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评价颈椎前、后路术式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合并椎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72例患者采用前路减压方法治疗52例,后路减压方法治疗7例,前后路联合方法治疗13例。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一1年,记录术前与术后JOA评分、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恢复和重建情况,比较前、后路手术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JOA评分均有改善,前路减压方法治疗组JOA改善率为59.8%,后路减压方法治疗组为58.3%,前后路联合方法治疗组为59.4%。各手术组Cobb角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椎间高度前路方法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后路方法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与后路Cobb角、椎间高度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存在颈椎管狭窄表现的脊髓颈椎病手术治疗能显著改善神经功能,关键在于合理选择适应证、充分减压并有效植骨。前路手术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恢复和重建优于颈后路。  相似文献   

2.
前、后路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01年1月~2004年6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78例,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43例,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或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35例,术前和术后按照TOA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并计算恢复率,MRI测量硬脊膜囊矢状径并计算膨胀回复率.结果 术后随访6~50个月,平均23个月,两组手术病例术前JOA评分及硬脊膜矢状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和恢复率,硬脊膜囊矢状径和膨胀回复率前路手术组高于后路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后路减压手术均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优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或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椎板分区切除法脊髓减压内固定术在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thoracic ossification of the ligamentum flavum,T-OLF)的疗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T-OLF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将其分为:A组(25例),根据黄韧带的解剖学特点及与椎板的毗邻关系,在椎板后方进行区域划分后,采用椎板分区减压、逐节切除、脊髓减压内固定术治疗;B组(21例),采用椎板分层薄化法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记录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术后病人神经功能恢复及局部后凸角变化情况。结果2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升高(P < 0.05));A组神经功能改善率(72.2±14.8)%,B组为(73.1±1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局部Cobb角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 < 0.01),不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人脑脊液漏发生率12.00%与B组的23.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椎板分区切除法脊髓减压内固定可减少椎管内侵袭性操作,硬膜撕裂的发生率低,安全性相对高,内固定植入有利于术后胸椎稳定性更好维持。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对比在后路椎板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和后路椎管成形术治疗OPLL术后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9月至2017年12月,采用椎板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82例,采用后路椎管成形术治疗132例。椎板切除减压融合组82例行椎板切除减压融合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椎管成形术组132例行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全部214例患者术后获得24个月的随访,平均(36±8)个月;通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24个月随访疼痛程度;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24个月随访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通过测量患者术前、术后24个月随访时的颈椎正侧位及过伸过屈位X线计算颈椎曲度指数(CCI)、颈椎矢状位平衡指数(C2~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2~7SVA)及颈椎活动度(ROM)。结果2组术后24个月随访JOA评分及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但2组间术后JOA评分及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24个月随访ROM均较术前丢失(P<0.05),但椎板切除减压融合组ROM丢失度比椎管成形组大(P<0.05)。24个月随访时,2组患者CCI与术前比较显著降低,椎管成形组患者CCI低于椎板切除减压融合组(P<0.05),2组患者CCI丢失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C2-7SVA与术前比较显著增加(P<0.05),椎管成形组患者C2~7SVA高于椎板切除减压融合组(P<0.05),椎管成形组患者C2-7SVA增加值高于椎板切除减压融合组(P<0.05)。椎板切除减压融合组术后轴性症状1例,C5神经根麻痹2例;椎管成形术组术后轴性症状3例,C5神经根麻痹4例;椎板切除减压融合组术后轴性症状、C5神经根麻痹及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椎管成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融合术与颈椎后路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OPLL,在临床神经功能改善,颈椎曲度改善等方面均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尽管颈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融合术在颈椎活动度保留方面不如颈椎椎板成形术,但在维持颈椎曲度、矢状位平衡方面优于椎管成形术,并可以进行术后早期康复锻炼,提高生活质量,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1—2009-01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8例,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33例(A组),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或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35例(B组),术前和术后按照JOA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并计算恢复率,MRI测量硬脊膜囊矢状径并计算膨胀回复率。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4年2个月,平均1年11个月,两组手术病例术前JOA评分及硬脊膜矢状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和恢复率,硬脊膜囊矢状径和膨胀回复率前路手术组高于后路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结论前、后路减压手术均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优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或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前、后路减压2 种方法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受压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 年1 月-2015 年1 月在该院就诊的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受压6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取前路减压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取后路减压内固定治疗,所有手术均由同一治疗小组完成。