治疗胃癌和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伴肝转移患者临床疗效确切,可明显延长该部分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甲磺酸阿帕替尼是一种新型的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酪氨酸抑制剂,已被证实是治疗晚期胃癌的有效靶向药物.本研究旨在观察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三线及三线以上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分析安阳市肿瘤医院2015-02-10-2016-06-10晚期非小细胞肺癌40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组织病理或细胞学确诊.三线及三线以上口服甲磺酸阿帕替尼500 mg/d,4周后开始疗效评价.结果 40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0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9例,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 19例,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12例,客观缓解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为22.5%(9/40),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70.0% (28/40).Ki-67表达水平与ORR相关,x2=11.335,P=0.003;同时Ki-67表达水平与DCR相关,x2=6.427,P=0.04.单因素分析显示,PS评分0~1与PS评分≥2比较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疗效评价PR、SD、PD 3组间比较中位P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PS评分0~1、疗效评价PR可以作为PFS延长的独立预测指标,P<0.05.常见不良反应为轻度高血压、蛋白尿和口腔黏膜炎.结论 甲磺酸阿帕替尼三线及三线以上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安全有效,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目前仅仅有少数靶向药物可以改善晚期胃癌患者的预后,研究显示甲磺酸阿帕替尼作为三线方案可以改善胃癌患者生存质量.本研究对晚期胃癌使用甲磺酸阿帕替尼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01-30-2016-10-01安徽省肿瘤治疗中心收治的30例化疗失败、有可测量病灶晚期胃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安徽省立医院肿瘤科16例,安徽省心脑血管医院肿瘤科9例和安徽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5例.所有患者予以甲磺酸阿帕替尼单药500mg,1次/d,口服28 d为1个周期至疾病进展,观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全部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其中完全缓解占0(0/30),部分缓解占10.0%(3/30),疾病稳定占46.7%(14/30),疾病进展占43.3%(13/30).缓解率为10.0%,疾病控制率为56.7%(17/30),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3.84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4.95个月,甲磺酸阿帕替尼主要不良反应包括高血压、蛋白尿、手足综合征和腹泻.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生存分析显示,随着治疗时机线数的增加(HR=5.029,95%CI为1.519~16.653,P=0.008)、体质量减少(HR=22.095,95%CI为3.624~134.700,P=0.001)疾病进展的风险增加.有手足综合征者死亡风险较低(HR=0.331,95%CI为0.153~0.714,P=0.005),而体质量减轻者的死亡风险较高(HR=6.549,95%CI为1.079~39.744,P=0.041).结论 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化疗失败的晚期胃癌仍有较好的疾病控制及生存获益,不良反应可控制.出现手足综合征的患者早期使用可能具有生存优势.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s

Apatinib exhibits broad-spectrum antitumor activities by selectively inhibiting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patinib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non-squamous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who were heavily pretreated or not suitable to receive standard second-line chemotherapy.

Patients and Methods

This was an open-label, single-arm phase II clinical trial (ClinicalTrials.govNCT02515435). Patients received 500 or 750 mg apatinib daily until progression, unacceptable toxicity, withdrawal, or death. The primary endpoint was the objective response rate. The secondary endpoints included disease control rate,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overall survival, and side effects. Apatinib administration was allowed beyond disease progression.

Results

Between March 2015 and August 2016, 40 patients were enrolled. Among them, 6 (15.0%), 16 (40.0%), and 18 (45.0%) received apatinib as the second-, third-, and fourth-line or beyond treatment, respectively. The mean dosage of apatinib was 477.0 ± 85.3 mg/day. Thirty-eight patients were available for response evaluation; the objective response rate and disease control rate were 13.2% and 63.2%, respectively. The media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was 3.06 months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2.20-4.14 months). The median overall survival was 7.69 months (95% CI, 5.36 months to not estimable). The most common treatment-related adverse events were hand-foot-skin reaction (30.0%), proteinuria (27.5%), oral mucositis (22.5%), fatigue (20.0%), and hypertension (17.5%). Nine patients received apatinib after progression, and the median duration of apatinib therapy beyond progression was 5.13 months (95% CI, 4.27-7.82 months).

