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腔内支架移植术治疗胸主动脉病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20年来手术治疗胸主动脉瘤特别主动脉夹层取得了较好效果,大组病例中手术死亡率已降至10%以下。近10年来,腔内支架移植术又为胸主动脉疾病治疗提供了一个微创、安全的手段,对重症复杂病例也取得了满意效果。当前已和外科手术联合应用,展示了良好前景。腔内支架移植术也出现了种种合并症,远期效果尚有待进一步观察。现对近年来有关胸主动脉腔内支架移植术的临床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胸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外科治疗进展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胸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病情凶险,死亡率和病残率均很高。近几年在保留和不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重建术治疗升主动脉瘤,弓部主动脉瘤切除与脑保护,胸主动脉瘤或胸腹主动脉瘤切除与脊髓保护,以及主动脉腔内支架移植术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手术死亡率已从31.4%下降至3.3%-4.8%。胸主动脉瘤,特别是主动脉夹层系一全身性主动脉病变,近年来手术疗效有所改善,但远期复发率和再手术率仍较高。主动脉内支架移植与外科手术结合应用,对复杂的伴有降主动脉病变的A型主动脉夹层治疗,可能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Li C  Li YL  Wang ZG  Zhang Q  Gu YQ  Bian JF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8):1184-1186
目的探讨采用胸分支型主动脉支架人工血管治疗累及左锁骨下动脉的主动脉弓降部夹层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4年2月至2004年6月,采用血管腔内胸分支型主动脉支架人工血管治疗主动脉弓部夹层14例。14例均为StanforB型主动脉夹层,原发破裂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2~13mm,平均8.7mm。分支型支架由主动脉段支架和分支段支架组成,支架直径较相应支撑部位动脉直径大15%~20%。治疗在血管造影室进行,应用定位导丝、在透视下将分支型主动脉支架人工血管送人并连续释置入主动脉弓和左锁骨下动脉。结果支架释放全部成功。14例患者共放置14只分支型主动脉支架和2只可弯曲型支架人工血管,封闭夹层破裂口,夹层真腔全部恢复正常直径。无远端动脉并发症发生,无死亡病例。全部患者术后恢复正常活动。结论胸分支型主动脉支架人工血管适合于修复破裂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旁的主动脉弓部夹层。  相似文献   

4.
我科自2002年5月起开展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以来,成功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72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支架型人工血管治疗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1年3月至2003年9月间,应用支架型人工血管治疗Ⅲ型夹层44例和Ⅰ型主动脉夹层1例。45例主动脉夹层共应用56个支架型人工血管行近侧内膜破口封堵,1例同时行远侧内膜破口手术关闭,1例远侧破口以分叉的支架型人工血管封闭。结果 所有病人均获得技术成功。围手术期死亡2例,1例术后12h后死于脑出血,1例术后10d死于假腔破裂;1例手术后半年死于细菌性心内膜炎。结论 支架型人工血管行Ⅲ型主动脉夹层和破口在降主动脉的Ⅰ型主动脉夹层破口封堵术较传统手术安全,其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应用带膜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29例(男25例,女4例,年龄38~77岁)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采用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或CT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进行评估,术前穿刺左肱动脉行升主动脉对比剂追踪了解破口的位置及撕裂的范围,所有的患者都在全麻下进行的,术中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监视下经股动脉或髂动脉将带膜支架导入胸主动脉封闭夹层破口。结果29例均成功进行了胸主动脉夹层的血管腔内隔绝术,其中25例使用Talent支架,4例为国产支架。术后主动脉造影证实夹层裂口完全封闭或内漏明显减少,无中转开胸手术,围手术期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29个月(平均15个月),其中21例行CT复查,8例行DSA复查,3例病人在术后2~8个月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结论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简便安全而有效的方法,近期疗效好。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成功率和生存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急、慢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效果。