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大小及围手术期并发症,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运动评分及触觉评分评估术前及术后1 年神经功能,行胸腰段X 线评估术前及术后1 年伤 椎椎体高度、Cobb角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研究对象的ASIA 运动评分、触觉评分、伤椎椎体高度及Cobb 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 年,上述指标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实验组运动评分、感觉评分及伤椎椎体高度、Cobb 角度均比对照组要高。实验组比对照组术中出血多,手术时间长,切口要长,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的多。随访1 年时,两组研究对象骨折均已愈合,无断钉、断棒、及钉棒拔出等情况。结论2 种手术方式均能提供脊柱坚强的内固定,利于骨折的愈合。相比较后路手术而言,前路减压内固定术能够更好地减压脊髓,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更好地改善神经功能,但前路手术创伤大,出血稍多,需要更加细致的围手术期准备。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内固定与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于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青海省人民医院治疗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170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与B组,A组80例,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并采用钛网内固定术,B组90例,行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并采用钛网内固定,比较两组手术临床效果及神经功能分级。结果①两组患者一般手术指标如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有所改善,但B组评分[(2.20±0.24)分]显著低于A组[(3.31±0.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术后1年复查显示,B组Cobb角[(6.46±0.85)o]明显大于A组[(5.82±0.7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内固定手术较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内固定手术能更有效减轻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术后的痛苦,对术后肺功能影响小,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李峰  马原  田慧中 《中国医药导报》2014,(6):155-158,166
目的 探讨半椎板切除减压术及腰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于老年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短中期疗效及两种术式疗效之间的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2011年7月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脊柱外科行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老年性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03例,分别予以半椎板切除减压术(减压组,31例)治疗,腰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融合组,72例)治疗.术后随访24~58个月.在术前、术后6个月、2年随访时,通过中文版腰椎管狭窄问卷(CSSS)量表对患者自身情况的评分,从而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结果 ①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减压组中2例在术后约3年时复发,后行椎间融合手术后好转;其余患者的症状在术后均有缓解.②减压组手术时间[(69±21) min]、术中出血量[(165±50)mL]均低于融合组[(152±27)min、(550±230)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间术后6个月、2年症状严重程度、生理功能评分均明显低于组内术前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6个月CSSS评分的症状严重程度评分、生理功能评分、术后满意程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融合组CSSS评分中症状严重程度、术后满意度评分均低于减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两组生理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减压组术前椎间孔高度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融合组术前椎间孔高度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半椎板切除减压术相比较,腰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更有利于症状缓解,获得更好的术后满意度,是治疗老年性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且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效果。方法:选取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7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给予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观察组给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3个月的神经功能(ASIA评分)、功能独立性(FIM评分)及脊柱畸形矫正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ASIA评分、FIM评分、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以上各指标水平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效果优于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采用不同的颈椎手术方式进行颈椎减压术后颈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方法回顾分析375名仅进行相连多节
段颈椎减压手术的患者。研究对象为进行颈椎多节段减压的患者。手术方式包括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颈椎
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颈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及后路椎板成
形植骨融合术。对于没有定期随访、由于脊髓损伤造成术前及术后无法查体对比、手术范围不包括颈5椎体的患者均被剔除研
究组。观察颈5神经根麻痹是否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是否接受过颈椎手术、术前身体状况、糖尿病、吸烟、减压范围及术前
是否有上肢疾病等多因素比较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在375名患者中,60名患者被剔除,315名患者纳入研究,包括146
名女性患者和169名男性患者,平均年龄57.7岁(39~72岁)。本研究中颈5神经根麻痹的总发生率为6.03%(19/315),在各手术
组别中,颈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组发生率最高,为8.62%;其次为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组,为7.79%;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组为4.68%;后路椎板成形植骨融合组为3.85%,各
组别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男性患者较女性更易出现颈5神经根麻痹(8.28% vs 3.42%,P<0.05)。结论颈椎减压术后颈5神经根
麻痹的总发生率为6.03%,与之前报道结果接近。在各种颈椎减压手术方式之间颈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但颈
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组中颈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11.