Conclusion

Apatinib shows promising efficacy and manageable toxicity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non-squamous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Apatinib therapy beyond progression could provide further benefits in specific sub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的晚期胃癌患者28例,既往均接受过二线及二线以上治疗.1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接受甲磺酸阿帕替尼模拟片,1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接受甲磺酸阿帕替尼片,剂量均为850 mg,1次/天,早餐后服用.采用RECIST、NCI以及CTC标准对比分析2组患者治疗疗效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患者PR、SD、PD、RR以及DCR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患者OS和PFS相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AFP阳性胃癌患者OS和PFS显著高于AFP阴性胃癌患者,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甲磺酸阿帕替尼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骨髓抑制等血液毒性和手足综合征等非血液毒性,其中高血压发生率为64.3%、骨髓抑制发生率为78.6%,不良反应发生多为Ⅰ~Ⅱ级,无Ⅳ级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疗效确切,不良反应患者可耐受,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确定不同剂量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肝细胞癌(HC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设计和开展一项前瞻性、随机、开放、两剂量组、多中心的Ⅱ期临床试验。2010年6月至2013年7月全国16家研究中心共纳入121例未接受系统治疗(包括分子靶向药物和系统化疗)的晚期HCC受试者。第1阶段入组104例,按1∶1随机分配,分别接受口服阿帕替尼750 mg qd(n=51)和850 mg qd(n=53)治疗;第2阶段,为了进一步探索高剂量(850 mg qd) 的安全性,继续纳入850 mg剂量组17例,即850 mg队列的总样本量扩大至70例。主要研究终点为疾病进展时间(TTP),次要研究终点为总生存时间(OS)、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以及安全性指标,采用RECIST 1.1版和NCI CTC 403版分别评价客观疗效和不良事件。结果 750 mg剂量组和850 mg剂量组的中位TTP分别为3.32个月(95%CI:2.04~5.86个月)和421个月(95%CI:2.14~5.86个月),中位OS分别为982个月(95%CI:5.71~12.07个月)和9.71个月(95%CI:661~1204个月),ORR分别为20%和100%,DCR分别为64.7%和58.6%;上述各项指标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50 mg剂量组和850 mg剂量组3级及以上药物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58.8%和58.%(P>005);没有发生非预期的不良事件。结论 阿帕替尼可以用于治疗晚期HCC,750 mg qd和850 mg q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基本一致,耐受性较好。因此,推荐口服阿帕替尼750 mg qd作为Ⅲ期临床研究的给药方法和剂量。  相似文献   

19.
张晶晶  王亚兰 《癌症进展》2021,19(7):710-714
目的探讨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依托泊苷治疗晚期、复发、难治性三阴性乳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收集10例晚期复发难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依托泊苷治疗,观察用药后疾病控制率(DCR)、客观缓解率(ORR)、无进展生存期(PFS)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10例患者均接受了至少2个周期的治疗,无完全缓解病例,部分缓解4例,疾病稳定5例,疾病进展1例,ORR为40%(4/10),DCR为90%(9/10),中位PFS为4.0个月(95%CI:1.15~6.85)。阿帕替尼联合依托泊苷作为二线治疗方案治疗晚期复发难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中位PFS为4.0个月,与作为二线以上治疗方案的3.0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帕替尼联合依托泊苷治疗2个部位转移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中位PFS为4.0个月,与治疗2个以上部位转移患者的7.0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最常见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为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50.0%,不良反应以1~2级为主,仅发生1例3~4级不良反应,经对症治疗后好转,无治疗相关死亡。结论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口服依托泊苷化疗对晚期复发难治性三阴性乳腺癌有一定疗效,不良反应可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