方法:87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视下,经股动脉把覆膜支架送入胸主动脉封闭夹层的破口,观察治疗效果,并随访观察术后并发症。结果:87例术后主动脉造影证实完全封闭夹层破口,术后6个月复查CT血管成像检查示真腔均恢复正常直径,假腔内血栓形成。术后随访至今均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具有创伤小、康复快、并发症少、死亡率低、近期疗效好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腔内支架血管隔绝术是近10年开展的治疗主动脉瘤的新技术。与传统的开放式深低温停循环主动脉重建术相比,这种手术不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和致死率低等优点,而且使一些老年和合并全身严重并存疾病的病人有了新的救治机会。近年我院用介人性胸主动脉腔内支架血管隔绝术成功治疗了5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主动脉夹层发病突然,病死率高。尽管手术风险大,传统上仍以外科治疗作为挽救病人生命的主要方法。随着介入产品和介入技术的不断进步,血管腔内覆膜支架治疗主动脉夹层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展,治疗效果不断提高。现报道我们3年来采用血管腔内覆膜支架治疗主动脉B型夹层的情况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覆膜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对9例患者(其中4例行介入治疗)的资料进行分析,评价术后和随访结果。结果3例一次性介入治疗成功,2例没有内漏,1例Ⅰ型内漏;随访期间复查夹层闭合良好。1例术中导引钢丝无法从真腔进入远端而放弃介入治疗,另1例因动脉弯曲变形而不宜行支架治疗。结论覆膜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安全、有效、损伤小的方法,近、中期疗效明显,远期疗效需进一步大样本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B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效果,急、慢性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措施。方法 2001年7月~2011年6月98例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夹层96例,腹主动脉夹层2例;急性主动脉夹层89例,慢性9例)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83例,外科手术修复1例,保守治疗10例,术前夹层动脉瘤突然破裂死亡4例。采用直型带膜支架修复80例,分支带膜支架修复3例。杂交手术7例,先行右腋动脉-左腋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5例,行左颈动脉-左锁骨下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2例。保守治疗的10例中,4例经1周治疗痊愈。9例慢性主动脉夹层发现夹层不断扩大,采取腔内修复治疗。结果 83例腔内修复手术围手术期死亡2例,病死率2.4%(2/83),死亡原因:1例术后1周因心包填塞(尸检结果),1例为不明原因于术后第2天死亡,考虑为其他位置再次破裂所致;余81例术后恢复良好,无脑卒中发生。腔内手术发生Ⅰ型内漏14例(16.9%);81例出院时夹层内血栓形成69例,12例夹层中仍可见部分血流。保守治疗的10例,6例显示夹层内血栓形成,其余变化不大。84例随访2~121个月,平均36.5月,随访率91.3%(84/92),其中TEVAR随访75例,保守治疗随访8例,外科手术随访1例:1例腔内修复术后3个月胸降主动脉再次破裂死亡,2例Ⅰ型内漏存在,夹层不断扩大,再次放置带膜支架后消失,其余病例情况良好。结论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要积极,TEVAR为首选,可以取得比较好的疗效;慢性B型主动脉夹层应注意随访,必要时采用TEVAR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腔内胸主动脉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夹层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11年8月134例行腔内胸主动脉修复术的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男93例,女41例。年龄32~82岁,(56.4±8.3)岁。全麻,数字减影动脉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监控下,切开股动脉,将带膜支架置于胸主动脉内膜破口处封堵破口。结合术前影像学、术后门诊影像学随访资料,观察夹层病变演化过程,观察有无内漏、移位和人工血管内支架塌陷等术后并发症。结果 134例原发胸主动脉夹层破口均完全封闭,真腔血流恢复,原受损脏器功能恢复正常。释放支架165枚。围手术期死亡2例,随访死亡1例。9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3个月,(25.6±8.4)月,主动脉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复查显示无内漏、移位等并发症。12例支架尾部破口,再次行腔内隔绝,1例术后逆行性A型夹层。结论腔内胸主动脉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夹层具有技术可靠、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临床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3.