检查用两种剂量钒酸钠(0.1和0.2mg/ml,放入饮水中)处理5周的糖尿病大鼠心脏、肝脏和肾脏的功能。结果表明,两种剂量钒酸钠处理未引起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PK)、谷一草转氨酶(GOT)、谷一丙转氨酶(GPT)、肌酐和尿素氮浓度升高。况且,在低剂量钒酸钠处理的动物血清肌酐水平明显低于糖尿病动物。本研究结果提示,在本实验条件下,钒酸钠处理不能引起糖尿病动物心脏、肝脏和肾脏的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甲状腺功能亢进对呼吸肌功能的影响,测定了60例Graves病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患者治疗前的甲状腺功能、血清酶、血钾、呼吸肌功能及肺功能,其中治疗后复查26例,并与20例正常对照组相比较。结果显示:60例甲亢患者治疗前T3、T4、FT4明显高于正常,而反映呼吸肌力的指标(FVC、PImax)及吸气肌储备功能(Pi/PImax)明显低于正常组。T3、FT4与呼吸肌力参数呈负相关,与Pi/PImax呈正相关。26例甲亢患者治疗前、后测值对比显示,治疗后在甲状腺功能改善同时,呼吸肌力明显增强,但甲亢患者无论治疗前、后血清酶、血钾、TSH皆无明显异常与改变。10例甲亢性心脏病(甲心病)与50例非甲心病甲亢患者甲状腺功能无明显差别,但甲心病患者呼吸肌力明显低于非甲心病患者。提示:甲亢可致呼吸肌力及其储备功能减退,甲亢治疗后,呼吸肌力随之增强;肺功能检测呼吸肌力的变化对预测甲心病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作者提出了左室功率(可利用氧指数/左室作功)和右室功率(可利用氧指数/右室作功)两个考核心肺功能的新增指标,并根据硝普钠和阿米三嗪(Almitrine)的血流动力学反应进行了临床应用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心室功率兼容了氧运输和心脏作功,有利于反映心脏工作效率和全面地科学地考核心肺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检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肝肾功能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回顾2011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进行孕期保健的妊娠高血压孕妇90例(妊娠高血压组包括重度子痫前期、轻度子痫前期、妊娠期高血压各30例)和健康妊娠孕妇30例在建保健卡初期及妊娠末期肝肾功能的变化,分析肝肾功能变化与妊娠期高血压之间的关系。结果孕晚期各组Cr和UA升高值差异显著,并且随着妊娠高血压疾病严重程度的增加,升高越明显(P〈0.01)。孕晚期肝功能变化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患者血尿酸和肌酐显著升高.肝功能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异丙酚不同速度静脉注射对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本文对20例病人按 ASA Ⅰ∽Ⅱ级的普外手术使用异丙酚2.0~2.5 mg·kg~(-1),异丙酚用量为12 ml 行全麻诱导。观察病人30 s、40 s、50 s、60 s、四组不同速度静脉注射给药时,对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结果在四组不同速度静脉注射给药时,呼吸频率次/分(R)、每分通气量 ml/min(VE)、潮气量 ml/次,(VT)测定值均较对照组有明显减少(P<0.01),四组之间对比显示注药时间越短,R、VE、VT 受到的抑制越重,反之越轻。异丙酚注药时速不同对循环功能的影响没有明显的差异。结论注药时速越快自然入睡和睫毛消失时间越短。认为用60 s 时速注药较30 s 时速注药对呼吸抑制较轻。  相似文献   

16.
刘红霞  许丽荣  高美荣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24):1059-1059,1106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间歇期的社会功能及认知功能。方法:应用ADL、SDSS、MMSE量表对抑郁症间歇期的患者与健康人进行对照调查。结果:抑郁症患者间歇期的日常生活质量有轻度和明显障碍者、社会功能缺陷者、认知功能缺损者显著高于健康人。结论:抑郁症间歇期的患者存在社会功能及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养神口服液的保健功能。方法:对其进行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检测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检测。结果:养神口服液可以显著增加小鼠的足跖肿胀度,明显提高小鼠的脾脏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数,而脾脏和胸腺的脏器系数无明显差异。结论:该养神口服液可以显著增强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止血带所致的缺血再灌注对下肢手术患者心、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分Ⅰ~Ⅱ级,年龄25~60岁,止血带充气1.0~1.5h,择期单侧下肢手术病人20例,分别于扎止血带前、扎止血带后1 h、止血带松开后0.5、2、6和24h记录血压、心率,并测定血清戊二醛、白介素-6、白介素-8、一氧化氮、内皮素-1、缺血修饰白蛋白、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胱抑素C和β2-微球蛋白浓度。结果与基础值比较,止血带松开后2~24h患者血清戊二醛、白介素-6、白介素-8、内皮素-1浓度升高,而一氧化氮浓度与一氧化氮/内皮素-1比值下降(P<0.01),各时点血压、心率、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胱抑素C和β2-微球蛋白浓度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止血带应用可导致脂质过氧化、全身炎症反应及一氧化氮/内皮素-1失衡,但不影响择期下肢手术患者心、肝、肾功能。  相似文献   

19.
乐福至对大鼠肝肾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乐福至长期用药后对大鼠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用Wistar大鼠,分为20g/kg,10g/kg,1g/kg三剂量组和一个对照组,连续口服给药60d,分别在给药约束和停药7d后进行肝、肾功能检测。结果 中、小剂量组对肝,肾功能无明显的毒性作用,大剂量对肝功能有一定的损害,并有促进尿素氮排泄的作用。结论 乐福至在相当于人用量50倍时对大鼠肝,肾功能皆无毒性。大于此剂量可对肝脏有轻度的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子宫切除及术式对卵巢功能、术后性生活的影响。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对42例年龄34~41岁、月经周期规则、卵巢正常、手术方式不同的子宫肌瘤患者手术前及术后2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性激素(FSH、E2)测定,以及术后是否出现卵巢功能衰退、性功能下降等症状进行评估。结果:术后2周子宫全切组及次全切组患者E2下降,FSH升高,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0.05);术后3~12个月E3、FSH与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前后全切组与次全切组相比,E2、FSH变化均无显著性差异;术后有8例性满意度下降,与E2变化无关。结论:子宫切除会引起卵巢功能暂时性下降,可于术后逐渐恢复,与手术方式无明显关系;术后性满意度下降与性激素变化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