支架型人工血管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3  
目的 探讨支架型人工血管治疗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作用。方法 采用由不锈钢“Z”形支架和超薄绦纶组成的支架型人工血管治疗5 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和1 例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其中4 例已累及肾下主动脉, 且有明显肾功能损害。6 例均经CT 和动脉造影证实。在X 线监视下,经右股动脉切开, 将1 ~2 枚支架型人工血管置入。有1 例因进入困难,改用左侧股动脉进路。结果 术后造影和CT 均表明破口被成功封闭,假腔内血栓形成。本组未发生任何并发症。随访1 ~7 个月,有2 例高血压者,血压明显下降,2 例血尿治愈,2 例血尿减轻。结论 支架型人工血管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明显简化了手术,减小了手术风险,其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治疗的方案及经验教训。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3年4月52例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资料。入院后给予卧床休息、降压、止痛等内科治疗,渡过急性期后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结果39例成功渡过急性期,人院15~56d(中位数21d)行血管内覆膜支架置人术,均成功封堵破口,术后I型内漏3例,脑梗死2例(其中1例死亡);7例未能渡过急性期破裂死亡;6例转院。结论急性期内科保守治疗及慢性期行带膜支架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是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的主要方案;稳定血压及患者的依从性是内科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21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应用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技术治疗主动脉夹层的经验。方法 2003年10月至2007年2月完成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21例,其中男86例,女37例;年龄29~72岁,平均(53.7±13,8)岁。Stanford B型114例、Stanford A型4例,外伤致胸降主动脉破裂3例。4例因主动脉破裂行急诊手术。结果 全组无死亡。未出现脊髓损伤、支架移位、锁骨下动脉窃血等并发症。术后并发症包括中度以上发热35例,Ⅳ型内漏11例,Ⅰ型内漏1例,肾功能衰竭1例,均经治缓解。术后平均住院(4.0±1.3)d。结论 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是一种治疗Stanford B型和部分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有效方法,其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肯定、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血管性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36例患有血管性疾病的患者施行了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包括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24例,腹主动脉真性动脉瘤3例,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颈动脉动静脉瘘1例,左锁骨下动脉狭窄1例,左锁骨下动静脉瘘1例,髂动脉假性动脉瘤4例及股动脉狭窄1例。除1例左锁骨下动脉狭窄患者、1例股动脉狭窄患者使用了裸支架外,其余34例患者均采用带膜支架进行血管内治疗。结果 术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特殊不适,术后随访期间未见明显合并症发生。所有患者均完全消除了临床症状。结论 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血管性疾病是一种实用且效果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起病急骤、预后凶险的动脉疾病。胸主动脉夹层(Stanford B型)的最佳治疗方案依然充满争议。尽管B型夹层的外科开放性手术治疗在技术和方法上都有长足提高,但其死亡率和致残率仍然较高。20世纪90年代后期,血管腔内支架型人工血管释放的概念逐渐进人治疗领域。通过支架型人工血管的释放能修复近端撕裂口,随后诱导主动脉管腔的重塑,从而可避免传统手术。尽管缺乏随机对照的前瞻性实验数据,但现有的临床资料还是表明与药物或手术治疗相比,夹层的腔内治疗具微创、安全、有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胸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应用支架型人工血管治疗胸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的主要进展,认为该术式是手术等传统治疗方法的有效替代之一,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分支型腔内支架人工血管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应用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分支型支架人工血管治疗累及左锁骨下动脉的主动脉弓部夹层。方法2004年2月至2005年1月,采用北京裕恒佳科技有限公司制作的血管腔内分支型主动脉支架人工血管治疗主动脉弓部B型夹层病人42例。原发破裂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远侧2cm以内。分支型支架由主动脉支架和左锁骨下动脉支架组合而成。支架直径较相应支撑部位动脉直径增加15%~20%。治疗在血管造影室进行,分支型支架人工血管经送放器送入动脉,在透视下释放,植入主动脉弓和左锁骨下动脉。结果41例(98%)成功放置分支型支架41只和直筒型可弯曲支架人工血管5只;1例因左锁骨下动脉变形成角未能将送放器送入而改用直筒型支架治疗。夹层破裂口均被封闭,夹层真腔全部恢复正常直径。术后复查2例存在少量内漏。入路动脉无损伤,无死亡病例。术后病人均恢复正常活动。结论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分支型支架人工血管易使用,适合修复破裂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旁的主动脉弓部夹层,但长期效果还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0.
20060624巨大和长段胸主动脉瘤的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20060625主动脉夹层的细化分型及其应用,20060626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20060627人工四分支血管在主动脉外科的应用,20060628采用胸分支型主动脉支架人工血管对主动脉弓降部夹层行腔内修复治疗。[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